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是指教师创设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包括课堂布置、教室秩序、学生情绪等方面。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总结的教案经验,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一
一、从生活中引入分数。
师:老师今天来到旅馆,打开旅馆说明书,就看到了分数,哪个同学知道是多少?(师出示说明书)。
生:把说明书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老师走进会场,看到教海探航的会标,也看到了分数,谁知道是多少?
生:上面的图案把会标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老师来到超市,买了一块巧克力,又看到了分数,谁知道是多少?(师出示一块巧克力)。
生:1/8、2/8、8/8。
师小结:像这些都是分数。
二、探索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生1:3/8与5/8合起来是8/8。
生2:分子都比分母小。
生3:分母一样都是8。
师: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生1:我认为3/8大。
生2、我认为5/8大。
师问: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1:比如吃蛋糕,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老师您说吃5份多,还是吃3份多?(师让学生上来画图表示)。
生2:比如吃香肠。把一根香肠平均分成8份,吃5份就比吃3份多。(老师在黑板上同时画出了线段表示图)。
2、师:你能找出比5/8小的分数吗?能找出比5/8大的分数吗?
3、师: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比它小的分数。
生1:我写的是3/2。比3/2小的有1/2、2/2,比3/2大的有4/2、5/2、6/2。
生2:我写的是4/9。比4/9小的有1/9、2/9、3/9,比4/9大的有5/9、6/9、7/9、8/9。
师:把你写的分数同学互相检查一下。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生:只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三、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1/2、1/4)师: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生1:我认为1/2大。生2:我认为1/4大。
师:认为1/2大的同学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
生1: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成1/2、1/4。通过比较得出1/2>1/4。
生2:把正方形纸对折是1/2,再对折就得到1/4,,比较得出1/2>1/4。
生3:一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就比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来得大。
(电脑演示,圆的1/2>圆的`1/4)。
师:如果再分得多一些1/5怎么样?
生:更小了。
师:再分得多一些1/7、1/8、1/9、1/101/1001/1000呢?
生:越来越小了。
师:最后会怎样?
生:越来越接近一条线。
2、师: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生: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3、师:能把黑板上的这串分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四、小结: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师:还有没有问题?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象这样的分数2/5、1/6能比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二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方法。
(二)初步掌握“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规律,正确进行计算。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大算盘。
学具:每人准备一个小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可按如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
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1.复习不需破五的进位加法。
43+67=21+89=52+58=76+34=。
2.复习不退位的破五的减法。
55-12=55-34=55-42=55-13=。
以上两组题,请同学分别说一道题的拨珠过程。
(二)设疑引入。
师问:刚才复习的旧知识,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如果有这样一道题55+9,还能像刚才复习题那样做吗?请大家试一试。(由于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师说:好,现在遇到了困难,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珠算进位加法,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解决像55+9这样的题了。
(板书:珠算加法)。
(三)指导探索尝试讨论。
1.学习例3:5加6,7,8,9每次该怎样拨珠?
(1)师板书5+6后,说:在算盘上拨5加6,应该先想6加几得10,再想怎样拨珠。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想的过程说给同座位同学听听。(在同学们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再给予明确的思维导向)。
师说:6加4得10,但只有一个上珠5,不能直接拨去4,该怎么办?这是咱们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请同学们动手边拨边说拨珠方法。(6加4得10,应该拨去4再进位,但只有一个上珠5,不能直接拨去4,所以要“破五减”也就是拨去5,拨上1,最后再向前一位进1,结果得11)。
师说: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边说边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拨去5,拨上1,进上1。
师说:请大家动手边说边拨。(再一次完整地将5+6拨一遍)。
(2)板书5+7=。
师问:5加7怎样拨珠?再想下珠不能直接拨去怎么办?最后怎么办?(先想7加几得10,7加3得10。下珠不能直接拨去3,就要拨去一个上珠5,再拨上2,最后再进上1)。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最后请一个同学到前面,在老师的指导下,边拨边说拨珠过程。
板书:拨去5,拨上2,进上1。
(3)板书5+8=,5+9=。
师说:同学们根据5+6,5+7的拨珠方法,想一想5+8怎样拨珠?同座位同学互相边拨边说。(在学生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行间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指导)。
师说:刚才5+8大家基本会拨,请同学们试着独立拨5+9,可以边说边拨。(通过学生独立拨5+9,说明拨珠方法基本掌握)。
师生共同小结:计算5加6、7、8、9时,不能在算盘上直接拨去和6、7、8、9凑成10的另一个数,所以要破上珠5,也就是拨去上珠5,多拨去几,就要把下珠拨上几,再向前一位进1。
2.学习例4:6加6、7、8每次该怎样拨珠?
(1)教师板书6+6后问:能不能直接拨上6?根据刚才例3的学习,在加6时,首先要想什么?再想什么?应该怎样拨珠?同座位同学讨论一下。
师问:谁能将刚才讨论的过程到前边来边拨珠边说过程?
教师在学生明确6加6应该想6和4凑成10,下珠不能直接拨去4,所以拨去1个上珠5,再拨上1个上珠,最后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下,让学生再自己拨一遍。
板书:拨去5,拨上1,进上1。
(2)板书6+7,6+8。
师问:6+7应该怎样算?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怎样拨珠?请同学们自己边说边拨珠,拨后请一人到前边来边拨边说。(6加7先想7和3组成10,要拨去5,拨上2,进上1)。
板书:拨去5,拨上2,进上1。
师问:6+8谁能直接到黑板上边说边拨?(6+8应该先想8和2组成10,拨去5,拨上3,进上1)。
板书:拨去5,拨上3,进上1。
(四)归纳总结摸到规律。
师说:请同学们看板书,谁能摸到今天学习的珠算进位加法的拨珠规律?同座位先互相说说。
在师生共同讨论中总结出珠算进位加法的拨珠规律:
加6(想:6和4凑成10),拨去5,拨上1,进上1。
加7(想:7和3凑成10),拨去5,拨上2,进上1。
加8(想:8和2凑成10),拨去5,拨上3,进上1。
加9(想:9和1凑成10),拨去5,拨上4,进上1。
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满十破五进一”的珠算加法。(把课题补充完整“满十破五进一”的珠算加法)。
(五)运用规律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做一做”的两组题。
(1)用珠算做下面各题,该怎样拨珠?
7+67+78+6。
(2)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2.利用练习册完成下面各题。
(1)用珠算做下面各题。
56+67=76+268=57+83=67+86=。
75+389=578+76=165+89=458+96=。
(2)一个加数是254,另一个加数是293,和是多少?(用珠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所学内容是“满十去几时,要破上珠五的珠算进位加法”。实质上和满十且个位又破五的珠算加法是只满十去几进一和不退位减(破五)复合而成。可以看出这种珠算进位加法,在拨珠时加里有减,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学习的难点。为了掌握这种拨珠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目的是复习已经学过的两个数相加和满十,直接“去几进一”与不退位减(破五)的拨珠方法。
第二层次:设疑引入。通过设计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55+9引入,学生没学过,在拨珠时遇到了新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指导探索,尝试讨论。本层次主要是通过两组例题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全面参与试着先做一做,逐步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拨珠方法。而每一组例题的学习,又注意了渐进层次的设计,便于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四层次:归纳总结,摸到规律。通过有计划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摸到了在珠算上拨“满十破五进一”的拨珠规律。
第五层次:运用规律,巩固新知。通过完成教科书上的一组“做一做”及练习册上的一组题,运用刚刚摸到的拨珠规律,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并提高打算盘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的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2/7和5/7、2/3和2/9的大小。
分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二、引入新课。
怎样比较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例题讲解。
例1比较5/12和3/8的大小。
分析:(1)分母分子都不相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2)通分(12和8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比较27/15、25*/12和23/4的大小。
2、练一练。
(1)比较1/2和2/5的大小。
(2)比较17/18、11/12和5/6的大小。
四、总结归纳。
1、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写出比较的结果。
2、带分数比较大小,先看他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分数部分。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评价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五
教材分析:
这节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学生对分数的大小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分数相关知识及应用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不好,理解能力欠缺,有待智力开发,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且大多不喜欢上数学课,不爱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
2、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且与他们利益相关的话题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通分的方法,会正确通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通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设境置疑,明确任务。
生:选2/9那块!1/4那块!
(学生小组探究比较方法,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且与其息息相关的话题导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开展研究)。
二、讨论汇报,释疑解惑。
师:谁来说说,2/9与1/4哪个分数小?
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折纸法,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师:你们真行!探索出了三种方法,而且都能帮我们选出2/9那块清洁区较小。不过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的问题。
接下来顺势说出通分的概念,导生说出通分的依据,以及通分时要注意的问题,通分的好处。
三、即时巩固,升华提高。
让生比较5/6和7/9的大小,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做法。
然后引导生答出:用6和9的公倍数54或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同时师做相应的板书。
(这设计是想让学生亲历体验,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有三类,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分母都不同。对于前两类不用通分,可以直接用以前的方法,即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就大,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就大。
(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的能容的总结和反思,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1/3()5/93/4()4/35/8()11/86/7()6/13。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了解生所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最基础的知识技能)。
五、回顾交流,总结全课。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六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
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从情境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谈话:怎样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2、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3/8+4/8是不是等于7/8,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5、小练习(4道同分母分数加法)。
6、观察以上4道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分母相同同分母分数。
7、对比总结、深化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下身比上身长的部分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独立计算。
谈话: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减法怎样计算?
2、班内交流。
3、小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通过刚才的计算,总结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八
一、设疑激趣.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9.7元和5.9元。
(2)6.79米和6.85米。
2.学生汇报: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即例5、例6)。
2.35元和2.41元0.07米和0.059米。
学生汇报:
(2)0.07米表示7个0.01米,0.059米里有5个0.01米,所以0.07米0.059米.(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证比较结果.)。
(整数部分都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重放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出身高和体重.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8.2。
0.51○0.509。
1.374○1.3。
5.7○5.8。
0.6○0.60。
1.23○1.32。
2.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0.8070.0780.870.78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判断:
(1)6.8096.799()。
(2)5.15.1002()。
(3)38.74838.75(0.009=“”0.01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九
活动意图:
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从生活和游戏当中感受大小的差别将是非常有效果和帮助的。小朋友都喜欢吃饼干,饼干形状和大小不一,味道也非常丰富,这次活动旨在让小朋友通过自主的比较,掌握大小的差别。
活动目的:
1、区别大小。
2、知道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外部力量而改变。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圆形饼干。
2、投影仪和电视机。
3、让宝宝将手洗干净。
活动过程:
1、观察饼干,让孩子说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让孩子来吃饼干,通过吃饼干的时间来进行大小的比较。
3、孩子们咬掉饼干之后,会发现饼干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3=。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3=。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块)。
方法2:×3=++====(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的和是多少?
++====,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四、归纳、概括:
(一)结合=×3=和++=×3=,说一说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巩固、发展。
(一)巩固意义。
1.改写算式。
+++=()×()。
+++++++=()×()。
2.只列式不计算: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二)巩固法则。
1.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4×6×21×4×8。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
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
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三)对比练习。
1.一条路,每天修千米,4天修多少千米?
2.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4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六、课后作业。
(一)的3倍是多少?的10倍是多少?
(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一种大豆每千克约含油千克,100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1吨大豆呢?
七、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3=++====(块)。
答:3人一共吃了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一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对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2、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若干长方形纸条。
一、引入课题。
1、再现所学的知识。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练习分数的加减法,请学生独自完成。
2、第3题,练习有关分数的解方程,请学生独自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3、第4题,在学生解答此题的过程中,提示他们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应把两个数化为相同的`表示形式。
4、第6题。
(1)先安排学生算一算。
(2)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
(3)尝试根据自己寻找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4)最后请学生独立出题,供同桌进行练习。
二、实践活动。
1、第2题,实践活动“垃圾分类”。
(1)让学生统计家中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
(2)并分别计算出每天丢弃的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
(3)根据每天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建造“分数墙”。
(1)活动的目的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的和是1。
(2)实现准备若干条长度相等的纸条,直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
(3)实际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由于纸条较薄,因此容易出现拼搭散乱的情况。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二
通过数形系列卡片中圆形个数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归纳数学的思维方法。
幼儿每人一份圆形金鱼系列(1-10)和数字卡片(1―10)
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
一、数圆
幼儿将练习纸上的圆形金鱼看片撕下,玩数金鱼,边数圆形边把相应的数字卡放在“金鱼”下面。
二、找邻居
每张“金鱼”图片下都有对应的数字卡,请幼儿分别给“金鱼”和数字找相应的邻居,要求幼儿会说3有2个相邻数,3比2大1.3比4小1.
归纳:请幼儿找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发现除1和10以外,其余各数都有2个相邻数。
三、排卡片
幼儿两人一组玩看片游戏。如一个幼儿出示4个圆形的金鱼卡,另外一个幼儿马上拿出3个圆形的金鱼卡和5个圆形的金鱼卡,并同时排出3、4、5这三张数字卡。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3比4小1,5比4大1.游戏反复进行。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p104—106。
【教学目标】。
2.通过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养成规范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从“3/8”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你对3/8有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设计意图】。
(1)复习分数相关知识。
(2)当学生提到分数单位时,让学生列举和3/8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进而引入“同分母分数”,重点让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师:看到这些同分母的分数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汇报之后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方法。
1.开放问题中感受分数加法的意义。
(1)根据1/8和3/8这两个分数列加、减法算式。
1/8+3/83/8-1/8。
(2)根据加法算式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算式提出数学问题,在开放性的题目中感受分数加法的意义。】。
2.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在独立思考1/8+3/8的计算结果和验证方法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理。
3.感知并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汇报1/8+3/8是怎样计算的,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规范书写。
(2)习题巩固,进一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层次一(计算结果是真分数)2/7+3/7=2/9+4/9=。
层次二(计算结果是假分数)5/12+7/12=3/5+4/5=。
【以上为20分钟教学内容】。
三、推理迁移——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意义、计算方法、算理。
1.开放问题中感受分数减法的意义。
根据3/8-1/8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算式提出数学问题,在开放性的题目中感受分数减法的意义。】。
2.由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推测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由加法直接推测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来推测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用推测的方法独立计算3/8-1/8。
3.解释算理。
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分母不变(分数单位相同)。
4.习题巩固。
通过7/9-2/9=7/10-1/10=两道习题巩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拓展深入——进一步探究“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
1.提出问题引入“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
有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老师口渴吃了1/4个,还剩多少个?1-1/4。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3.习题:1-3/7。
五、交流心得,总结收获。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49.8=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49.80+58.2+49.20=111.6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111.6-99=12.6分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5.64-1.78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教科书p98页练习十六(1、2两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五
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四单元的内容。
2、教材简析: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目标:经过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4、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利用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我出示一个探索实验的动画图,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例1的教学中,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读懂题目以后,自己分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再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就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由于有例1的基础,我让一个学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然后利用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分,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六
(1)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个,他们的和是()。
(2)一根铁丝长45米,比另一根短14米,两根铁丝共()米。
(3)一根铁丝长45米,另一根比它短17米,另一根长()米。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再加减。
(5)一批化肥,第一天运走它的13,第二天运走它的25,还剩这批化肥的()没有运。
(6)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互化。
0.75=()25=()3.42=()。
58=()2.12=()414=()。
二、计算题。
三、解方程。
17+x=2345-x=14x-16=38。
四、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ppt(超市图片)。
师问:同学们看看这是哪里呀?(超市)。
对,这是超市,大家都知道我们街上也刚刚开了一家超市,你们去过吗?(去过)老师前两天也去过呢,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前两天从超市里买来的东西。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看来同学们不是很想知道,能不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想知道吗?(生大声回答)。
2、出示教具尺子和毽子等,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师在黑板上标好价格。(尺子1.2元,毽子2.5元)。
3、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呢,大家喜欢这些东西吗?(喜欢)师:好,如果待会儿哪位同学表现很棒的话,老师就将这些东西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不过,要想表现好的话首先得和老师一起解决几个问题。
二、新授。
2、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这个问题朗读一遍。
3、指名列算式,师板书:1.2+2.5=,师: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合理即给予鼓励表扬)。
4、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前边学习的元角分的知识来计算出它的结果呢?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
5、反馈。生可能:
(1)2元加1元等于3元,2角加5角等于7角,合起来就是3元7角。
(2)1元2角加2元等于3元2角,3元2角再加5角也是3元7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