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
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正确使用温度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 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1.__________是表示物 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的温度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 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________ ℃,水的温度是 ℃。
【课堂反馈】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二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三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本学期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约9课时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约9课时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约15课时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约17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约12课时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学后总结,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四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长度、时间、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3、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一.学前准备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五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2、板书课题:
6、小摄影师
读课题
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
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
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
④、谁了解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
师:小男孩要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内容。
1、请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准备提出什么问题?
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②、纸团上写着什么内容?
③、“他们”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放我进去?
师:高尔基看完纸团后,有没有同意让小男孩进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角色读2—5自然段。
①、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你想说什么?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对了,我们就是学习小男孩有礼貌,讲文明。那我们读这里的时候,就是应该读出有礼貌,尊敬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次。
③、指导朗读。
师: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接受了小男孩的请求,放他进来给自己照相。
板书:接受小男孩的拍照
3、学习第6——11自然段。
齐读6——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样做的?怎么说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问:我们读完文章后,要学会提出问题。现在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看看老师想提的是什么问题,看自己想到了没有。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七
本人任教196、199两个班的物理课,这2个班的学生多数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由于物理是新开设的学科,其本身又有较强的趣味性,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学科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但据了解也有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日子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持久,这都是学习的不利因素。
验探究。
经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本事。
1、努力学习新课改新理论,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
2、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育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搞好备课组的研讨,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让学生在自学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地掌握知识,构成本事。
5、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本事。
6、改革自我的课堂教学,积极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八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1、温故而知新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