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当符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要求,体现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六年级教案,希望能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一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二
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5、比较一下例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第一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二例题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三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四
1、重视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来引入教学。
新课伊始,课件出示三个几何体的底面和高,引导学生来观察这三个几何体,发现它们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都相等。进一步引导思考: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认同,并提出等于底面积乘高。教师再次抛出问题:这仅仅是猜想,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重视利用知识、方法的迁移来展开教学。
本课的例题探索,有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笔者在执教时,根据陈星月的回答顺势复习了圆面积的推导: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开后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接着提问:那么,受这个启发,那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计算体积呢?首先实物演示圆柱切拼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进行课件演示,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
3、重视通过核心问题的讨论和板书的精当设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核心问题即指中心问题,是诸多问题中相对最具思维价值、最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问题。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更好地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提炼而成的教学中心问题。就如圆柱体积的计算而言,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圆柱的体积可能跟圆柱的哪些条件有关呢?”“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一般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三个问题,使学生在获取圆柱体积公式的同时又了解了体积公式的由来,并及时总结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核心问题也可以指为了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在关键环节提出的指向性问题。
当然,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是:书写格式的规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五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七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协作指导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操作感悟自主探究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两个形体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便于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八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九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1。
:目标2。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一
优点: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不足:
再教设想:
在课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上教师应合理把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二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三
优点: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不足:
再教设想:
在课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上教师应合理把握。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五
在上圆柱体积公式前,我精心备课,准备好教具,课堂上把教给学生,让他们四人一小组,去合作演示,充分讨论探索,我在教室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圆柱体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从而推导出v=sh.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设计得非常不错,按照备课的程序,接下来就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计算圆柱的体积”我一愣,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用其它方法;我灵机一动,对,让他说出自己的方法,这位同学用v=ch/2r,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我当时没有下结论,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探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久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肯定了。这种新颖的创新思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生独特见解、探索,使我看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细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却是学生创新精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六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七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八
1、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2、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3、把一个直径为4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4、把一根直径是20厘米,长是2米的圆柱形木材锯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6、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米,底面半径是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10、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0.8米,要在水桶里、外两面都漆防锈漆,油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1、一个盛奶粉的圆柱形铁罐,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3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罐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十九
一、估一估。
二、填一填。
1、796接近,951接近()。
2、一辆自行车409元,可以看作大约()元,也可以看作大约()元。
3、二年级有591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也可以看作大约()人。
4、一年级有318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二年级有294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两个年级一共大约有()人。
5、406+394想:406接近(),394接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二十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二十一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二十二
一、填空。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________,它们是________的两个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________;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________。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________;宽等于________。
3、填写下图各部分的名称。
4、(1)已知圆柱的半径和高,侧面积公式________;表面积公式________;体积公式________。
(2)已知圆柱的直径和高,侧面积公式________;表面积公式________;体积公式________。
(3)已知圆柱的周长和高,侧面积公式________;表面积公式________;体积公式________。
二、应用题。
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1.6米,高0.7米。(2)底面半径3.2分米,高是5分米。
4、(1)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高和体积成()比例。
5、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通用23篇)篇二十三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的优点在于学习自主化。首先,我通过复习导入,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热情。
然后再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课件展示中探索数学问题,认识到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学习自主化,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通过“说一说”“辨一辨”等途径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记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凸现学习自主化这一学习过程时,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使学生在发现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矛盾的相互碰撞中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