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4.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课程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一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训练习题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2、第2题
将后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时:第3、4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时:第5、6、7课时。
课题:星期日的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1-(2/7+3/7)。
1-3/8-1/6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时:第8、9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时:第10、11课时课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250.141.344.06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四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五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练习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六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教具、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七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棱长体积。
0.9m。
2.4dm。
1.6cm。
长宽高体积。
12m5m4m。
1.5dm0.8dm0.5dm。
8cm4.5m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九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十
1.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诗句。
3.学习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
5.识记有关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音韵律,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要。(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积累卡片。(课前)。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4.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重点:一是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二是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三是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背诵,欣赏品味重点诗句。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诗歌朗诵比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2.进行知识抢答。
3.交流有关常识和重点字词积累卡。
4.练习巩固。
5.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新诗,包括中外的优秀诗歌。诗歌语言非常凝练,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就蕴涵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画意诗情,感受意境美。要认真揣摩反复、拟人、排比、比喻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要认真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像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情方法。
(二)诗歌朗诵比赛。
(自选,可配乐。)。
(三)文学、文体常识抢答。
1.郭沫若。
2.冰心。
3.冯至。
4.闻一多。
5.何其芳。
6.余光中。
7.席慕蓉。
8,普希金。
9.弗罗斯特。
(四)交流重点字词积累卡。
(五)巩固练习。
1.从国别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c)。
a.《乡愁》(席慕蓉)b.《天上的街市》。
c.《未选择的路》d.《我是一条小河》。
2.从作者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
a.冰心b.余光中c.何其芳d.冯至。
3.下边对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
a.余光中的《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蓉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超凡的想像力,前者用象征手法,后者巧用比喻的手法。
b.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和赞美。
c.闻一多在《色彩》中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因为有了艺术才有生命的价值。
d.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诗集。
4.下面是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b.诗歌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我是―条小河》是――首叙事诗,《纸船》是一首抒情诗。
c.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d.《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5.请选出对下列诗歌分类不当的一项(c)。
a.《静夜》是一首抒情诗。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c.《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叙事诗。
d.《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6.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街灯忠义希望悲哀b热情明星溺爱海浪。
c森林乡愁珍奇怅惘d亲切美丽高洁快乐。
7.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b.至爱:最爱。
溺爱:过分宠爱。诗中指极度热爱。
c.凄艳:凄凉而艳丽。
高洁:高尚纯洁。
d.清远:清脆悠远。
怅惘:迷惘。
8.朗读的节拍和重音标记有误的是(c)。
a.你看,/gp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六)重点语段。
阅读《纸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语音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2.填空: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留着,留着”采用了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能力迁移。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依据诗的上下文,将“抛锚”“起锚”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2.这首现代诗的主题是()。
a.描绘两海员不同的想法。
b.“出发”充满希望,“到达”带回果实。
c.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
3.这首诗押韵四个字是()、()、()、()。
4.同样的意思也要注意变化,这首诗一二节,哪两个不同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a.“一片洁白的浪花”“一阵铁链的喧哗”
b.“他最喜欢的”“最使他高兴的”
c.“激起”“发出”
答案。
(七)1.见文中。
2.b。
3.花、哗、发、达。
4.b。
第四单元复习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十一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课题质疑。
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5.汇报交流。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创作背景。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十二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十三
第五周星期天,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我们班的15位同学,为了体验生活,磨练意志,进行了一次登山活动。
那天早上,我们乘着一位家长的中巴来到一大迳村。下车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一条狭窄的小道,很快就来到了当地有名的大岭山脚下。眼前的大岭山群山环抱,气势逼人,树木葱郁,真是一座气魄雄伟的大山啊!
八点十分,开始登山了,我们精神饱满,大家边走边笑,走着走着竟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歌,仿佛到了一个浏览胜地旅游。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山坳,隐隐约约听见淙淙的水声,举目四望,却不见水,下所谓“闻其声不见其形。”突然一个同伴惊叫起来,原来不远处有一片绿草,走过细看比春天时节的草还要嫩绿,大家都感到惊奇。
转过山坳,我们继续向上攀登。太阳在上,小路在下,我们一步步地走。开始还好,越向上爬,脚越酸软。不停地重复着一个攀援动作,汗水很快湿透了后背,正在这时候,旗手小嘉摔倒了,大家连忙走过去,小青迅速从兜里掏出药油,用力地在她的脚上揉,幸好有惊无险。
走过了这段险峻的小路,小青再三叮嘱大家要小心。因为她姐姐说:“前面这段路有很多蚊虫,而且非常厉害,一旦被叮,就会又肿又痒。我们不敢怠慢,纷纷拿起地上的树枝,做好防犯的准备。不一会儿,可恶的蚊虫,果然把我们团团围住,但大家毫不畏惧,用手上的树枝进行反击,一只只黑的东西最终狼狈跳窜。
峰回路转,我们的小队伍像一条年轻的龙在山中盘旋。脚下的路不断被我们征服,但登山的路依然是那么长。我的头有点晕了,脚却开始麻了。这时候,队伍中的一个女同学出现怨言:“走了这么久,还没有到目的地,我的脚快要断了。
夏天的一个下午,太阳公公已经回家了。可游泳池里热闹起来了!小朋友纷纷地来到这里游泳。有的带着游泳圈,有的还带着游泳帽-----,有的双臂撑开在大声鼓掌呢!为什么鼓掌呢?哈哈,不知道了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是为小红和小明精彩的表演而鼓掌。在传球的时候,他们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球一直没有掉到水里,玩得可开心了!
我也好想去玩一玩呀!生活中有很多令我们感动的事,其中有一件令我非常感动。记得有一年,我12岁在文水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的叛变有一个小女孩和几个小朋友玩跳远。当他们准备跳的时候,有一辆大车从这里经过,看见我们几个挡着他的路,就按了一下喇叭,吓着了这个女孩,不小心掉到了这个小河里,当时有很多人站在这里,可没有一个愿意救他,突然,有一个快80岁的老伯奋不顾身的跳到河里,把那个女孩抱上来。
人们围到那个女孩,其中有一个依生正在医治那个女孩,那些人们只顾着看那个女孩,却不看一下那个老伯,当人们转过身时,老伯已经晕倒在地了。人们看见地上躺这两个病人,却只有一个医生自己也无能为力,就打120叫救护车来帮忙。当把老伯和女孩送到医院时,老伯已经没气了。医生告诉我们那个女孩抵抗力很强,如果是一般人的话这时候已经没气了。这个女孩抵抗力这么强,只要吃点就好了。当那个女孩醒来时,看见门口有很多人在哭泣我就问先生你们在为谁哭呢他说我们在为救你的人哭。听到这件事,我也哭了起来。通过这感人的一幕,我相信你看见着一件事你也哭了。
青青和小赛既是邻居,又是好朋友。一次,青青和小赛玩儿起了“踢石子”的游戏。他们踢着踢着,小石子滚到了路边的垃圾筒边上。青青正准备拣起小石子,可一股让人恶心的臭味儿迎面扑来,青青就生气了:“这么大的垃圾筒在旁边,这些丢垃圾的人也太没公德了,竟然懒得把垃圾丢到垃圾筒里!”说着,便俯下身去把那一堆奇臭无比的垃圾用自己的小手捧进垃圾筒里。青青看见小赛站在一旁呆若木鸡,就说:“你快想想办法呀!我们可不能天天来拣垃圾呀!”小赛灵机一动,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在纸上写了“文明只差一步”的.字样。青青和小赛把这张警示语贴在垃圾筒的“身上”。青青连连称赞小赛:“你真棒!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这样,应该不会有人乱丢垃圾了吧!”
文明就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道理,文明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格修养的试金石,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今天晚上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我一进家门,没有看见妈妈那在厨房熟悉的身影,于是我就满屋子的找妈妈,最后在阳台上找到了妈妈。
当我找到妈妈的时候,她正在低着头,拿着一把小锤子为我砸核桃,阳台上满地都是砸核桃剩下的壳,而砸好的果仁,已经有一小袋子了。当时光线已经很暗了,我看着妈妈砸核桃的动作有些缓慢,肯定是妈妈已经看不清楚了。我的心里一酸,觉得妈妈为我付出的太多了,上班回来做好晚饭也没有去休息,而是给我砸核桃......
我觉得妈妈真的很伟大,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不能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4篇)篇十四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5.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
6.小数的读法:
(1)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2)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3)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例如:0.70=0.7105.0900=105.09(这是小数的化简)。
又如: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这是改写小数)。
9.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11.把量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12.单名数: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4千米、0.8吨、15.38元。
13.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
20元5角8分5吨600克。
14.名数改写的规律:先找进率;再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最后移动小数点。口诀如下:
(1)高到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例如:1.32千克=(1320)克(58)厘米=0.58米。
1千克=1000克1米=100厘米。
高低低高。
1.321000=1320克0.58100=58厘米。
(2)低到高,用除法,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例如:
7450米=(7.45)千米(9.02)吨=9020千克。
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低高高低。
74501000=7.45千米9000=9.02吨。
15.求小数的近似数,可用四舍五入法。
16.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7.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看万分位上的数。然后根据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
例如:9.95310(保留整数)。
9.95310.0(保留一位小数)。
9.9539.95(保留两位小数)。
23.439523.440(保留三位小数)。
18.1.0比1精确。保留的位数越多,数就越精确。
19.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
方法二:(1)先找万位;(2)在万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20.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
方法二:(1)先找亿位;(2)在亿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注:对于改写的方法,同学们灵活掌握。
21.下列各数中的6分别表示什么?
6.32(表示6个一)0.6(表示6个十分之一)0.86(表示6个百分之一)。
62.32(表示6个十)3.416(表示千分之一)。
22.三位小数一定小于四位小数。例如:1.0030.5678。
23.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该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24.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例如:10.11。
25.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5个。()。
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9个,分别是: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先看百分位上的数,再利用四舍五入法。)。
26.近似数4.0与精确数4.0末尾的0都可以去掉。()。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7.小数的位数越多,数就越大。()。
28.小数都比自然数小。()。
29.整数都大于小数。()。
30.0.4与0.6之间的小数只有一个。()因为0.4与0.6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31.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最小是(6.495)。
方法:求最大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大,千分位上的数必须舍,也就是千分位上只能是1、2、3、4,其中最大的数是4,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
求最小的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小一个计数单位(本题少一个0.01,也就是6.49),这时千分位上的数必须入,千分位上只能是5、6、7、8、9,其中最小的数是5,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小是6.495。
小学数学中9是最大的自然数吗。
1最大自然数。
9不是最大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自然数指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件数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体。
2自然数分类。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