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被遗忘篇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忘记了时间,
我遗忘在了这个城市。
除了孤独和寂寞陪伴,
唯有写下这片片的文字,
抚慰我的灵魂。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忘记了时间,
倏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醒来。
这座城、很美。
霓虹交错、灯红酒绿,
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可是这并不是我喜欢的。
只是我被遗忘在了这座城里,
一时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曾经羡慕长大,
呵、现在终于长大了。
时光荏苒,
如梦如幻。
翻看曾经的相册,
却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看着相册里的人,
脑海里、翻涌曾经的记忆。
那些年、一起玩泥窝窝的你们,
那些年、一起上学同桌的你们;
哪些年、一起逃课相伴的你们;
现在、都在哪里、好吗?
是否、也在回忆、纪念?
还是、时过境迁,
将我遗忘在这岁月的洪流中?
我喜欢的歌,
都是你们、曾经喜欢的。
每每听到,
仿佛、你们都在我的左右;
仿佛、我回到了你们身边。
在外的、这些年,
一直用这种方式,
把你们留在、我的生活。
当做是、谁也不知道的,
对你们的隐形纪念,
因为、我害怕会将你们忘记。
晚风清清冷冷、街灯昏昏晃晃,
小叶榕在行道上摇摆着身体,
枯萎的金色发髻铺满了素秋。
那金色的发髻在空中飞舞着、
那纷纷落下的、
是素秋的眷恋;
是那些年逝去的友情;
是那个独自在行道上徘徊年少的无奈。
四年。是我离开家的、时间距离。
一面。是见过我爸的、亲情距离。
无言。是我写不了的、想念距离。
我总喜欢、在夜深的'时候,
一个人静静的循环播放着一首老歌。
曾经,是有一个人最喜欢听的歌。
我忘记了她的姓名、模样,
只记得她笑容、很甜,
有时候也总、很天真。
我不记得上次是在哪里重逢,
也许是在、新开张的咖啡馆;
也许是在、老街的百货店里;
也许是在、泛黄的旧书店里。
时光匆匆、你已经离开了三年,
而我、却还在你我相识的地方,
一个人、
做着两个人的、梦;
听着两个人的、歌;
想着两个人的、故事。
错过、
永远的。
你、是我最大的遗憾。
就这么、足以用一生,
铭记、遗忘。
窗外的木棉花红的格外美艳,
一朵挨着一朵、交错拥簇着,
象一团燃烧的焰火,
缠绕着整个枝干、悄无声息;
又宛如新买的裙裳。
原来、春天就这么的,
不期而至了。
岁月是把杀猪刀,
淡了友情;
倦了爱情;
冷了亲情。
题为遗忘,实为写怀念。
将这篇文字,纪念我曾经逝去的友情、荒芜的爱情、将冷的亲情。
20xx年xx月
被遗忘篇二
我想起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是一个盛产诗人的地方。中国古代诗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或者说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平衡点。写感性的文字,是心中情感的自由流淌,但没有理性的深入,便只是一幅浅易的写意画,弄不好就成了“吟风弄月”;而理性的文字,是智慧的恣情迸发,但没有了感情的表达,便只是一本生硬难懂的哲理书,弄不好就成了“故弄玄虚”。而中国诗词的魅力在于它那另人着迷的意象,它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伟大桥梁。而这一点,在月亮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在众多古典诗词里,月亮作为一种传统意象,是文人墨客在清冷孤寂的夜晚的精神寄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这些以月作为意象的诗句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描写优美景色,或洒脱放旷,或婉约惆怅。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将自己的感情通过月亮这个意象宣泄到纸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李涛的《叹月》虽也写月,但却极具理性。前者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后者体现出作者的政治抱负。可见在那个时候,月亮是倍受青睐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写文章的人倒多了起来,而月亮却被渐渐遗忘。
在我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有许多艺术青年进行了一次次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坚信文学可以拯救世界可最终却化为各类先锋的拥戴者,不过他们追赶先锋的速度总是比不上被先锋抛弃的速度。他们永远不会静下心来看一看那皎洁的月亮,他们的眼睛里布满灰尘。他们的文字中充满了漂泊无依的空荡,似有似无的反叛精神,却又弥漫着妥协的气味。他们的叫嚣侵透着一种惺惺作态的东西,根本上,他们是物质的。让自己琐屑的语言和神经质的感触互相拉扯着机尽朦胧之态地宣泄于纸上。用虚构的高深来掩饰灵魂上的无根。
月亮哭泣了。似乎再也没有人在孤独冷清的夜晚把它当作精神上的寄托。那些所谓的作家也越来越少有人将它写入文中。他们仿佛不再是引导精神世界的真知灼见的探索者,他们的信仰之根仿佛接受了金钱名誉的“割礼”,流失于世俗中。于是,“快餐文化”无孔不入已是大众精神殿堂摇摇欲坠的先兆。
月亮目睹了这一切,但它不能向世人诉说,于是它哭泣了,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它正在被人们遗忘。
被遗忘篇三
别人都说要忘记一个人唯有时间和新欢。选择了时间,却一天比一天痛,无处诉说。选择了新欢,跟着朋友四处看往,寻找那个真正我需要的人,但在我眼里却没人比她好。慢慢的我开始沉迷游戏,开始喜欢上酒,开始知道了这才是最疼的,我仿佛觉得自己失去了整个世界,仿佛觉得我活着不知道何去何从,我试着醉,试着用别的东西去悦,可当我再次看到她时,笑容却渐渐消失,心情也随之而去。
每一次看到她与别人说话时我都会生气,每一次看到她心情不好时,我都想安慰她,每一次她不回我时,我都会胡思乱想,每一次她做错事时,我都想说她是猪,或许她觉得这是在嘲讽她,可你知道吗?我只想和你多聊两句,哪怕骂我也好,哪怕一两句也好,我总想找话题与她聊,可每一次当她说别的异性时我却很痛,你知道吗?那一次你为别人骂我后,我哭了,第一次为一个人流泪,第一次我觉得死很好,第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疼。无数次的试探,无数次的凄凉。
有一个人说得好,世界上最惨的不是身体上的折磨,而在于心,最痛苦的无不过于在最伤心的时候想起与她最美好的回忆。
被遗忘篇四
说起香道,估计十有八九不知其然,或者联想到上香拜佛。
其实,香道是古代中国的标签,正如茶道,但也快被日本注册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了。
古代我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但如今茶道与插花,已成为隔邻日本的国粹,而香道这门极纯粹、极高雅的中国艺术也快被日本注册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了,而彻底烟消云散了。
古人所言,“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讲的正是,居于斗室之间,燃起一壶名香,再挂上一副山水佳画,便有一日神游天下山水,而无脚足之劳的悠然之意。
中国人用香大约起源于秦汉,那时以汤沐香,净身与净手在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很普遍的事。到了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更是熏香文化大行其道,更繁衍出覆手香囊之类的物品。
接着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此时方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而今天,国人说到熏香第一想到的却是佛寺禅院里已经变的有些畸形的装神弄鬼的上香了,作为外来宗教,佛门无疑自汉魏两晋以其需要变相继承的熏香,然而究其实质早已没有了那种文化沉淀与精髓。
相比较与隔海的东瀛,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