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一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九)颐和园。
颐和园最多的是水,这是她带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的故乡是水乡,小舜江的水比颐和园的`清得多,当然,颐和园的湖很大,一望无边,她的前身叫做“清漪园”,都有三点水旁,可见水之多,湖之广。
租用脚踏船似乎是最安全最周到的打算。
颐和园不仅水多,桥也多。这是推导,有水必有桥嘛。
西堤是条不宽的堤岸,形成六桥烟柳,湖光山色,交相辉印,美不胜收。
船徐徐而行,踏船也是兴娱之事,边踏船边赏景,似有遐意之意。
踞山面水,湖道纵流,船行至上,如在画中游。
颐和园中,有很多全国的名胜,如南湖上的望蟾阁是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是仿芦沟桥的,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买卖街的。
也有一组壮观的建筑群,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的。
我踏累了,换江天珑,江天珑的脚很结实,踩得也挺快,他实在是个很友好的人,一副憨厚相,性格也好。高逸飞像个长跑运动员,体力多得很,也遐意得很。
脚踏船踏累了,便换成步行,可惜步行太慢,只得缓行,最后终于“挪”到了出口,暂且可缓一口气。
出了颐和园,已是晌午,肚子早响了,于是买了串烤肠解饥,老江和老高则去买棒冰了。人都到齐了,老高和老江还未到,我们过去时,他们正笑呵呵地舔棒冰呢。唉,这两人真没时间观念!老江还是领队的呢!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二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六)天安门前的感叹与乞讨者的目光。
在28日去往人大的路中,我已路过天安门,那时雾把天安门衬托得若隐若现,汽车开过的那一瞬,雄伟的天安门便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那一瞬间的天安门似乎是深远的,仿佛谁也无法读懂它深邃的眼神。
曾经,在小学课本上看到过天安门的插图,也听见了一个充满童稚的感叹:“我们的'祖国真美啊!”幼时读来不觉可笑,然而当我站在夜幕笼罩下的天安门下时,我才觉得这是发自内心最童稚最真诚的呐喊。像蒸馏水般不掺一点儿杂质。
远远的浮光印衬着银白色的华表,印衬着金水桥,印衬着天安门下的一对石狮。
夜中的天安门,光彩夺目,到处都镶着一层金边,美好的瞬间就停留在我迷茫呆滞的眼神中,直到天安门的幻影在我眼前摇晃,我希望这一刻能够静止。
即使一个乞讨者,也会痴痴地仰望着高大的天安门,他也许会忘记乞讨,而沉醉于这迷蒙的夜色中。
天空已渲染出睡意,闪耀着的金水桥,桥下是碧水环绕,灯光照在桥上便成了柔和的魅影。
在这里,我宁愿成为乞讨者,怀望着天安门。
欣赏的眼光任何人都不会改变。
乞讨者的目光与常人相似或更具有欣赏力。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三
(十二)再会,北京。
车轮碾过北京铁轨的一瞬。
我的思绪无法牵扯。
任八月的阳光印衬我的脸颊。
任八月的轻风撩起我的衣襟。
无法忘怀呵。
五湖四海的朋友。
五湖四海颗心。
当夏日的灼光照倚在磅礴的.
八达岭。
当夜幕的银烛涂抹在宏伟的。
天安门。
故乡的素月呵。
寄托我北京的真情。
世界公园的世界。
带不走我凝视的眼神。
科技馆里的科技。
陶冶了我纯真的心灵。
作家们温暖的笑容。
照亮我的创作之路。
讲学时的点点笔记。
点燃我的文学之情。
故宫的御花园里。
留下我芬芳的足迹。
颐和园的水岸边。
留下我嬉笑的船影。
王府井的人流中。
有我雀跃的欢呼。
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前。
有我深思的背影。
我的梦在水的那边。
北京的天今天晴明天阴。
我没有失去什么。
却得到了记忆。
我没有带走什么。
却留下炽热的心。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四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民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五
这些天,我读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感受颇深。
内容令人陶醉,其中《老伴》这章却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感慨:在十七年前,“我”和一个同宗兄弟和一个成衣人的独生子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其中那个成衣人的独子,发誓如果作上个尉副官,就把在绒线铺干活的女孩子做媳妇,于是他一次次买白棉草鞋带子,但是他却没有一双草鞋。十七年后,“我”重回这里时,发现那女孩还是那个女孩,而她的父亲死当年发誓作副官的那个少年,可是鸦片毁了他,他也忘记了“我”。
那位少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少年时的他满怀热血,心中充满理想,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但从文中作者见到他时的描写:这个人简直可说是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此时的他,与少年时的他真的是天壤之别,他没有当初想去闯荡的心,只有安于现状的神气;没有当初想当军官的志气,只有现在放任自我,放弃生活,寻求鸦片带来短暂的快乐的“老人”。用“老人”形容他,再适合不过了:历经沧桑的面容,看破红尘的心……着章虽是感慨作者俩个老伴的命运,但也同时表达了时间来去匆匆的无奈。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六
与过去“快开学了”的心情相比,这一次听到“快开学了”四个字是无比兴奋的。为什么?我想,当一个学生的假期比他学习的时间还要长得多时,这个人是会期盼着回到学校去学习的。
“快开学了”这件事儿是我的同班同学打电话来告诉我的,他说这是内部消息,虽然还没有公开出来,但快了,我们很快就要重返校园,去学校里继续做一个学生了!我和我的同学在电话里讲了很久我们各自对于开学的期盼,这让我知道不只是我一个人想念着学校,希望着开学,我的同学他也是,听他说,我们班还有许多同学都是一样,都在期盼着开学呢。
挂完同学的电话,我在家里认真准备起快开学了这件事儿。在这漫长的假期里,虽然我们都还在上着网课,可网课带给我们的感觉还是不如在学校里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好,现在我回想一下这些上过的网课,我已经忘记了很大部分,我想开学之后,我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假期里落下的功课都给补上来,这样我才可以继续做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和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虽然学校里还没有发放出“快开学了”这个通知,但我已经开始准备开学所需要用到的文具了。这学期开学,我就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怎么着我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贪玩了吧!这一想法让我在我的文具盒里多装了好几支笔,彩色的,我相信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用到!我还在我的书包里,放下了一本我这个假期里看到的好书——《草房子》,我要在开学了之后分享给我的同学,让他们也看看这本书里所讲的故事。
快开学了,我好高兴啊!这还是我头一次想到“快开学了”而高兴,我想我应该好好感谢一下这个漫长的假期吧!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七
欢快的暑假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了。四年前的`同一个日子,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的大手掌,看着四、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冲我们微笑,慢慢地走入学校,好奇地看着一些新鲜事物。今天,我已经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身份又回到了这里。学校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自已家后的第四个家了。
心里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暑假里的每一个激动人心、快乐精彩而令人回味的瞬间,如今,我又回到学校。走进大门,看到许多陌生的面孔。校园里,充满了鸟语花香,充满了问候声,更充满了欢笑声。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我七岁,你几岁?”,“我们做朋友,好吗?”。这些,是从一年级新同学教室里传出的声音。“啊,哥哥,能像你一样戴上红领巾真好。”刚走到二楼,一个二年级弟弟走过来对我说,“不过,我下学期也可以戴着它了。”我向这位苗苗小团员笑了笑,点了点头,继续爬楼梯。
我爬上四楼,走向教室。二天前,我来教室出黑板报,记得那时我跑了将近十几分钟才找到教室,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笑起自已来。教室门关着,我伸手去拧它的把手。我感到手甚至有些颤抖,心想:“马上就能见到好久不见的同学啦!”
接着,门被打开了。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向我微笑。我走到座位,宋子缘和其他几个我最好的朋友马上围上来和我说话。这一分钟,是我一天中最激动的一刻。
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中,又是像以前一样紧张的学习。但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很愉快,因为我们又见面了,又回到这充满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学校生活中。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八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三)广东人――刚毅的象征。
说起广东人,给我的印象是刚毅的。他们,似乎有比钢铁更硬的身子骨。
这是我看到一个广东少年的生平事迹后给我留下极端深刻的印象。
他的名字叫朱良红,是广东韶关的一个普通学生。母亲因病聋哑,父亲离家出走,一家九口人,就弯弯曲曲地过日子。
朱良红7岁开荒,10岁辍学打工,工地条件十分艰苦,他3次遇险,险些身亡:一次是从建筑工地九层高楼落下,一次是被煤窑的机车撞飞,一次是为救小孩陷进2米深的茅坑,落下满身伤痕。
我曾经亲眼看见过他的腿,处处是伤疤,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血红处的浓重像是旭日落下的深远,他带给我的是沉重的悲痛。
然而,他并不惋惜什么,生命几乎不可承受的重负在他身上承受了,他复学的信心在风吹雨打下点燃了。
复学后的'他依然俭朴,多年失学使他基础不牢固,有时竟用功到凌晨2点。
当暴风雨来临时,他勇敢地面对了。他的梦想就是驱使他奋斗的魔杖,钢翼似在磨难中陶冶过一般,飞向他梦想中的长满蒿草的港湾。
机遇与挑战并存,他顺利考取了乐昌一中,并于去年考取了广东韶关大学。
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么拼搏便是一颗永远搏动的心。
朱良红来到北京的身影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然而他留给我的却太多太多……偌大的背影投影在我的明眸中,我的心不禁泛起一种酸楚,今年他乘火车站了27小时才到北京,为的只是领一个二等奖,然而他的背影却在远方的月光下闪烁,背影延伸到远处,我的心却可望不可及。
月儿懒散的浮光射向他的身影,在他面前我是多么卑微与渺小。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九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二)夜行的路,前方的灯。
的一天晚上,我收到了一张蓝色的邀请函,那晚我迟迟未睡,因为我第一次参加“中国少年作家杯”就获了一等奖。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便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人民大会堂。昨晚下了几滴雨,灰蒙的天空被洗得透明,无暇的风吹过无暇的心。
无暇的天印衬着粉白的墙壁。大会堂顶端有颗闪亮的国徽。我只能默默地伫立,仰望着大会堂,好像一个基督教徒抬头仰望着十字架上的耶稣。
大会堂下是10几根光滑的大理石柱,衬托出肃穆的.意境。
脚踏着红地毯,步入人民大会堂,我从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它。
大灯无比精致,一切都是那么鲜明。无数盏灯招引着我,使我感到晕眩。
大会终于开始了,火红的世界,燃烧着五湖四海火红的心,把礼堂照得火红。宣读完获奖名单后,颁奖就要开始了。
前面的名字一个个飞越,终于读到浙江省了,我的心赶紧一绷,“金潇逸,一等奖”我迷惘的眼神立刻熠熠生辉,当运动员交响曲响彻大会堂上空,我也自信地走上了领奖台,仿佛所有的离愁都被剪断了一样。给我颁奖的好像是樊发稼,当他把水晶奖杯和证书送到我手里时,我的心湿润了。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十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五)王府井的喧嚣。
王府井大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我曾到过上海的南京路,那是上海最繁华的路段,一条路走下来,不被人踩几脚才是怪事。
北京的王府井也是如此,但街道似乎比南京路更阔一些,不一样的是汽车在这儿畅通无阻,人流会自觉拥到马路两边,而南京路是步行的,满大街都是人头。相比之下,王府井便是喧嚣中的恬静了。
王府井的大商店很多,特产店和百年老店也多。更多的'是外国人,随处可见,被骗的也更多。北京的特产特别多,东西也不算太贵,一根用五个李子串起来的冰糖葫芦才卖5元。外婆说要吃茯苓夹饼,买了4大包,100多块,一片片切得很薄。表姐说要吃冰糖葫芦,因为天太热带不回去,给她费了牛劲找到了一大包包装好的冰糖葫芦,里面的糖葫芦很小,不过中指般粗,小指般长短,但很多,易坏牙齿呢!
与上海南京路相仿,北京的肯德基、麦当劳多得是,几乎是百步一个,工艺品商店也很多,满大街都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承古斋”,那儿东西都很精致,但价格太贵,据说还是老字号呢。
王府井小吃街里的东西实在吃不下去,哪怕吃下去也会吐出来,那些烤章鱼,烤羊肉串的,店开到外边,地上黑黝黝一片,都是用来叉肉的棍子。有些人还吃着烤过的知了(还真吃得下去!),我一阵恶心,赶紧离开了那儿,可北京太大,老在小吃街里头兜圈子,好不容易出去了,又撞到小摊上来了。王府井上摆摊的都会吐一两句英文,都是问价的。老外本身就多,骗起来头头是道,可也有精明点的外国人,一问价太高立马走人。当然也骗外地人,听口音。这是我在南京路上的经验,因为上海我每年都去,上海话我也说得挺顺溜,但北京的方言我却说不准,因此多少有些吃亏。
相比之下,陈义婧的那条手链买得更不值得,哪买的东西,一条要50元!在“承古斋”买的景泰蓝手镯也不过35元,为了讨好她,只得当面说:“哇,这么好看,大商场里卖100元呢!”多少有些褒贬,她怎么连价都不还呢!太大方了。
北京百货大楼很大,奥运会吉祥物满大街,连老外头上戴的也是的帽子。路过海淀区,看到过奥运会场,一个巨大的鸟巢,而现在五个福娃的销路也很好,中国在欢呼,不只是北京。
走出王府井,觉得有些惋惜,除了带了一些景泰蓝和吃的,又带走了什么?哦,还有记忆。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十一
《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文章叫做——《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个朋友。故事中顺便穿插了有关沈石田的介绍。沈石田,石田是他的号,他的真正名字叫做沈周。他与沈从文先生一般,都是才高八斗的人。他不应科举,专门花心思于诗文书画,同时还是“明四家”之一。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要去桃源时,在行车过程中与沈石田的交谈与自己的回忆。我认为沈从文先生的朋友是一个语言巧妙的人。他不是像别人一样,对那些名人采取一味的赞美的方式。他运用了笑骂的方法,来表示自己对沈石田先生的赞美。也体现出了他是一个粗犷的汉子形象。他不论是做事情,还是说话,都是心直口快的。做错了就骂,这是他爽朗性感的表现。可能正因为他的直爽,交了好多的.朋友。真的可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朋友。”但是在他粗犷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柔软细腻的心。他极爱收藏字画。可能在他心中有了画展与好画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吧。
其实我比较喜欢这一类的朋友,他们“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之间有着最深厚,中肯的情谊。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十二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十一)长城下的屈服。
初到八达岭,便陷入重叠的浓翠中了,车在道上行,两旁全是高大的山脊,比起绍兴的山,这里的确巍峨得多。
终于,长城出现了,蜿蜒于浓翠中的长城曲曲折折地引伸,引发众多豪杰的千古遐思。
八达岭长城是居庸关的北口,东门曰“北门锁铜”,西门曰“居庸外镇”。北往延庆州,西至宣镇,故名“八达岭”。
下车后,觉得十分凉爽,山风舞动着长城,一派孤傲的性格,更衬托出它的气势。
长城的石阶很高,蹬步稍许有些费劲,向上攀爬不得不低头弯腰。
八达岭道极宽,可使五马并行,整座城墙用花岗岩条石和特制城砖砌铺而成,守城可谓“固若金汤”。
手扶石栏,顿觉凉意。城墙边有敌台、垛口和躲洞,也有排水系统,约行十步便有一个。
排水系统在花岗石脚下,有一个正方形的小洞,山风灌进来,从脚凉到手。凭栏远眺,蜿蜒长城延绵在天的尽头,经历千年的风霜便扑打在坚固的城楼上,城砖越磨越光,最后变得平滑。
到长城来,不得不登上好汉坡,但登上它时已背湿一片。原先稍为平坦的路越来越陡,只觉站不住脚,只得握拳前行,手心早已攥出了汗。
爬到后来,腿肚已没有了知觉,只觉得一阵阵发麻,到达好汉坡时,才觉得累瘫了,山野的清风从城墙口一阵阵灌进来,毛泽东的题字“不到长城非好汉”在山风中特别醒目。
长城远方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下面用英文标注着“oneworld,onedrem”,左边是奥运会的会标,2008,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梦想便立在这块中华瑰宝上。
下了长城,太阳正值头顶,长城下用餐的时候也到了。因耗费体力,肚中饥渴,本想大吃一顿,可这儿的菜太咸实在咽不下去,只得悻悻吃了碗杂酱面。
下午的长城依旧巍峨,长城博物馆内的东西一些是仿制品,除了刀剑、铠甲、大炮和长城巨大的模型,其它我没有多大兴趣。
晚上,我还在怀想长城,透明的心幻化作雨丝,滴落在厚实的城墙上。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十三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十四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
(十)清华与北大。
刚到清华,还以为没到清华。
看到清华黄土砖砌成的房子,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清华。清华太大,汽车、自行车可自由行驶,在清华的大道上,来去匆匆,比菜市场还热闹。
我们到了清华大学西大操场北侧的饮食广场吃午饭。北方的菜我是吃不惯的,像给牛吃肉一样。
然而,清华的菜我却一个也没尝到过。单说口味,绝对是一流,厨子也是一流,无论从样式、形态、颜色诸方面考虑,都别具风格。
有个菜是用陶盆盛起来的,挂在黑色的花架上,盆下点了火,就这样烤着吃,风味与形态结合才是美食佳肴,高逸飞瘦高个儿,饭量极大,江天珑也是,他俩起码每人胜我三倍。
走出饮食广场,便是自由参观。
清华真大,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里面的植物都标上注记,方便背记。清华有个小地方,凿了一方小池,池旁有个避荫亭,四周种植着紫藤,旁边的木凳是休息的好地方。
清华有个荷塘,有些大,我总算领略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的确是曲折的,也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荷叶”,却大都是些浮于水面的,也听不到“远处渺茫的歌声”了。
走出清华,几步路就到了北大。北京大学的荷塘与清华的相仿,都浮于水面,也有莲蓬,不过是些细小的。
北大的周边种植着许多植物。它们彼此紧挨着。
北大有个未明湖,平静的湖面像泼靛了一般,倒映着岸边的花木和高高的寺塔。
北大有个斯诺墓,这里埋葬着斯诺,他曾写过《红星闪耀着中国》,对中国影响很大。
我对北大有种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因为蔡先生吧,他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也是我的同乡――绍兴人。
北大有校园巡逻车,专门逮捕那些非法营业的北大学生。非法营业就是摆小摊,出售北大的纪念品。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北大学生摆小摊被抓获的情景。也许是凑不起学费,也许是家遇横祸。
北大的天已黯淡下去,阳光已不是那么刺眼,青年作家班就在北大里头,宋健强就在里面工作,自称“老师”,真是个厚脸皮!我已是少年作家班中的一员,再过几年我也会是青年作家班中的一员,那时梦想就更近了,北大的天也会因此而亮丽起来。
清华与北大这两颗中国的明珠定会辉煌璀璨。
离开北大,仅仅是一瞬,然而联想,却是永恒的。
湘行散记初一(优质15篇)篇十五
・・・・・(四)世界公园里的世界。
公园是新建的,薄雾印衬着尖尖的蓝色城堡顶端,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里。
欧式风情,配上淡淡的雾气,渲染出一片恬静。
与我在一起的高逸飞,“海拔”的确很高,与我一样都有个“逸”字,但却不会飞。
阳光似乎已驱走薄雾。橙黄色的t恤,白色的短裤,染上了夏日独有的风情。
这里绘粹了世界各国的标致性建筑和工艺品。
置身此地,仿佛在周游世界。眼前都是琳琅满目的雕像、建筑。其实这儿世界全国的建筑都是1:10缩小,莫斯科红场不过是我身高的两倍。
美国的白宫的确名符其实的白,六根银白色的柱子,正中26扇绿色的窗牍,镶嵌着银灰色的窗棂,底部是3扇大门,瑕玉似的楼梯直通高处,顶端是花园似的阳台,整个白宫衬托出巍峨的.仪表。
而埃及金字塔则比白宫与国会大厦壮观的多,金字塔是用一块块黄色的砖块垒起来的巨大建筑,隔着它,我仿佛看见了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可是这只是一个缩小了10倍的模型,但我迷离的眼中幻化出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尖尖的塔顶直刺蓝天,宣示着古国悠久的文化底蕴。
相反,悉尼歌剧院更具有风情,那旁是荫凉,这旁是温暖,阳光倚在歌剧院的斜面上,耀得刺眼。
欧式花园也有着它独特的风情。一般都有尖尖的顶部、墙壁房面都镌刻着精美的花纹,一些房屋紧紧地挨在一块儿,有些是红色的墙壁,有些则显现出瘦长的身影。
原以为世界公园里只是各国的建筑,没想到娱乐节目也很多。在路上我和高逸飞碰见了宋健强――皮肤比我黑十倍的家伙,张瑞军――一张胖胖的肉脸,彭旷――呆板的那种,李雨晨――胆子很大,爱玩刺激游戏的“假小子”。
宋健强是自称“老师”的,习惯抽烟,说是要遇到上级领导时不抽烟没面子,张瑞军也一样抽,也是要与领导“会面的”。
原本以为宋健强是个刚强的男子,可坐过山车是被我们费了牛劲才请上去的,就坐在我旁边,大喊大叫的,听得我耳朵都快聋了,但他没有尖叫,只有雄厚的咆哮,惹得后面两个女生狠命掐他。过山车上升时很舒服,背靠着椅子,然而下倾时,没反应过来,心像是被狠狠地揪住一般,此时宋健强叫得越发凄惨,吼得越发响了,我吃进去缓解紧张的口香糖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一个急转弯便到了起点,这才觉得背上出了点虚汗,手心有点黏湿,细细的纹路里淤积着一些晶莹的液体,再看看宋健强――一点事也没有,真会装酷!
比起绍兴的天气来,北京要凉快得多。但世界公园中的北京比北京却要热一点,是玩得尽兴还是心理作用?我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