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中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助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一
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是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现代教学媒体指的是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及语音实验室和计算机等的使用。教学媒体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以视听结合的多通道传递信息。
科学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向,多媒体技术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有意注意。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境,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上的动点问题时,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话,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黑板上将这种复杂的现象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境来分析。多媒体使抽象的动点问题很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地接受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二、教师与多媒体技术。
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自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要重视教学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要把教学变为学教,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案变为学案。另外,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既要加强能力培养,又要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力做好每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工作量较大,周期长,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构思。有时设计一个既能突出课题,又能自然地导入新课的课件,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一切都要教师为课间的制作付出艰辛的劳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把课堂教学立体化。教师既是策划者、制作人,又是演员,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活动氛围更加活跃。
三、学生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为学生亲自参与掌握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新课引入时,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等特性,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但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二
1.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并深入钻研教材应把握的新知识生长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深度、广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都要认真研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特点等,对学生进行分层,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选好模式是教学成功的根本。
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2.1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
2.2自主探究。
2.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2.2.2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2.2.3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3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
文档为doc格式。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三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都离不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我们每一位幸福成长的教育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教师。此次赴广州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七天时间里,我感受颇深。
一、机会难得、追梦前行。
作为一名90后的新老师,能够参加本次培训,深感荣幸。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新时代,我们教师更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专家讲座、异彩纷呈。
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独到的教学思想,鲜活的教学实例,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是异彩纷呈。王同聚教授给我们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让我惊讶于科技的创新美,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新时代,老师更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与研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风采。
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教授结合大量的运用平板进行体育教学的案例,给我们分享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把翻转课堂与讲授课堂学习流程进行对比,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翻转课堂的真谛。
让我欣喜的是广州市番禺区石基中心小学和九十七中学教师所分享的各种用于教学中的实用app软件:优芽、focusky、希沃授课助手、101教育、umu微课制作、冰点软件、蓝墨云班课、轻智慧课堂、scratch,这些软件解决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的困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完成不了或效果不好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呈现一个交互式、信息化的课堂。
更让我惊喜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江伟英的专题讲座——《思维课堂——谈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她从思维课堂的特点、认识思维课堂的工具、如何画思维导图、思维课堂的生成、基本步骤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维课堂作了详细的解读。期间,她展示的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真实案例,让我醍醐灌顶、脑洞大开,原来语文课堂还可以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画画中借助图形梳理、提炼知识的重难点,还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发散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思维导图:
《母鸡》。
《同学,请大声点》。
专家们精彩地讲解,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让我对培育创新型的学生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促使我更好地改进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
三、学无止境,更新理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在同一条大道上,他们如此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日复一日,永无止境。“人生就是长跑,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我虽不能像专家那样,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他们一样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但我知道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你不活在未来,未来你只能活在过去!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树立“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的新理念,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师。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四
1.教师要做好备课这一基本的环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兼生活和技能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设计,还要注意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受。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系统地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造。作为教师拿到一本新到手的教材,不能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备课,还要通晓整本书的结构体系和系统脉络。因为信息技术的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是交叉的,在教材设计上,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特点进行再创造。引导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活泼,发挥出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出教材的闪光点,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给学生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情境,合理地选择情景素材,借助激活知识和技能为教学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积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能得到实现,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课题作为教学任务的载体,就需要帮助学生分组或者学生之间自行组合,通过小组这个集体合作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的协助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感化,小组合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保障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4.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有效教学之前,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开展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其次,就是正确对待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差异性,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再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学生家内没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家内安装有计算机,这就需要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业,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最后,是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较多,有的了解较少。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学。
二、结论。
总之,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单单是体现在教师有效的备课、上课等教与学的活动,还要体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备学生、备教材,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五
“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有效互动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那么如何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成就高效课堂教学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课堂教学互动是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传达信息和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一般来说,师生交往包括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三种基本形式(见图1)。
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
图1师生交往的三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使用单向交往的形式,单向交往缺少情感上的互动交流,更容易强化教师的“权威角色”,容易造成教师的独断专行,不符合当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利于协调师生关系。比较之下,多向交往更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正如教育学家林格伦所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次、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的,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良好课堂教学互动的前提条件。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应注意几点:1、树立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识威信。高深渊博的知识,讲课时的旁征博引、风趣幽默会吸引多少关注的眼神,无需任何言语,学生自然就会专注于课堂学习。二是人格威信。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威信永恒的光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三是情感威信。“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越发珍贵起来。
2、掌控教学难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诫我们,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应该使教学难度位于“最近发展区”内,所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应有的激情,出现应付课堂的散漫局面。反之,难度系数太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在课堂探究的情境设计时,我总是围绕高考题的模式对针对性、时政性强的'情境进行比较,进行筛选。探究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主题作用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3、竞争―合作性互动模式。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提倡民主、竞争与合作,即竞争―合作性互动。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通常把学生按学优生、一般和学困生均分六个组,组内推荐一个组长和一个主发言人,以组长为中心开展组内交流合作,并开展同其他学习小组的竞争。通过组内合作学习,使得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而小组之间的竞争更激发学生的荣誉意识和潜能的发挥,从而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政治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原理:为了弥补单一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也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控。一方面是对知识传授状况的有效调控。尽管教师预先备好课,但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应适时对知识数量、知识难度和知识传输速度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课堂教学互动的高效进行。第二方面是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地调控。对教学情境的控制,目的在于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消费心理面面观》一节,我发现几个学生注意力分散,对教学内容不以为然时,我让其中几个学生模拟身边的典型事例,分析解释各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一堂课下来不仅有效地传输教学信息,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品质。第三方面是对学生思维的调控。
教师的“教”不能仅仅落脚在教会的层面上,“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灵活调控学生的思维,扩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节,关于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让学生合上课本,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每个同学,作为消费者,当你去商场购物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了,你会怎样?反之,价格下降了,你会怎样?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顺着同学们的回答,我进一步提问,若是大米涨价了,你会减少购买吗?很多同学的思维就开始出现矛盾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接着,我继续创设问题情境,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的汽油、柴油继续上调价格,这对有意向购买轿车的家庭会产生影响吗?学生的思维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得以深化、拓展,最终全面辩证地概括了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使课堂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动人的旋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知识在互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正所谓“课堂教学互动呈良性反应时,课堂就会出现生命的涌动”。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六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探讨课堂教学“意外”的把握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把“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历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以一篇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为例来谈谈这些误区。
教学案例:当老师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一目中“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当时的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能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呢?现在看来‘太阳中心说’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望远镜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误导呢?”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询问类似的问题。看得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更是他所期望的,该教师的神情为之一振,立即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学习的有效“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着“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与现在的天文望远镜对比有什么特点?”“这个望远镜的构造怎样?”“另外,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几个问题上网查询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讨论、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有查阅资料的,有讨论的,有拿橡皮、铅笔做“道具”演示落体运动规律的,还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把书本卷成了“圆筒”充当“望远镜”左顾右盼……该教师也显得很兴奋,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临近下课的时候,该教师还“神采飞扬”地要求学生课后寻找材料去模拟仿造出一个望远镜来,一周后进行展评。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这个教学生成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生成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就是对新课程中关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落实。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陷入了如下误区。
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现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问题。一谈到“生成”,总有人把它与“预设”对立起来理解,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生成”应该是在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情况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尽管这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生成,但却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随意性生成,本质是“有计划”中的即时性变化,要受到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忠实性”的原则。
误区二:“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这是从是否具有生成性意义和价值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说的。上述案例中,当有学生提出“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什么构造”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改由学生讨论这个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目标),而是应该制止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或者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资源和情境,而是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情境的价值意义。课堂的复杂多变,使得如何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并且恰如其分地引导,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生成性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促成、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三重角色:孜孜不倦的学者,“无为”的导演和充满爱心的使者。
孜孜不倦的学者。之所以把孜孜不倦的学者放在首位,实在是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要求的,也是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出现成效所必需的。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伴随师生不断生成而推进的,那么对于学生生成没有老师的慧眼,学生只能在吵吵嚷嚷中胡乱生成,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也难以有精彩的生成和学生分享。
“无为”的导演。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专家讲座,知识的丰富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生成性教学提倡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如何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独家讲座。如何能使学生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需要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点燃学生的激情。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让课堂调研成为一种习惯。
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并且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仅凭经验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课前调研,则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好办法。
1、课前调研,指导我们明确了教的目标,帮助确定教学重难点。
在备课时我们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大多是参看《课标》或《教参》。这些目标称为学生的客观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需要,称为他们的主观需要,他们的主观需要不尽相同。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需要,那么就非常需要我们进行课前调研,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并且可以通过课前调研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为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
2、课前调研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我们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比较重视预设,每一个重点环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如何思考。但是我们在预设时很少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经验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因此通过课前调研就补充了这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
3、课前调研,可以帮助选择教学方法,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4、课前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点不同,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用智慧去开发,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所用。通过课前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并针对这些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钻研教材,正确驾驭教材。
充分地课前调研,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材料,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读懂教材编排的每个细节,才能真正地驾驭教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助上一臂之力!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一)、通览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通览即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在总体备课时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掌握本册教材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通读教材。首先要把本册教材通读一遍,了解本册教材有几个单元,各属于哪个知识范畴,然后再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是什么,另外,我们还必需了解学习本单元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学习本单元是以后学习哪些内容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需通读小学阶段的全套数学教材,了解各类知识的编排梯度,做到心中有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吧!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吧!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像分数小数统计图形的认识等这种螺旋编排的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火候,尤其在起始课的教学中目标千万不能定得太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比如要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已经认识了整数和分数,那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从整数与小数在书写形式上的不同引入,从分数入手,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而小数的初步认识又是学习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又不能挖得太深,对于计数单位的内容就不必涉及。所以,从宏观上了解教材,可有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精读教材,对教材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精读是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对一篇或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钻研。
1、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钻研教材,就应如苏步青教授所言: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这背面的东西,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更深层次要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组成怎样的知识体系,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问题教材不可能有完整的说明,但是这些问题都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教师只有把握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才能高屋建瓴,提挈整套教材进行再创造。如《简易方程》这节课,教材重点安排了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有很多教师不理解,认为课本上安排这样的内容只是开阔学生思路的一种附属品,不如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计算学生掌握的更快,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目的。其实,用加减法关系求未知数与用等式性质求解方程,在数学上完全是两个领域中的算术的和代数的不同学习,两者有联系,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只停在用算术的思想方法教代数知识的水平,为此,就要用更高的观点来进行教学,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2、正确认识和运用主题图。
教材情境的选择总有它的局限性,我们要认真地去认识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涵。纵观新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有趣的或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再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使之更贴近学生,更有生命力。如:三年级上册的认识方向,我们就可以把课本中的情境改为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时,就可以创造学生比较熟悉的春游的情境,利用春游买矿泉水,春游租车等主题图来展开教学,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
3、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长期教算术的环境中,习惯了一种细分类型,从河的此岸铺垫一块又一块石头,引导学生到达河的彼岸的教法,缺少一种用较高的观点来处理教材和驾驶教材的能力。其实,教材的每一个例题就像一个神经细胞,当神经细胞串起来时,就能发挥强大的功能。数学教材的各个例题中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互相融合就成了一种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和分类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出示一些算式,有得数是11、14、16、18的,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有连加、连减的等,让学生把算式分分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以充分地课前调研为前提,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八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个个新鲜的理念、思想注入到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新的教育思想、方法的运用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每一名一线教师沉下心来,细心总结、体会,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远不相称,活跃的课堂是每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所努力追求的。今昔对比,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对政治课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效率。
第一,我认为,教师要从改变自身做起,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同感、共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某动物园里,一个游客说“这真是不可思议!猴子竟然和狮子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它们是如何共处的呢?”动物园管理员说:“大部分的时候都能相安无事,一旦发生争执,猴子死了,我们就换一只新的猴子进来。”
仔细想想,每当学生和我们意见不同时,我们总会找出各种理由让学生最终屈服于我们的“权威”,学生可能也会觉得我们像只凶猛的狮子,而他们的心灵则有如那“被杀”的猴子一般。对我们而言,一个学生根本不算什么,就像那只被换的猴子。
抱着这样想法的我们,每当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以后,总能归纳出很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比如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大力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收获;及时地组织学生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等等,却很少在自己这方面下功夫、想一想。自古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警世良言,所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课堂上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做起。
如果我们能够说话轻柔一些,态度上尽量温和些,讲话慢一点,也就是当我们变得比较柔和亲切时,自然会使学生认为老师是很亲切的,感到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我们,主动与我们交流、学习,会很放心地跟我们讲他们的感受;教师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这些都必然会极大地推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出了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有的时候观念的不正确,例如认为学生必须听我们的话而强迫他们服从;有时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都能导致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应尽量多地了解学生,用心去体会他们的需要和心情。如果我们能够不再居高临下,能够真正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学生就能够看出来,我们脸上的表情、眼神以及听完后所提出的问题,都能流露出我们的态度,学生获得肯定和激励,教学氛围就会融洽,教育就更加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力争做到不催促、不打岔、不敷衍、不在同时间做别的事。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些,学生们会觉得自己的确是老师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这样沟通起来会更加顺畅和愉快。只有当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常或者良好,我们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指导,才有可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这也必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地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教法上要注重教与学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由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知识型向应用和深化知识的能力型发展。比如,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中要讲求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学习中,有些学生懒于动脑,不愿自己获得劳动成果,只盼教师将现成答案公布出来。这只能使学习流于浅表而不能真正有所获。因此,每次布置阅读内容后,我们要引导学生提出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把握好重难点,较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
除了课本上的事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提问,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促进深入思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激发其兴趣,树立其学习信心。而对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或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问题,可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组织学生看录像、听录音,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以通过明晰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真谛,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把教学引向开放,营造审美意境,学生一方面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在审美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的归纳总结。教师在对看书认真、提问大胆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每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构建当堂课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对照检查,学有所得,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的思考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恰当采用课堂教学策略能使课堂奇迹般地发生变化,政治课堂上的活跃将不再遥不可及。每名政治课教师都应深入领会学习新课程标准,向这一目标努力。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九
现在的教育,对于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很有幸,我能获得学校的推荐,来参加在新余举办的全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的培训。
上午8点半,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省电教馆杨馆长、省电教馆培训部曾主任、暨阳小学的周书记和市电教馆的潘馆长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曾主任热烈欢迎了各位老师的到来,感谢暨阳学校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并祝全体教师都学有所获。周书记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杨馆长和潘馆长都对这次培训表示热切的期望,希望这次信息技术的培训能给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改变。
上午,有幸感受了三位老师带来的三节课。首先,带来课程的是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的崔慧敏老师,他执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崔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猜老师的车费有多少种可能引入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的过程,注意寓教于乐,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第二节课是万国华老师带来的《认识几分之一》。万老师充分运用赣教云教学通2。0这个平台,结合希沃白板,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对课件里的各种技术充满了探知的欲望。课讲得非常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的学习轻轻松松。
最后是新余市暨阳学校毛科老师执教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毛老师熟练地利用赣教云教学通2。0和网络画板,形象直观的展现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让同学们具体形象的感知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三堂课的学习,我觉得信息技术的强大,能给我们的教育方法带来巨大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和优势,将教育教学做好来,做实来。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中)。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要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性、实效性。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不在于刻意制造教学气氛,更不在于哗众取宠。真实的课堂应该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二、敢于并善于创新教学方法。
如上面所提到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具有技术应用性强、变化速度快和鲜明的时代性等特点。较之其他传统学科,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上都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善于创新教学方法,要不怕创新,勇于在创新之路上找到最适合教学实际且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以下几种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分别是“示范教学法”“主动尝试法”“同步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不是单凭教师一个人讲得津津有味就能完成了的课程,这门课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配合,老师需要从学生中得到信息的反馈。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的重要保证。各班的学习情况不同,且每个班级中的各个学生学习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学习进度有快有慢。这时候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核心开展小组学习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学生之间总是要少些隔阂,这样方便有问题的学生敢问,问题也能够及时地解决;第二,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有利于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形成。
一个崭新的时代和一个创新的教学环境对于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契机,这个契机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契机可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没有那么多的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只要教师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把这门课程上好。
参考文献: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一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教研室)。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灿然绽放。为小学数学的发展迎来了大好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实践中所遭遇的尴尬,为二者的整合出谋献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乐于投身于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数学的内容、教学环节及对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有效地融合,创设一种理想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好动而依赖直觉经验的学生在满足数学审美的同时唤起好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可视数学”,最终实现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
现代科技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践运用中却也遭遇了不少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化、单一化,整合水平低。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追求教学重难点的板书呈现,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仅是简单地在公开课中使用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鲜有真正用武之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上,也仅限于多媒体的运用,形式单一。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对象进行有机融合,成为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教师舍本逐末,为“用”而教,而非为教而“用”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花费过多心思,势必使学生在教学设计程序上分心。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不必要的技术运用,甚至会弄巧成拙。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特点、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忽视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这便扭曲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本意,不仅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使教师事半功倍。
3.过分依赖课件、网络,教师主导地位被剥夺。
备课时,教师罔顾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滥用网络资源;教学时,教师完全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越俎代庖,教师成了只是充当解说的操作工;评价时,课堂被内容繁杂的课件占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师生情感交流受制。
教师是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践者,要突破教学中的整合“瓶颈”,关键要从教师着手。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做法:
(1)结合学科特点、考虑学生的阶段特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化思维,富有一种深沉、内敛而又理智的美。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现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小学数学美育要求审美对象直观而具体。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在拟真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数学概念、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不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擅用多种信息技术,在教材基础之上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融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师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最佳整合。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基本数学活动。应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同时,达到和板书示范、逻辑推理、纸笔运算、动手操作等之间的平衡,既不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体现“混合式”学习,强调“主体―主导”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运用。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便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闭门造车”的小学数学学科常态,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加强交流,构建网络资源平台,使教师根据现实情况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使年青一代系统社会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素养作为社会化人的必备品质,教育必须使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让其为学生所用,使信息技术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课堂各要素互动,继而内化数学表征。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已经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初步运用,但是实践操作中仍会陷入窘境,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予以改进,贯通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四元结构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2]张艳侠。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0(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3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二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两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课前制作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对凤凰花,象脚鼓,对襟白褂,泼水节等不理解,。在进行授课之前,首先播放配有音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泛读课文,学生一边听课文,一边感知课文,课文教学时,我播放课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凤凰花,象脚鼓等。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无比幸福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感受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积累。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三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给传统教学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但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纠正。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它的引入极大地延伸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并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而使一些教师片面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自身特点。
(1)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听过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有一些课件做得非常漂亮,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不时呈现,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看,却并不好。教学过程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导致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声音等,学科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却得不到充分展现,也有教师仅仅把多媒体课件当作高级“黑板”,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输入到演示软件中,上课时再逐一呈现,多媒体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变得毫无意义。
(2)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的灌输。
多媒体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展示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增加教学内容的问题。
有些课件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整个教学仍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这样,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说的仿佛少了,但学生讲的和想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忙于抄写“板书”或接受大量知识而大大减少了,“人灌”变成了“电灌”,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又一种现代化的“武器”。
当今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已逐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的海洋。因特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一些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忽视了针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的指导。网络中存在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去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如果没有水平较高的教师的点拨,大多数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也就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资源优势,也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困难。
网络资源的存在及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等方面超越教师。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正在逐渐失去,有些教师没有认识或不愿承认这一点,仍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他们不能按照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对教学进行调整,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肆意否定,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是很大的打击,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偏激的思想。
以上这些现象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因而遭到众多教育专家们的批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而且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再结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要切实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而要真正实现课程整合还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修养,进一步把握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学科教学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习中,而不至于把“整合”变成仅仅是在课堂中单纯、生硬、强制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影响整合的因素除教师不熟悉计算机技能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s视的原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不可能代替教师,信息技术也不可能代替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避免“技术万能观”。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引入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包括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工具并为教学服务。既然如此,教师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落实。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资料,并尝试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个人网页。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将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筛选、辨别、下载、整理等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课题。在研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通过研究,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4.师生互相学习,促进双方的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做了定位,教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犹如萤火之光,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惟有师生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四
上周三我和几名同事在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堂课。这次课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构建了思维导图,学会建立博客。个性是透过构建思维导图,认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大误区。
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的误区。
1.片面地明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资料的批判与明白潜质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潜质。这些潜质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非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到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理解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性。
3.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到达好处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潜质或知识水平体现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明白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好处的学习。对于学生透过网络或cai课件进行与教学资料相关的扩展阅读,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只要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就能够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是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必要补充,是持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对教学资料的必要拓展。因此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指导及帮忙也不容忽视,从某个方面讲,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潜质的提高迁移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对于合作学习的操作误区。
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好处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合作能够有小组协作确定主题、分组合作、合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更是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潜质。然而目前在大部分教学实际中,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的形式比较常见,但是在一段时刻的小组学习过后,教师请小组长或一位组员进行汇报,而这个观点并非组内成员的共识,而是学生个人的观点表述。基于任务的分工不明确,交流缺乏,没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总结,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现象,较为普遍。
5.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理解。而此刻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到达的认识学生主体作用时的明白。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二、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误解。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3.过度重视知识、潜质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对学习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三、对于学习资源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靠,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2.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透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带给给学生,把超多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些。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另外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师事先画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的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产生被割裂明白的效果,最最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贴合的。
4.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一提起学习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反映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教师能够让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带给帮忙,能够透过与本地区的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起学习伙伴关联,发挥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层次的专家、教师、学生的优势,把这些都纳入到本地学生的人力资源系统之中,在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帮忙下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四、对于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
1.惟技术主义,过度依靠技术支持。
在任何状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靠于技术。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靠;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靠。
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师都很熟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软件也都在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
3.技术排斥观。
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理解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多理解一些新观点,进行一些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排斥的观点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
4.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然而我们发此刻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到达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精选阅读(二):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五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该文在分析外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有效的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的方法,并指出了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作者:吴艳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高职学院,辽宁,鞍山,114051刊名:海外英语英文刊名:overseasenglish年,卷(期):“”(6)分类号:g642关键词: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六
摘 要:随着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由于各地对教学软硬件投入的差异,导致信息教学水平也不同。本文从实践性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在课前准备等方面应做的工作,对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纵观当下,科技文明不断进步,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俨然成了人们生活学习必备的技能之一。鉴于此,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的学子,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笔者通过一定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1.生源基础较差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困难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加之我国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我国的高中生信息技术基础普遍较差,加之信息技术学科的边缘化性质也致使许多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高。
2.教学设计陈旧,与教学模式脱轨
信息化教学时代要求教师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的特性,做出丰满有趣、形象实际的教学设计。而如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仍然十分陈旧并严重与新的教学模式脱轨,亟待改革。
3.学校对信息教学的漠视
虽然当今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但功利教育的色彩并没有消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仿佛成了教育工作的鸡肋。
1.优质的备课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灵活生动地展现学生的面前。一个精良的课件便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一个良好的课件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妙趣横生。例如:在讲解“走进技术世界”时,就可以将计算机演变的过程做一个有趣的ppt,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历代计算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由mauchly and eckert设计的第一代计算机体格硕大univaci与现在“娇小”的pc对比起来一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
(2)对知识点系统的归纳。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知识是繁杂的。如何让学生在纷乱的知识点中找到学习的重点从而理清知识的脉络然后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网络是教师应该认真思忖的问题。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将知识做一定的归纳,然后系统地对其进行讲解。如在讲解“技术的未来”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做一个总结,如对技术的性质的概念总结为:目的性、综合性、创新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总之,对知识点的系统性归纳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关键。
2.针对零起点学生编写衔接学讲计划
由于零起点学生基础较弱,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也要着重考虑。将预定教材中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细分,学讲计划也相应地进行调整,针对初次接触信息课的`学生要从基础知识导入,以降低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难度。譬如:在讲“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时候,一般我们把信息获取过程分为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获取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几项进一步细分,以定位信息需求为例可分为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内容范围。由此一来,就可以极大降低零起点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消化的难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3.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深入探究。运用知识参加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了理论的养分,从而引发对新知识的探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才智。譬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八单元“动画制作”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作品。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侧面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4.良好的师生互动参与
利用信息课自身的优势,鼓励学生多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由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高校课堂的构建,不仅对普及信息技术具有推动作用,并且也引发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中国的教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许立新.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5(2).
[2]武伟红.基于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的对策[j].新课程,2014(10).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七
教学。
探究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内容摘要:
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亦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课堂有序是信息技术有效学与教的前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组织教学是信息技术有效学与教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有效学与教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来,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参与思考、参与实践、参与讨论和创新、参与展示,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发挥他们的积极地主动性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学与教、主动参与式。
有效学与教,一直是我们所追求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自然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有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或遵循的一种习惯性、制度化、合法化的规则。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对课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
课堂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管理效果,同时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学目标达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维持课堂有序,向来就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许多教育工作者担心:在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教师欲维持良好课堂有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旦课堂有序出现了问题,必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胜任感都将受到影响。
对什么课堂才能称之为有序良好的问题,人们的头脑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课室里只有教师的授课声与学生整齐的读书声交相辉映。我们习惯了将“安静”作为衡量课堂有序的指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与管理的宗旨: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它既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良好课堂有序的判断标准。具体来说,良好的课堂有序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静结合。静,体现了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控性、自觉性,能全神贯注地倾听,主动积极地思考,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动,则表现为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展现自身才能。
2、积极互动。有序与人际互动相关,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行为。这种制约意味着规范和约束,以及对师生互动的引导,使之朝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3、收放自如。自始至终教师都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其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及时地就知识点和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发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其思维空间。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组织教学是信息技术有效学与教的方式。
与普通的常规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较之更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它使学生眼、脑、手、耳并用,增加信息输入渠道,唤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虽然存在了诸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不易掌握的方面。在教学中尽量弥补其不利因素,从而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真正为我们的教学、学习服务。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直对学生机进行控制,如黑屏肃静、广播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自主探索。而学生在电脑前听讲时的.注意力也只能持续十多分钟,因此,长时间的讲解教学效果也不大。另一方面,任务设置要强调学习的目的性,要对学生提出一明确目标,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从而使学生知道任务的现实意义及与自身水平的差距,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教师可以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根据全班情况进行分组,可以让操作熟练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去帮助老师检查其他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随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汇报给老师。
有效沟通论文。
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心得体会。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八
摘要:游戏是幼儿现阶段最感兴趣的事,而音乐游戏是最受幼儿教师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可以充分的接触音乐,在玩中学到一些音乐知识,熟悉音乐带给我们的主旋律,在进行音乐游戏中,不断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开发想象力。本文主要是对音乐游戏在日常的教学有效应用做一个探究,为更多的教师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有效运用。
根据《幼儿园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幼儿教学的重要意义。而环境归根结底就是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而音乐游戏就是一个开发幼儿智力的良好环境,在音乐游戏中教学,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的音乐知识,还能让幼儿在一种轻松的音乐氛围中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1.音乐给幼儿带来独特体验。幼儿阶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发现世界中的乐趣与魅力。如果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游戏开展教学,既可以帮助幼儿欣赏音乐,收获音乐的各种情感,发挥出音乐的魅力,还可以让孩子以游戏这种易于接受的形式来接受音乐;教师还可以将本来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以游戏方式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趣,孩子还可以在游戏中模仿教师的教学,让孩子学习音乐时充满着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孩子的独特审美能力。
2.音乐游戏教学,兴趣引领学习。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现阶段的.教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应试教育,而是真正的为孩子着想,以学生为主体,这里面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而音乐游戏也应该回归到幼儿教学中去,让幼儿从小树立主人翁意识,音乐游戏可以给幼儿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自己的兴趣,俗话说:“兴趣要从娃娃抓起”,这样通过将音乐游戏充分应用于课堂上,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3.音乐游戏角色扮演,增强团队意识,培养社会性。教师在引入音乐游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做游戏的时候赋予孩子们角色,让孩子参与到音乐游戏中去,通过角色扮演,能体验其中的音乐情感,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团队协作,促进其社会性的养成,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音乐情境,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角色的扮演,更能增强真实情感的体验,幼儿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1.选择恰当的音乐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根据10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要把学前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且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从上诉条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学前教育资源带来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入更多新鲜活力,比如本文提到的音乐游戏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一个适合的、恰当的音乐游戏将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年龄偏小,爱好的音乐并不广泛,适合他们的音乐无外乎是一些节奏欢快,让人身心愉悦的音乐,适合的音乐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充分的打开心扉,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可以将音乐游戏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幼儿比较喜欢模仿,这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洋娃娃比作孩子的一些玩伴,教师对着洋娃娃唱歌,跳舞,将这个生活的场景融进音乐游戏中去,这时候幼儿也会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对着娃娃自言自语、唱歌;而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较喜欢卡通动漫人物,教师需要充分认清楚这个事实,在设计音乐游戏的时候,往卡通动漫上偏向一点,这样可以充分学到音乐知识。
2.设计音乐游戏时要加入一定的音乐知识。2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要以幼儿为先,师德为本,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这就要求对于幼儿教师要想通过音乐游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对于设计音乐游戏也不是随意的无休止的,游戏是途径,是策略,最终音乐游戏是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学到音乐知识技能,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脑海中能够想象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从而将游戏与音乐结合起来,磨砺孩子们的心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的游戏,幼儿可以将台词放进去,找一些幼儿来进行角色扮演,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可以设置一些新角色,这些都是为了开发孩子的音乐知识,在进行这个音乐游戏中,教师可以将五线谱,六线谱,歌谱等一些专业音乐知识融入进行,还可以让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乐器;还可以通过比赛,让孩子们念出来1、2、3、4、5、6、7等加深孩子对于音符的理解。
3.适度调节学习和游戏的关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从多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且由于学习与游戏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中要根据《指南》制定一个规则,可以让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并且幼儿在玩中学的过程中可以理解游戏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例如,将音乐与老鹰抓小鸡游戏相结合,孩子们在扮演老鹰与母鸡的时候可以从中学习到亲情的重要性,以及适者生存的哲理等。
因此,教师在音乐游戏中要引导孩子,游戏也是开展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音乐游戏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让幼儿对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定要将孩子喜欢的游戏和音乐结合起来,让孩子在音乐游戏中学会沟通交流表达,悟出生活中的一些良好品质,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所期望获得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业行为目标。美术学科着力于教学生如何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是眼、手、脑密切配合的智力活动,要将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通过认真观察加深印象,反复比较,找出基本特征,运用线条、形状、体积、色彩等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想像、幻想、虚构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据此,我们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课探究性教学的目标为: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探究性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具有探究的意识,特别是对美的探究的向往。
探究性教学强调通过综合的探究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1.活动性。美术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而且其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与培养;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美术活动的教、学、做合一。
2.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可采用的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创造,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3.内容的灵活性。开展探究性美术教学的方式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像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材料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探究式美术教学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nb。
[1][2][3]。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论文(汇总20篇)篇二十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潜质。然而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多年观察,觉得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提出,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潜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资料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潜质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潜质就可能下降,如:数学学科是一门个性需要抽象思维潜质的学科,抽象思维潜质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个性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
(三)、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不外呼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资料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册。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又在纸上演算,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潜质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发奋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忙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忙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
应对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标准,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和主角。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入手,经常观摩教师的教学,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升华理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中,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物尽其用。
二、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资料,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公开课似乎就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也似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笔者工作以来也听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与观摩课,发现几乎每课必有多媒体,哪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资料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就应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环境,能够在有限的时刻和空间里展示超多的资料。但也并不是课课都需要多媒体,很多资料和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可表现出来,甚至效果更好,这样就没有必要去避简就繁,大张旗鼓地请出多媒体,要知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抹杀,而是要批判的继承。实际上,多媒体的应用务必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恰当地选取,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于泛滥,往往会造成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应对措施:转变评价机制是根本,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为什么如此偏爱多媒体,难道真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吗?究其原因,很多都是迫于无奈。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项指标,这也就难怪老师们会去挖空心思制作多媒体课件,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了。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用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而不能盲目追赶时髦,简单地将其作为公开课的硬性指标。
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就听过一节课,是关于“新陈代谢与酶”资料。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十分用心,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然而听课的老师都明白,这堂课如果穿插两个小实验,教学资料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刻,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资料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至于能领会多少,恐怕就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不可能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资料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潜质,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应对措施:转变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再强大,它的本质仍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就应是教师驾驭多媒体,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
当然,任何改革的进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停留在追赶课改潮流的表面,而要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课程教学,如何建立更有利于整合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精选阅读(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着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提高和整合,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对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明白知识本质和提高知识探究、运用潜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理解,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极易出现的五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探讨出每个误区的具体解决办法。
误区一: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味道,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高效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
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达成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起辅助作用。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就应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好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但是唯有让尊重与信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到达学习主体性的激活。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务必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渗透到每位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高技术不必须能换来教学的高质量。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比起教育技术来说更加重要,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个性需要关注的问题。
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潜质与艺术,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的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1。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师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上一节课,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一步步精心设计,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失去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可能只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用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现象。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展开观察、比较、体验,则整合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能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素养,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尝到甜头,才能使整合得以顺利开展。
2。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目标为本,按照学科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要从一节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中存在的全局性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如果整合课不对学生务必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明白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练习、巩固,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标靶,教师精心设计的“精美”课件就会沦为让师生迷失学习目标的迷幻条件。教学过程也只但是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电灌”罢了。
3。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或“庸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等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能视课件为课堂的支配因素。课件务必恰当贴切,量材而行,整合课也不必须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科学地运用它会提高教学水平;反之,会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就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