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等方面具有非凡魅力和深度的一种写作杰作。想要写一篇优秀作文,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一
游广宁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广宁——桔山。
听说桔山是很美的,我早就想去游览一番了。坐了几个小时的车,终于到了目的地——广宁。我迫不及待地下车,看见眼前这一美景,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可热闹了!吃完午饭,我和爸爸、妈妈到了我最喜爱的地方——桔山,来到桔山,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连绵不绝和亭亭玉立的山峰,山峰上面种着许多郁郁葱葱的桔树,树上挂着许多桔子就像一个个灯笼挂在树上。风一吹,桔树就好像在跟我点头。要上去上面,必须走过一条独木桥,桥下面的水清澈见底,水底下面有许多晶莹剔透的小石子。我和爸爸、妈妈在那照了许多相,留做纪念。照完相,我们沿着山路往上走,终于到了桔树的“家”。啊!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满山头都种满了挂着“灯笼”的桔树,有的像一个个气球,有的像一个个小灯笼,还有的像一个个馒头。真是形态万千啊!
这次桔山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文档为doc格式。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二
在端午时,家家户户吃粽子,在无事时总会有阵阵粽香陪伴。端午节是中国四大节日之一,又称天中节。
带上五彩绳,步行来到东城河畔,人们正高兴赛着龙舟,嘴里不停的喊着加油,加油。看着渐行渐远的人们很快分出了胜负,不尽想起投江的屈原,汨罗江畔,寒风飒飒,你独立江边,你仿佛听到战火纷纷。“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一曲铿锵《离骚》你选择赴死。
走在小路上,小餐馆的人们泯着一口雄黄酒,就是完美的节束。回到家,浴室里弥漫这艾草的香味,人们这一天都会用艾草洗澡。
吃上一顿团圆饭,当然粽子是比不可少的,那粽子沾上点糖,嘴里顿时有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指不定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呢!
晚上,来到古色古香的稻河古街,五彩斑斓的彩灯显得十分的和谐,小孩子们绕着喷泉池旁跑来跑去,路人都觉得他们天真可爱呢!泰州的端午节就是这样,大家团团圆圆,高高兴兴的!
回家后,我打开《离骚》,滚滚江流,涛涛风景,你的另一种风骨沉淀江底,去纪念屈原的一生。在这节日里,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不仅仅是仍下粽子怕鱼儿把屈原的尸骨啃噬,还把自己对屈原的思念裹进粽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平淡又天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这是因为端午前后,艾叶长势正盛,新鲜艾叶散发出的强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起到驱蚊杀菌的作用。
古时候,湘潭出了一个很能干的人,姓赵名申乔,人们都叫他“赵抚院”。他爹八十岁那年生下了他。申乔五岁读书,非常聪明,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十八岁中举,当了湖南巡抚。
找巡抚上任后,清正廉明,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长沙市岳麓山的一个山洞里,出了一条大蟒蛇,这条蟒蛇经常变化为一个老和尚,到长沙市街上化缘,逢人便说:“岳麓山上搭了一座天桥,凡间人要想成仙,就可以从桥上走到天堂。”很多老百姓信以为真,结果天堂没上成,却进了大蟒蛇的肚子。原来这天桥就是大蟒蛇伸出来的舌头,人们从蛇舌头走进它的嘴里,许多人被它吃了。
赵抚院决心为民除害。他日思夜想,却苦无良策。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老叫花子走来对他说:“你想除掉大蟒蛇,只有用震天神弓和穿云神箭,射瞎它的眼睛,再用雄黄就可以毒死它。如果它到老百姓家里来放毒,每家每户都可悬挂菖蒲艾叶,水缸里放些菖蒲根,可以消灾免祸。”赵抚院醒来后,发现床上果然有震天神弓和穿云箭。原来这个老叫花子就是太白金星。
吃了早饭,赵抚院带领随从,身背震天神弓,腰佩穿云箭,走到岳麓山,果然看见一座青石板天桥。他脚穿钉鞋走上天桥,用劲一踩,石板桥软绵绵的。邪不压正,大蟒蛇害怕了。赵抚院抬头一看,岳麓山顶上有一对大灯笼,照得通明透亮。他拉弓射箭,一盏灯笼灭了,又是一箭,另一盏灯笼也熄灭了,这时天桥也突然消失了。
赵抚院回府后,立即晓谕长沙城内各家药店:明天有一个烂眼和尚前来买眼药,不可把真药卖给他,可以把一包雄黄给他。又告诉各家各户:明天门口悬挂菖蒲艾叶,水缸里放些菖蒲根。第二天果然有一个烂眼和尚到药店买眼药,药店老板给了他一包雄黄。烂眼和尚又转身到各家各户去放毒,从前门进,各家各户悬挂的菖蒲艾叶变成了利剑,光芒四射。他不敢从前门进,又窜入后门到厨房水缸里去放毒,泡在水里的菖蒲根把毒液全部化解了。大蟒蛇的烂眼睛搽了雄黄后,立即全身溃烂,不一会就死了。
这天正是五月五日端阳节,街上老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齐声称赞赵抚院的功德。人们赶到岳麓山赶到蟒蛇洞一看,这条大蟒大的吓死人。后来,人们从洞里挑出几十担人骨头和妇女佩戴的金银首饰,被吃掉的人不计其数。从此以后,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挂菖蒲艾叶,还要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四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风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五
端午的味道,有如白荷花的清香,淡而优雅;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端午的味道,有种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不管是咿呀学语的小孩子,还是能做饭洗衣的大孩子,或是白发长须的老孩子,一提到粽子,谁不是立时感到口中被一种鲜香软糯质感填满的充实,谁不是感到唇齿间滑滑腻腻的。把糯米与腌制过的肉、红枣、赤小豆、花生等食材搭配,再用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将其包裹,放入蒸锅,单单看那小锅连珠炮似的吐气,仅仅嗅一嗅那米与肉、红枣、赤小豆等食材交融的香气,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了!更何况,一层层堆成小山,一口一口满足地扯咬着极富弹性的糯米呢!放入嘴中,那一股清味在嘴中释放,虽淡却不失浓香。在这种美食的熏陶下,让齿感到格外的舒爽,细细品尝,那q弹米粒让你的味蕾都更加美好。吃下一个个粽子,就算过了几十分钟,也会有一种芳香在口腔中荡漾,让人回味无穷,神清气爽。
提到粽子也不得不说一说粽子的来历啦!
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当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初五,悲愤地怀抱大石投了汨罗江。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人们创造出了粽子,把其扔到江里,引鱼虾来食。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做出粽子祭奠。虽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可也说明了一个节日中的食物影响之大,在一些看似常见的食物背后往往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端午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却又是那么的'伤感。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风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开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可以用作走亲访友的礼物。
1、忌毒气攻身。
由于端午节在的月份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2、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端午当天忌下河游泳。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吃了以后就不要找麻烦的说法。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七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
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其实依我看,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老板也说不上,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 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日本主要的端午习俗包括:吃粽子和柏叶饼。有些地区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或放在房顶上。有些地区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传统的日本浴池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进水池中。这些都与中国端午节习俗基本一致。鹿儿岛五月五日的时候,母亲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女孩出门,在外边跳一种名叫“幼女祭”的圆圈舞。类似于中国南北方普遍存在的带孩子回外婆家“躲端午”的习俗。
日本冲绳有端午竞渡习俗,称为“哈利”。长崎的“爬龙”活动就是竞渡。这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当然,与中国一样,日本的竞渡活动并不都是在端午节进行。像对马、岛根等地区的竞渡日期不是端午节,内容也是日本特有的神社祭祀仪式之一,这些恐怕是日本文化固有的。
日本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是,挂鲤鱼旗,摆武士偶人。在日本,端午节主要是男孩子的节日,三月三是女儿节。所以,每到端午节,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有一个男孩挂一条。从鲤鱼旗的数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多少个男孩子。家里还要摆出相应数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来能成为武士。不过,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来转移污秽和灾难的,就是把它们扔到江河大海里。这和中国民间的“躲避灾星”、“扔灾”习俗是一致的。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八
六(1)班欧荣恒。
听见白宫,你也许会惊讶,谁都知道白宫是美国总统办公的地方,怎么会来到广宁呢其实白宫是育苗幼儿园.
它座落于南坤城的广场的前面,半圆拱形的门口,围墙是用花窗装饰的.,从花窗中要可以看见院子里有许多小朋友玩耍的东西,有滑梯,千秋等.“白宫”总分为6层,塔形式的,下大口尖,每层都有许多房间,每个房间都放着许多桌子和玩具,房间都有一个拱形的大窗,白色的窗架上面贴着朱红的瓷片,窗外有一条与众不同的回廊,二楼中间有一个条方形的喷水池,池里养着一些锦鲤,那些鱼摆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游来游去,据说原来是一个喷水池,可惜现在没有喷水.如果喷水,那就更美了.天花板上还有一盏又长又大的吊灯,亮灯时,光芒四射把整个房间都照得光如白昼.三楼有一个露天阳台,种着一些枝繁叶茂的树和茂密的草.三楼上面是一个圆柱形的塔,塔高三层,塔上面有两条针,我想:这两条针大概是避雷针吧!
小朋友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是幸福的,我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九
一看到母亲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晓端午节的起源,只知晓每年家就像春节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不过知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原的故事,至于还有哪些我就一无所知了。
每到端午节,佩带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栓好了的五色线只能在夏天第一场大雨或首次洗澡时,才可丢掉。母亲告诉我说,据老大家讲,如此可以防止灾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大家家乡的主要风俗。刚到5月,家就开始浸泡糯米了。母亲通常都会筹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母亲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容易。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大枣、葡萄干、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特别的香。
端午节的早晨,母亲一直在我睡眼朦胧时叫醒我,去远处的树林、小河边洗脸,凉凉的河水冲走了我的困意,热闹的大家人来人往,真的像春节一样。
回到家,吃着鸡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十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里面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充满了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端午节了,真怀念啊!真想再过一次。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十一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端午节。
这个端午节,来头可不小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国都已经被攻破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要与楚国同生死,共存亡,便投入汩罗江自尽了,岸上的人们见了,赶紧去抢救,可是滔滔江水里,哪里还有屈原的影子啊。人们为了不让屈原饿着,就往江里投饭团,但是饭团一投下去,就散开了,鱼虾一下就抢光了。后来,人们就想出办法,把米饭放进竹筒里,再投进江里,这样鱼虾就吃不了了。为了纪念爱国诗人,人们把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竹筒饭也演变成现在用粽叶包成的粽子。
端午节第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粽子不但有咸的、甜的,也有各种形状,长条形、棱锥形。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要煮上几个小时,锅里开始发出阵阵清香,我们这些小孩就围在锅边等着了。煮熟后,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来吃,还没撕开粽叶,我们就想咬上一口,这时总会给烫到嘴巴,但大家还是一边吹气一边吃。
第二个习俗就是划龙舟。每年到这一天,人们总早早的吃完饭,就围到九州江岸边。桥上真是人山人海呀!随着一声令下,各队人员奋力划起来。龙头最关键,他控制着整个局面。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队员们听着指挥齐心协力地划着。划龙舟讲究的是团结,不在乎输赢,它使人们的心更近了。
都说五月是“毒月”,这一天自然就少不了艾草。家家户户门口都插着艾草,还用艾草、柚子叶熬水洗澡。据说这样就可以辟邪,保佑平安健康。当然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用艾草和柚子叶熬水洗澡本来就可以去除湿毒。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它的热闹,它所带来的欢乐,让我回味不已。我仿佛听见划龙舟时人们那爽朗的笑声,闻到了艾叶草的清香,看到了粽叶里面那团胖乎乎的糯米团。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十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到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了端午节,我家乡的孩子们便唱起这首儿歌,有的一边唱,还一边洗龙水澡呢!
端午节的来历你们应该知道吗?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战国时期,有个爱国诗人叫屈原,有一次,他进京办事,看到国家非常衰败,就投汩罗江自杀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诗人,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设成端午节。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包粽子。
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遗体。
吃粽子的原因是来纪念屈原。古代,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江河中,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每逢端午节,人们就会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还要用雄黄在儿童头上画个王字,在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就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怎么样,听了我的讲解,是不是对端午节更加了解了呢?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十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风俗作文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杭州,这里不仅有婀娜多姿的西湖,还有清秀迷人的西溪。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西溪深潭口两岸插满了鲜艳的彩旗,一大早,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会。
西溪河上卧着七八条龙舟,每一条龙舟的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是金色的龙身,白色的龙头昂然向上,张着大嘴,像个胜利者在欢呼;有的是红色的龙身,龙头上长着两个大大的角,睁着双眼,犹如真龙在戏水一样;还有的龙舟浑身插满了五彩的旗子,一阵微风吹过,像无数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中午时分,“轰隆隆”的礼炮一响,龙舟竞赛开始了,两岸的人们掂着脚,尖着脑袋站在岸边观看。只见几十条龙舟“鳞光闪闪”,气势如虹,船碰船地向前驶去,穿着红背心的船手们随着有节奏的鼓声和口令声使出全身的招数,划出各种各样的花样。两岸顿时沸腾起来,人们不停地喝彩、鼓劲、加油。锣鼓声、欢呼声、划桨的水声,谱成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忽然岸边一声大叫,有艘金色的龙舟和红色的龙舟碰撞,金色龙舟上的船手们纷纷掉落水中。瞧!他们落水的动作都这么生龙活虎。原来,这也是西溪花样划舟的一种呢!看着这么闹腾的欢呼场面,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上所写的诗句“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朋友有时间请来我的家乡杭州玩,到时一定要来看看西溪的美景噢,当然如果是端午节来是最好不过了,这样既能欣赏西溪迷人的美景,又能亲身感受到我们家乡的龙舟盛会,我想一定能让你不虚此行。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在西溪不见不散!
我一年里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吃鸡蛋面等。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记得去年端午节一早,我刚醒来,就闻到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我连忙起床一看,原来妈妈已经把粽子煮好了。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香喷喷的粽子,馋得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粽子就没了影。
吃过早饭,我让妈妈给我准备了几个粽子,用一根小棒挑着,吆喝几个小伙伴,到野外踏青去了。野外的空气真新鲜啊!伙伴们又唱又跳,玩的真开心。玩累了,坐下来品尝妈妈们的杰作,你的分我吃一半,我的分你尝一口,还不时讨论粽子的味道,不知不觉中,带去的粽子被我们全部“消灭”掉。伙伴们带着一路笑声回家了。
到了晚上,我们到爷爷家一起过节。饭菜上齐了,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瓶像是药酒样东西,还要我们每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么。”
最有趣的是吃鸡蛋面,奶奶把煮好的鸡蛋面端到桌上,弟弟用筷子一挑,整筷的送入口中,还没来得及咬断,我打趣的说:“你们快看,弟弟像不像小白龙吐须呀?”大人们听了,都哈哈哈地笑起来。只有弟弟不知是一回什么事,含着面条既不咽也不吐,东张张西望望,他的表情让我们感觉到更可笑了,我们笑得更大声、更开心了,弟弟也被吓哭了。我们连忙止住笑,逗弟弟开心,不一会儿,家里又传出了爽朗的笑声。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来临了,我盼着端午节那天的到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在我们家乡还把端午节叫做“五月端午”,因为它是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我更愿意把它叫做“粽子节”,因为在这几天,我都可以吃到美味香甜的大粽子。不仅如此,端午节的习俗也很多呢。
在我们家乡端午节虽比不上春节、中秋那般隆重,但是家家户户也是很重视的。就拿我们家来说吧,在进入阴历五月初一这一天,妈妈就把提前买好的红葫芦贴在了门口,和窗棂外面。贴葫芦也有讲究,葫芦的口要朝上,我就不明白了,问妈妈为什么要贴葫芦,还要这样去贴。妈妈说:“端午节贴葫芦,挂葫芦是为了趋灾避邪保安宁的。”“那为什么口朝上呢?”“听老人们说是为了把毒虫,灾难全都收起来,让家家户户安宁。”妈妈笑着说。原来如此啊。当然贴葫芦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到了五月,正是蚊虫开始活跃的时候了,家里的老人们,也爱把剪好的葫芦缝在小孩的衣服后背上。在肩头还要缝上一个小布老虎,以求平安。妈妈说我小时候就有这样的衣服,但是我已经不记得了。初一这一天我们还要吃鸡蛋,至于什么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妈妈这天早晨要煮上一大盆,家里的每个人都要吃上几个。到了初五这一天,家家门口都插上艾草,也是驱蚊避邪的。晒干的艾草还被姥姥做成了小香包送给我,当然这也是保平安的。这一天重头戏就是吃粽子。妈妈早早的就把米、枣、叶子泡上。泡好后大家就开始包,一个个粽子就在大人们的手中包好了。煮熟的粽子透着叶子的清香,咬一口,米黏黏的,枣甜甜的,真好吃!
我真的很喜欢端午节,更喜欢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美好祝福。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这一天又到了端午节,充满粽香飘逸。传说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节飞端午谁自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凝聚这老祖先的智慧的结晶。故乡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小孩子的手臂上要寄上午五彩线,带上漂亮的香包,额头上画雄黄酒画一个王字可以祛五毒。
今年夏天我去奶奶家过端午节,看见奶奶正在包粽子。包粽子是很讲究的,需要碧绿碧绿的新鲜的竹叶,散发着淡淡的竹香,闻起来很好闻;“相思豆红豆、甜甜的红枣、浸泡在水里的洁白的糯米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我看着奶奶,轻车熟路的包着粽子。这时奶奶挽起袖子,把一张张粽叶卷成圆锥形,锥底铺满糯米,并且放一些甜甜的红枣红豆等等,并在上面再铺一些糯米。然后熟练地用白线把它包裹成一个一“枕头娃娃似的。我迫不及待地从奶奶手中拿起工具,尝试着包粽子,由起初的包的不熟练到后来的完美。当粽子在蒸笼上蒸熟的时候,我拿起来吃的那一瞬间满口的香甜和对屈原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故乡我们,吃完粽子还要去看赛龙舟。来到湖畔,看到湖中都是龙舟,队员们个个都在摩拳擦掌,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直线裁判一声令下,这些龙舟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的冲出去。队员们穿着红白相间的衣服个个士气昂然。他们头上还带着白手巾,上面写着奋斗,奋斗,再奋斗。在湖边的人们的加油声和紧密的鼓点声中,队员们个个你追我敢的,都要冲向终点获得胜利。
故乡的端午真精彩啊!我还想再过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必须会想到端午节。今日,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伟大的爱过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被后人所纪念,也有一些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向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日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宁波来说吧,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听老人说这样能够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还没等粽子出笼,馋嘴的我们早已掂起脚,准备大吃一场了。
《我们的节日》一书,还为我们介绍了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建党节,建军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等节日的来历和活动方式,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气氛中领略了我们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节日,对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必须的印象,更让我们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通用14篇)篇十四
今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吃种子。可我今年却过的不一样。
早晨我睁开了眼睛,闻到弟弟在吵闹的声音。走出来一看,他们正在吃种子呢!
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虽然我家没有挂艾草。但我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