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备课,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是一份成功的教案模板范例,希望对大家在备课过程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一
1.教材的地位及本课的特点。
《荷叶母亲》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述了在各种状态下发生的与亲情有关的故事,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浓浓的亲情。《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借景写人,以花喻人,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形式新颖,思路清晰,内容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文又是一首散文诗,朗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简单的诗歌创作及鉴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去歌颂母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意象或事物去写歌颂母爱的小诗。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散文诗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感情运用不准,有分析简单文章的能力,但不能做到自主学习。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地亲近感,加上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文学的魅力,逐步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年龄尚小,阅历浅,在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教学法2、讨论法3、欣赏与体验。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始终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1.圈点勾画法2.品读法3.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母爱,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至今吟咏母亲的作品如天上的星星繁多璀璨,今天我们将和散发着奇异光芒的一颗进行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去共同接受一次爱的洗礼!今天我们要再一次去感受《荷叶母亲》这篇课文。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二)出示学习目标,分组自主学习。
a、学习目标。
1.复习冰心的生平简介。
2.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及疑惑。
3.再一次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写自己心情的词语,并体会作者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
5.品读文中能解释说明标题《荷叶母亲》的一句话,体会文章主旨的含义。
b、在小组长的带领互相欣赏课前自创的小诗,下分组自主学习。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理清思路,从而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补充,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及交流能力的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交流展示。
此环节学生依据课堂上提出的需要交流展示的内容,由组长领头分配任务,尽量让所有同学参与交流,老师在课堂上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
(四)诗歌展示。
1.各个小组推评一篇质量较好的小诗,书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创作者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互相地欣赏点评。
2.创作者写好后,自己先诵读一遍,简单地介绍自己创作诗歌的灵感与动力。
3.各个小组对自创的小诗经行欣赏与点评,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还不能做到深入、到位,需要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导。
4.教师对诗歌的特点作必要的解释与讲解。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如《寄小读者》、《繁星》、《春水》,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及渲染的主题思想:即母爱、童真、自然。
(六)小结:
当我们心中的风雨来时,母亲的怀抱总是我们灵魂最温暖、最可靠的安顿:她吻干我们脸上的泪花,温暖我们幼小的心,有了她,我们才能活得像块宝。让我们敞开心扉,大胆的向母亲表达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母亲对我们无私伟大的爱意吧!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最后一段。
2.把自己创作的小诗神情地朗诵给母亲听。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二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3)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4)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联系生活,体味亲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朗读法讨论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体验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范读,自由读,感知文章,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完成达标练习(一)。
2、配乐读体会情感。
(五)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佳句赏析。
a、在“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
2、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我们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环境。
红莲。
心境。
送莲(眼前)。
赏莲(回忆)。
雨打红莲(眼前)。
由景入情深情赞美。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荷叶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我们语文组有一个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感悟延伸、激励背诵法,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有录音机。
一共有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你们手里拿的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这就是你们小学毕业考试的一篇怀念母亲的阅读文章。想知道它的作者吗?那就是你们的`老师——我满含深情写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啊,你病如膏肓的躯体,依然是孩儿心灵的襁褓。这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其实,这句话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受了著名诗人冰心作品的感染而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起去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吧。
我之所以要以自己的文章来导入,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处理字词的情况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展示搜集的诗句。其中,检查字词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知识辨析字音、字形,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莲花写了哪些内容?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提问: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形式: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老师再朗读,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再以男女交叉朗读,分小组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同时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个环节:诵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法。
第五个环节: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六个环节:竞赛激励,引导背诵。
可采用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等形式,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七个环节:拓展延伸。设计以下练习:
1、说说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现对亲人的爱。
例1: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例3: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3、课后品读并积累冰心《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句。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荷叶母亲》,《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安排都有明确的主题.而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描写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文,数量众多,优秀之作,往往十分感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这样编排,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和人生,同时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阅读情趣。语文与人生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热爱生命,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与自然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和无穷魅力,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念的陶冶和感染;语文与社会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资源,树立学生的“大语文”教育观。
本单元可分为三个板块.即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综合学习。讲读课文《风筝》、《羚羊木雕》展现的是矛盾冲突的一面。自读课文《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世说新语二则》则展现了和美温馨的一面。综合性学习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浓浓的亲情。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入选文篇多年,意在引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悟,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母亲.让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母亲特有的热爱.
(二)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以荷叶护莲喻母亲保护子来讴歌母爱,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对这种写作手法接触得比较少,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难点定为:深层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然后品味语言,并通过质疑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从而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师再通过对汶川感人母爱故事的讲述,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达到深层理解诗歌感情的目标。
(三)本课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我在设计本课时将其改为讲读课。因为当今社会里,独生子女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享受着过多的关爱,却忘记甚至不懂得对父母的爱感恩。所以我结合课文所体现的浓浓母爱,再结合学生以切身体验,让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从而学会感恩。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散文诗,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学习和鉴赏一种具体形象书法真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诗歌赞颂了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炙热情怀。
七年级学生对散文诗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语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感情运用不准,有分析简单文章的能力,但不能做到自主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基本资料的积累。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4、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罗素说:“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思维和构思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取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辩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一)情境导入——说歌曲。
让学生在歌声中,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学习——读雅句。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我首先播放课文朗读的flash,让学生体会诵读的语气、停顿和情感,使学生深入情境,初步掌握本文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再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朗读自己最拿手的语段,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给予指导,促进朗读教学。通过朗读促进对课文的感知,并感受文章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合作交流——品诗歌。
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品赏自己喜欢的语段。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而对于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可以及时提问,在学生的共同合作交流中得到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四)拓展延伸——谈母爱。
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说一说你的母亲让你感动的点点滴滴。接着教师讲一个在四川地震中感人的母爱的故事。让学生在回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之后,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母亲。
(五)写作训练——写母亲。
人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也曾经无抱怨过母亲,但今天我想对我的妈妈说;“也许您不够漂亮。也许您不够富有,也许您没有满腹的学问,也许您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请您相信。正因为有了您,我便成了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通过写作,让第一名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达到说写相结合。
(六)课堂小结——点主旨。
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有完美的结尾,为了能引入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促其回味,咀嚼,我用诗一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做到诗已尽而韵无穷的效果。我最后的小结是这样说的:“是啊,纯结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情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寒冷中,妈妈是棉被;饥饿中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却已衰老了,但妈妈对我们的恩情却永记于心,因为我们永远懂得您为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的蓝天时,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五
1.教材的地位及本课的特点。
《荷叶母亲》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述了在各种状态下发生的与亲情有关的故事,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浓浓的亲情。《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借景写人,以花喻人,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形式新颖,思路清晰,内容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文又是一首散文诗,朗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简单的诗歌创作及鉴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去歌颂母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意象或事物去写歌颂母爱的小诗。
1.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散文诗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感情运用不准,有分析简单文章的能力,但不能做到自主学习。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地亲近感,加上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文学的魅力,逐步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年龄尚小,阅历浅,在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教学法2、讨论法3、欣赏与体验。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始终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1.圈点勾画法2.品读法3.合作探究法。
(一)激情导入新课。
母爱,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至今吟咏母亲的作品如天上的星星繁多璀璨,今天我们将和散发着奇异光芒的一颗进行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去共同接受一次爱的洗礼!今天我们要再一次去感受《荷叶母亲》这篇课文。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二)出示学习目标,分组自主学习。
a、学习目标。
1.复习冰心的生平简介。
2.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及疑惑。
3.再一次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写自己心情的词语,并体会作者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
5.品读文中能解释说明标题《荷叶母亲》的一句话,体会文章主旨的含义。
b、在小组长的带领互相欣赏课前自创的小诗,下分组自主学习。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理清思路,从而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补充,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及交流能力的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交流展示。
此环节学生依据课堂上提出的需要交流展示的内容,由组长领头分配任务,尽量让所有同学参与交流,老师在课堂上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
(四)诗歌展示。
1.各个小组推评一篇质量较好的小诗,书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创作者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互相地欣赏点评。
2.创作者写好后,自己先诵读一遍,简单地介绍自己创作诗歌的灵感与动力。
3.各个小组对自创的小诗经行欣赏与点评,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还不能做到深入、到位,需要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导。
4.教师对诗歌的特点作必要的解释与讲解。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如《寄小读者》、《繁星》、《春水》,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及渲染的主题思想:即母爱、童真、自然。
(六)小结:
当我们心中的风雨来时,母亲的怀抱总是我们灵魂最温暖、最可靠的安顿:她吻干我们脸上的泪花,温暖我们幼小的心,有了她,我们才能活得像块宝。让我们敞开心扉,大胆的向母亲表达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母亲对我们无私伟大的爱意吧!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最后一段。
2.把自己创作的小诗神情地朗诵给母亲听。
(八)板书设计。
冰心。
雨打红莲。
借物喻人荷叶护莲赞颂母爱。
母亲爱我。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六
(一)、教材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3)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4)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联系生活,体味亲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说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体验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范读,自由读,感知文章,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完成达标练习(一)。
2、配乐读体会情感。
(五)、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佳句赏析。
a、在“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
2.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我们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环境。
红莲。
心境。
送莲(眼前)。
赏莲(回忆)。
雨打红莲(眼前)。
由景入情深情赞美。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七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3)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4)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联系生活,体味亲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说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体验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范读,自由读,感知文章,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完成达标练习(一)。
2、配乐读体会情感。
(五)、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佳句赏析。
a、在“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
2.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八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入选文篇多年,意在引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悟,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母亲.让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母亲特有的热爱.
(二)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以荷叶护莲喻母亲保护子来讴歌母爱,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对这种写作手法接触得比较少,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难点定为:深层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然后品味语言,并通过质疑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从而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师再通过对汶川感人母爱故事的讲述,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达到深层理解诗歌感情的目标。
(三)本课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我在设计本课时将其改为讲读课。因为当今社会里,独生子女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享受着过多的关爱,却忘记甚至不懂得对父母的爱感恩。所以我结合课文所体现的浓浓母爱,再结合学生以切身体验,让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从而学会感恩。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散文诗,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学习和鉴赏一种具体形象书法真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诗歌赞颂了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炙热情怀。
七年级学生对散文诗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语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感情运用不准,有分析简单文章的能力,但不能做到自主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基本资料的积累。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4、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罗素说:“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思维和构思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取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辩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一)情境导入——说歌曲。
让学生在歌声中,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学习。读雅句。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我首先播放课文朗读的flash,让学生体会诵读的语气、停顿和情感,使学生深入情境,初步掌握本文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再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朗读自己最拿手的语段,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给予指导,促进朗读教学。通过朗读促进对课文的感知,并感受文章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合作交流——品诗歌。
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品赏自己喜欢的语段。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而对于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可以及时提问,在学生的共同合作交流中得到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四)拓展延伸——谈母爱。
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说一说你的母亲让你感动的点点滴滴。接着教师讲一个在四川地震中感人的母爱的故事。让学生在回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之后,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母亲。
(五)写作训练——写母亲。
人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也曾经无抱怨过母亲,但今天我想对我的妈妈说;“也许您不够漂亮。也许您不够富有,也许您没有满腹的学问,也许您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请您相信。正因为有了您,我便成了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通过写作,让第一名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达到说写相结合。
(六)课堂小结——点主旨。
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有完美的结尾,为了能引入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促其回味,咀嚼,我用诗一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做到诗已尽而韵无穷的效果。我最后的小结是这样说的:“是啊,纯结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情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寒冷中,妈妈是棉被;饥饿中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却已衰老了,但妈妈对我们的恩情却永记于心,因为我们永远懂得您为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的蓝天时,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九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这篇文章通过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动人场景,歌咏母爱,表现荷叶母亲美好而伟大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读者交流,联系生活体悟母爱的温馨,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在生活中更加珍视亲情。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真情诵读,学会感动;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体悟亲情,理解借物写人的写法。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才十二三岁,心理不够成熟,对亲情的理解与认识也深浅不一。只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情景的创设,对本文的主题理解不是问题,可能对于结尾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托物寄情写法的理解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二)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文的感情非常真挚动人,课前再播放感人的音乐和图片的话,能极力渲染母爱,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诗的情感打下感情基础。
2.朗读法:因为这篇散文诗感情细腻,语言优美,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更好地体会。
3.设问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领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交流;通过讨论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要求,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一定要关注学情学法,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起来,更要让学生“活”起来。具体学法安排如下:
1.朗读法:这是一首散文诗,特别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读能够直观地品味蕴含其中的感情。
2.讨论法:学生可以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品读法:能够专心地品读文章,品味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一)创设情景导入,走近“爱”的冰心。
1、导入新课:借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齐诵一遍。教师激情导入: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再次感受一下诗人心底那一份浓浓的母爱情结。
2、走近作者。
出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冰心寻找那份母爱,感受那份温暖。
(二)初读,寻找爱的感动。
思考:作者感动于一幅怎样的画面?找出相应段落,有感情朗读、体会(加小标题)【荷叶——护——红莲】。
探究:
1、设想,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结果会怎样?(像白莲一样)找出描写白莲的句子,体会联系的感情,学习朗读的技巧(语速缓慢、感情深沉)。
2、相比白莲,红莲是幸运的。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红莲,你会对荷叶母亲说些什么?
(四)拓展,书写爱的感动。
(五)诵读,领悟爱的感动。
1、诵读感悟:在习作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诵自己的作品和课文最后一段(“主旨段”)。
2、探究领悟:“心中的雨点”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高潮延伸: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那么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为什么?(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计高潮语延伸到课外阅读)。
(六)课外拓展。
诵读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首诗,模仿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七)结束语。
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我们语文组有一个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感悟延伸、激励背诵法,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有录音机。
一共有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你们手里拿的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这就是你们小学毕业考试的一篇怀念母亲的阅读文章。想知道它的作者吗?那就是你们的老师——我满含深情写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啊,你病如膏肓的躯体,依然是孩儿心灵的襁褓。这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其实,这句话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受了著名诗人冰心作品的感染而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起去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吧。
我之所以要以自己的文章来导入,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处理字词的情况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展示搜集的诗句。其中,检查字词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知识辨析字音、字形,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莲花写了哪些内容?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提问: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形式: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老师再朗读,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再以男女交叉朗读,分小组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同时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个环节:诵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法。
第五个环节: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六个环节:竞赛激励,引导背诵。
可采用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等形式,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七个环节:拓展延伸。设计以下练习:
1、说说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现对亲人的爱。
例1: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例3: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3、课后品读并积累冰心《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句。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再说我的板书设计:(略)。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一
从容说课: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一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教学目的:
1、积累词汇,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鉴赏文本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能力。
3、把握文章大意,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体味思想感情理解诗句。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培养学生鉴赏文本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检查预习。
三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展示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
提示: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规范的语言就是语文的术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两个字就是术语。比如说老师常常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示范:在《荷叶母亲》这篇课文里面,二三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就是“联想”,“联想”
1二字也是“术语”。(1)、和同组的同学交流心得,每组确定发言人。(2)、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3)、小结:这一篇课文,整体的构思是以物喻人。手法是借物抒情。在写作的过程上,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这个“喻”字也可以写成“融情入景”。还有一个是你们没有说到的,就是一个很新的术语。“一线串珠”,是线索。这篇文章有什么线索呢?很明显的,红莲就是线索,它贯穿全文。如果再深入一点,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穿在文章的主要部分。然后,从结构上看就好看了,开门见山,卒章显旨。“卒章显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文章最后把主题给点出来。
2、3两段是巧妙的穿插,那么生动的照应,同学们都已经分析到了。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见到任何文章,都要这样去想,这样去看。
2、美读悟情。
从课文前面的段落选句子,组合起来,放在这一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很短很短的美文,然后自己读一读。
3、妙点揣摩。
说一说最后一段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小结:最直观的就是“比喻之美”。然后从句式来看,也是很精美的。“抒情之美”,那是不用说的了。“点题之美”,正是它的作用。然后借用我们刚才有位同学的发言,“升华之美”,最后四个字,我给大家讲细一下,“虚实之美”,什么是“虚”呢?有些事物,我们看不见,我们摸不着,它是虚的,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够感受到,但看不到,我们摸不到,这就是虚的。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一个很实实在在的事物来比喻伟大的母爱,把母爱这个事物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虚实之美”。
四、拓展延伸。
感悟母爱,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您就是____,__。
_
_。
母亲,如果我是____,您就是____,___。
_。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二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荷叶.母亲随笔【第二篇】:冰心的荷叶母亲。
这篇散文诗,是冰心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在当时年轻的冰心心灵中,母爱、童心、自然三足鼎立的“爱的哲学”占据着主导地位。本文中有对自然的描写、钟爱:“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有童心的呈现、流露,更有对母爱的依恋、感恩:“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由本文可以明显看出冰心是个泛神论者,特别是个泛爱主义者,那种“神即自然”,“爱的福音”,都深深的印烙在她的灵魂中。文中写道:祖父认为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中添了冰心三姊妹,这是应了花瑞。把花与人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做了铺垫,似乎冰心三姐妹就是莲花的化身。那在风雨中备受摧残的红莲,似乎就是稚气未脱、娇美窈窕的女儿;而那“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里的荷叶,分明重叠着勇敢慈爱的母亲的身影。爱流淌在字里行间,因为“红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又因为浓阴的天,红莲在雨中挣扎,“我”烦闷,不适意。而看见红莲受到了荷叶的遮蔽、佑护,“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荷叶的母爱又让“我”内心深深地感动。
范伯群、曾华鹏在《爱的哲学:开启冰心早期作品的钥匙》一文中说:“冰心的爱的哲学人生观的元素早在她童年时代的心灵中已经孕育:母亲既严格又温存的爱心,潮汐云霞变化无穷的自然,天真无邪的童年,都是这爱的哲学的人生观的重要元素。母爱、童心、自然是冰心童年时代就储存、蓄积的最富有的宝藏。”当然,还有教会学校对冰心灌输的基督教的教义的影响,更有泰戈尔用他的哲理拨动了冰心灵魂的琴弦。冰心在1920年写的《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一文中,自述了她在1919年读了泰戈尔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慰藉了她心灵的寂寞。诗文中那种天然的美感,和她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荷叶.母亲随笔【第三篇】:荷叶母亲。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儿女遮风挡雨,荷叶无畏无惧地为红莲遮蔽风雨.荷叶象征着母亲。作者由眼前生动的场景,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般美好的形象。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遇到烦恼忧愁时,除了母亲,没有人能够帮助我排忧解难。“心中的雨点”是用来比喻生活中的烦恼;“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是用来比喻母亲为我们遮风挡雨。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荷叶.母亲随笔【第四篇】:荷叶母亲读后感。
每当我们撒娇,对母亲发脾气时,母亲的心理何尝不是忍受着剧痛。每天我们去上学,母亲总是担着心,中午只盼一个小小的电话,而放学总是慢慢地等着心却无比的着急,等我们到了家,母亲总会因为孩子安全回家而感到开心。不好吃的过期的,总是由她来吃,给我们夹的总是美味。
莲花正如我们,母亲正如荷叶,在暴风雨中与我们共患难。
荷叶.母亲随笔【第五篇】:荷叶母亲。
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得到两缸莲花,一盆已经谢了。另一缸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正当作者心绪不宁时。作者看到一个大荷叶盖在了红莲上。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进了。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的文章,托荷赞母。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我”被是雨打风吹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遮风挡雨的荷叶。赞扬了母爱的伟大。
想想生活中,母亲对我们的爱总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在我们消沉的时候,是母亲鼓励我们。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是母亲帮助我们。在我们寒冷的时候,是母亲用心温暖我们。但我们却经常生在福中不知福。经常抱怨生活,还经常和母亲闹别扭。想象母亲对我们的付出,真觉得对不起她。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本应该帮妈妈做些家务。可我们不但不帮妈妈做家务,还经常惹她生气。读了冰心奶奶的《荷叶母亲》后,我更加感受到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所以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
母爱就是这样,当你不认真品味时母爱就像是无形的。当你静下心来品味时,你会感到它的伟大。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3)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4)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联系生活,体味亲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朗读法、讨论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体验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范读,自由读,感知文章,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完成达标练习(一)。
2、配乐读体会情感。
(五)、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佳句赏析
a、在“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
2、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我们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环境
红莲
心境
板书设计荷叶母亲
送莲(眼前)
赏莲(回忆)
雨打红莲(眼前)
荷叶护莲
由景入情深情赞美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丹棱县何场中学的刘礼群,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荷叶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我们语文组有一个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感悟延伸、激励背诵法,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有录音机。
一共有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你们手里拿的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这就是你们小学毕业考试的一篇怀念母亲的阅读文章。想知道它的作者吗?那就是你们的老师——我满含深情写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啊,你病如膏肓的躯体,依然是孩儿心灵的襁褓。这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其实,这句话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受了著名诗人冰心作品的感染而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起去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吧。
我之所以要以自己的文章来导入,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处理字词的情况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展示搜集的诗句。其中,检查字词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知识辨析字音、字形,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莲花写了哪些内容?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提问: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形式: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老师再朗读,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再以男女交叉朗读,分小组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同时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个环节:诵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法。
第五个环节: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六个环节:竞赛激励,引导背诵。
可采用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等形式,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七个环节:拓展延伸。设计以下练习:
1、说说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现对亲人的爱。
例1: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例3: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3、课后品读并积累冰心《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句。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五
4、感受伟大的母爱。
一、导入课文
2、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幅自然之景(多媒体展示)荷叶图
问:看到此图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说)你们知道著名爱心作家冰心先生看到此景联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不知道,如果知道,加以表 扬并就让该生说说对冰心的相关知识:哦,你说对了,那老师猜想你也一定对冰心奶奶有了解了。能说说吗)
3、 师生交流了解作家冰心(问:关于冰心你有了解吗?)
(课件出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 很长时间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很多,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歌颂自然、歌 颂母爱,歌 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冰心的这种致纯致美的爱更加发扬光大,让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 初读课文 把文读通读流利 整体感知
4、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件出示)
1、荷叶何以让作者联想到母亲?这种写法叫什么?
(荷叶保护红莲)(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找出关句子
情感:赞颂母亲、歌咏母爱
三、 品读课文 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1、品析第一次
作者是什么样的情形下看到红莲的?(指名读句)体味“繁杂、烦闷”也不知是心烦感觉到天都很讨厌呢还是真的连天公也不作美,乌云密布,阴沉沉的,闹人心烦,令作者如此郁闷。但也并不是真的天意要弄人呀!你看,昨天还是菡萏的红莲,今晨却都已开满了呢!大自然是那么地善解人意,通晓人情哪!此乃真是物着人情呀。作者看到这些情景心情有些好转吗?在这里, 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心底的 一声呼唤请听:
母亲啊 !
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2、品析第二次看莲(小组读句)
重点体味“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作者想 下阶去吗?想下去干什么呢?作者无法可想,她又无法想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像意境,明白作者有心相帮助,却没办法可想,由 此更不敢去想红莲的不幸遭遇、悲凉结局)想到这些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风雨,我们似乎又听到了作者心底的一种声音,请听: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而莲呢?你能这首诗中加一句进去吗?是呀,莲此时此刻肯定也正有这样的心愿呢,荷叶妈妈又怎能听不到呢?请看:(让学生们齐读写作者第三次看莲的句子)
四、 小结课堂
同学们,《荷叶 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 ,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 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都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 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 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六
一天晚上,走进熟悉的小火房,进门,便发现橘红色的火焰在跳动,我妈妈——太奶奶的孙女坐在太奶奶旁边,说着、笑着,火光照在她们俩的脸上,忽明、忽暗,不变的,是她们脸上洋溢着的欢笑。
妈妈静静地听着太奶奶讲着过去的事。虽然太奶奶对现在的事转眼就会忘记,但对以前的事却记得一清二楚。“我们住的这栋房子原来是所学校,这房间(小伙房)是教师宿舍,你爸爸(我姥爷)他们都在这里读书……文革的时候,我们还被赶出去过呢,说是占了公家的地……”
这两件事,仅仅我就听了不下十遍,而妈妈听到的次数更多,我不理解听一个人重复说着一两件事,有什么意义呢?直到太奶奶说起了往事。
原来太奶奶才3岁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没有亲妈的孩子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感觉自己没有根。她12岁开始就纺纱,没有读什么书,大点了学了些产科知识,算是农村的一名赤脚医生,接生过不计其数的小孩,据说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池。太奶奶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她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书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难都一定要读书。选择在学校旁边安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能够方便些。
妈妈小时候放假了经常会去太奶奶那里,在小溪、农田、竹林里玩耍、在家里听太奶奶讲故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段无法抹去的感情。而因为老年痴呆,太奶奶现在经历的事情自己都不记得了,甚至亲人在身边,也都分不清楚了。除了自己的儿女,她唯一记得的,便只有我妈妈了。
火光下,太奶奶缓缓地说着,而我妈妈也静静地听着,并引导她进入下一个话题。说到有趣处,两人会不约而同地“扑哧”一笑,说到动情处,两人的眼眶又不由自主地红了。唯一不同的是,不管是笑还是哭,妈妈眼里都含着两眶清泪,晃着、荡着,偏偏不让它流下来。一刹那,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个中老年妇女,她们一个在讲故事,一个在听故事……两人似乎已经进入到了忘我的境界,眼里只有对方。而我,已早是一个局外人。我轻轻地推开门,走了出去,不想影响这美好而和谐的画面。
也许,年轻时的太奶奶为这个家庭做的很多,她像一堆明火,温暖着这个家庭。而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太奶奶能为家庭做的少了许多,有时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她仍然对这世间有着牵挂,儿女、亲人,还有妈妈。她现在是一块暗炭,虽然外表已经熄灭,但她的心仍在燃烧,虽然没有年轻时那么明亮,但带来的温暖是永恒的,不可磨灭的。
她用自己炽热的心,深爱着这个家庭。
荷叶母亲说课稿(优秀17篇)篇十七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对学生起组织、引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浓浓的亲情感,学会理解母亲,感恩母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看完以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问题:图片里边的人物可能是什么关系?(妈妈和自己的小孩)你们觉得图片里的小孩子幸福吗?为什么?(因为有妈妈的关爱,妈妈教走路,给小鸟喂食……)这几张图片体现出什么?用一个词来表达(母爱)。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母爱的。
二、引出本文要掌握的重点问题。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形象?(出示最后一段内容,让学生找)。
那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作者要把荷叶比作母亲,把自己比作红莲?(出示要掌握的三个问题)。
1.雨点、红莲、荷叶发生了什么事情?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3.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我们今天分析课文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情感深化。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雨点、荷叶、红莲的句子。谁上台来找一找?
引导学生找完以后,串讲一下本文的主要事情。
2.分析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母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