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良好的教学计划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计划范文中包含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一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这部分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这部分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一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对比实验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1.能对加快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2.能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教师准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预设:
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一)以加热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实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加热的比不加热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做对比实验。
师:现在就按照同学们刚才说的,老师来做这个实验,看我做得对不对。
2.师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演示实验。(边说边做,并用投影仪展示。)。
(二)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物质应该一样多;水一样多;放入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
2.投影出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抽生读一读)。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再看我们刚才加热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碾碎呢?你能自己设计实验了吗?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确定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碾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小组长含在嘴里不动,实验员用舌头翻动搅拌,材料员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记录员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戏,你有办法快速制作出来吗?课上交流后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尝试。
2.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二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让学生体会到溶解快慢与搅拌、温度颗粒大小有关。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红糖、水槽1。
一、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请同学帮我尝尝是什么味道的。(请一位同学喝并问问是什么味道的)。
生:没有味道。
师:噢刚才老师忘了在里面加糖了(在里面加一块糖),现在老师在里面夹了一块糖,再请这位同学来尝一下是什么味道的。
生:还是没有味道。
师:奇怪了,老师明明在水里加了一块糖为什么还是没味道呢?
生:因为糖还没有溶解。
师:那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老师快速的喝到糖水呢?
生:搅拌、加热、切碎?
师:同学们说到了很多种方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溶解的快与慢(板书:溶解的快与慢)。
二、小组实验。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生: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都具备了成为小科学家的潜质,咱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必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三个可能加速溶解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一一验证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如何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用品有红糖,烧杯,搅拌棒,谁能说说用这些东西该怎么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
生:烧杯加入水,然后放入红糖,用搅拌棒搅拌。
师:看来刚才同学设计的实验还不太完善,谁能帮助一下他?
生:再拿一个杯子,里面放入红糖,然后不搅拌,两个杯子放在一起,看看谁溶解的快。
生:有影响,所以两个杯子的红糖和水要一样多,水的温度也要一样。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实验完整的总结一遍,拿两个一样的杯子,装入一样多的水,放入一样多的红糖,一个杯子搅拌,一个杯子不搅拌,观察哪一个杯子的糖先溶解完,然后停止实验。咱们搅拌的实验过程已经有了,谁能根据第一个实验的过程设计出温度和颗粒大小的实验呢?小组讨论两分钟。
师:讨论结束,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
1.两个杯子放入等量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
2.加入等量的红糖。
生:不可以。
师:那怎么设计实验才可以使加入搅拌但又不影响实验结果呢?
生:两个杯子同时搅拌。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在温度的试验中,我们把搅拌当做不变量,就可以不影响实验结果了。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将我们刚完善的温度的实验完整的叙述一遍。
师:两个实验的实验步骤我们已经有了,但在实验之前呢老师还有几点温馨提示:
1.搅拌过程中注意不要让水溅出来,轻轻搅拌。
2.倒热水的时候注意不要被热水烫到。
3.实验过程中保持轻声4.实验完成后将实验用品放在桌角5.小组分工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请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搅拌和加热可以加速溶解。
生:会。
师:既然大家都觉得会,谁能用咱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
生:冲咖啡、冲药?
师:看来切碎确实可以加速溶解,其实咱们身边处处是科学,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师:咱们已经掌握了三种加速溶解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谁溶解的快得比赛。我先说比赛要求,每个组都有一块方糖,用最短的时间将糖全部溶解并且将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坐端正的组获胜,咱们看看那个组最先完成。比赛开始。(学生实验)。
师:第一组最快完成,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把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所以溶解的快。
师:看来同学们师非常聪明的,将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时溶解更快了。其实在咱们身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加速溶解的方法,你们知道吗?说说看。
生:冲咖啡,洗衣粉?
师:咱们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科学,只要你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用心观察的小科学家。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三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四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
这部分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这部分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一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学情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对比实验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评价任务。
1.能对加快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2.能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教师准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预设:
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二、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与慢的方法。
(一)以加热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实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加热的比不加热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做对比实验。
师:现在就按照同学们刚才说的,老师来做这个实验,看我做得对不对。
2.师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演示实验。(边说边做,并用投影仪展示。)。
(二)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物质应该一样多;水一样多;放入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
2.投影出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抽生读一读)。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再看我们刚才加热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碾碎呢?你能自己设计实验了吗?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确定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碾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小组长含在嘴里不动,实验员用舌头翻动搅拌,材料员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记录员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与应用。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戏,你有办法快速制作出来吗?课上交流后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尝试。
2.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五
1、能根据引用自己设计的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
2、能用温度计测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能从记录中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影长的温度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观测和记录一天中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分析和观察数据,研究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及温度变化有关系
一、问题导入
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什么?
(温度计,卷尺,标杆)
设计意图:今天这节课就是观测和记录应玚和温度的变化
二、研究观测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1、建议4人一组
2、明确任务后,根据学校条件,选择观测方法
第一种:在校园内向阳的地方插一标杆,是标杆与地面垂直,从早晨开始,每节课后在阳光下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标杆的影子,用卷尺测影长,并把时间和温度记录下来,晚上进行总结。
另一种方法,自制一个影子钟,用木板做底板,底板中间钉一铁钉或木棒,注意铁钉一定要垂直钉入,标出四个方位,每过一小时,记录位置和时间,晚上小结分析影长,位置和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
3、小结:太阳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在用温度计测量时,要注意液柱停止或下降时再读数。
三、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1、本活动要在学生按要求切实的情况下完成记录的基础进行的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记录下来,学会发现问题,如:“为什么中午时温度并不是最高”感兴趣,要使学生有自己的解释。
3、可在桌上立着一支笔,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铅笔观测影子长短变化
总结:小组分析记录:
1、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变化的关系
变化规律:长,短,长。
2、太阳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关系
变化规律:低,高,低。
四、板书设计
太阳和影子
温度变化曲线图
日期
地点:
影子长度:
气温:
结论:
五: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认真,细致。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六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七
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与过程,以下是雨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的参考。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雨是一种大自然的凝结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雨的成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
科学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对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师:如果让你猜想,你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水蒸气遇冷)。
生:做实验。
二、引导探究。
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师:我相信有了这两个提示再加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想出好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师:你们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
生:生汇报――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就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用冰使水蒸气遇冷。
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加少量的热水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认为作为制冷装置的冰不能离水蒸气太远,免得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师:你们想到的,老师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
师:实验方法设计好了,下面我们该做实验了,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几点,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自己读注意事项。
师:注意事项明白了吗?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实验,请各小组长到前面领冰,小组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随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构建新知。
师:我们的实验到此为止,其它仪器不要动,把酒精灯轻轻的从三脚架下移出来,并熄灭它。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得到结论:雨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评价)刚才我们在实验室里成功的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师相机提问那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水变成的)真的有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吗?(没有)那是什么给它加热的?(太阳)在实验是我们用冰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的有一个大冰块吗?(没有)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的?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会怎样?(非常的低)。
师:同学们的推想和科学家的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拓展延伸。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束部分: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有了这莫大的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继续研究自然中的奥妙吗?老师会一直关注着你们,并期待着你们成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八
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拓展活动以根据连环画写科学童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这个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四4班有个别的学生不太好,四3班完成的较好。有待于教师继续辅导督促学生完成。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九
1.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3.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知道在不同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
会记录噪声产生的现象和减少噪声方法。
1、各种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
2、棉花、改变“发声罐”声音的计划卡等。
1、易拉罐、玻璃珠、黄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资料。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感到舒服,而噪声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2. 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3. 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1)了解乐音和噪声。
说说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讨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
(3)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
(4)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4. 阅读与拓展。
由学生阅读并讨论《奇妙的声音》。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十
1、亲身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用动作等表示声音有强有弱。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是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能够辨别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风铃管发出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
3、通过具体的音叉、琴弦发现这两种物体的音高是由它们的大小、长短、粗细决定的。
4、养成善于观察,养成把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到尺子音量大小、声音强弱是由尺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音高的变化与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系。
3、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三、材料准备:
钢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组)。
吉他三根弦(粗、中、细)4人小组一把:备有拨片。
风铃管四根一组:老师演示。
记录表1张;3张小表。
教学过程。
一、音量(声音的强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写下“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势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动。
今天我们研究声音,研究声音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轻声讨论反复静听。
大声回答。
2、讨论、回答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大声、轻声”这是声音的什么变化呢?
音量的变化。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
3、声音的强弱变化与什么有关?
声带的振动我们能感觉但无法看见;可以找到一样物体吗?既能能听清它声音强弱变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动的变化。
用尺子拨动振动看哪里。
尺子声音强-----------怎么做到。
尺子声音弱-----------怎么做到。
做几次。
以2人小组为单位,学老师的方法轻轻拨、用力拨。
先辨认声音的强弱,再仔细观察比较尺子有什么变化。
完成作业p28活动记录表一。
听到老师的信号停止实验,将尺子放入抽屉。
4、用敲钢片琴的小乐曲来停止实验部分把钢尺放进抽屉,开始汇报部分。
汇报轻轻拨动尺子……。
用力拨动尺子……。
用手势表示。
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
尺子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
尺子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尺子振动发出声音的强弱(音量大小)与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和尺子一样,发出的声音强弱和它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呢?请同学们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体。
把作业本合起来放到抽屉。
二、声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能边敲边唱出曲子是因为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有高低。
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声音的高低,推测哪个钢片发出的声音最高,哪个最低?
敲长钢片-------声音低(动作表示)。
敲短钢片------声音高(动作表示)。
2、长时间试验过程:钢片琴最长的发出声音最低、最短发出的声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出现音叉和吉他,我们一起来来研究。
要求:
1)先推测(不动手)------再轮流敲、听。(静)。
2)轻声讨论:确定声音高、低。
3)总结填表:音叉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任务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实验台换取下一个实验的教具。
两个音叉敲击发出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根吉他琴弦呢?拨动发出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记录: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
音叉(琴弦)声音高的,……。
音叉(琴弦)声音低的,……。
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细)有关。
3、两个实验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组里汇总2个实验的结论。
想想平时还接触过什么物体(乐器)发出声音有高低,推测可能与什么有关。
4、汇报:
当提高音叉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时,问更低的声音和更高的声音音叉会是怎样的形状大小。
1)老师请你们来推测风铃管,提出三个问题。
小组看着展台讨论1分钟,汇报。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尺子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高低与音叉大小、钢片长短、琴弦粗细有关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那么我们用有变化的声音和老师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十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内容分析: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地球上已知的矿物有近4000种,常见的有五六十种。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2、学生情况分析:
有些学生可能听说过矿物,对矿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矿物比较陌生,可能更不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本课在学生对岩石的性状初步进行了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并通过课文资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有着差异,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人们对它们特性的观察、描述方法也有所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对岩石的组分——矿物的关注。
本课教学是在前面已经对有关岩石的一些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会从颜色、颗粒、结构等特点方面来描述岩石,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经熟悉的花岗岩入手,通过运用工具对花岗岩的组成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花岗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知道矿物存在的形态,进而认识到岩石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能力目标:学生利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的结构,研究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一些矿物的形态特征和用途,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态度情感:培养学生对身边的矿物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几种常见岩石,知道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能够利用工具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一些常见岩石的矿物组成成分。
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放大镜等,常见矿物的标本或图文资料。
矿物欣赏的多媒体课件。
1、能够按照实验要求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2、能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3、能够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课堂小卷形式进行评价:
1、查阅关于矿物的资料,了解大自然中矿物存在。
2、生活中的那些地方应用了什么矿物?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十二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二)科学知识。
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演示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小结。
【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学预案】。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开放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创设情景,激趣揭题,5-6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光盘,让学生猜猜里面录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倾听与观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揭题。(教师板书:听听声音——奇妙的声音王国)。
1、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及填写《记录卡》,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出声音。6分钟。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吃苹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记录卡。
发声物体。
物体类型。
你的发现。
2、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让学生观察。
教师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并用左手压紧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后用右手轻轻一打击,让尺子发出声音。
教师再实验一次(这次较用力打击尺子),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提出假设:“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在各小组内充分地合作实践、研究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提出问题:声音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一会儿故意把音量调小,让学生谈感觉如何(声音小);一会儿又故意把音量调大,让学生谈感觉又如何(声音大)。
教师边板书边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让学生齐读板书一遍)。
3、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5-7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口琴,让学生观察一遍。
教师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请1~2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
(2)提出问题:这位同学吹的歌曲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吹的声音不停地变化着高低)。
(3)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巩固练习(5-7分钟)。
1、电脑投影,出示题目和要求:(利用各种乐器和实验器具发出各种声音)。
a、发出又高又响的声音。
b、发出高而小的声音。
c、发出低而响的声音。
d、发出又低又小的声音。
各学习小组充分实践,师巡回指导。
2、教师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并用电脑投影板书。
3、教师赠送“礼物”,(老师边说边将几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后用这几只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3-5分钟)。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2、学生谈噪音对人类的影响并讨论该如何减少噪音。
3、教育学生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良好习惯。
4、总结学习所得(学生齐读板书),质疑。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数粒绿豆籽的矿泉水瓶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要轻轻摇晃一下就会发出声音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设计—个实验使摇晃的声音变小或消失?(让学生充分发言)。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去把这个实验做一做,并写好活动记录,下节课汇报。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十三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实用14篇)篇十四
1、 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 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 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 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 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 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 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 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 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 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 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 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 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 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 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
a、看起来漂亮 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 )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