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习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习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习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习过程:1.出示学习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
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爱莲说》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优美,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是千年来的名篇。因此,我选择这一课作为我的公开展示课。但是,上完之后,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讲完《爱莲说》,听课老师认为我的讲课流程比较顺畅,板块清晰,重点突出,过渡比较自然。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合作,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些都是课堂上比较不错的地方。下面我先说下我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通过看有关莲花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莲花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首先介绍作者和文体“说”的相关知识,然后疏通文意,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描写莲花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君子的品质。
3、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经过多次细读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意外的惊喜,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将一些内容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这也是教授本篇课文的遗憾之处。
从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和效果来看,跟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此,我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
1、课堂话语权的争夺和教学经验的匮乏;
上完这一节公开课,虽然整体上问题不大,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展示成果,但是我却选择了自己去总结,去出示结论,这就造成了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而这一问题是当下“新课堂”最忌讳的现象,这提醒我不得不多学习当下新课堂的相关模式,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动起来,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此外,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过渡衔接时,需要更加的自然。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2、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教态不够大方,感情投入不够;
我平时上课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小,缺少抑扬顿挫。上《爱莲说》这一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本人的情感和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文章当中去。而我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课乃至我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还有教态不够大方,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气场不足,站在讲台上不够自信。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争取课堂上洒脱自如。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将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平时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
为了争取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备课,把课文文本吃透。因此,平时需要多专研课本,吃透课本,多揣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思考名师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堂的。只有把所讲课文所需要的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才能带着情感投入课堂,才能使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2、勤能补拙——平时多充实自己和锻炼个人讲课技能;
对当下“新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对“新课堂”学习不够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平时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学习“新课堂”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应该多提高自己个人的相关技能,注意课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课堂语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仪态方面的学习。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漏洞”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可谓对症下药。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能够逐步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