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教案模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一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目标:1,6
目标2,8
一、引入
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做一个水棱镜
1,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
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
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让学生制作水棱镜,
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1课时。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三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想、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二、教学总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提出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3、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4、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
5、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
6、能运用对比观察法。知道对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
7、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
8、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
9、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10、能从周围对象中取得观察数据,能用图或简单文字记录数据。
11、能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2、通过询问、采访周围人(教师、同学、家长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14、能用口头语言、图画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研究的过程。
15、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
16、尊重证据。
17、知道借助工具观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将自己的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结论。
19、能判断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对错、好坏。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为全套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册探究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本册教材的内容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共包括7个主题单元:从“走进科学”——让我们从校园开始,针对校园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观察、研究“身边常见动植物”,认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空气”、“本地的土壤”以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机整体。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各课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基本思路为: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活动,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最后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包括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再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提升,落实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理念。
将科技史作为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达尔文、李时珍、蔡伦等著名的科学家作为观察、制作活动中的串场角色,充分发挥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儿童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四、学生情况分析。
湘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三年级一期的学生初涉科学课程,所以将教学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级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课堂主要将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
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四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一)重点。
1、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五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3、学生回答。
4、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
5、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6、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7、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
6、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7、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
8、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
9、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
3、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
4、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
5、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五、课堂小结。
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
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谢谢!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六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2),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b.2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b.3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七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
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九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一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二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学生介绍。
4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4学生讨论、回答。
5讲述: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学生实验。
7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讲述: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见下表);(3)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三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四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五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夏季星空教案(优质16篇)篇十六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