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和借鉴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为实现愿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了解有关水的循环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小露珠不怕困难,勇敢地向着目标前进,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课件。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将自己的梦想告诉我吗?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并组词。
1、师范读,思考:小露珠的梦是什么?
2、自由读文。
3、学习第一次对话。
明确小露珠和太阳公公的语气特征,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二次对话。
指导用太阳公公的语气读出大海的美。
5、学习第三次对话。
重点理解“长途跋涉”,体会“千辛万苦”,指导朗读太阳公公语重心长的话语。
6、小露珠是怎样来到大海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指导读出小露珠来到大海的艰辛。
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小露珠来到大海,会说些什么?
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露珠》教案之六,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二
2、导入课题:这么美、这么可爱的小露珠,想不想去大自然中找找它?那就让我们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一)第一自然段。
(从朗读中感悟到小露珠由小变大的艰难小露珠的可爱)。
(二)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板书:小动物喜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相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请同桌挑选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读读,相互指导,争取读好它。
(鼓励其余同学:别泄气,评论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谁想当?我们都来当评论家,仔细看,仔细听,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论,看谁能戴上评论家的桂冠。)。
3、全体参与评一评,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4、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走入学生中间,主动向“小露珠”问好,启发“小动物”“小露珠”主动问早)。
5、小结:小动物们主动向小露珠问早,它们都喜欢小露珠,板书:因为它:
(请生上黑板板书)。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小动物们喜欢,花草树木也喜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细细体会一下。
2、交流。
3、指导朗读:小露珠的到来给花草树木带来了这么大变化,在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么有活力,有生机,同学们看:多媒体:花草树木)这么美丽,这么富有生机的景象你能读出来吗?试着读读。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形式)师简评。
4、创设写话情境:
(2)现在老师就是画面中的一棵小草,先听老师赞美一下自己好吗?
我是一棵小草,我的身上沾满了一颗颗圆润的小露珠,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反射着霞光,就像一颗颗闪闪的小星星。它们让我更加美丽,更有生机了。(课件演示)。
(3)这是老师对自己姿态的赞美,你们准备怎样来赞美自己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4)交流、评价。老师觉得他说得美极了。你最欣赏他说的哪句话?(比喻)。
5、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花草树木在小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就让我们试着将这段背一背,把这美景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吧。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2、那,让我们一起来挽留小露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3、学到这儿,你们也一定喜欢上了小露珠了吧?那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小露珠好吗?
(你可以把课前从课外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些赞美小露珠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句子和书上的句子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小露珠。)。
4、自由准备后交流。
听着同学们的赞美,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赞美一下小露珠。(概括板书):
小露珠,小动物。
喜欢你,植物喜欢你,因为你不仅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板书:外表美),你更有一棵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板书:心灵美)。
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象小露珠这样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亲人,告诉。好,那老师向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通过你喜欢的方式,例如:(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小动物闪亮。
圆润。
植物无私奉献心灵美。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三
教学目标:
1、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3、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2、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略)。
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文指点生字读音。
四、理清作者思路。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分析课文内容。
1、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
(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再次明确目标。
七、课后作业:
2、“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八、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后记。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理清段意。
3、讲读课文(13)学习太阳的远、大、热三大特点。
体会列数字、比较等写作手法的好处。
幻灯、字卡、有关文字投影。学生收集太阳系行星、和睦后、恒星的资料。
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二、交流预习成果:
1、字词方面:
兽(shou)繁殖(zhi)蔬菜(shu)估计(gu)。
杀菌(jun)煤炭(tan)水蒸气(shui)治疗(liao)。
2、词义:
传说:人们口头流传的某个人或事的叙述。
估计:对事物所作的大概推断。
繁殖:繁育,生殖后代。
寸草不生:连一寸小草也不生长,形容荒凉。
三、自渎课文,说说各段的大意。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五
《采薇》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是课文采薇教案,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文本探究:翻译改写概括每章内容第六章解读艺术特点本诗主题。
拓展性探究:
1、《诗经》战争诗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六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理清段意。
3、讲读课文(13)学习太阳的远、大、热三大特点。
体会列数字、比较等写作手法的好处。
幻灯、字卡、有关文字投影。学生收集太阳系行星、和睦后、恒星的资料。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二、交流预习成果:
1、字词方面:
兽(shou)繁殖(zhi)蔬菜(shu)估计(gu)。
杀菌(jun)煤炭(tan)水蒸气(shui)治疗(liao)。
2、
词义:
传说:人们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个人或事的叙述。
估计:对事物所作的大概推断。
繁殖:繁育,生殖后代。
寸草不生:连一寸小草也不生长,形容荒凉。
三、自渎课文,说说各段的大意。
(一)。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5、太阳与风雪的关系。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太阳与地球。
(二)。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段(13):介绍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
第二段(48):介绍了太阳与人类、地球的密切关系。
四、
读第一自然段。
a)出示幻灯;后羿射日。故事导入,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文中那些地方(词句)可以看出。
b)生自由读,找出答案汇报。
(1)传说、其实(师出示相关段落,圈出字词。)。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0000000公里。(板书)。
步行,日夜不停地走:3500年。
坐飞机:20几年。
(3)箭哪能射得到呢?(反问句)。
箭根本射不到。
c)师结:为了说明太阳与我们遥远,这一段利用许多数字来说明,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后羿射日只是个传说,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指导朗读。出示一段没有数字的文字作比较,体会列数字的好处。
师导:明方法除了列数字,还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文章在介绍太阳的.大、热这两大特点时,是怎么写的,分组讨论学习后交流。
a)太阳的热。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板书)。
(找出相应的句子,练习朗读,读中体会。)。
b)太阳的大。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
(找出句子,读中体会。)。
课后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
板书:
10、太阳。
说明方法: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远:150000000公里。
大:1300000个地球。
地球。
表面:6000度。
钢铁。
热:
中心:18000000度。
火球。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理清段意。3、讲读课文(13)学习太阳的远、大、热三大特点。教学重、难点:体会列数字、比......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七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八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九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宽、虾、捡、贝、壳、脚”6个字,会写“贝、虾”,画家乡(第一课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4、学生感受祖国的美,热爱我们的家乡。
二、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画中感悟,品读文字。
四、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课件:西藏群山、中国长城、内蒙古大草原、上海大都市、杭州西湖……)这里有连绵的群山、雄伟的长城、茫茫的草原、一座座现代化大城市,还有我们杭州西湖、到处是美丽的风光。)。
2、导语过渡:
我们住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昨天老师认识了几位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的手,描绘出他们自己的家乡,想看看吗?那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画家乡(第一课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
(自读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本课生字词,多读几遍)。
2、再次读文,画出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初步感知语言)。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学生自评、他评。
3、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孩子们自由回答)。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出示海边图)这是谁的家乡?
2、说图涛涛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海蓝、海宽、一艘艘船、贝壳等)。
(相机理解:装满了鱼虾感受鱼虾的多、一艘艘、那么----那么-------体会热闹、丰收;大海的美丽蔚蓝以及对大海的喜爱)。
3、自由读课文(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涛涛画的家乡?)两人合作读齐读。
4、美吗?如果你来到涛涛美丽的家乡,你会干什么?课件出示贝壳,
5、看图说话:“海滩上的贝壳是那么——,那么——。”指导朗读。用上了“那么------那么------”可以突出你说的事物。你还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小结:涛涛的家乡已经够美丽了,听你们读完我觉得更美了,你们好厉害啊!
(四)、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先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接着以游戏帮助学生巩固。
3、指导写字“贝、虾”投影、评价。
小结:这节课我们到了涛涛的家乡,好玩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山山平平的家乡。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十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的。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十一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集体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十二
1、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3、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1、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2、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教学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1、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
(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2、“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教学后记。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雨场景,梳理文章内容。
2、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体会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运用。
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一教学流程:
1、导入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出“风雨”这一信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荣,或清或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名家的文章,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作者简介贾平凹(讲解“凹”字写法)。
3、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
4、“感”风“悟”雨。
(1)、朗读课文,并找出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风雨怎样的特点?
第1段:树林全貌(像面团,形态扭曲);第2段:垂柳(乱得像团麻)、杨叶(千万次变得模样)、芦苇(倒状破裂出声);第3段:断绳羊(惊跑跌倒)、女孩(牵羊回不了家);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第5段:鸟巢(掉下)鸟(尖叫落地);第6段:废纸(乱飞乱粘贴)猫(全身精湿)瓦片(像树叶飘落)。
第7段:浮萍(凸起被冲上塘岸)鱼(被冲上塘岸);第8段: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小孩(叠纸船)。
明确: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态的描写来展现风雨之猛烈。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范文(14篇)篇十四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