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指导的重要工具,通过对优秀范文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这里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各行各业及各种领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前沿地的高校,更是对这一应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依赖,尤其显著的便是学生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但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一先进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如何基于网络建立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学生整体素质和学风建设、学生活动,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而且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给查找、更新和维护带来了不少困难。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作为资源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信息资源相同的共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一定量的积累,通过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以往任何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且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快速地查找到相应信息。因此加快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更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了与各高等学校有相同之处外,还有其独特的工作特点,即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传统的学生工作中,依靠原始方法人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一个通知要反复地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时效性差,而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正好能克服传统方式下存在的不足。利用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各类学生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处理,把结果置于网络上,全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和处理各种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显著改善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系统构建模式及内涵。
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内,应该有一个总揽全局的核心系统,这个核心系统应该位于中心服务器,拥有一个集合全部与学生管理有关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其他各子系统都是在这个核心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建设,并且根据不同子系统的权限,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有关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思想,不仅要把管理者从以往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咨询和统计信息,而且还应让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获得愉快而有价值的工作体验,在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近年来,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支持技术已经很完善,基于internet的办公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因此,我们依据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高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特性,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革,使高职院校也实现网站模式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此系统是构建在校园internet之上。
2.建设内涵: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交互化。
依据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对象等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4)沟通交互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院管理者、系部管理者、学生、教师等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度。
围绕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内涵,此系统的功能模块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涉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就部分模块的基本功能,主要管理者及其主要权限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核心系统。
整个管理系统以核心系统为中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数据中心中所存储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详细信息,而且还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
2.学生工作信息发布平台。
除了学校网站主页上会发布最新通知和新闻之外,此平台主要发布学生部分有关通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公开性。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其统一管理权限属于学院党委宣传部,并负责信息发布的审核工作。
3.学生党建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子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培训、统计等。由于高职院校学制比较短,不能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有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党员工作,所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党委组织部、党校和各系部党支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或者是政治面貌为团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据,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4.学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
主要提供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成绩的网上打分与成绩计算,此系统中还包括每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形成报表形式。主要管理者为负责此工作的学校管理教师。
6.学生日常管理系统。
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上课考勤、请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学生处分情况管理等,其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团委、各系部团总支部等,负责数据的录入、修改、统计、测评等。
7.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选择、时间计时、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等。主要管理者为学校资助部门,负责信息的录入、修改、统计等。
8.家长互动平台。
主要是为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并为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条途径,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和信息收集。
9.学生就业管理系统。
源数据来自数据中心,主要由就业指导负责人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在部分授权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阅,用人单位决定录用毕业生,并签订协议书之后,可以将有关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复制到其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将毕业生的有关信息继续保留在数据中心,作为档案留存。如果出现工作改签现象,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正常手续办理派遣证改签事宜。
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至少可以为各高职院校带来以下成就:
1.提高工作效率,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网络覆盖全球,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查询从学生到相关集体的各项信息,如某个学生在校期间受奖励或处分等情况;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情况;在校期间的到课率、成绩及格率、教师评价等等。管理软件的运用让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得心应手,快速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班级、教室、寝室、系部的各项动态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转变教学教育观念,敢于创新,依据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2.使学生工作项目化、规范化、信息化。
将学生工作作为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强化了内部管理,这样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并且初步实现学生信息化管理。总之,软件的运用使系统各类用户随时掌握静态和动态的相关信息,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软件所反映的信息马上做出反应。
3.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个用户赋予权限,各部门都可以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使工作更富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2]云炜恒.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3)。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二
档案工作,是各个组织、单位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涉及的有价值的相关历史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的活动,其具有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还是规范管理的基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档案管理科学化的保障性工作。针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投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化管理;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加强档案网站建设,落实档案信息公开;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安全性,避免蓄意篡改、非法利用;规范档案信息录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真实、准确;完善数字档案馆建设共七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三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思想落后,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将管理视作服务的意识,这是影响教学管理的首要问题。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3个模块,在部门设置时将部门分成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大块,这样的机构划分缺乏一个负责综合协调和指挥的机构,使得部门间的交互协调效率低下,可能存在中间过程烦琐、冗杂的情况。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错误主要分为2种:一是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二是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学习。这2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在于都忽视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4)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应的教学资源提升速度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实施的要求,从而导致缺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紧贴专业岗位技能又重视理论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工学为一体的校内训练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且缺乏相对充足的教学管理经费等。
(5)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对于过程管理的监控较为忽视,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升质量监督的力度。其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培养成果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融合家长、学生、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于一体的社会综合反馈系统还不健全。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只顾着自己管理工作的质量,而不管与自己工作相关环节的管理者及其管理机制。因此在庞大的高职院校管理链中,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秩序。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要积极沟通合作,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服务意识,自身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对服务对象和所在部门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内容的创新发展。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对其机构划分不科学,机构间的协调指挥部门职权不清晰,导致部门间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效率低下,过程烦琐。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工作在各个机构前沿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清楚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本部门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机构的改革,从而代替一味发布指令的传统教学改革方式,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
(3)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考虑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基础和生产时间的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使教学计划对于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调整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注重技能与素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人才培养全面进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4)应该完善教学设施条件。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满足教学要求的设施。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使教学设施条件与学科建设相适应,采用定期行业调研的形式,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评价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设体制,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有切实、有效的保障。其次,依托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一批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培训基地和网络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发展的重要方向,培训基地可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并且可以完成产品加工、学生实习训练和毕业生就业等多重任务。再者,考虑到行业与学科间紧密相关的性质,高职院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步入行业内部进行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训,这为高职院校教学设施提供了广大的校外来源。
(5)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以工学结合为主,因此应该转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师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督的观念,而要更加重视行业与产业等社会力量对于教学质量监督的作用,使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全过程中。要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校外实践的体系监控,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走访、专项督导等方法对校外实践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且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可以通过行业、企业、毕业生等社会力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可以采用社会调研、合作企业访谈、用人单位会谈、毕业生采访等方式,征集与高职院校紧密相关的社会阶层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意见,从而丰富教学质量监督的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3结语。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要使得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需要在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立分级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对教学任务进行重点管理。
(2)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主管部门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是组织院系教学人员到校外进行调研学习,使得教学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建立相关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多样化。只有制度落实了,才可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真正提高,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人员和不同的教学任务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秩序与教学改革之间的矛盾。
(4)在校内外成立职业培训基地,使传统政府主持的职业技能培训、上岗培训等内容由高职院校来组织,这样不但可以使培训机构的种类更加齐全,并且可以使高职院校扩展办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双丰收。
(5)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所以必须加快教学管理的网络工程化建设,使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更加开放,更加适应教学管理改革发展的要求。
作者:张静静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4]赵岩,陈飞宇,陈彩云,等.浅谈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12):203.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四
关于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必要性,应从适应信息时代发展、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第一,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随着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相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简而言之,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还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管理手段。第二,提升高职办学质量。探析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相应的教育理念及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兴趣及特点与时代紧密联系。如此,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就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及创新化特点。简而言之,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及需求进行科学化管理,还可提升高职办学水平及质量。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五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
和普通院校的学术教育对比。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保证培养出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人才,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学校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深入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趋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群设置人才教育宗旨。
(二)改变专业教学模式,完善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学术性教育向实践性、就业性教育转化,将原有的教育方式摒弃,丰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且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具备创新意识,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第一,以岗位为核心建设课程。高职院校应树立岗位的核心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保证课程中存在技术主线(一般为一门技术课程),如可以将自身学校的核心课程设置为“java程序设计”“、c语言”、“uml建模”等;第二,化散为整,改革基础课程[3]。因为高职和中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需要在夯实中职教育基础上提高教学层次,进行内容和能力的拔高,将内容相近的课程整合,将其中重复无意义的文字去掉,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三)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意识到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性动手性强的人才。学校应和中小软件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自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照学生自身的喜好参与到企业部门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向企业输送教师及学生入职,学生可以在实地学习,教师可以带新入职,感受现实环境的需要,负责相关软件业务,学习实践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合作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应将课程之间的繁冗复杂部分删除。如讲授“c语言课程设计”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据结构和操作体系问题,其他内容教育意义不大,则可以删除。
(四)专业教学创新。
教学成果很大程度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特征,需要保证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教学中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首先,采用启发教学。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疑答惑;其次,讨论教学。教师应对企业现实的环境进行真实模拟,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组别,分组讨论。授课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统计总结经验;最后,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企业经历和社会经验,结合案例为学生传授软件专业知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技术能力,以提高专业建设效率。
二、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今计算机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增多,高职院校对此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加深。软件行业作为前景良好的行业,对社会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有了一定增长。通过树立教学宗旨、加强校企合租、改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等方面,更好地进行软件专业建设,使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六
所谓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国家统一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措施等等,同时还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程序来进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管理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构建良好的学风以及校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随着国家愈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这就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支持,其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学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1、管理重心方面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学校教学秩序,hia有利于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大多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党政工作相结合,不仅承担学生的奖惩工作,还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招生到学生毕业,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将更多的工作经历倾注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诸如,课堂的考勤工作、综合性评比、学生宿舍检查工作等等,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内容,这就使得很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实际管理工作陷入到程式化,实际的工作状态并不是非常理想,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错位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
2、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在目前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并不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际的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呈现出碎片化,党委数据、支部书记、系领导以及辅导员等似乎都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学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干部能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但是却大多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固定管理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3、学生管理方法不科学。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方式非常的重要。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管理方式不理想造成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管理的过于死板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拘泥于琐碎的工作中,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缺乏足够的锻炼使得实际的工作完全按照固定的制度开展工作,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再加上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国通,无法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工作大多是凭借着主观意志来开展工作,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存在着反弹性的心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很难有效开展工作,管理效果受限。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管理工作理念以及管理工作方式,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被管理对象,学生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以及关注,尊重学生自主权益,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存在着非常强的反叛心理,这就使得学生养成不受约束的性格,在学校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并不愿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等各方面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有效的保障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自我管理往往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由于一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实现自我管理基础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促使学生能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尊重学校师生个人意愿,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工作制度,为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生活提供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等开展个性化激励工作制度,培养学生自尊、自立以及自爱,促使学生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个性化以及针对性。
3、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由于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化死板工作模式,更多是利用规章制度等较为强硬手段来有效规范学生行为,但是却更多造成学生反弹。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更加宽容、更加平等工作环境,构建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管理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生活、学生学习以及学生行为等角度着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各种困难,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考虑到沟通多样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或者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表达个人看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工作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工作中,同时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七
第一,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有力的后勤保障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后勤管理服务。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后勤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管理的坚实后盾,才能使后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不仅可以使服务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能够带动高职院校的管理向着科学化与人性化发展。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后勤管理工作发展必然的趋势,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的后勤服务,使教师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才能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当中,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八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校档案数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落后、低效的状态,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提供档案服务利用的过程中只能通过手工档案信息检索,先查找目录再到库房翻阅原始纸质档案进行核对,当借阅者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时,查阅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加工之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检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检索的时间,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运用为学校的校务信息公开提供了技术保障,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设立档案专题网页,公布校务相关信息。此外,高职院校综合档案室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与档案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1、设施设备层面。
高职院校一般在教学、科研方面投入较多经费,对档案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硬件和软件设备购置,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档案管理软件,导致档案无法及时归档,依然采用纸质档案存档、人工做检索目录、查档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能。
2、管理模式层面。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同时由于某些资料形成周期较长,涉及部门较多,材料收集较为困难,导致部分资料不能及时归档,使得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散落在材料的形成部门,没有专人整理,造成档案损坏或者遗失。
3、人员层面。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对档案重视程度不高,对档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所以出现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将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未能意识到档案信息的利用对学校的发展及教科研方面所起到的决策性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在统计分析、信息化设备、软件、硬件操作和使用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对纸质文件信息电子化上传,日常的系统维护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能胜任,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1、完善设施设备。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在档案方面的经费投入,配备性能较好的系统硬件、软件及维护服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支持。其次,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进程,编制电子目录和检索工具,同时做好各类存储设备之间的对接,通过平台的对接实现档案信息的互补与资源共享。
2、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制度,使档案信息精准、规范,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制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对分类、编号、案卷目录等实行统一的标准设置,整合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档案信息的生成和归档。其次,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对综合档案室进行数字化建设,建立标准、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推进综合档案室的数字化进程。
3、加强档案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基于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征,满足用户需求,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了解历史、古汉语等方面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知识。为跟上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档案工作人员要懂得计算机、数据库、英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或与档案有关的讲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
四、结语。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进行了创新性的利用,加强了档案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参考价值,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给予设施设备当面的支持,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化技术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耿亚楠。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9):59。
[2]黄昆,邓芳。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及实现途径[j]。科技视界,(34):222―258。
[3]焦江福,唐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3):84―85。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九
近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但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生活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未做到与时俱,其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早已无法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师生人数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吃住等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高职院校的校区内各种基础设施都不断地在增加,后勤管理服务的内容及范围都不断地在扩大,再加之高职院校的部门越来越多,这都要求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不断地提高,来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成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迈出新的一步,而解决学校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则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也正在从传统的规模建设阶段向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阶段转变,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1]。教育生态学是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方式,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生态化建设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1.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
教育生态学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主要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根据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运用教育生态学分析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当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促使高职教育更加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实现向教育生态化的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关注的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本身,还考虑了生态环境与生态要素等,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实施有效管理,最终促进生态系统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效果[2]。在运用生态学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生态理论,改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转变其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管理。
2.教育生态管理和影响生态因子分析。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与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要认识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属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且该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协调和发展,且每个因子都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思考,需要保证此种转换过程中的平衡,如果一个因子发生变化,其他因子也需要重组、改变[3]。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管理、课程教学和教学规划等,这些生态因子能有效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对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学校内部特征因子。
其一,主要是学校的教学风气、校园组织结构、各项规章制度及办学特色等,高职院校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学管理,其主要目的还是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保证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人才,因此这就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引导;其二,包括教学环节、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3外部特征因子。
具体包括可以调控和制约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相应的教育成册等,即地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城市环境及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等,都会从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4]。
3.1教学管理缺乏高职院校自己的特色。
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大部分参照的是普通高校的模式,在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将教学管理工作分成一个个模块,然后根据业务流程分开展开工作,只是重视教育结果,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师生所反映的问题等,这样就使得教学管理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这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符合,因此也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创新意识,有的虽然有创建特色教学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教学过程较为松散,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没有实际的作用。
3.2高等性和职业性不突出。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操作性不强。近些年来,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个性化,高职院校传统的学年制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要求,而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高等性和职业性特点不突出,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发展需要。
3.3忽视以生为本,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任务为导向,对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很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进行跨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限制了其接受知识的范围。
3.4网络信息技术及新媒体发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及虚拟性等特点,也不断增加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因此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但是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媒体及网络等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书籍阅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育人交谈,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新的教育发展时期,面对企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积极探讨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5]。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要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协调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生态因素,通过优化教学管理的流程,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建设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要着眼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教学管理分离的状态进行分析各评价,对各工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建立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从而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行多方位的监控,保证将工作与教学管理制度等向对应,强化教学各环节的岗位责任,保证教学管理更滑规范化和科学化。
4.2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人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育需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教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协调,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将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科学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优化教学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教学管理的不断提高[6]。
4.3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等,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加强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缩小学生自身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4.4做好生态调控,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环境对学生有利的话,我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教育者要通过群体动力学等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发展,及时处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语综上所述,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分析,需要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需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4]熊景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11):5-6.
[6]杨昭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师,,29(02):21.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各行各业及各种领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前沿地的高校,更是对这一应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依赖,尤其显著的便是学生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但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一先进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如何基于网络建立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学生整体素质和学风建设、学生活动,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而且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给查找、更新和维护带来了不少困难。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作为资源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信息资源相同的共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一定量的积累,通过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以往任何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且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快速地查找到相应信息。因此加快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更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了与各高等学校有相同之处外,还有其独特的工作特点,即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传统的学生工作中,依靠原始方法人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一个通知要反复地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时效性差,而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正好能克服传统方式下存在的不足。利用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各类学生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处理,把结果置于网络上,全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和处理各种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显著改善学生的管理水平。
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内,应该有一个总揽全局的核心系统,这个核心系统应该位于中心服务器,拥有一个集合全部与学生管理有关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其他各子系统都是在这个核心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建设,并且根据不同子系统的权限,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有关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思想,不仅要把管理者从以往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咨询和统计信息,而且还应让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获得愉快而有价值的工作体验,在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近年来,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支持技术已经很完善,基于internet的办公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因此,我们依据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高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特性,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革,使高职院校也实现网站模式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此系统是构建在校园internet之上。
2.建设内涵: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交互化。
依据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对象等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4)沟通交互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院管理者、系部管理者、学生、教师等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度。
围绕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内涵,此系统的功能模块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涉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就部分模块的基本功能,主要管理者及其主要权限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核心系统。
整个管理系统以核心系统为中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数据中心中所存储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详细信息,而且还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
2.学生工作信息发布平台。
除了学校网站主页上会发布最新通知和新闻之外,此平台主要发布学生部分有关通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公开性。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其统一管理权限属于学院党委宣传部,并负责信息发布的审核工作。
3.学生党建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子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培训、统计等。由于高职院校学制比较短,不能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有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党员工作,所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党委组织部、党校和各系部党支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或者是政治面貌为团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据,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4.学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
主要提供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成绩的网上打分与成绩计算,此系统中还包括每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形成报表形式。主要管理者为负责此工作的学校管理教师。
6.学生日常管理系统。
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上课考勤、请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学生处分情况管理等,其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团委、各系部团总支部等,负责数据的录入、修改、统计、测评等。
7.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选择、时间计时、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等。主要管理者为学校资助部门,负责信息的录入、修改、统计等。
8.家长互动平台。
主要是为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并为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条途径,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和信息收集。
9.学生就业管理系统。
源数据来自数据中心,主要由就业指导负责人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在部分授权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阅,用人单位决定录用毕业生,并签订协议书之后,可以将有关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复制到其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将毕业生的有关信息继续保留在数据中心,作为档案留存。如果出现工作改签现象,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正常手续办理派遣证改签事宜。
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至少可以为各高职院校带来以下成就:
1.提高工作效率,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网络覆盖全球,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查询从学生到相关集体的各项信息,如某个学生在校期间受奖励或处分等情况;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情况;在校期间的到课率、成绩及格率、教师评价等等。管理软件的运用让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得心应手,快速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班级、教室、寝室、系部的各项动态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转变教学教育观念,敢于创新,依据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2.使学生工作项目化、规范化、信息化。
将学生工作作为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强化了内部管理,这样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并且初步实现学生信息化管理。总之,软件的运用使系统各类用户随时掌握静态和动态的相关信息,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软件所反映的信息马上做出反应。
3.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个用户赋予权限,各部门都可以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使工作更富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2]云炜恒.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二
就目前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职工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接受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积极性不高。有些培训国家有补贴,有些培训企业会拿出部分资金。但这部分资金往往不能支撑全部培训费用。同时,职工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源能力有限。一是师资资源整合难。部分教师不愿上职工培训课,主要是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又无现成的教材,相关课酬无激励成分,导致教师调配难。二是教学设备整合难。假期组织职工培训还问题不大,一旦是在学校上课期间举行职工培训,相关专业实训有时会有冲突。协调结果大都是培训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三是人手不够。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归继续教育部门。而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主要是服务在校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工作流程相对单纯。而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复杂得多,要拓展培训市场,要制定管理制度,要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要协调培训资源等,单靠原来继续教育机构编内人员无法承担。
二、职业院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优势。
(一)师资优势。
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人文教师齐备,可以满足职工全方位的教育培训需求。
(二)设备优势。
职业院校经过近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特别是各类实验实训装备一应俱全,基本可以满足职工教育培训期间实际操作训练的需要。
(三)环境优势。
职业院校校园漂亮,运动场地齐全,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满足需要,学生宿舍设施齐全。职工在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接受培训,可以感受到大学生的生活,身心愉快。
(四)继续学习优势。
在完善学分制后,职工在教育培训期间所学课程都可计算学分。坚持学习的职工将来可获取大中专文凭。同时,企业职工培训完成回企业工作后,还可就所在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方面继续和培训教师沟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职工成长,教师能力提升“三赢”格局。
三、职业院校构建职工教育培训新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机构。把职工教育培训职能明确到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适当增加工作人员,要给予继续教育部门明确的权责。继续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结合各自院校特点,整合院校内资源,规划出适合职工教育培训专业及课程,形成完整的对外宣传材料,积极拓展培训市场,不断扩大职工教育培训规模,努力实现职业院校、委托培训方、受训职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工成长“三赢”格局。
2.建立好职工教育培训师资库。要把那些专业能力强,有较丰富的职工教育培训经验的`教师收录进师资库。要针对委托培训单位的要求,在实施培训前组织相关教师研究培训内容及培训课程。
3.制订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保证每一期培训顺利进行。这些制度包括受训职工日常管理制度,教师上课考勤制度,培训经费使用制度等。特别是在培训经费使用上要确保受训职工培训经费的足额到位,要保证任课教师的课酬不低于学历教育上课的课酬。
(二)建立职业院校与党政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具体展开如下:
1.主动对接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县两级相关党政部门,每年都有培训任务,并且这些培训都有国家的专项资金予以保证。但相关部门苦于无培训师资、无培训基地,导致每年都有部分培训经费使用不出去。个别部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甚至弄虚作假,触犯党纪国法。作为职业培训主力军的职业院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城镇待业人员就业培训等项目,主动对接党政相关部门,主动承担培训任务,主动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2.主动对接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涵盖了本行业的相关企业,运转正常的行业协会都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对其行业内的企业情况最熟悉,也最了解企业需求。部分职业院校也加入了相对应的行业协会,有些职业院校还建了本行业的重点实验基地。所以,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动,形成强强合作,把职业院校建成行业的培训基地、实验基地。
3.主动对接企业。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多余的生产设备,也没有相对固定的师资,特别是除技能培训外其他综合培训更是难以组织。职业院校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职业院校有专业设备,既有专业教师还有人文方面的教师,可以全方位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所以,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职业院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职工教育培训平台,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合作双赢。
(三)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
企业职工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一线职工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都失去了上大中专的机会。而他们对获取大中专文凭仍有梦想。针对这部分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
1.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完善学分管理,探索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衔接。受训职工通过连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并且完成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考试考查,职业院校可以颁发正规学历证书。
2.对完成相关教育培训的职工,除颁发相关培训结业证书外,还可计算相关专业的学分,为这部分职工获取大中专文凭留下后门。
3.重视职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及考级培训。国家规定了部分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职工技术等级晋升也必须参加考试。而一线职工实际操作上都能过关,但相关理论知识不系统,在考证考级上往往不能如愿。职业院校要发挥指导职工考证考级优势,满足职工考证考级需求。
(四)建立职工教育培训评估机制。
职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并提供了巨额财政支持;各职业院校也统筹了校内的相关资源来保证培训的组织;相关企业付出了成本,有些企业更是从投资的角度支持职工教育培训。所以,作为职工教育培训组织者,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对每次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要建立相关评估机制。
1.对职工教育培训组织评估,包含教育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受训职工管理、授课教师管理等进行评估,确保实现培训目标。
2.对职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职工进行授课内容测评,实验、实训动手能力测评,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同时也为日后职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3.培训评估既要有校内的各项评估,还要接受委托培训的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企业方的评估。条件允许,还可邀请第三方评估。职业院校重视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旨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提升职工教育培训质量、完成职工教育培训目标服务。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三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强校之路,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1科学研究提升高职教育水平:高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行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人才特点为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性强、基本素质高。
高职教育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科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高职教育”进行研究,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寻找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高职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学院学到的应该是最先进的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科技呈现的特点是生命周期短,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落,只是3-5年的时间。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勤于探索,不断研究,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它的孕育期就要敏锐的捕捉它,研究它,从而在它的成长期就已经完全掌握它,及时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毕业时不落后时代,甚至超越时代。毕业就能够上岗,上岗就能顶岗,成为社会建设急需人才。所以科学研究是高职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
1.2科学研究增强高职服务社会的功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教育拓展服务,如为社会,企业人员提高技能培训;科研服务,如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课题;产学研联合体,如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高校资源服务,如人才资源服务,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
高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它具有区域特色。高职培养的学生是满足地方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即是高职院校在专业上拥有的技术水平在当地应该是最先进,最权威的,这靠的就是学院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而高职学院是在地方经济的沃土上发展壮大的,它的成长离不开这块沃土,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都需要企业的支持,它们荣辱与共的,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天职。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后盾,高职院校是无法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也不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高职院校应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的发现和发明来满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2高职科研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工作是一项费时费神,劳心劳力的工作。随着高职学院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一周15节以上的课时是普遍的。高职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专业课程,教材也必须跟随变化,教师几乎年年在上新课,钻研新教材备课就挤占了大部分时间,再要进行科学研究,确实不易。稍一松懈,一年就过去了。
2.2科研高职特色内涵不明显:总体上说,现在科研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术论文多,而与技术应用有关的研究成果少。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岗位为目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服务社会也是以技术开发、技术工人培养、管理服务为主。高职的科学研究也应以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的应用研究为本位。
学术论文相对来说容易撰写,大部分以发表为目的,较少考虑实用价值,常常是论文发表后,束之高阁,再也不过问。而技术应用型研究,需要大量昂贵的设备器材,大量的原始数据做支撑,还要经过反复的验证,高额的资金和宝贵的时间是技术应用型研究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保证研究的成功,一般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条件涉足这样的研究。
2.3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制定了各种科研管理制度,对高职科研状况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高职院校基本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行使科研管理职责的主要还是学院科技处。一个学院有十几个系部,几十个专业,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幅度明显过大,管理效率自然低下,很难做到“围绕科研人员、关心科研人员、爱护科研人员、支持科研人员、激励科研人员”[2]来开展科研管理工作。
不仅科研管理幅度大,牵涉到教师个人利益和科研积极性的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论文杂志可分为国家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课题可分纵向,横向,部级,省级,院级,院本级等等,评判标准简单明了。但是技术应用性研究往往时间跨度大,成果又不一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并受专利权和保密性的限制,虽然它代表了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真正水平,但对它缺乏合理的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从而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3.1科研管理要能够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高职学院经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论。新进的教师不是博士生,至少也是研究生,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不容怀疑的。科研管理的作用主要就是激发他们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支撑条件。
高职学院的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立项,经费管理,研究方案的确定,研究工作的展开和组织,到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测评,科研成果的转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的,靠个人的力量难度很大。科研管理部门要真正做好后勤工作,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娘家”,关键时刻能够帮一把,“有困难找科技处”。教师进行科研心中有了底,有了依靠,信心也足了,从而激发了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建立了“科学技术信心中心”,中心在校园网上建立了网页,并不定期的印发科技“参考资询”,向教师提供及时的科技信心和科技动态,在选题与立项上给于指导,在技术上给于帮助,在论文发表上推荐合适的杂志和学报。一旦教师的科研后顾之忧解决了,就能够专心于科技研究,学院的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科研水平也蒸蒸日上,学院的科研成果以每年42%速率增长。
3.2科研管理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二级管理,系部具有相对独立性。科研管理机制也应顺势而为,采取二级管理模式。科技管理处变对十几个系部,几十个专业,几百名教职员工的细致入微科研管理,成为对十几个系部的宏观管理。这样缩短了管理幅度,增强了管理力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上,为学院营造更加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科研二级管理模式,关键是制度建设。明确学院,系部的责、权、利;学院是宏观管理,系部是微观管理;学院行使的是协调、检查、督促和对系部考核、奖惩的职责;系部行使的是组织、分配、监控和对系部教师科研立项、科研进行状态、科研成果形式及科研价值的组织评判职责。学院科研管理处制定全院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制度,系部根据系部专业特色,可参照学院管理制度制定符合系部特色的管理规章,报科研管理处审批即可。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处根据系部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并进行奖励和表彰。
二级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学院科研管理的能效,又使系部科研工作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调动了系部的积极性。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产业产业处,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引进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科技产业处通过平台对全院科研状态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系部通过平台对系部教师科研进行过程管理。教师可以上网了解全院的科研态势及本人的科研状况,使科研成果评价更合理更透明,对教师既是鞭策也是鼓励。
3.3科研管理要有益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起早贪黑,调查取证,反复验证的研究成果,总希望被重视、被需要、被利用。如不其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失落感,教师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也与此有关。现在各高校虽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论文数量和发表论文杂志等级,因为这是高校排名的重要参考数据,高职院校也有这样的潜意识。而高职院校提倡的是应用型科学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大,教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社会认可,并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但凭借教师个人之力,是很难达到此目的的,教师只能遗憾的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处要创新管理方法,在注重教学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应用技术的开发,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是高职科研两驾马车。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把学院所有科研成果分类编辑成册,配送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系部作为参考资料。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申请专利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推销,如果能够有企事业单位购买或合作,那即是学院服务于社会的体现,也是社会对学院的认可。于学院、于个人都是无上的荣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又何须激励。而且,科研成果的价值也可以按技术转让价值、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并折算成科研工作量,在科研工作量上给于肯定,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认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科技产业处设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和“资产经营公司”,实训基地提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设备,场地和技术支持,资产经营公司提供技术转让的市场需求。使教师贴近市场做科研,科研成果开拓新市场,学院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如:工程技术学院的生物柴油制造技术、旅游系的现代酒店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2]杨国栋.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特色研究[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8月:25。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四
摘要:教学管理是依据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全面管理,包括教学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基于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特点,并结合笔者的工作需要,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一问题,作出了一些可行性策略的研究。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部门的齐心协力,而教学管理工作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型力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单一化的教学管理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办学效益问题,所以各高职院校都把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作为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一般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系部是学校二级管理机构。系部是具体的教学单位,在教务处的管理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围绕教学主体中的教师和学生,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安排、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考核等等,每一项都环环相扣,一处有问题,就会影响其他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面宽、工作量大、服务对象多,加上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往重点一直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1.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成员,他们既是执行上级决定的执行者,又是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教学秘书主要负责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日常事务,保证各项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确保日常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工作中既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还要灵活且有原则地处理好各种突发性教学事件。教学秘书还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沟通桥梁,协调和解决各类教学问题。教学秘书不仅参与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考核、各类考试等各项实务性的工作,还要及时、客观地给领导提供方案和建议,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水平的好坏。因此做好教学秘书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学管理目标的关键。
1.3其他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专科学校,随着社会上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进入本科院校再次深造的需求,这样高职院校的“专接本”应运而生。“专接本”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招生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专接本”,使专科学生能够获得教学资源共享资格。每次考试报名工作、实践课程的考试安排、论文答辩工作、学位申请工作还要有专门人负责。工作时间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大致相同。虽然“专接本”工作给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4教务管理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建设统一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各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然而教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数据量大、突发事件多,加上各学校扩招以后,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一个功能更为强大,使用更为方便的管理系统,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1不断提高教学秘书工作专业能力和水平。
针对教学秘书工作的繁重、紧、杂的特点,教学秘书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工作态度,教学秘书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要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勤积累、多总结。为了对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有更深层次地掌握,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本院系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秘书还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多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应用,多学习同行的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善于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
2.2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和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修订和革新管理内容,对管理目标和形式进行完善,注重过程管理,加强量化控制。教学管理手段要适应多元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管理方式适应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应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创设教学管理改革基金,加大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教学秘书在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常规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为教学服务的理念。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教学秘书要有服务精神,不怕遇到困难,勇于承担责任,真诚热情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工作。
2.3加强创新能力的素养。
创新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要求,是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学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速发展,就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务管理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进取。对有价值的新思想、新办法要勇于尝试。不要光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探索管理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学管理人员不光重视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学管理方向学习。还要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定、政策把握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2.4更新教务管理系统。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类许多工作方式,为了充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中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需要开发一个及时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信息系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把教务秘书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信息化知识进行管理和处理日常事务,利用信息化为教学服务,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一套快捷的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新一代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是锦上添花,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运行技术的飞跃,加上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模式的不断尝试,从而满足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3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作,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与大家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只有人人关心教学管理,人人重视教学管理,共同参与教学管理,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4]魏章友,胡开炽.浅谈教务秘书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07(19):142.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五
摘要: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行政管理模式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服务意识较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性非常差,沟通效率不高以至于行政效率远远低于国外同行水平。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过于落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再加上部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等。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必须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具体从改革当前教育体制、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出发,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当今面临的行政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管理;高职院校;创新。
1.过度行政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模式都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且过度行政化程度相当明显。由于行政权力大大挤压了高校的学术权力。所有的学术事务以及非学术事务等等都通过行政方式加以处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所有资源掌握着绝对控制地位,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高职院校出现的严重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行政部门承担的更多的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从整体上来看,随着办学自主权不断放大,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在不断放大,依然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学术突破,甚至损害院校目标的实现,使院校教师缺乏学术创新,教学水平一再落后。
2.行政官僚化。第一,机构臃肿。主要体现在持续增加的教研科室、教育部门,并且都设置了下一级管理机构,强化本部门的作用及功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加强了管理,然而最终导致院校内部存在过多的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机构功能重复设置以及工作人员增加的现象。“机关化”色彩十分浓厚,出现这种机构臃肿的现象最终导致上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过于缓慢,管理效率十分低下。第二,缺乏服务意识。很多行政部门或者是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刻意设置很多与工作无关的关卡或者是工作障碍,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工作推诿现象,整体缺乏服务意识。再加上管理人员未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对基层或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汇报、不反思、不作为以及不解决。
3.缺乏协调性。第一,缺少合作意识。不单单是部门之间,更在于各个工作人员之间,均存在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权以及争实惠的现象,其相互指责缺乏全局观念,未能处理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二,缺少程序性。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进行工作协调和沟通的时候缺少程序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导致高校管理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为科研一线和师生群体提供服务,而且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内容十分复杂,各级部门之间严重的信息沟通不平等的现象发生,极易出现严重的信息沟通障碍。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与实践。
1.改革教育体制。第一,改革政府统包统管的管理方式。采取高校自治管理方式,政府对高校而言不是监督的关系,是借助科层制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要改变这种管理弊端,最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可以借鉴外国采取的董事会管理制度。由于高校治理当中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学生、社会以及学校等都和教育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绝不单单是个人行为,采取董事会治校的办法具有可取之处。第二,实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对高校内部行政人员实施学术化管理和对学术人员开展行政化管理都是不适宜的,因此必须采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的办法,减少行政资源以及学术资源的浪费,二者互不干涉,坚决杜绝行政权力过分干涉学术权力的现象发生。
2.创建完善的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第一,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就应该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将此理念贯彻于整个高校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回归服务本质,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将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第二,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校服务效能,需要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采用360°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全角度考核,从部门、教师、学生、下属以及领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提升考核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提升管理成效。第一,坚决抵制官本位思想,全面提升高校人员的服务意识。消除行政人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还要抛弃一切功利思想,积极倡导人员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做好自身“绿叶”的角色,当好一位“服务员”。第二,对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组织结构,要协调好懂法律、懂经济以及懂管理的管理人员占比,改善管理人员性别、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的比例。
三、结语。
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要把重心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过度行政化现象;第二,构建完善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第三,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效迅.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实践思考[j].中国培训,(12x).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六
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文化基础普遍偏低、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缺点.鉴于此作为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就应该采取措施,转化和教育好他们.
作者:赵延春作者单位:江苏联合专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分院农林工程系,221006刊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mountain年,卷(期):1(12)分类号:g71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七
高职院校是近年来社会需求发展的产物,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于这一目的',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求高学历,学职称,还必须有高水平的实践技能.由于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如何多方面的引进人才,如何完善考评体系,教师收入分配机制如何更具激励性,如何制定稳定人才的措施笔者提出了几点看法.
作者:李锦丽作者单位: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50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12)分类号:g47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八
摘要: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高职教育制度日渐完善,高职院校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建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必须意识到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以新建高职院校为例,多角度客观分析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了其解决对策。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教学工作属于新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作用下,系教学管理是其教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和系教学管理水平紧密相连。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中,新建高职院校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要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院系两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1教学管理服务性较低,管理理念形式化。
部分新建高职院校两级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思想观念,仍然以管理者为中心,没有随时了解各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全过程安排的具体建议、意见,没有对这些重要方面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尽管部分新建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管理理念,甚至部分新建高职院校还提出“服务学生成长”这一全新教育理念。但由于刚成立不久,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新建高职院校并没有将“人性化”这一概念融入其中,导致“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等教育理念形式化,没有落到实处。
新建高职院校没有客观分析院系两级管理特点、性质,构建合理化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仍然采用传统办学模式,而这已不符合新时期院系两级管理客观要求,无法有效指导院系两级管理工作,导致院系两级管理人员“权、责、利”模糊化,常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院系两级管理工作没有侧重点,而管理内容不具备“计划性、实效性”特点,各处室职能与系部门、系与系部门间处于独立的状态,院校两级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1.3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不合理,院级教学管理自主性不高。
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中,新建高职院校没有客观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导致院系两级管理工作无法有效推进,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院级教学管理自主性较低,校级权利过于其中,导致“权、责、利”分配处于失衡状态。比如,在院校两级管理实施后,院级管理工作内容大幅度增加,但相关方面的决策权并没有落到实处,常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1制定合理化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新建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制定“科学、合理”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划分院与系二者的管理权限,有效转变职能,有效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院系两级管理软环境。新建高职院校必须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系部、行政职能部门二者间的权利与责任,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构建规范、合理的“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机制。要制定合理化的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有效“协调、监督”各运行部门,有效防止系部偏离院级工作轨道,确保新建高校可以动态监督各系部办学情况,从而提高办学水平。
2.2优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基点的教学管理方法。
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过程中,新建高职院校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管理形式,科学调整管理跨度,促使两级管理部门更具活力,提高院系两级教学效率。新建高职院校要过鼓励各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性质,结合各方面情况,采用适合系部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避免院级权限过于集中,促使各系部健康发展。同时,新建高职院校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点,结合专业特色构建全新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教学更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促使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具有鲜明的“实用化、规范化、科学化”特点。此外,新建高职院校要构建合理化的数据信息采集平台,做好各方面采集工作,不断拓展信息流通途径,有效传递各系部各方面数据信息,做到“统一口径”。
2.3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服务意识。
新建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强化教学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正确看待教育事业,将其作为终身奋斗事业,在教学实践管理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一条更适合“本校、本院”发展的道路,更具时代特色。新建高职院校要培养教学管理者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解决困难,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价值。此外,新建高职院校要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借助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建高职院校必须将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全方位认识这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要结合当下自身各方面情况,制定合理化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基点的教学管理方法,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服务意识,构建全新的绩效考评体系等。以此,确保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多层次提高办学质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打造品牌效应,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十九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推广赋予了高校体育新活力,为高校体育改革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对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探索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策略,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理论参考。
从学院近年的体质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学院每年都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但从总体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参与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如何让学生主动走出寝室,走向运动场是体育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通过对近5年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耐力体质测试项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其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行更好的身体锻炼提供依据。但是从近几年的学生身体素质来看,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偏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分配到了休闲和娱乐中,忽视了体育锻炼。从调查数据来看,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少数,大多数学生在寝室玩手机、打游戏等。学生缺乏对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注重身体健康。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3.体育锻炼氛围不足。通过对课余时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分配的调查研究发现,课余时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学院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4.运动锻炼设施保障不足。学院虽然有若干场地,但从体育设施的现状来看,很多设施几乎无法使用,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5.体育知识宣传不足。学院缺乏对运动项目的介绍以及对运动损伤知识的介绍和宣传。如果出现运动损伤,那么就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正确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二、结论和建议。
1.加强体育知识讲解,促进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由学院牵头,体育教研室负责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知识讲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教研室积极宣传制作网络在线体育运动知识资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学院运动场周边张贴运动项目介绍、运动知识宣传海报,使学生能在参与运动的第一时间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
2.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加强运动场地的管理与维护。加强对学院现有运动场地的管理和维护,对已损坏的场地及时修补。雪峰校区室内篮球场及羽毛球场损坏严重,亟待修补;室外乒乓球场及羽毛球场几乎处于荒废状态。这部分运动场地无法得到合理运用,浪费了体育资源。东坝校区运动场地较少,同时缺乏室内运动场地。遇到雷雨天时,学生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也无法室外进行。这些都是制约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3.丰富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指导。针对学院课余体育活动现状,适当增设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户外拓展类运动等。通过丰富运动项目,使学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有更多选择,有效避免体育活动的枯燥性。体育教研室积极参与体育指导活动,各个教师担任不同协会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尽快掌握该运动项目的知识。运动协会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运动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投身到体育活动中。
4.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强化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学院现有公共体育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学生的学习时间为4个学期,每个学期24学时,学生从进入高校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到毕业时,一共只有96个学时进行体育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促进学生体育健康的主要手段,学时安排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时间自然也较少。学院在设置课程时需要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占的时间比,延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课程的内容结构应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练习部分的时间,将每学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纳入课程成绩之中,引导学生重视身体素质健康。学院教务处也要积极改革现有学分体制结构,适当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课程课时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学院多方联动,只有学院加强重视,才能由上至下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二十
“学院的生存靠教学,学院的地位靠科研”。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人才与基础研究的任务,建设一支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科研队伍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研队伍的建设。因此,科研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它是高职学院科研活动的基础,是凝聚科技实力、提高研究水平的关键;它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发展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现状以及如何合理定位,对充分发挥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助推器作用、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优势,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学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乏力。
2.科研队伍主体的知识层次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转型或是从中专升格而来,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科研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科研能力和水平与本科高校教师相比显得“先天不足”。
3.科研意识不强。
多数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科研工作并不重要。70%以上的老师都以教学任务重,无暇搞科研为借口,怕耗时、怕耗力,缺乏实践的勇气和信心。
4.科研方向分散,优势学科少,水平层次较低。
有关数据显示,60%以上高职院校教师缺乏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科研论文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很少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更少。近80%的.老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90%以上没有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教研)课题,一些专业学术期刊高职院校教师的论文发表量不足10%,被ei、sci收录的文章则更少。
二、我院在科研队伍建设上的特色及取得成效。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5人,院内教授7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260余人,开设30余个高职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走出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新路子。先后获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院、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文明高校、永州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1.特色一:思路先进,定位准确,科研教学双丰收。
学院升格初期,即确定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邀请有经验的科研专家讲座或定期培训;投放一定资金支持已有科研项目,给予科学的指导和讲评,让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水平等。科研催生了广大教师钻研技术的动力,创造了“想干的就有机会、能干的就有舞台、干好的就有地位”的事业发展氛围,确保了专业建设和学院定位的正确方向。这就为我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首次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找到了注解。
2.特色二: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注重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院注重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各个环节,对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全院教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9项,市级48项,院级立项课题6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参编教材22部;获省(部)级奖励的教学科研成果4项。
为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学院成功承办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全省近60家高职高专院校及部分本科院校的领导、专家和代表120多人参加。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20,学院被评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先进单位。
三、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科研意识,采取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学院领导要强化科研意识,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并将其列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地位;其次,教师及科研管理者应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应实行教师年度科研业绩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与收入、待遇挂钩,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质优价;申报基金项目时向青年教师倾斜,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学科前沿。如,降低主持人的年龄限制和职称限制,在院级项目上给予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优先进入研究基地或使用教学、科研设备,帮助他们成长为科研骨干。
2.明确科研定位,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其科研定位也应以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主,使培养出的学生应能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应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
3.加强科研管理与服务。
高职高专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上台阶,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管理的力度。要抓好立项管理和项目过程管理,全面及时地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此,首先要确定科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好近期发展目标,宏观地预测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其次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第三要强化科研机构的管理监督功能,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既要帮助教师进行课题立项,为其提供科研信息,又要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为其顺利结项做好服务工作。在对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及时组织成果评奖,又要注重对已完成或鉴定成果的及时转化,发挥其价值,突出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总之,高职学院的科研工作应该定位准确,从实际出发,以高职的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应用性科研课题为主攻方向,扬长避短,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才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所以为“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2]刘明星.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8.
[3]邹学家.高职科研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二十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教学与科研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两大重心。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展普及,高职高专院校也把教学、科研两项工作作为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然而高职教育规模化、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量化评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相对而言,科研能力的高低却能明显体现高校发展的综合实力。因此,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被科研工作边缘化,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愈加激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争议的焦点。
1教学与科研关系给教师带来的困惑。
2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2.1教学与科研的对立。
高职院校中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冲突主要呈现以下两点:一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倍增,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每学期每位老师都要承担几门课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包括课前准备、课后作业批改、指导等。要想确保教学质量,教师难以从繁多复杂的教学工作中分出更多的实践和精力从事科研。因此部分高职高专教师觉得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要上好课就行,科研工作可以由研究型的教师完成。“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没有深度”等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为了职称的晋升,片面追求“功利性”,把科研摆在第一位,为了科研而科研,忽视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只关注科研成果而忽视科研的质量,这种功利主义不仅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还影响了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本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两大动力,但以上两种现象都表现为教学与科研的对立、冲突。如何化解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就需要了解教学与科研的内涵。
2.2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现今,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授课中感觉乏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兴趣不高,费尽心思准备的授课内容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高校的扩招制度使得一些原本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低分数段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觉能动性不高,因而教学的互动性较差。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沿循本科教育,开设的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造成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高职教师注重自身利益只关注科研,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只把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任务敷衍了事,这容易造成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下降。如今的科研工作已掺杂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片面追求科研活动的结果,盲目追求科研项目的“大跃进”忽略了科研工作质量。科研成果是高职院校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部分高职教师完全按照职称评定标准申报课题,追求片面、狭隘的科研成果,导致科研成果与本专业教学相脱离。没有教学支撑的科研工作也是不稳定的。教学科研相分离会使教学、科研各自陷入困境,教学研究是开展科研的起点和基础,科研带动教学,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教学科研两者之间共同发展会促进双方良性循环。因此,教学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
3高职高专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原因。
造成教学与科研不和谐的原因有很多,对于高校教师们来说,受到国家政策、学院自身定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个人利益的驱使,高校科研工作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把课上好,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搞科研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是少数有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高等教育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共同作用。
3.1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明确。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行为。而科研一般包括发现新问题为目的教学研究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育部门考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要想取得良好的生源和优秀的办学水平,无一不需要科研成果做支撑。一定的科研成果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给其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提升院校的知名度。
但是,部分高校歪曲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办学理念,忽视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了提高院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把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开展科研和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鼓励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形式、数量,结果导致部分教师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去致力科研工作,科研对教学的严重挤压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科研水平也没有得以提升。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不得不摒弃自己的优势,通过盲目发展科研寻找办学捷径。
3.2教师片面追求个人效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工作的效果短时期内难以体现,而科研工作的成果见效快,可以给教师带来职位的升迁、职称的评定及社会荣誉。首先,本质上来说,基于工作的压力和利益的驱动,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被挫伤,认真投入教学的教师和不认真投入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教师就会把本该用于教学的时间让渡给科研,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只是应付式的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设计、创新能力也成为空谈。其次,高职教师在薪酬上的差别主要体现为职称,而科研成果是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科研业绩能给教师带来报酬和物质奖励,教师的收入也能提高。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高职院校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忽视教学技能、教学质量,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也成为现实的选择。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被科研工作边缘化,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日益凸显。
4高职高专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对策。
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教育层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非学术性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科研也应该围绕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实践的教学科研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4.1高职高专院校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高职高专院校整体科研资源有限、科研实力薄弱,应该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调整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比重,促进教师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多多开展与教学活动、实践技能有关的科研项目。
不合理的考评奖励机制使得教师们重科研轻教学。要解决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作为考核评价指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岗位的教师差异,设置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标准。在教学任务指标中设置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指标,并设以相应的权重;在科研项目指标中可以导入科研项目与教学活动的关联度、学生参与度、科研成果创新性等评价项目。通过实施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双重考核标准,调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主观能动性。严谨、认真的教学工作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发展、创新,创新有效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作贡献。
4.2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教师的课程改革、教育观念也应该不断变革创新。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两者中,教学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改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深入的教学研究。优秀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师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教师掌握知识内容丰富,又能促进科研的持续发展。高职高专应当开展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教学的改革研究可以成为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也只有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才能培育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的基础上做科研,可以积累经验,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可以把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是生存之本,科研是发展之道。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为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4.3加强师德建设。
年中央提出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文化修养和外部行为的统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师德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完备的知识技能、扎实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高专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谨严的科研态度都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快速发展的社会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思维方式,自我提高,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在新形势下有着新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面对自身的办学层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确定自身的发展趋向,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位,并制定实施教学与科研相协调的具体计划。高职院校教研关系的协同发展关系着高校自身的发展进步,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想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共进,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不同层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优秀22篇)篇二十二
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度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年度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