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一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二
1.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通知,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公元前2,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4.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封建_度的重要特征。
5.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代地方制度是“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隔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0.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_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_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13.清朝设置军机处,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_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_到顶峰)。
1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5.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政治的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雅典民主只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权。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_社会_隐患。
1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1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属公民法。
18.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19.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0.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真正意义上统而不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2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p39。
24.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和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帝国议会通过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其行政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27.1842年《南京条约》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三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严重混乱。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消极影响。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d.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纠错2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
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纠错3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适应性加强。
a.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
a.1989年。
b.1991年。
c.1922年。
d.1936年。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纠错71991年12月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
a.是一个主权国家。
b.是苏联的别称。
c.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
d.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纠错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1945年和1991年。
b.1946年和1990年。
c.1947年和1991年。
d.1948年和1992年。
纠错9德国经过四十多年年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时间是。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纠错10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
纠错11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a.1967年。
b.1991年。
c.1993年。
d.。
a.意大利、英国。
b.法国、德国。
c.欧共体、加拿大。
d.欧洲联盟、俄罗斯。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四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五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六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二课考点。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七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隔绝敌对状态的结束。
(1)中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2)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1)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2)汪辜会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胡连会”(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关注台湾问题。
(1)现状: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另一方面: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
(2)我国政府的措施和立场。
措施:大陆方面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一直为两岸的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场:针对“台独”,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八
一、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握海上商业霸权。
二、英国的崛起。
过程:(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九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很重要,一次的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会一直失败下去,刚步入高一,在学习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这时候更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现实,接受一切,环境不会改变,作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以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
2、课前、课后都要看书。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学习而言,书则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从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生出了新枝是一个道理,对于高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看书,当然看书也是有讲究的。课前看书是为了提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自己大概有一个了解,当老师上课时,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记忆,带着目的去听,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
3、做专题练习。
上高中以后,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学以致用,即使把知识点都记住也没用,学习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晓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专题训练,既能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还需要学会在弱科上多下功夫,这才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若你只做自己会的题,放弃不会的,到头来的结果就是,会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终却没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任何的改变,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毕竟高一才刚开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4、促使习俗风尚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一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二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三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四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五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六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七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2、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八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国初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涌现出一批的实业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等。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战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原因:
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原因:
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十九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积极作用: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含义:严禁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大全(20篇)篇二十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历史学科需要同学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选择题的应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础知识自当成为历史学科复习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