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生产经验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一
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将现代企业的人文精神融入屋顶花园的设计中。
为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
屋顶花园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方一方面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的空中花园。
这类花园与地面花园无异,只因处于建筑物的顶部而被称为屋顶花园。
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福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花园的环境效益是指屋顶花园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维护和改善作用。
屋顶花园设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满足三者的平衡关系。
1.2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
根据屋顶花园受建设面积限制的特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考虑建筑面积与屋顶花园建设面积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布局。
屋顶花园由软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在建造屋顶花园软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植被覆盖率与屋顶花园总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屋顶花园的植被覆盖率应占花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水体设施也是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建筑物顶部建设水体设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水压无法满足建筑物的高度。
因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水体设施与建造物之间的关系。
在建造屋顶花园的硬质景观时,应将硬质景观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设计出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具有美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
举个例子,在建造屋顶花园的休息椅时,不仅要考虑休息椅的造型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更要保证休息椅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人体尺度大小。
1.3具有安全性。
屋顶花园的设计无疑加重了建筑物顶楼的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则需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建筑物顶楼的负重值有所了解,合理安排符合建筑物安全性的屋顶花园载重设计。
选择具有保护性能的护栏,并合理控制护栏的高度,防止意外跌落事件的发生。
2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作用。
2.1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的作用。
(1)屋顶花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由于屋顶花园和地面花园具有无异性,在将地面植物移栽到建筑物顶部时,并不会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
因此,植物在屋顶同样可以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
(2)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一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吸收的太阳热量高于郊区建筑物,城市植被覆盖率低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等等。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二
实施绿色生态节能建筑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绿色生态节能建筑中,人是中心思想,自然生态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建筑是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符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连接条件。所以说,实施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绿色生态节能建筑不单单是一个生态产品,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特征的、复杂的、系统的、庞大的、与人文相关的事物。
2.绿色生态节能技术的分类。
在绿色生态节能技术中有四点是需要我们了解关注的:第一点,建筑围护结构在节能建筑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消耗的能源量在整个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占有很高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这也就是说,若想将建筑能源的消耗量降低,就一定要设计好建筑围护结构。将围护结构设计成节能形式的,最主要的就是应用好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保暖性能和隔热性能优良的建筑复合材料,其次,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施工技术和节能手段。第二点,建筑能源设备系统绿色节能技术设计的领域很广,它涵盖了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和空调冷热能源节能技术等多个方面。第三点,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绿色节能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包括绿色照明、自然通风和空调末端节能技术,它将自然环境和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第四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生态节能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包含了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多项可再生能源,它为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更长远的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3.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3.1地域和建筑功能。
我国占地面积辽阔,跨越了多个气候带。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等多个因素,从而将建筑的形式、体貌、功能与当地的环境进行良好的融合。
3.2将多方位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应用。
在进行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思量。工作人员不仅要计算好建设的初始投入情况,还要计算出在整个建筑的可使用周期内,企业要在该项建筑的维修和运行上所做的投入情况,从而找到一个最佳的投入方式,使其有一个最佳方式来进行节能环保。
3.3能耗的指标计算。
一个合理有效的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可以以数字方式呈现的,就是说,工作人员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投资的数额和收回成本的最贱年限。这些数据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它是管理人员在做出决策前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在施工结束后,检查人员在对建筑进行审核时的验收标准。
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一项包含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工程。其中,技术性能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结构特点,根据其功能和结构决定建筑的形式,然后再用艺术化的手段将建筑设计出来。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不单单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还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功能性与适用性,使广大居民住起来更加舒适、更加安心。
3.5可以很好的平衡舒适与节约这两个性能。
如今,我国提倡建设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建筑行业也在积极的响应这个号召。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是能够很好的平衡舒适和节约这两个性能的,它既不过度的追求舒适奢侈,又不能单一的考虑节约低耗,而是将舒适与节约这两个性能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这样,既符合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又满足国家低能低耗的规定。
4.有关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实例。
4.1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太阳能电池应用在屋顶建筑中。
太阳能电池也被称为光伏电池,它的优点有很多,如:它的燃料是免费的,也很容易维护,可以在多个地方进行安装,对生活环境无污染、无噪音,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在较为边远的地区和农村进行应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电池已经被应用到建筑的外表皮设计中,这种设计不单单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还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性。如加利福尼亚圣莫妮卡的科罗拉多州法院就是应用了这种太阳能系统与屋面相结合的技术,解决了人们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4.2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玻璃幕墙运用。
在外墙建筑设计中,可以在外墙上安装玻璃幕墙,值得注意的是玻璃幕墙要与建筑的内层留有一定的空气空间,以便于形成空气缓冲层。而且,在玻璃幕墙和内部墙体要有不同的开口分割方式,这样建筑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通风情况。在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中,还要考虑到阳光对屋体的辐射情况,设计人员可以在空气间隔之间加上隔热、防辐射的措施,这样,人们的生活空间会更加舒适、清凉。
5.结语。
现代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这条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也是非常曲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分析,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找出一条适合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生态节能化道路。在不久之后,以“建筑节能”为主题的时代将会取代如今的“建设”时代。总而言之,将节能改造和生态化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是必然为之的,因为,它对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三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是将生态学中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到建筑学中来,使建筑设计理念能够符合生态学中的资源循环再生、反馈平衡以及自然调节机制等内容,意即在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的整个流程能够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和标准。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等同于生态化建筑,其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对建筑学进行重新的诠释,最终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为了使这一生态系统得以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转,需要对建筑内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利用,使得建筑系统成为耗能低、健康无污染且能实现资源二次利用的绿色舒适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普通建筑相比,生态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可归纳为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态建筑将主要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生活需要,如太阳能、风能、水利以及海洋能等等,从而尽量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这样,通过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就极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并达到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例如:烧水时可选择太阳能,减少对电能、煤气及天然气等能源的过度依赖;在墙体装饰时可选购具有保温隔热作用的材料作为外墙涂料来使用,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废气废料应得到妥善的化学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另外,室内环境的营造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应积极思考的内容之一。
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
生态建筑应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其应用的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以及最终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筑回归自然。由于生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实现循环发展的有机系统,因此,应当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作用,而生态建筑也会处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牵制之下。
(2)技术环境。
生态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要以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依托,科技能够为生态学中的种种理论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前提。其重要作用贯穿于建筑的设计、施工等许多重要环节之中。在建筑材料的选购上,应选用生态材料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在生态建筑中体现得较明显,同样也需要科学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支持。
(3)人文环境。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的就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利于身心健康、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设计思路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应符合人们追求舒适、自然及环保的需要。换句话说,生态建筑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建筑对人文环境的尊重和相互作用就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在运用生态学理论为建筑设计进行指导时,应对各项措施对当地人文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充分地研究。应力求生态建筑在完成生态环保使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发挥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和独特风土人情的作用,从而使生态建筑符合当地的人文内涵,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
多座风车,并同时在前方以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使天然的太阳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采集。为了配合太阳能的使用,还可另设智能电网,使电能得以储存。(2)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态建材的应用既能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真正达到节能目的,同时也减轻了材料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应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从而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3.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由于对生态建筑的需求是没有地域之分的,但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和原有建筑风貌却是有地域的分别。因此,在进行生态建筑的方案设计时,要首先对所在地的环境和建筑进行考察分析,使建筑的设计能够与当地原有景观完美自然地融为一体。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筑适应环境,追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另一种是环境适应建筑,力求建筑生态化程度提高。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建筑对建筑设计融入的分析,指出在环境效益备受关注的当今时代,应加强建筑的生态化建设。本文对生态建筑的含义进行了简要地概述,并以生态建筑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希望这些应用方略的提出,能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思考。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四
092211。
浅谈生态建筑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从对生态建材和生态技术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并最终使建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同其它领域一样,建筑领域中生态时代的到来其背后必然有着可供依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发生在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中的变革恰恰是其中的前者,它成为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物质原动力。
1.1定义。
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生态建材是材料学与生态学、能源学、智。
能学等现代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其含义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第二,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三,与环境协调甚至改善环境。这种高性能材料作为生态建筑必备的物质条件之一,构成了生态建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生态建材的高性能离不开诸如节能、利废、智能等技术的有力保障,后者加上诱导式构造技术、现代绿化技术等内容构成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支撑体系--生态技术体系。
1.2关系。
现实中,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之间相互包容同时又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态建材(尤其是复合型)往往本身就是生态材料与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体,而生态技术体系中也少不了关于生态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生态建材的发展对生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生态技术的不断创新,而生态技术的进步又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了二者的共同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建筑的产生及发展铺平了道路。
1.2.1生态建材和节能技术。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能源供给价格低廉、数量不限。本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人类第一次切实地认识到矿物燃料资源是有限的。同时,这种资源在开发和转换成能源的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出于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的负责态度,节能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早期的节能实践中,人类主要关注于如何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能。
1)。这种材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材料,而是集多种生态节能材料和构造技术于一身的高技术综合体。
1.2.2生态建材和全面绿化技术。
的。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手段已不仅仅是种植植物,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态建材。例如一种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波效应控制空气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而另一种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装饰材料,通过对其色彩和质感的拟自然处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浅豆绿,质感上采用木纹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时,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给人带来的压力,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生态建材的不断发展使全面绿化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将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亦即从单独的美观实用转向卫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作用,促进了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的大发展,后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一起成为生态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进而对建筑设计由单一的个体形象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变以及建筑审美由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态建筑,人类面临严峻生态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对策“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影响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营造了千篇一律的“住人机器”。
的。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手段已不仅仅是种植植物第一文库网,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态建材。例如一种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波效应控制空气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而另一种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装饰材料,通过对其色彩和质感的拟自然处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浅豆绿,质感上采用木纹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时,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给人带来的压力,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生态建材的不断发展使全面绿化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将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亦即从单独的美观实用转向卫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作用,促进了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的大发展,后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一起成为生态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进而对建筑设计由单一的个体形象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变以及建筑审美由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态建筑,人类面临严峻生态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对策”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影响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营造了千篇一律的“住人机器”。
到了本世纪后期,当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问题不断出现时,人类才意识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人工环境是非人性的、割离于历史的,致使建筑走到了十字路口。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恰恰为建筑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思想基础――从以人为中心转变到人与环境并重(这里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遵循这一原则,人类在建筑活动中应当自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是否对地区的古老传统构成了威胁。具体而言,建筑行为已不仅包括了对材料、结构等物质因素的考虑,还包括了对历史、文脉等人文因素的关注。以此为出发点,生态建筑设计不仅涉及到采用生态建材、倡导生态技术等物质上的要求,还包括结合地域特色、创造人文环境等精神上的需求。
2.2生态审美。
共生的前提下,建筑应当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以说,生态审美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升华和扬弃,标志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在建筑领域上一种高层次的回归。在现实中,符合这一审美标准的建筑创作并不多,但都以其鲜明的场所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如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闻名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其中的弧形遮阳板和局部架空的二层平台是传统建筑坡顶与骑楼的缩影,它们在遮阳通风的同时又延续了当地的传统。
以上成功的实例对中国本土建筑师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设计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因素;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中国传统建筑中诸如,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顺应天时地利的建筑布局、体现功能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构造技术等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建筑领域发生的上述一系列变革标志着该领域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根本性转变到来之际,应当对历史做再一次的反思:过去被人们推崇的金壁辉煌的建筑物,如果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那么它还美吗?发达国家的建筑标准是否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他们的今天是否是我们的明天?无疑,新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来临。
3新机遇与新挑战。
泛和深远,这一切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协调环境能力的提高。
落实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作为一名建筑师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持久性为目标,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语言,同时应当注重对当地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总结,将其中的精华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去。如果建筑师能够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不渝地贯穿到未来的设计中,那么所谓“诗意的栖居”离我们将不再遥远。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五
结合完全性、简洁性、非兼容性和客观性等原则,可以将房地产风险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种类型。
其中在系统风险中,又包括经济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则又分为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
投资者确定某城市房产进行投资,通常应先判断该城市的房地产市场。
投资环境决定了房地产投资的成败。
投资区位选择是投资效果决定的关键,在不同地区投资会有完全不同的投资效益产生,对投资环境的研究进行加强,是投资空间趣味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实施正确的投资判断,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2.为政府投资环境的优化产生有利作用。
发展房地产业,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环境的提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投资环境的良好能够对国外资金进行吸引,使本地经济结构的改善、贫困问题的消除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良性的循环。
对评价和研究房地产投资环境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中将对房地产投资造成影响的利弊因素进行发现,为政府投资环境的优化明确指导性方向。
房地产所需投资环境的评价和改善以及城市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由于发展不平衡,出现局部的房屋空置现象,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该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房地产业企业对投资环境的选择认识不足。
房地产建设资源有较大消耗,特别是钢筋和混凝土的消耗。
在投资之前应有效评价投资环境,尽可能将投资项目进行完善,使房地产售出率得以提升,降低房屋空置率,减少资源浪费问题产生,为我国长期的发展产生有利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特点。
1.较多的不确定风险。
房地产投资有较大额度且周期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环境的改变,各类风险的出现几率和影响问题也逐渐提升,房地产投资除了有个别风险存在以外,还会有系统风险产生。
房地产投资者应对投资低的经济环境、社会需求、财政法规以及市场容量进行深入分析,作为风险得到有效规避的前提因素。
2.较大的区位条件影响。
作为房地产资产的重要特征之一,位置固定的作用极为显著,且对房地产投资产生较大影响。
应将任何房地产项目落实在具体的区域内,区位价值使开发商、租客以及置业投资者的吸引力得到充分体现。
区位条件的良好能够使开发商通过开发投资获取最大化的高额开发利润,使置业投资者对稳定的经济性收益进行获取,便于租客对其他经营活动实施展开。
3.密切关系到经济环境。
我国存在极为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该经济格局在房地产投资上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东部发达城市存在着超前的房地产投资,而西部房地产投资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其次,个人经济实力也是对房地产投资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作为制约房地产商品购买力量的关键因素得到应用。
4.城市规划对其产生的制约。
响,例如:转让和利用城市土地,必须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相符合,并非完全的市场调节。
而另一方面,随着开展城市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加大周边道路、公园及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使附近房地产的生态系统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三、房地产投资环境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评价分析。
1.分析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个人素质。
在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中,主要包括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建筑承包商、开发商、金融机构、专业顾问以及消费者等。
开发商成功的根本主要包括知识、智慧、经验和决策能力。
通过一个著名的建筑师进行设计,通过一个著名的建筑承包商对房地产进行建造,往往是将本身价值得以提升的关键。
我国政府部门通过资质管理的方式对房地产市场参与者进行评价,房地产投资者会通过这些评价便捷的对合适的房地产开发合作对象进行寻找。
2.分析房地产建设的场地条件。
进行建造,并尽可能使建筑物获取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使房地产项目建设施工的工作量得到尽可能减少。
(2)研究房地产项目拟建地段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条件,使其在规划要求相满足的'同时,使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3)将当前土地使用者对拟建项目的态度实施有效了解。
(4)对房地产项目泥浆地段的地价形态实施充分了解。
3.分析房地产项目实施建设的原材料、燃料供应条件以及辅助材料。
(1)对房地产投资项目建设需要的原材料品名、质量及数量要求进行分析,使原材料供应能否满足房地产项目建设的需要得到掌握。
(2)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对原材料的供应进行提供。
(3)合理性分析房地产项目建设所需的原材料价格。
(4)分析原材料供应的采购组织状况。
4.分析房地产投资项目拟建地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条件。
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模能否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相满足等。
(2)对房地产投资项目拟建地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的规划标准进行了解。
目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
(3)对新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进度进行认清。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会有一定的超前性存在,但也要对配套设施的长期不用以及土地闲置等问题进行避免。
四、房地产投资环境生态系统的优化措施。
1.对城市建设进行加快,使区域的协调发展得到有效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投资、生产活动会达到活跃状态,随之增加了对住房、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业设施的建设。
作为区内资源配置的优化、房地产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极为显著。
2.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好坏都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房地产投资环境的优劣得到直接反映。
对于基础设施环境落后的城市而言,应对道路建设投资进行加大,使公共交通得到大力发展,改善公共交通环境,并将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建设的规模实现进一步增强。
3.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经验丰富的房地产投资人员通常会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城市进行选择,开展房地产项目开发工作。
五、结语。
由于房地产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会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环境时应做到极其慎重,投资环境的好坏对投资者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公平合理地评价投资环境显得极为必要。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六
[论文摘要]生态生产力思想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理论,它是对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反思和超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生产力,它具有传统生产力所不具备的保护自然的功能。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种和谐的生产力作为动力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生产力倡导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生产力实现了人类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两种能力的统一。
传统生产力片面强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以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征服欲,这导致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人类伟大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是如何在人与自然两类客观规律之间求得和谐统一,而不是简单地掠夺和征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力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起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这表明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不能将生产力的功能仅理解为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具有保护自然的功能。因此,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某一自然形态的发展规律,而且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对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主要发生在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必然性,只要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就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某种程度的破坏。生产力的这种破坏作用是由于它原有的功能不完善所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在生态生产力中,生产力是开发利用客体自然满足自我生存发展的实践力,同时是保护客体自然的协调力和创造力。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力,建立一种从自然索取和对自然馈赠的平衡机制,接受自然资源、环境响应的临界约束。在对自然资源超常规利用而削弱或破坏生态功能面前,人类必须承担修复、治理、保护、建设的责任,提高资源、环境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以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以保护自然的方式取代破坏自然的掠夺。与传统生产力只注重生产力表层的一面不同,生态生产力更着眼于生产力内在的一面对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保障能力,这是它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区别。
生态生产力是突出生产力内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辨证关系的生产力类型,它既关注生产,又关注生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1)生态性,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为目的',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限制在其自净能力范围内,使生态环境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环境性,它把崇尚环境纳入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生产力经济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3)资源性。它把绿色资源的有序供给和有效供给结合起来,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4)协调性,它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求把局部经济效益放在全球生态范围之内进行评价,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随着科学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们置于它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你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3]马克思描绘出一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的画卷。以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理性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生产力空前进步,高科技迅猛发展,人类智慧惊人增长,世界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全球性普遍忧虑却在增长: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口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少,未来越来越令人担忧。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事实表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生态危机警示我们,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代人类的实践,无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向衰落,这时应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生产力,并建设新的、充满生机的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坚持把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同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类的持续性生存能力。人类的持续性生存应该是在生态持续平衡的条件下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态保护等人类活动都应该着眼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
发展生态生产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将人口增长控制在生态循环和资源可持续供给允许的范围内,同时注意尽可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缓解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和矛盾。
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倡导资源的回收的再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生态产业和绿色产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良性循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因为它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七
摘要:文中作者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生态建筑的创新,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
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3)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人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1)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2)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人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人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
某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
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7.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
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聂梅生.论新世纪的我国住宅产业化[j]中国建材科技,(4)。
[2]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纤维水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初操,钱宜伦.小康住宅[a].现代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自18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增长的基础。
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
《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
生态环境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三、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
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
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总之,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生态建筑学[j].建筑基础科学,(05).
[2]高建岭,李海英,王晓纯,白玉星.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j].城市建筑,(10).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八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建筑科技界反思发现: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房以及节能节地建筑,其含义及原理均未明确建筑应促进含其自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我国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环境观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三向发展;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那么。在永久的将来就可能做到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这种建筑可称为生态建筑。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显著成倍增长,目前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众多的居住小区的涌现,房价及房地产策划被炒做的炙手可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楼书令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而且一些虚的理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水文化、、生态文化一时之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惯用的标语,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被到处滥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树林都被描绘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亲水住宅”等佳境。这种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一方面要在开发理念上凸现自己的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等软硬件设施,如纯净水入户、宽带网、智能化管理等现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的优化又随后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人性化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仅提高绿化面积、绿地率,而设计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关怀和满足各阶层、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绿荫、可以让孩子尽情游戏的乐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图案,环境建设要达到的是优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长期效果,不是一时的华美。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免费。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技术还包括:(1)建筑的体型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体型系数越小就意味着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外维护结构表面积,从而降低室内外热交换。(2)自然通风与采光。(3)遮阳。在设计中可利用墙面绿化和树木遮阳,充分发挥绿化的遮阳作用,既经济又有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可使用百叶窗调控板,控制太阳光的进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天采暖。(4)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5)水系统的.设计。包括对给水、热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设计。(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广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建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贵费用为代价来得到优美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模式,这种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与生态环境和功能的相协调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生态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以治理污染“源头”为主的建筑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新建的城镇小区、人居环境已较恶化的区域、常规能源缺乏的特殊区域建设生态能源建筑,进而推广到其他城镇。(3)一些体现绿色、环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国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楼宇工程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墙面、屋面系统、废水再生装置、燃料电池、生态建筑材料等。
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玉兰、丁香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金银木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飞禽,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鸢尾、地被菊等,丰富的植物层次、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美丽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绿色链。
一个规划合理,环境优雅的居住环境―流水、绿树、阳光、处处充满家园的温馨,徜徉漫步在花间、水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缓解社会、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培养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这才是“家”的概念,一个让人放松休憩的理想家园。总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仅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把这种生态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九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还是意识或上帝的创造物,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整个人类认识史并争论极为激烈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蒙古先民们也进行过反思,并得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另一种观点便是创世说,认为世界是天(腾格里)或佛祖(布儿罕)创造的产物.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早期蒙古的神话故事、英雄史诗、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当中.元朝、北元和清朝时期这种创世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先的以萨满教为主线的内容与形式逐渐被佛教或佛教与萨满教的混合体所取代.虽然说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问题神秘化了,但是它作为蒙古族认识史上不结果实的'一朵鲜艳的花朵,其中也必然包含很多合理的成份.发现其中的合理成份,并使其运用于今天或服务于今天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作者:乌峰wufeng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刊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yuxi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00622(7)分类号:c951关键词:蒙古族早期创世说生态观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农家乐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日度假的好去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以“农家乐”为例,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与上一年持平,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一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二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特有的动态思想和独到理论在众多学科中也得到运用。在生态学视角下,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本文从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引出生态师生关系的含义,进而分析了生态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优化生态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师生;师生关系。
世界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有些国家已提出“教育先行”的策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成为新一代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主要场所,教学则成为主要途径。如赞可夫曾表示的,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在生态学中,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限制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称限制因子。同理,在教育生态学中,师、生则是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限制因子。可见,师生关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
(一)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先知与后知,主导与受导的关系。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由于一直受本国儒家传统思想主导及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师生观,以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他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将“教材心理化”(即: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儿童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并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辅导作用,教师给予帮助。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双主体论。
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先进文化的主要传递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体范畴。而双主体论者是采用了一种动态的视角去看待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主体,而以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师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教师又处于学生认识的客体位置。虽然传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有这三种代表性的模式,但这三种模式都没有脱离“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从本源上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受传统哲学包括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二元对立局限思维的影响。这种“主客体”的关系,扩大了一方的权威性、地位性,破坏了双方的平衡,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冰冷化和机械化,根本上没有达到教育陶冶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三
传统会计是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从单个经济个体的角度,以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为假设前提,以提供经济信息为目标的核算体系。在环境问题并不突出的过去,传统会计的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事实上环境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将环境因素拒绝在外的传统会计已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我国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至今尚未全面建立生态会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会计体系的缺陷日益凸显。
1.忽视了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破坏因素,影响了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基本战略,但至今仍按传统会计体系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这种评价方法排斥了环境因素,忽视了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长期下去将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衡,忽视环境建设投入,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资源价值游离于产品价值运动之外,制约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损失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了一方面是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虚增,另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资本急剧损耗。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每年仅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3%~8%,而我国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每年gdp增长率也仅为7%~8%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经济发展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未考虑环境因素的gdp误导人们对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环境容量承载能力的认识,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粗放型数量式扩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
3.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难以约束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行为。现行会计体系基本上是提供能够以货币计量予以衡量的会计信息,而环境问题中有很多事项是难以用准确的货币金额加以计算的,这些无法定量化的信息不仅包括叙述性的环境信息,如能源的消耗量、污染物的排放量等,而且包括一些不能确切评价其价值的环境财务信息,如某些生态资源的环境、社会效益。因此,现行会计体系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产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投入耗费情况,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资源损耗成本,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1.实施生态会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牺牲和损害环境为代价,只有有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以新的经济思维模式把环境因素充分融合在会计体系中,通过建立生态会计,进而发展成为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利于政府及企业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对国民经济指标的调整及对环境资源消耗和衰减进行充分补偿的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双赢”。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偏重于国家、地区等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有所忽视。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的.行为主体。在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不仅仅是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而是谋取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量与质的协调化,追求自身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只有通过生态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生态会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影响者,理应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更重要的现实是,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和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调整发展战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中注入绿色理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就是必然选择。
3.实施生态会计是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实施生态会计是一项特殊的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这取决于生态会计的几个主要特征:(1)具有众多的信息使用者。(2)定期提供环境财务报告。按照规定或惯例,企业应按年度和中期(如月、季、半年等)提供反映本企业环境与资源情况的全面、重要的信息。(3)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联系。
综上所述,生态会计通过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加入到产品成本中,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要是企业加强生态会计核算,可防止资本的外流。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生态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生态会计来反映、控制、并向政府及社会报告,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这一点已形成共识,还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措施,实施生态会计就是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努力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生态会计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理论到实际,多次反复,试行中国生态会计一定会成功。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四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的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诗意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不可否认,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技术水平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说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较高水平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
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生态环保知识缺乏,关注度低。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信阳市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认知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市民低估了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信阳市民对经常宣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较大,但是对土壤酸化、荒漠化、野生动植物锐减、全球变暖等离市民自身生活较遥远的问题关注度较低,甚至对这些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根据20环保部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公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于80%,然而对环保举报电话知晓度却低于50%。正是由于市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2环保行动滞后,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信阳市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不高。在环境保护方面,市民“怨多行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信阳市在20开始了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第一期工程就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51个服务点,但通过笔者走访发现,自行车的利用率还是很低。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问到“是否准备使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时,大部分市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方便。市民环保行动滞后还表现为大部分市民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很不认同,很鄙视他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却对自身要求过低,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2.3生态消费意识淡薄,浪费行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问题。比如每年不断被刷新的“双十一”单日交易额,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产生的这些消费中理性消费的比重占了多少。根据调查很多人在网上买的日用品如榨汁机、酸奶机因为清洗麻烦只用一次就扔掉,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因为冲动消费而后悔的文章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市民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是以享乐主义为上,他们在贪图自身享乐的同时忽视了过度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过量的垃圾,进而也加大了对环境净化能力的压力。如果不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浪费现象就难以根除。
3.1加强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校生态教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第二,要加强社区生态教育,通过居委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知识小讲座、小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让广大社区居民都能掌握基本生态知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城市发展的掌舵者,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决策水平。
3.2加大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在进行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市民利用率较高的媒体,结合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给市民普及湿地保护、臭氧层的保护、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让他们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逐渐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3.3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新的生态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倡导市民绿色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过度消费给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宣传建议他们少购买一次性用品、购买家用电器时要注意能效标识、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等开始,将生态消费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市民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的正确的消费观念。
3.4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解决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政府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设定支持某些行为、鼓励某些行为、禁止某些行为等多种模式,来明确引导市民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要让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形成合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秩序。
参考文献:
[2]赵凌云,常静.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j].江汉论坛,2011(2)。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五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兴建了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在进行水利建设当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在设计过程当中,不但需要确保水利工程基本的功能,还要将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周边的生态景观加以考虑,在水利建设当中不能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作为代价,还需要在设计以及建设当中,在改变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本文主要针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更是有限,如扣除不可利用的洪水径流和边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目前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而且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据水利部统计,我国地表水资源量有32%的水为基本生态用水,不能有效控制和利用的洪水量占40%,水资源可利用量仅占28%。目前我国有600多城市,其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资源型或水质型缺水,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而另一方面,有的城市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工业重复利用率仅5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85%,水量性缺水严重,生态用水严重不足。作为水资源的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其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仅仅0.4—0.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0.7—0.8,耗水量大,水的利用率低,使水资源进一步流失;水资源匮乏和浪费更加速了土地沙漠化和溪河断流、库湖干涸、植被枯萎等生态问题和严重灾害。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六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尊重生态学原理。因此,笔者基于生态环境系统理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1.对发展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环境不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的教育环境,还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微观系统(家庭、行政管理部门、人才交流市场),相对忽视了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往往这两层最能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农村民办幼儿园关起门来闭门造车的现象,幼儿园布局乱、规模小、质量差,办园条件、办园理念甚至是教学方法均不能满足于社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需求。
2.对发展限制因子缺乏有效掌控。
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果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的需要时,就会限制教育质量的发展。就学前教育而言,其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个限制因子主要是指经费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自实施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不论是在政策、经费、培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幼儿教育在各阶段教育中仍处于“弱势教育”的地位,农村民办幼儿教育更是弱势教育中的薄弱地段,因此农村民办幼儿教育政府给予的奖补也相对更少,专业教师招聘也相对更难些。
1.关注相关政策,给予经费支持。
(1)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结合本区域人口发展预测和流动趋势,以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梳理规划,可以考虑把民办幼儿园教育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重新规划优化民办幼儿园的设点布局,真正为农村孩子入园做好服务。
(2)出台扶持政策。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制定扶持规范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提供保障和支持,让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园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各管理主体理清权职,尽量减少民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环节。
(3)保障学前教育经费。一是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对办得好的农村民办幼儿园,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其自主发展,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水平。二是在制定收费标准方面,应避免高收费或低收费恶性竞争,加强票据管理和专项监督审计等,让农村幼儿园成为新农村的和谐窗口。
2.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师资队伍。
(1)把好准入关。民办园的师资配置往往是人才交流市场作用的结果。目前,人才交流中心的状况是供应不足,需求却又很大,因此形成了供需矛盾紧张的结果。但是,不论如何,还是应该尽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准入门槛,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幼儿园教师队伍中。
(2)把好培训关。制订切合实际的民办园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提高民办园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实施城乡片区联盟管理,委派龙头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农村民办园担任园长或民办园骨干教师上挂到龙头幼儿园等,以此来带动提升农村民办幼师整体素质。
(3)把好考核关。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民办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指标,每年对各民办园进行督导考核;二是幼儿园也应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过程和年终考核,为稳定和发展高质量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提高家长意识,增强教育判断力。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判断力直接影响民办园办园行为的规范性。要提高家长的判断能力,使之了解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评价标准,而不是仅从幼儿园办园规模、园舍硬件设施等高端化、贵族化来判断一所幼儿园的质量。
最新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七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以及特定性,往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设计结果将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将实际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当前,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评价标准当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以及方法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在工程建设施工当中没有明确清晰的指导方向。
在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当中,由于原有的水利工程在设计中没有将生态保护理念有效融合。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当中往往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发电的效能以及防洪标准和排水标准等,如果改造不慎,往往就会给原有的水利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2]。
(3)相关工作人员间缺乏有效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往往很多设计人员忽略水利工程中生态的一部分,没有将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也没有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于生态目标思考的不是很全面,因而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在进行运行中很难产生比较明显的生态效益,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4)设计者缺乏较强的生态设计意识。
很多设计人员缺少将生态融入到设计中的意识,在进行设计当中没有在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对工程的材料的选择当中,没有利用环保型的材料,这样就会给水利工程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