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全面指导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好的教材分析会帮助我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产生,作用效果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各种力以及二力平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介绍常见力的最后一种,起到了收尾总结的作用,并结合之前所学的力的知识初步对生活中的各种力的现象。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系,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更是能帮助他们在探究科学的路上更进一步,在设计实验以及具体操作时,只需我稍加引导即可,因此,我指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特点,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日常中的摩擦力现象以及测量摩擦力大小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2)通过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习惯。通过严谨的'实验过程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摩擦力,知道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
【难点】。
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过程,设计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我会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并让他们亲自动手练习测量,主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推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实验知识设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对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和引导修正。
探究影响因素时,我会做3个对比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放在木板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学生有了之前测量摩擦力大小的经验,就可以更好的掌握研究影响因素的方法。
实验结束之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本堂课的核心知识点在这里指出。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暴露出的理解不足的问题,我将会带领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都有那些防止和利用,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引出下一个问题。
我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进行拔河比赛,谁能赢?为什么?
【意图:巩固提升环节,关键是】。
最后是小节作业,我将设计如下问题,两个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木块,在粗糙程度相同的的平面上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则两个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哪个大?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二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于这一方法的掌握。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个过程不仅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生活性,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和提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设计这样的环节,是为了拓展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以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四、板书设计。
略。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三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在重力、弹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介绍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主线,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本节课体现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匀速直线运动和二力平衡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提高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实验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获取及实验表格处理。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据以上教法和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数学推理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趣味活动】活动器材:一盘花生米和一盘玻璃球,两双筷子。
活动规则:由四个学生分成两组,一位同学用筷子夹花生米,另一位同学用筷子夹玻璃球,在30秒内,看谁夹取的数量多。
【提出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趣味活动,认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活动体验】。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1、定义。
2、产生条件。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教育学生,分析事物首先要从观察开始,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温馨提示:
1、实验中应注意保持长木板水平;
2、保持弹簧测力计与长木板平行;
3、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了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学生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反思、尊重实验结论的精神。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问题过渡】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的。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根据实验及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设计实验】。
利用桌面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如何改变压力大小?
(3)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指导下得出结论:
(1)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
(2)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钩码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
(3)通过在长木板上铺毛巾来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注意实验表格自行设计,实验后交流。
【进行实验】。
分组进行实验,并及时做好记录。
【分析论证】实验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评估与交流】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及改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的意识;及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
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请大家想一想,假如没有摩擦会怎样?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对于有利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增大,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减小。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
压力。
b、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三、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在实验过程中,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分层次教学,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寻求多种探究方法,加深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操作、设计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获取物理知识,让他们感觉物理并非枯燥无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五
cai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周到。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摩擦力的视频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摩擦力的学习情境中。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研究静摩擦力,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
然后通过实验来感受静摩擦力,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样处理避免了让学生凭空地进行思维想象,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体验。根据心理学分析,调动越多地感受器官,我们的记忆会越深刻。cai老师正是深刻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整堂课中都渗透了这种思想。最后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对其中的相对运动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加深理解。
在后面的处理中:
1、静摩擦力的方向:针对趋势和方向展开讨论,整理出相对运动趋势和方向的关系。落实了解题时的两种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受力分析和根据相对运动趋势来判断。
2:静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研究。由于明确了是研究静摩擦力,这里学生也注意了其于动摩擦力的区别。并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加提问落实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入没有摩擦力世界是怎么样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cai老师语言亲和力强,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只是中间在相对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谈论上,稍有重复的语句。总的来讲,这堂课很成功,学生有思考,内容又能落实。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六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七
听了钱老师与陈老师的课,虽然两节课是同课异构,但两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却不一样,就本人而言,有以下一些体会:
怎样的导入是简约高效的,怎样的教学环节是可以有效整合的,怎样的情境创设是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的,在两次的磨课中得到了体现:
1.创设对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长点。
钱老师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两双不同的鞋底,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较自然。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却以直接文字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就停留在表层。通过再次设计与改进,在陈老师的教学中,创设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动与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动的对比情境,使不可见的“力”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用手摩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构有了基础与生长点。如果在学生用手摩擦体验活动中再进行一次对比,也许学生的感受会更深,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的表象会更牢固。
2.关注汇报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学生在观察、体验、实验后的汇报交流往往会被老师所忽视或轻视,流于简单陈述。其实,这正是学生在初始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思维上的完善与修正,如果教师能恰当利用,因势利导,对学生建构“摩擦”“摩擦力”概念是相当有帮助的。钱老师教学,只是对学生实验后数据的简单记录汇报,而陈老师关注到学生在表述摩擦力的过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通过多次的引导,使学生再次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经历概念表述的修正与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整合探究活动,加强测量“摩擦力”的设计指导。
怎样的探究活动是可以整合的?这问题引起了我们的争论与研讨,我们认为在活动过多过细,在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几个探究活动之间处于同个操作层次,属于重复验证性实验,就可以把活动高效整合。这两节课中,我们认为引起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重量的大小在操作层面上是一样的,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可以高效整合,而把更多时间倾斜于实验前对比实验的设计与指导,第一个实验以扶为主,第二个实验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八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可以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九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zy?u/。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本课是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专门介绍一种特别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个课时来安排本节课的教学。现在请让我用说课的方式说一个教学片段:
好,小红和小明上来。现在小红这边是a组、小明这边是b组,准备,开始。
小红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小明多。
这回怎么又变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华同学说:老师提供的筷子有问题,两边的筷子不一样。
嗯!小明同学说:a组的筷子套有橡胶,b组的没有。
a组的筷子老师是给套上了橡胶,而b组的筷子老师给涂上了一些洗洁精。
通过刚才的2次比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比赛取胜的要害是什么?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套上橡胶的筷子。
很好,小晶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说:橡胶增大了筷子与珠子间的摩擦力。
同学们觉得对不对啊?有没有不同意见?都没有啊?可见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学说的很对,橡胶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恩,老师听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象吗?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现在大家对摩擦力有没有一个详细的印象了?
好,同学们大家还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没有同学能举例说明呢?
好,录像看完了,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举手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好,小辉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
嗯!小辉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请坐,回答的还有些不完整,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小军你说。
嗯!小军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哦,接触面。
所以准确的是应该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摩擦力神秘的面纱。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嗯!要运动;要有接触面。
嗯!没有。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使这四个物体与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
嗯!小辉同学说:用手推动他们。
老师只有2只手,没办法一下推动4个,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军同学说:把木板的一边抬起来。
恩,这是个不错的好办法,那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抬板的过程中,4个物体有没有要运动的趋势,有的话赶快告诉我。
老师,要动了,要动了。
粉笔;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师闻声了好几种答案,大家记住自己的答案,老师来继续抬高木板看看哪种物体最先掉下来。
嗯!有。
那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一样,会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学都说因为它们的摩擦力不一样。
摩擦力的什么不一样?
嗯!大小不一样。
很好,所以说摩擦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下滑的速度?
根据刚才的4种物体,你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嗯!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外形。
正好我们班分成了4组,一组挑选一个你们组觉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设进行验证,但是每组挑的不能一样哦,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讨论好了以后,各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汇报,大家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
恩,经过汇报和同学们间相互提意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有水平的选择了对比试验,那老师要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对比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哪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还要注重改变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组要有专门记录数据的同学。各组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选取好试验器材后,就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老师这里提供一个实验记录的基本格式给大家,记录的同学就按照这个格式经行记录。
老师刚看了看大家的实验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现在请各小组往返报下实验说明了什么?
第一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轻重,结论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结论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第三组研究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形状,结论是:摩擦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轻重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嗯!用水把油冲洗干净;在油上面撒上几层沙子把油盖住……。
同学们说说哪个办法好?为什么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轮胎和路面的接触面变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错,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冲行不行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冲洗没有铺沙子快,不过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要用水冲洗。
生锈的地方是摩擦最厉害的地方。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就是要减小摩擦力咯?怎么减小?
把油滴在生锈的地方。
不错,看来大家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坏了,就像上面的2个例子,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麻烦,需要减小摩擦力。我们只有科学的动手、动脑,恰当的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时间关系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说到这里,谢谢!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二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z?u/。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本课是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专门介绍一种特别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个课时来安排本节课的教学。现在请让我用说课的方式说一个教学片段:
好,小红和小明上来。现在小红这边是a组、小明这边是b组,准备,开始。
小红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小明多。
这回怎么又变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华同学说:老师提供的筷子有问题,两边的筷子不一样。
嗯!小明同学说:a组的筷子套有橡胶,b组的没有。
a组的筷子老师是给套上了橡胶,而b组的筷子老师给涂上了一些洗洁精。
通过刚才的2次比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比赛取胜的要害是什么?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套上橡胶的筷子
很好,小晶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说:橡胶增大了筷子与珠子间的摩擦力。
同学们觉得对不对啊?有没有不同意见?都没有啊?可见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学说的很对,橡胶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恩,老师听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象吗?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现在大家对摩擦力有没有一个详细的印象了?
好,同学们大家还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没有同学能举例说明呢?
好,录像看完了,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举手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好,小辉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
嗯!小辉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请坐,回答的还有些不完整,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小军你说。
嗯!小军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哦,接触面。
所以准确的是应该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摩擦力神秘的面纱。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嗯!要运动;要有接触面
嗯!没有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使这四个物体与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
嗯!小辉同学说:用手推动他们
老师只有2只手,没办法一下推动4个,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军同学说:把木板的一边抬起来
恩,这是个不错的好办法,那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抬板的过程中,4个物体有没有要运动的趋势,有的话赶快告诉我。
老师,要动了,要动了。
粉笔;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师闻声了好几种答案,大家记住自己的答案,老师来继续抬高木板看看哪种物体最先掉下来。
嗯!有
那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一样,会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学都说因为它们的摩擦力不一样。
摩擦力的什么不一样?
嗯!大小不一样。
很好,所以说摩擦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下滑的速度?
根据刚才的4种物体,你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嗯!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外形
正好我们班分成了4组,一组挑选一个你们组觉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设进行验证,但是每组挑的不能一样哦,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讨论好了以后,各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汇报,大家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
恩,经过汇报和同学们间相互提意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有水平的选择了对比试验,那老师要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对比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哪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还要注重改变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组要有专门记录数据的同学。各组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选取好试验器材后,就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老师这里提供一个实验记录的基本格式给大家,记录的同学就按照这个格式经行记录。
老师刚看了看大家的实验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现在请各小组往返报下实验说明了什么?
第一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轻重,结论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结论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第三组研究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形状,结论是:摩擦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轻重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嗯!用水把油冲洗干净;在油上面撒上几层沙子把油盖住……
同学们说说哪个办法好?为什么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轮胎和路面的接触面变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错,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冲行不行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冲洗没有铺沙子快,不过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要用水冲洗。
生锈的地方是摩擦最厉害的地方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就是要减小摩擦力咯?怎么减小?
把油滴在生锈的地方。
不错,看来大家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坏了,就像上面的2个例子,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麻烦,需要减小摩擦力。我们只有科学的动手、动脑,恰当的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时间关系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说到这里,谢谢!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五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摩擦力的说课稿(优秀16篇)篇十六
说课教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初学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分辨什么情况是静摩擦力,什么情况是滑动摩擦力,以及二者数值大小的判断,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点穴式教学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直接导入,明确本节目标: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两种重力和弹力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重力和弹力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最后一个——摩擦力。
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学的重力和弹力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学习。
回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简要介绍摩擦的分类,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出静摩擦力的概念。强调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
根据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逐步加深对静摩擦力的学习,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在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并不困难。
提问:静摩擦力是否可以一直增大而没有限制?
学生根据现象和自身的理解可以初步回答出,当力达到一定值时木块就会运动,静摩擦力不会一直增大。
教师点评并进一步给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内容。
在探究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适当的评价和改正,对想不到的条件给予适当的提示,最终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通过实验,用力拉动木板,使木板与木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相互交流得到结论,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值。
增加木块个数重复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也与正压力有关。
将木板换成一个表面较为光滑的钢板和一个表面较为粗糙的钢板重复实验,验证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及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探讨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可以对比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来得出,强调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最终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4.例题讲解。
出示教材当中的例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
5.知识点回顾。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得出,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