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一
《鸟的天堂》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之美”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板块共有四篇课文,《一只贝》和《藏羚羊的跪拜》讲述了动物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而《鸟的天堂》和《小鸟最相亲爱》则带给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可以增强对动物的美好情感,感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5、6月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来收入他的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教育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能力目标: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方法策略:
五、教学整体设计。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三)、主动探究,悟“环保”。
《鸟的天堂》确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今天。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1、搜集材料,练“查阅”。
2、学写解说词,练“习作”。
3、学做导游,练“交际”。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还记得作者是谁吗?(生:叶圣陶)。
2、你对叶圣陶先生都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叶圣陶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教育家)。
3、对,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课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点击幻灯,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
2、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解决本课的生词,谁来读一读。
3、出示词语:修改、删掉、增添、密密麻麻。
愣住、意外、融化、莫名其妙。
认真、平和、质朴、春风拂面。
绿葱葱、沉郁、虎虎有生气。
4、你能猜猜老师为什么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吗?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也用词语来概括?(根据汇报,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6、他们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1-5为修改作文6-10邀请做客。
四、仔细研读、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分别用横线画和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轻轻地读一读。
(一)初看作文。
1、当我一翻到修改后的作文时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愣”就是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2、你看到了什么?(重点词“密密麻麻、到处”)。
3、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4、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5、看到这儿你,你想对也老说些什么?
(二)细看修改后的作文。
1、请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的,看了之后我有什么感受?
(1)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2)(出示这段话)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a: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干净”一词的意思吗?
(3)(指名读,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春风拂面是什么感觉?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b: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这时你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你又该怎么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三)叶老的评语。
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读着这段评语,相信你还会读出很多更深的情感。请你们细细品读。(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情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则短短的评语,是那样亲切,使“我”树立发写作的信心,致使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鼓励、热情、肯定、称赞)。
2、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朗读这段评语。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a:徐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
五、课堂小结、留有悬念。
同学们,学到现在课文只字未提爬山虎,却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细细研究?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第26课,完成一、二、三、五大题。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三
教学难点: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对爬山虎的脚长在那里、什么样及到底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以理解。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 了解作者是运用那些生动、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教学要求:
1. 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 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层次,培养自学的能力。
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 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那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 检查读文及理解字词的情况。
3. 检查分段的情况。
4. 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语文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3.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放“爬山虎”的录象,让学生观察。
二:入境自学没,品读积累。
1. 自由读文,汇报读懂之处和不理解之处。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读一读,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描写的景象。
(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爬山虎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画出重点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第2.3自然段。
三:寻找规律,发展思维。
1. 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你受到那些启发?
2. 结合〈〈读写例话〉〉加深理解。
四:作业。
完成〈〈同步〉〉。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读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五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知识链接: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号同学可不做)。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叶柄休想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我知道课文()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a.
b.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空______(。
)铺______()曲______()蔓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画出。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六
教学难点: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对爬山虎的脚长在那里、什么样及到底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以理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运用那些生动、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层次,培养自学的能力。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那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检查读文及理解字词的情况。
3.检查分段的情况。
4.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语文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放“爬山虎”的录象,让学生观察。
二:入境自学没,品读积累。
1.自由读文,汇报读懂之处和不理解之处。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读一读,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描写的景象。
(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爬山虎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画出重点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第2.3自然段。
三:寻找规律,发展思维。
1.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你受到那些启发?
2.结合〈〈读写例话〉〉加深理解。
四:作业。
完成〈〈同步〉〉。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七
2.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那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
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
1.这篇文章是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以要多读读,多体会。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
2.自己尝试一下,读几遍可以把文章读得熟练。同桌比一比,看谁书读得更流利。
3.观察课文插图,试着用课文的句子来表述图意(相机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不翻书,能用上课文的句子来表述图意吗?(相机进行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指导和训练)。
4.观察课文右上角的小插图,看看这副图中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样的?也试着用课文的句子来表述图意(相机进行第三自然段朗读指导与训练);再来比一比,不翻书,看谁最快最准确用上课文的句子来表述。(相机进行第三自然段背诵指导与训练)。
5.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呢?先看小插图,再读课文第四段,合上书想象它“爬”的过程,把想象到的画出来。同桌翻书对照检查,自己画得恰当吗?用书上的语言描述自己画的内容,注意说清楚爬山虎怎样“爬”的过程。(这个环节,要求能初步理解爬山虎的爬的过程即可,重点是读懂和背诵)。
三、揣摩字词体会感情。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下列句段:
(3)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无论它向什么方向爬,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
可以采取自读、抽读、引读、男女生分组读、看图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2.在字词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师:这篇课文以观察准确、用词准确而闻名。你能在读中发现这个特点吗?请读书后举例具体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下列句段:
(2)读一读上面的段落,用圆点标出能表现爬山虎“爬”的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
(3)自由朗读,抓住这些“爬”的动词,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家交流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可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可以学一学,表演爬山虎的脚变化爬行时的样子。)。
(4)先自读自悟,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
四、学习观察习作运用。
1.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章教了小读者许多观察方法。你能总结一下,并举例说明吗?
(1)哪些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2)哪些说明作者观察有顺序?
(3)哪些看出作者观察时间长?
(4)哪些看出作者观察了动态和静态?
2.托尔斯泰平时随时揣着观察的记录本(看课后“阅读链接”)。今天,我们也学习叶老,学习托尔斯泰,自己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子。
教师拿出一种学生熟悉的植物让学生现场观察,再按下列格式填写观察记录。(也可以观察校园内的一种植物,还可以根据自己平时观察过的植物来填写)。
3.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小组交流,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一个片段下来。
五、总结陈述结束教学。
世间万物就是这般奇特而美妙,它们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同学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总评与感悟: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上得新一些,总是大量引进课外阅读资源,总要用够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这样一来,教材却被搁置,被冷落,似乎教材根本就不重要。看多了这样的课,常常使人怀疑:难道不用补充资料,不用课件,重点依凭教材资源去设计就不能上出一堂好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就回答了我们:“否!”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发掘教材里的资源,用好了教材资源,是一篇朴实扎实的教学设计。
就本课教材资源来说,除了文章词句内容外,本文题目写植物,却是带有动物味道的名称,很有发掘空间;插图有爬山虎场景,也有爬山虎“脚”的特写,自然可以运用;文中的“泡泡”提示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感悟“爬”的动作过程,还提示注意作者观察时间长的特点,很有启发性;课后练习的要求反映了文章重点和对学生的训练要求,“阅读链接”再给学生以观察方法指导。上述这些教材资源,詹老师都注意发掘运用,虽然本课设计环节不多,但依凭教材资源,学生训练处处落实,所以是一节有特点的课,一节务实扎实的课。
看来,不依赖课件,不滥用补充资料,好好发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资源完全可以设计出好课,上出好课来。(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语文》7-8期上)。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
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
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4、实物对照,朗读。
交流话题:怎么爬的。
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
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九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
奶奶家的后面有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的。
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爸爸一起去爬上。我本来以为爬山很容易,那是因为通往山上的路虽然很窄,但是很平坦,所以我以为上山的路应该很好走。
可时候当我和爸爸来到山脚下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只有一条已经干涸的小溪。小溪上落满了干枯的树叶和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石头和大石头,还有只剩下一点水的水坑。
我们沿着小溪往上爬,一开始只有一些小石头,接着,石头越来越大,越来越陡,而且杂草越来越多,没过一会儿,我们就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时,我和爸爸发现前面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倒在路中,我们不能避开它,也很难翻过去,这时,爸爸开始打退堂鼓了:“前面根本过去去了,我们还是回家吧。”可是我不同意:“不就是一棵树吗?我就不信我们真的过不去。”于,是,我立刻爬到柳树前面,发现柳树下面有一个小窟窿,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钻了过去,可我却没有发现,前面有一颗杂草,吓得我差点掉下去。爸爸想:既然我的儿子能过去,我一定也可以过去。于是,爸爸到了柳树面前,使出全身力气向上一跳,果然跳到了柳树上面。可是爸爸实在是太重了,柳树被压得往下滚了一下,幸好我把爸爸抓住了,他才没有掉下去。
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了我们的目的地……悬崖。说是悬崖,其实是由小溪两边的山夹在一起形成的小峡谷,但峡谷中间没有一点缝隙,只有一块已经凹进去的大石头,石头上面长满了苔藓。我立刻爬到“悬崖”面前,踩着两边凹凸不平的石头,一下子就爬到了“悬崖”上面,可我没想到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难,爬下这座悬崖可费力了我好大的劲儿。因为我根本看不到下面哪有路。
我和爸爸下山后,天已经黑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一眼,心想:下次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爬山的。
啊!爬山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一
经过连续几天的下雨,今天天气终于变好了。
我生长在家乡十二年。每天一早起来,对面的山是必然会看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登过这座山的顶峰。今天爸爸妈妈都刚好都有时间,于是爸爸就提议我们去野炊,目的地就在对面这座山的山顶。我举双手双脚赞成,妈妈也点头表示了同意。爸爸准备好了野炊的工具,然后我们去菜市场买完了菜就出发了。
我们走了一段水泥路,走到了山脚下休息了一下。往前一看,没想到接下来要走的才是真正的水泥路,湿答答的。但是我们仍然迈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向前走去。走到山顶,我们的衣服早已被湿答答的泥土溅得不像样了。山上的空气格外清新,伸手仿佛就可以摘到云。从山顶向下看,人小得像一只鸭子,鸭子则小得只有一粒黄豆这么大。那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更是给大自然添加了几分色彩。爸爸妈妈可是做饭菜了,四十分钟后一桌色味双美的菜和米饭出锅了。同样是米饭,但在山顶时吃起来却格外香甜,也可能是心情很好的关系吧!
吃完饭后,我们准备下山了,爸爸却在这时说:我带你们去个地方。我们到了爸爸说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一条直径大约一米的红色管子,长大约一百多米。爸爸说这里可以滑到半山腰,我做小孩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从这滑下去,非常好玩。你们也没玩过,感受一下吧!好啊!好啊!反正我们的衣服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我高兴的手舞足蹈。爸爸首先滑了下去,接着是我、妈妈。滑下去的速度不怎么快,但我和妈妈还是有点紧张,毕竟是第一次嘛。
滑到了半山腰,我感觉十分好玩,并要求爸爸在上去玩一次。爸爸说下次再去,真希望下次快点到来!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二
今天妈妈带我到阿姨家吃饭,阿姨家住在西铜。我们坐9路汽车到阿姨家,其中有两个小朋友和两个阿姨。我们先在阿姨家吃饱了,喝足了,然后才去爬山。
我们先到梨园里。梨园建在山上。我们到了梨园里了,让那个看园子的奶奶摘了6个梨,我们一人一个。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只见甜水都直往外冒,吃完一个之后,大家都说好吃,于是妈妈买了5斤。通过这一次,我已经知道怎么摘梨了,因为这些梨都是我们亲手栽下来的。程序就是先把梨挑好,选中是哪一个,梨杆上有一个小疙瘩,顺着疙瘩,轻轻一摘就下来了。
我们又继续向前走,目标是:一个老爷爷家。我们翻山越岭到了山谷里,突然下起了小雨,雨越下越大,而我穿着连衣裙,我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我还是坚持走了下去。过了一会儿,雨停了,阳光照射下来,显得路边的小草干干净净的.,叶子上的露珠折射着五彩光芒,漂亮极了!
我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这时我们也到了老爷爷家,也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我们到小院里摘苞米,摘西红柿,抓着苞米,一拧就下来了,然后我们把苞米煮在锅里,等到煮好了以后,我抓起一棒就咬了一口,哇!
特别的甜。吃完之后,阿姨又给我们带了几个苞米回家,她…还说我很坚强。然后,我们就坐着9路汽车高高兴兴的回家了,今天我们玩得可真快乐呀!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三
去年,潘叔叔生日,邀请我们去他那儿玩。
在潘叔叔家,我干了一件困难而开心的事————爬“山”。那不是真正的山,是个大沙丘,山水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快超过我们六层的旭日楼高,看上去像一座巍然的高山。
见了这么高的沙丘,我真想爬上去站在沙山顶上,看着下面的人。可我知道爸爸是不会同意我这么做的,我只好祈祷爸爸进了潘叔叔家别出来。等啊等啊,终于,爸爸进潘叔叔家喝茶去了,我大喜。我卷起袖子,拍了拍手,像一支离弦的箭冲过去,冲到沙山下一跳,“啪”!我摔倒了,不小心吃了一嘴的沙子。“呸呸!竟然吃到沙子了!”我摇了摇头,接着向上爬。
爬了十五分钟,才爬到沙山的一半,尽管鞋子里灌满了沙子,我却很激动。到了有鹅卵石的那一层,我爬一下就往下滑一下,很难向上一步。我一定要爬到丘顶上,一定!我向四周看了一下,发现左侧鹅卵石很少。我慢慢向左边挪动,挪到鹅卵石很少的地方,很轻松地爬过这一层,真是只要观察四周就会有办法。
我马上就可以爬到丘顶了,可是筋疲力尽了:手麻得无力,腿由于碰到一个大鹅卵石有点痛,脚有点麻。我真想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休息。如果现在就放弃了,那我之前做的努力不就没意义了吗?我只好用力地一跨,双手抓住山顶,用力地撑。终于,三五步后,我爬到了顶。我像一只累瘫的狗坐在山顶上,看下面的人小得像只甲壳虫,真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啊。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四
大自然有赏不完的景,有看不完的画,大自然就像一支笔,能画出各种各样的美景,还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大罗山就是大自然鬼父神笔画出来美丽而丰富的图画。
今天我和同学来到了大罗山山脚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山去,来到了天河水库。天河水库它是一个天然湖泊。一眼望去,它的水很绿很清,清的像一架投影机,把周围的美景都一一照映了下来。远远望去,太阳射下一束金光,照在水面上,水面就像许许多多的珍珠闪闪发亮。走近一看,水库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沙石、小鱼也看的一清二楚。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展示出来的美丽仙境。
其实呀,不仅是大罗山的水库有名,而且山中的怪石也很有名。
穿过树林,我们一眼就望见了远处的“群仙岩”,最吸引人的是两块石头,像两只“神龟”在爬,一只已经爬到山顶正回头看,而另一只却还在山脚慢慢往上爬。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们欢乐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啊!大自然你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大自然你的魅力是无限的。朋友们来吧,让我们去大罗山呼吸清新的空气吧。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五
今天下午,缪老师宣布去爬山,目标是距离学校几里远的北山。随着“哇!”一声,同学们有的一蹦三尺高;有的拍着桌子庆祝;有的干脆站在凳子上欢呼……顿时,教室里一片热闹的景象。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前往北山。一路上,草儿向我们招手,花儿向我们点头,麦苗像一张绿色大绒毯铺在路边,好一派蓬勃的景象;五颜六色的野花散发出一阵阵馨香,那种香味,真叫人陶醉!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目的地——北山。
整好队后,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准备比赛。接着刘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比赛时不能碰人,不能拔草,不能……。讲完后,比赛马上进行。首先是一年级组,哨声一响,只见一年级小朋友像小鹿似的往山顶冲,不一会儿,山就被他们“征服”了;二年级学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飞快的往上爬,我的心也随着他们紧张的跳动着。终于,他们也爬上了山顶……。轮到我们了,我想:这山太矮了,简直一步就能登上。虽然这样想,可我的心情还是很紧张的,害怕自己拖班上的后腿。哨声一响,我们就像刚出笼的兔子,使劲向山顶跑去。慢慢地,我的双腿好像灌满了铅似的,越走越慢,越走越没劲。突然,四(2)班的一个同学重重的撞了我一下,我就像一列失去了方向的火车头脱离了轨道——路线。顿时,我火冒三丈,真想把他撞下山脚。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的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身体里又涌上一股力量,暗自鼓励自已一定要坚持爬上山去。“有志者,事竟成”,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终于爬上了山顶。
爬上山顶,放眼望去,远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座座青山好像一条长龙连绵不断。近处是一片片苍翠的树林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比赛结束了,我们久久不愿离去,细细品味着“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谛。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六
今天,我和妈妈一同去长江大学寻找爬山虎。
走进大学城,没走多远,一面绿色的墙面映入眼帘。妈妈告诉我这就是爬山虎,我非常好奇,爬山虎怎么会爬这么高?我不由得轻轻地走了过去。
爬山虎呈绿色,叶子外围为锯齿状,的叶子和细细的叶脉非常对称。嫩嫩的茎上长着一排短短的,黄褐色的“脚”,它牢牢地吸附在墙上,使它能一步步向上攀延。妈妈告诉我,爬山虎的茎非常密集,覆盖在房屋的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使室内温度降低。它作为屏障,既既可以吸收环境的噪音,也可以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脚”,还能吸走墙上的水份,是超市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能让房屋变得潮湿。除此之外,爬山虎的茎还可以入药呢!
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让房子披上绿装。夏天,不知谁在绿锦上绣上了几多黄绿色的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慢慢变黄,房子又换上了橙黄色的外衣。冬天,在冬爷爷的帮助下,爬山虎上落满了雪花,这时又给房子穿上了白色的杀意。一年四季,墙面变得色彩嫔纷。
爬山虎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它不怕风吹雨打,用顽强的生命力奉献自己。我想,哪怕是一座荒山,它们也能把它变成一片绿洲!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七
哇!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爬山的天气真好!嘿,我今天选择爬山了。小明和小岗水:“嗯,真的不错!”他们都带了自己的东西,准备出发。
到了山脚,小红和小明都开始爬,却发现小刚在那里发呆,好像在想什么,突然说:“爬!我没有时间。和你一起爬很无聊。”别爬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怕你,好像你很厉害。”小明生气地说。小红和小明在那里拼命爬!每个人都想要第一名。
太阳已经到半山腰了,小明做不到。他坐在地上喘着粗气,不停地喝水。只有小红还在那里爬,但他一点也不累,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小红,你在学校真的没有吹牛,说你是爬山的。总比不知道强,而且是吓一跳!”小明气喘吁吁地说。小红到达山顶时非常高兴。她在那里不停地欢呼,好像她赢得了世界冠军。
晚上,他们都很开心,一起回家了。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爬山一样,只要你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你就会超越别人,而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放弃,没有竞争力的人总是排在最后。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八
今天下午,缪老师宣布去爬山,目标是距离学校几里远的北山。随着“哇噻!”一声,同学们有的一蹦三尺高;有的拍着桌子庆祝;有的干脆站在凳子上欢呼……顿时,教室里一片热闹的景象。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前往北山。一路上,(.)草儿向我们招手,花儿向我们点头,麦苗像一张绿色大绒毯铺在路边,好一派蓬勃的景象;五颜六色的.野花散发出一阵阵馨香,那种香味,真叫人陶醉!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目的地——北山。
后腿。哨声一响,我们就像刚出笼的兔子,使劲向山顶跑去。慢慢地,我的双腿好像灌满了铅似的,越走越慢,越走越没劲。突然,四(2)班的一个同学重重的撞了我一下,我就像一列失去了方向的火车头脱离了轨道——路线。顿时,我火冒三丈,真想把他撞下山脚。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的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身体里又涌上一股力量,暗自鼓励自已一定要坚持爬上山去。“有志者,事竟成”,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终于爬上了山顶。
爬上山顶,放眼望去,远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座座青山好像一条长龙连绵不断。近处是一片片苍翠的树林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比赛结束了,我们久久不愿离去,细细品味着“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谛。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九
虽然路上有点堵车,但是我们俩都很激动,不禁浮想联翩,一路上又唱又玩,非常开心。
不知不觉就到了百望山,远远望去那绵延起伏的丘岭,翠绿的树木覆盖了山岭,百望山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巍然挺立。我们的心立刻被快乐充满了,马上你追我赶地爬起来。山路越来越窄,越来越坎坷,只有一条被游人踩出的布满小石子的土路,我们只能扶着树枝和大石块一点点地往上爬,真是手脚并用啊!不一会就满头大汗浑身是土了。但是我们仍然很兴奋,一刻不停地爬着,很快就到了山顶,把家长远远地甩在后面。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上,微风吹散了我的汗水,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向远方望去,美丽的北京城映入眼帘,我还找到了我家方向的建筑标志。
过了会儿,我们就开始下山,沿途还观赏了古人的书法作品,吃光了所有的食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百望山。虽然很疲惫,但是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想坚定的步伐正是这次成功的阶梯。
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让我难以忘记,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迈好每一个坚定的步伐,争取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