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性思考的结果,它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进步。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一
活动目标:
1.学习10米往返跑,发展快速跑的能力。
2.能手脚协调、平稳地推小车走跑,发展动作的平衡及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苹果、梨、橘子等水果卡片若干,高低不等悬挂在绳子上。
2.小推车4辆,塑料筐4个,大纸箱(仓库)1个。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热身准备。
以“果实丰收了,去果园摘果子”为游戏情境,师带领幼儿模仿开汽车、上坡、下坡、钻山洞等热身活动。
2.玩游戏“摘果子”,学习10米往返跑。
(1)师介绍游戏玩法:秋天到了,果园的果子都熟了,我们去摘果子吧。去摘果子的时候,要快速跑过去,摘到果子后,在快速跑回来。
(2)示范、讲解10米往返跑的动作要领:要看清果子的位置,直线快跑,摘到果子后迅速折身跑回。
(3)幼儿站成四路纵队,依次尝试、练习。(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教师发出信号后,幼儿迅速跑到果园摘一个果子跑回来,把果子放到小筐里。可请动作正确、速度快的幼儿进行示范。
(4)分组进行比赛,看哪队先摘完果子。
3.玩游戏“运水果”,发展幼儿动作的平衡及协调能力。
(1)幼儿自选小车,取两个放到小车里,推小车走到对面的“仓库”,把果子放进去,再推小车返回,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推小车时手脚是否协调,给予指导。
(2)幼儿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运水果运得快。
4.放松活动。
教师、幼儿围坐在地垫上,揉揉、捶捶小腿和大腿,躺下来伸伸懒腰,放松身体,数数摘到的果子有多少,分类到小筐里。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绿色、亲绿色、种绿色让幼儿感知绿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环境。
2、幼儿以自身的'肢体语言体现绿色植物的美,体验快乐的情绪。
3、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参与环保的意识。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1、各类绿色植物、绿色背景、绿色地毯。
2、动物家园楼盘。
3、彩色种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1、看绿色老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玩一玩!老师:啊,这儿的空气真新鲜呀,原来这儿有那么多的绿色植物!有绿色的—,有绿色的—,让我们在这儿玩一玩吧!幼儿自由玩耍。
小草、小树们一起来跳舞。
3、种绿色老师:小草、小树们有点累了,休息一下吧,咦,这儿有一座动物新村,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老师:这只小鸭告诉老师这儿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绿色,那怎么办呢?我们来为它们栽些小树、小草吧。教师与幼儿一起栽树。
4、结束活动:和小动物们再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亲亲绿色》是一堂小组里的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也学习了一些有关语言课创新的活动流程设计,这次主要以提炼出故事的重点部分,把问题提在前面,是尊重了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但这样要看老师巧妙地把问题引回到正题,直接衔接环节,就觉得环节与环节之间处理的比较生硬,所以这方面,自己需要去多多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三
《指南》中在健康领域提出的建议: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边玩边动脑筋思考。
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幼儿尝试动脑筋想办法过障碍物。让他们体会到,只要动脑筋,便会有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以主动代被动,以启发代灌输,通过幼儿亲身体验,克服各种困难难,不断捕捉感觉,积累经验,最后又快又稳的运回大米。
【教学策略】。
1.寓境激趣。通过大型活动教具的设计,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游戏练习,学习动作技能,将动作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教学材料的变换,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3.情感提升,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有所收获,能够积极勇敢的面对困难。同时帮助幼儿舒缓过度兴奋的心情。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2.学习手脚着地、膝盖悬空向前爬,锻炼手脚动作的协调性。
3.发展幼儿走、平衡等基本动作。
【活动重点】。
能够在游戏中练习手脚着地膝盖悬空向前爬的动作技能。
【活动难点】。
能够在游戏中手脚着地膝盖悬空爬的过程中双腿蹬直,手脚交替向前爬躲避障碍物。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蚂蚁发现了许多的大米,它们决定要把大米运回洞里,在运大米前它们需要先做热身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在“蚂蚁运大米”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手足爬行。
教师:小蚂蚁是怎样爬来爬去寻找食物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师幼共同手脚着地、膝盖悬空向前爬。
教师:我请小蚂蚁来给大家示范“手脚爬”的动作。
教师:我们一起跟着儿歌来学习动作:蚂蚁宝宝真聪明,跟着妈妈学本领,双腿蹬直屁股翘,手脚交替向前爬。
3.利用情境游戏巩固练习手脚着地、膝盖悬空向前爬的要领,体验活动乐趣。
(1)游戏一“草地探险”
1.师:我们一起到草地上练习一下我们的本领吧,可是草地上有很多的仙人掌和漂亮的花朵,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绕过仙人掌和花朵用手脚着地膝盖悬空双腿蹬直屁股翘的方法爬过去。而且要注意在爬的时候一定要与前面的小蚂蚁保持安全的距离,安静有序的过草地。
2.师小结:小蚂蚁们都非常勇敢的爬过了我们的草地,但是一定要记得双腿蹬直屁股翘,手脚协调配合好。
(2)游戏二“勇闯迷宫”
师:我们一起到前面去看看。奥,原来这里有一个大迷宫,我们要手脚着地,膝盖悬空爬过迷宫,绕过障碍物,快速跑到终点。
师:小蚂蚁们在这里一定要动脑思考,选择可以行进的线路,与同伴保持安全距离。
师小结:刚才我们的小蚂蚁们都成功的爬过了迷宫,到达终点。(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小朋友们都非常厉害,针对现场幼儿的表现给予小结。
3.游戏三“攀爬山坡”
师:我们来到了最后一关,这里有些困难,你们怕不怕?
幼:不怕。
师:小蚂蚁们要快速且稳稳的爬过我们的山坡,然后走过小桥。注意保护自己,在桥上的时候不要推挤,注意安全,第一一只小蚂蚁到达到山坡中间位置时,第二只小蚂蚁再出发。
师小结:小蚂蚁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习得了本领,那我们就去运大米吧。
4.综合游戏。
教师:我们已经学到手脚着地膝盖悬空爬的本领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运大米吧,从草地出发到达山坡,运上大米快速回到洞里。
三、结束部分:放松。
今天我们的小蚂蚁都太能干了,用手脚着地,膝盖悬空向前爬的动作运回了这么多的大米,
我们一起放松一下我们的身体吧。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小蚂蚁爱劳动不怕困难,积极动脑,最后获得成功,收获快乐。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四
1、引导幼儿探索各种玩沙包的方法。
2、锻炼幼儿抛、扔、投及躲闪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协调能力及协作能力。
4、激发幼儿探索身体运动的乐趣。
5、通过比赛,锻炼投的准确性及奔跑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沙包一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一下热身运动。
2、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沙包),小朋友喜欢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我来一下,(做扔、踢的动作)哦,原来沙包这么好玩啊!!.小朋友想一下除了扔、踢、投,还可以怎样玩呢?请小朋友再想一想,看谁想的玩法多?小朋友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
3、请小朋友用各种方法玩沙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出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玩法,但是要注意,在抛、踢、扔投沙包的时候,不要打到其他小朋友。
4、展示自己的玩法:请不同玩法的幼儿展示自己玩沙包的方法。最后教师跟小朋友一起总结,并说出玩沙包用的什么动作(如:抛、扔、投、踢、打等)。奖励玩法特别的小朋友。(奖励星星)。
5、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这么多玩沙包的方法。小朋友想继续玩吗?(想)。拿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投沙包》,先听一下比赛规则:全班小朋友分成两组,每组前方两米处有一纸箱,每组幼儿接力投沙包,看那组投进的多,多者为胜。反复比赛几次。
再进行第二种《投沙包》的比赛:请两个小朋友来比赛,记录投的个数,最后决赛,比出前六名的小朋友。(各奖一颗小星星)。
6、比赛结束:表扬一下肯动脑筋的小朋友,等下一次我们再玩沙包的其他比赛好吗?(好)。
7、开着火车返回教室。
活动反思。
在整个探究沙包的玩法活动中,教师、幼儿、家长都积极地参与,教师和幼儿不断地想象、学习,我们有以下体会:
1、游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缝沙包,请家长积极参与。
2、活动形式:采用了以“幼儿自主玩”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满足了幼儿身体运动和心情愉快的需要。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比赛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比赛时,培养了幼儿同组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以及竞争的快乐。
3、同时,在活动时,强调幼儿不要碰着,打到其他小朋友,让幼儿加强了安全意识。
4、活动结束后,完成了教学目标,尝试了沙包的各种玩法,学会了抛、投、扔、踢、打、躲闪的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反复比赛,投中率越来越高,并锻炼了幼儿的奔跑能力。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五
(一)播放本班幼儿吃中餐时的录像,激起幼儿兴趣。
2、播放录像视频:(有的幼儿吃蔬菜吃得很香,有的在倒蔬菜,有的只吃一种菜等等。)。
3、观看完录像,幼儿反馈。
(1)、你们刚才看见谁了?她(他)在干什么?他吃得香不香?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4、认识蔬菜图片。师:刚才我们看见有的小朋友喜欢吃各种菜,不挑食;有的小朋友会挑食,有的菜不吃还偷偷倒掉,这样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我们都吃过的蔬菜吧,课件出示蔬菜图片,幼儿认识。
5、那么这些蔬菜长什么样?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长图,知道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组成的。
(二)游戏:买菜、送菜。认识多种常见蔬菜的.外部特征,幼儿按照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
第一组:
(1)这是什么菜?(白菜)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子)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菠菜、包菜、生菜)。
第二组:
引导观看,“有些蔬菜我们不是吃它的叶子,那是吃它的哪个部位?”出示胡萝卜,看这是什么?我们该吃它的什么?(根茎)还有什么菜我们吃根茎的?(胡萝卜、洋葱、莲藕、豆芽)。
第三组:
教师提示,还有些蔬菜我们既不吃叶子,也不吃根块而是吃它的另一个部分。出示西红柿,小朋友说说,这西红柿我们吃得是那一部分?(果实)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吃果实的蔬菜吗?(辣椒、西红柿、茄子、冬瓜)。
第四组:
教师出示花菜,你们看看这是什么菜?我们是吃那一部分的?(花)还有什么菜是吃花的?(黄花菜,西兰花,韭菜花)。
2、游戏:送菜回家,幼儿相互讨论自己带来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1)幼儿动手实践,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进行归类。
(2)教师出示标有(根、茎/叶、花、果)标志的篮筐。
(3)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进行归类。
师:小朋友看,这是吃那部分的蔬菜的家?(根)谁带来的蔬菜是吃根的呢?把它送过来。其他类的一样归类。
(4)纠错、小结,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为什么?师:那么多的蔬菜我们让食堂里的厨师烧给我们吃吧!
教师小结归纳,并做简单的归类:有的吃叶子、有的吃根块、有的吃果实、还有的吃花。这么多的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蔬菜)。
(三)了解吃不同的蔬菜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讨论: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各种蔬菜?
1、幼儿回答;
3、幼儿回答;
小结:原来蔬菜里有各种丰富的营养,有多种维生素,我们每天多吃蔬菜才长得结实、健康,不生病。不吃蔬菜我们的身体就长不好,会生病的。
(四)品尝交流《蔬菜沙拉》。
教师出示用番茄.黄瓜.红萝卜做的沙拉,请幼儿品尝,交流《蔬菜沙拉》的制作方法。让幼儿吃吃讲讲中,逐步意识到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五)延伸活动:
1、念《三字蔬菜歌》;在教室里和好朋友一起看蔬菜图片,说说这些蔬菜是吃那部分的。
2、在区域角里用橡皮泥印蔬菜泥。
3、请幼儿回家和爸妈一起做做蔬菜沙拉,巩固对蔬菜的认识。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六
活动目标:
1.感知八拍节奏,通过停止的游戏来感受节奏的长短。
2.理解童谣,根据童谣自由摆出肢体动作,自主创立空间造型。
3.在音乐律动、表演游戏中感受快乐轻松的气氛,体验合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猴子摔跤的教具卡片一张、猴子没有摔跤的教具卡片4张。
2.《五只猴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知八拍节奏,自由进行肢体创立。
师:你们看过猴子吗?猴子喜欢干什么?
(挠痒痒、吃桃子、吃香蕉、抓跳蚤、爬树、荡秋千、倒挂、荡来荡去等)。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猴,他们喜欢玩一种游戏。
(八拍跳跃后停止并做出有趣的造型,延伸至两人、多人合作摆出造型,大胆运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空间自由进行肢体创立)。
二、感知说白节奏,自主创立空间造型。
1.欣赏童谣,理解童谣内容(分段讲解童谣,帮助理解)。
2.分组扮演,感知说白节奏(围半圆,练习说白,感知节奏)。
3.扮演游戏,创设空间造型。
幼儿围成一个半圆(说白节奏中的床)五个幼儿站在半圆中并扮演猴子,当说白节奏念起时,其中一只“猴子”停止跳跃,并做一个有趣的造型,游戏反复进行至说白节奏结束。
三、声音节奏游戏:感知声音变化,进行节奏视奏。
将猴子教具卡依次排放,没有摔跤的猴子教具卡片用拍手或其他身体小乐器表示,慢慢加入摔跤猴子的教具卡片,(摔跤的教具卡片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观察卡片中画有受伤猴子的教具卡,要发出与其他猴子教具卡不同的声音,进行节奏视奏。
四、《再见歌》,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五只猴子》是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中班孩子的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情景中学习。因此,此活动设计了小猴爬树摘香蕉和从树上掉下来的游戏情节,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旋律。感知活动的节奏是本活动的重点,此活动始终让孩子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获发展。首先我用故事导入,吸引幼儿兴趣,中间用了手指游戏的方式学唱歌曲,在最后我让孩子模仿猴子游戏,有可能孩子的经验不多,所以一些动作还是模仿老师的。但是爱模仿的孩子很快配合音乐的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七
元素一:元宵节的由来――故事的有效介入。
元宵节是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彻底体现的典型传统佳节。在历史上,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关于元宵节的传说美丽动人。在讲述元宵节由来的传说故事时,我力求把故事贴近孩子,讲得更通俗易懂。
故事的有效介入,让孩子们感受到元宵节由来的美妙性,而传说故事也为元宵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元素二:元宵节的习俗――感受的多通道。
作为元宵节最典型的习俗不外乎是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当然还有网上介绍的,如走百病、赏月、点灯等。如果全部一一介绍,会显得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因此,我选择了典型的习俗让幼儿来多通道的感受。
1各式好吃的元宵。
这一环节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孩子们看到了各式好吃的元宵。在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元宵是有糯米制成的,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鲜肉、芝麻、菜类等等。吃了元宵就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幸福甜蜜。
许多孩子还纷纷讲述了自己吃元宵的快乐感受!
2漂亮好玩的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元宵点灯的习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兴盛,在各地也有许多独特的情趣。因此,我从网上搜索介绍的下载了一些赏灯的相关图片,供幼儿欣赏,了解这一特有的习俗。
为了让幼儿多通道的感受,活动之前,在短信通里给家长发了短信,让每个孩子带一盏灯笼。于是,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介绍、玩一玩自己的灯了。每个孩子的脸上笑容是那么灿烂!他们对于手中的花灯爱不释手。纸折灯、布灯、塑料灯……各式材料质地,各种漂亮的图案汇集在一起,使每盏灯都具有独特之美!
3奇思妙想的灯谜。
猜灯谜自然也是趣味盎然的,我在几盏灯笼上贴了写有灯谜的红纸,让孩子们猜一猜,他们的积极性可高了。
元素三:元宵节的感受――谈话的真情流露。
通过提问“昨天,元宵节你和谁在一起?干了什么?心里怎样?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以这些问题为话题,让幼儿展开讨论讲述。在自由讲述的氛围里,虽然孩子的经验是零散的,但元宵节的快乐感受却荡漾在孩子的心头。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吕与凡:“昨天晚上,我和爸爸放了好多烟火,好玩!”
季以恒:“奶奶给我烧了圆圆的圆子,很甜哦!”
朱晓丹:“我看到电视里很多人在唱歌跳舞……”
章聿恒:“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灯笼,我很高兴!”……。
“爆竹声声辞旧岁,火树银花不夜天。”虽然今年的元宵节已离我们远去,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延续孩子们对此的记忆。当他们若干年长大后,再次回忆起,必定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八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指甲的作用,知道爱护指甲的重要性。
2、通过相互讨论和相互观察,知道如何爱护指甲。
3、感受亲亲指甲钳的温馨气氛,乐意使用指甲钳剪自己的手指甲。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一把指甲钳。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指甲的作用。
(1)教师做手捂肚子,脸上表情痛苦的样子,问:小朋友猜猜我怎么了?为什么会肚子痛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小结:因为常常自己咬指甲。
(2)引导幼儿讨论了解指甲的作用。
小朋友,你有指甲吗?你知道指甲有什么用吗?
小结:指甲有保护手指和脚趾的作用,有帮助人们做事的作用,还有帮助人们行走的作用,通过指甲还可以看出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等。
2、讨论:如何爱护自己的指甲。
(2)幼儿进行自由讨论并得出一些结论,如:指甲长了要及时剪掉,要用指甲钳剪,手脏了要及时洗手等等。
(3)如果指甲长长了,我们不剪,这样做会怎么样呢?
小结:不及时剪指甲,指甲会断掉,还会伤害别人;不及时洗手,指甲中会有许多脏东西;经常咬指甲会使手指变形,还会将病菌带入口腔;还会影响手指的生长等等。
3、游戏:亲亲指甲钳。
(1)出示指甲钳,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呀?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呀?
(2)这个指甲钳最喜欢和谁亲一亲呢?
(3)教师用指甲钳剪自己的指甲,边剪边说:亲亲我的手,亲亲我的手。
(4)谁也让指甲钳亲亲他的手呢?
延伸活动:
教师和阿姨一边给幼儿剪指甲,一边用儿歌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附儿歌:
指甲钳,真漂亮,
亲亲我,亲亲你,
亲亲大家的小小手。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九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标记。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1、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2、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活动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以前,孩子们总认为大的物体就重小的物体就轻。他们是从外在感官上去判断物体的轻重,却不知物体的轻重可以测量。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以幼儿操作为主探索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来越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一
猜拳跨步。
1、锻炼幼儿下肢力量及灵活性,培养幼儿合作精神。
2、教会幼儿跨大步的传统玩法,培养幼儿竞争意识。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0米场地、起跑线、终点线。
一、带幼儿入场地。
二、讲解游戏玩法,认识起跑线、终点线。
三、教师与幼儿做示范。
1、两个幼儿猜拳分胜负,胜者同伴向前跨越(步数提前讲好)。
2、哪组幼儿提前到终点为获胜方。
3、以后依次进行,直到幼儿全部跨越完毕。
四、幼儿游戏、教师随场指导。
五、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二
本课是一篇散文,讲爸爸昨天上夜班,工作到天亮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穿衣、走路、开门、说话,怕影响爸爸的休息。课文用多个“轻轻地”营造出一个恬静、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课文内容贴近生活,感情真实,渗透亲情教育,学生阅读后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力求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悬念疑团,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儿童的语言积累,训练及培养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5个生字,会用“轻轻地”说一句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轻轻地”一词特有的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爱护他人的人。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懂得要关心父母的道理。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妈妈看着我,我看着妈妈,轻轻地笑了)。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刚入学十四周的学生,年龄刚满6周岁,刚形成较有序的课堂常规,但在听讲习惯上,在坐姿上要加强。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记忆了生字、词,学写了生字,能读通课文。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一册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
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谁能说说课文中出现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用“—”画出来。
3、反馈交流:谁轻轻地做事情?什么时候?
“我”和妈妈轻轻地干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4、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5、指导朗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做事情呢?
(三)精读品悟,体验情感。
a、精读第三自然段,体验、交流。
1、爸爸昨天上夜班是什么时候回家的?说明什么?
2、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
3、指导朗读:练读,赛读,评读。
b、精读第四自然段,体验、交流。
2、“我”和妈妈为什么轻轻地笑了?“我”和妈妈此时内心是什么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四)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1、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第46至48页。
2、说说自己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
3、把自己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五)归纳总结。
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和照顾,我们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关心、体贴他人,尽量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后做一些关心、体贴家人的事,然后选一件写下来。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三
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
2、能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此诗。
3、理解并能解说诗歌的意思。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5、启发学生像本诗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课入题,揭示目标。
1、解题:观,看。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二、简介作者。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二)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
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
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
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三)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译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登临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多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大水波升腾,向上冒。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运行好像其,指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极点来。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
(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实。
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景。
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想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幻灯片展示的时代背景。
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和乌桓,八月取得北伐的胜利,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现在,已统一了北方,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此时,曹操一统天下了吗?没有。所以,这一统天下是他的抱负,是他的远大理想。同学们有没有远大理想?你的远大理想是什么?找个时间,我们师生一起来说说,好不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学生五读)有感情地齐诵一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探讨一下它的写法。(明确“怎么写的”)。
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全诗14句。3-12句是写景。据此,该诗的层次也就明晰了。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同学们的慧眼能不能发现此诗的诗眼?)。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首乐府诗借写所观之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诗言志”。这首诗所言之志是作者想要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课内巩固:
试背此诗。展示绘画作品。
比比谁记得快!
谁来朗诵这首诗歌?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步加强对机动车、非机动车特点的了解。
2.认识机动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其排放废气对人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
3.愿意向大家宣传环保知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图片3张。
2.自行车、卡车、轿车、摩托车、公共汽车、三轮车、拖拉机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小狐狸车店。
师:小狐狸车店里有什么车?
(三)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机动车的危害(四)出示车辆图卡,引导幼儿分析、比较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优点和不足总结:与幼儿一起总结非机动车的优点是没有污染,缺陷是费时费力;机动车的优点是便利、快捷,缺陷是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污染较大。通过电动车的导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求知欲。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几种减轻机动车污染问题的方法,上课时与大家一起分享。
故事:森林车店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狐狸开了一家车店。车店里的车可多了,有自行车、摩托车,还有最新产品:小狐狸牌省力机动车。
一天,聪明的小狐狸在树林里贴了一张广告:“小狐狸牌省力机动车体积小,速度快,省时、省力、省油,价格便宜”。消息传开,乌龟爷爷驮着小乌龟赶来了,袋鼠妈妈抱着小袋鼠赶来了,胖胖的熊猫奶奶和年迈的山羊公公也拄着拐杖来了。大家争着购买小狐狸牌省力机动车,它们觉得有了机动车方便极了。
从这以后,森林里到处回响着机动车“突突突”的声音,弥漫着机动车冒出的一股股黑烟。
没多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树林里的树叶没以前那么绿了,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生病的动物也越来越多,咳嗽的,流鼻涕的,喉咙痛的,严重的还住进了医院。狮王很着急,命令黑猫警长进行调查。
黑猫警长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仍未查出原因。小朋友,你们能帮助黑猫警长查出原因吗?
活动反思:
本活动虽然是一堂探险课,但在探险的过程中体现了极大地趣味性。自设的场景和装备既使用又简单,如过河用的桥墩(塑料垫)这些简单的道具,给我们整堂课带来很大的趣味性,所以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虽然在创新和趣味性方面做得不错,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因为本课,模拟的是一次野外探险活动,所以在组织上有很大的挑战,实际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在教学教法上,语言指导和激励方面还不够准确,我的表情和情绪不是完完全全地和学生能打为一片。评价时,语言不够简练,不能一点到位,缺乏激励性评价。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及在课的内容、教法、组织、情感、目标、评价、运动量等诸多方面得到启发。(通过课堂教学,我要考虑所选的内容到底适不适合大班幼儿练习,能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同时在规定了课堂内容后,我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来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以及合理的运动量,来达到孩子们在认知、技能和情感上的发展目标)。
最后写一下这次活动我的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一堂成功的体育教学游戏就必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即:给孩子们一个探索、合作、创新、表演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五
《荡秋千》是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的结论。
由于是实验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工具的准备,我在实验室借来了铁架台、钩码,为实验的进行打好了基础。在实验前我还有些顾虑,因为实验肯定有误差,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我本看来是想让两个同学和我一起来荡钩码,结果由于用力不一样,实验失败。于是我调整为自己荡,把绳子抬高,轻轻撒手,这样力度一样,所以第一步成功,但在数荡的次数时,由于绳子摆的幅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数错,但大部分同学数的还可以,因此第一个实验绳长15厘米,钩码为10克、20克、30克,荡的次数都是16次左右,都相同。
第二个实验是钩码相同,绳长不同,经过试验,绳子最长的荡的次数最少,绳子最短的'荡的次数最少最多。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这两次试验,都是进行了六次,通过两个实验得出了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绳子越长,荡起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起的次数越多。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只有老师的准备,才会有学生对课堂的精彩发现。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六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经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忙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我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理解、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当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当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忙幼儿自我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本事。
我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篇十七
1、学习用简单纹样进行对称装饰。
2、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套面。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1、手套三双
2、范画6张
3、供幼儿作画的手套形画纸
一:引起兴趣(教师出示手套直接进入主题)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件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教出示手套)
二:引导幼儿感受这双手套的对称美(通过让幼儿观察来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
师:请小朋友看看,这双手套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手套和右边的手套一样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右边手套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边手套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都是一样的。而且两个图案能重叠在一起,这样的就称为左右对称)
三:幼儿讨论什么是对称(让幼儿通过尝试错误来再次强调左右对称)
请一位小朋友上前来戴上一双手套(颜色、图形不同的手套让幼儿观察)大家看这位小朋友戴的一双手套,你们发现了什么?左手手套的颜色、图形与右手手套的颜色、图形不一样,这样的一双手套我们能称为左右对称吗?(不能)让这位小朋友换上左右对称的手套,再请小朋友观察,并说出左右对称的手套美。
四:幼儿讨论如何装饰手套(教师示范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
师:(1)首先把一双手套摆放好,拇指相对。想好要画的图形,再开始动手画。在一只手套上画图形,在另外一只手套上也要画上相同的图形,这样才是对称的手套。
(2)老师出示设计好的手套,流畅的波浪线也能装饰出漂亮的手套。看!连我们学的数字宝宝都能装饰出美丽的手套。简单的折线、圆点也能装饰出漂亮的手套,图形宝宝装饰的手套也漂亮。美丽的枫叶装饰出的手套别有一番风味。(让幼儿自己观察一一说出来,感受对称美)
五:幼儿装饰手套(幼儿发挥想象,亲自体验装饰手套)
“请小朋友当设计师,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漂亮的图形把自己的一双手套装饰的最漂亮。”发给小朋友手套形的白纸两张。
六:展示、评价(让幼儿互相欣赏,加强对左右对称的理解)
(1)请个别幼儿将自己设计的画展示给其他幼儿,并说出自己是怎么设计的,有什么图案,教师加以点评。
(2)对全体幼儿点评:我看见小朋友们设计的手套各种各样,特别漂亮,有花草的、有动物的、还有图形宝宝等。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装饰好的一双手套贴在墙上开个展览会,比一比谁的手套最漂亮。
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幼儿提供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教师应充分激发幼儿美术兴趣。作为幼儿教师,教孩子绘画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激发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提高绘画技能,这就需要教师用完美语言去引导。慢慢地孩子就有可能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这次我讲的是《我的小手套》,目标是学习用简单纹样进行对称装饰。活动开始时,我让幼儿欣赏自己的小手套,感受美丽的手套。让幼儿在欣赏和讨论的同时,了解线条与点的不同组合,学习设计图案的方法。当老师进行创造和示范时,孩子们的创意欲望都被激发出来了,都想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接下来的第一次尝试中,孩子们都快乐的将自己融入在活动中。学习用简单的点和线条组合设计图案。
多数孩子都能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平面创意对手套进行创意,在做做玩玩中自然提升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也有少数幼儿缺乏创意能力,需多进行锻炼。
最后我组织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语言表述,使孩子从细心聆听别人的讲述的同时也吸收和学习别人的创作优点,有利于孩子日后进行相关的创造活动。其中也有少部分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能力比较欠缺,需今后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同伴一起分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