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课件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课标要求。
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一)揭示课题。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
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
当神州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
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
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
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
教师讲解:像刚才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30。
3.情境三:盐水配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的知识。
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学生探究。
本节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从而建构比的意义这一概念。
(四)深入了解。
1.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结合42000︰90=42000÷90=1400/3向学生介绍比号、前项、后项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结合例题30÷20=30︰20=3/2,并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五)练习设计。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一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得到:a︰b=a÷b=a/b(b≠0)。
第1题: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这是一道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填空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第2题:判断。
(1)小强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 )
(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 )
(3)90班收看“神七”直播人数和未收看人数的比是6︰1,那么未收看人数是收看人数的1/6。 ( )
设计这一道题是 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小刚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一列特快火车5小时可行800千米; 一辆汽车8小时可行640千米。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第4题: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介绍黄金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六)总结升华。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1.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经验储备,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提高及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鉴于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的主体环节中,我准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指导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课件篇二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课件篇三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国旗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⑴、比的读、写法?比都有哪些表示形式?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
⑶、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⑷、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
引导学生起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板书。
1、填一填。
⑴、把2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的()。盐和盐水的比是()。
⑵、一辆汽车来运货,一共运了5次,共运了20吨,写出运的吨数和次数比是(),比值是()。
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