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有序系统的工作计划。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编写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一
投影出示练习六第l题。
解答练习六第2题,步骤同第1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不是算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而是需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例3。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看第25页例1下面的“想”,并填好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5×2+6×4×2+5×4×2+6×4。
提问:6×5×2、6×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在书上。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6×5+6×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实现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渐变?(第二种)。
前左下。
的宽找错了)。
接着,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课堂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二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三
1、长方体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一般情况下()面的面积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表面积是()。
5、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厘米。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米4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5分米,这个长方体有()个面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其余四个面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8、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9、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四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课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六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5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15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自主探究。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4)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作
业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四第1题。
3、做练习四第2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七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教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电脑动画软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或学生板书,同时其余同学填书上。)。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厘米2)。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厘米2)。
答:至少要用148厘米2纸板。
练一练:(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米2?(请几位同学用投影片做,选作订正样题。)。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列式:
学生: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1.口答课本p27:1。
2.计算课本p27:2。(各请两位同学用投影片写,集体订正。)。
3.口答。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角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的列式是42×6,结果是48分米2。()。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2.作业:课本p27:3,4,5。
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每个面的面积计算是旧知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进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中,设计安排了学生实物操作,观察平面图、立体图的动画演示,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上两个台阶,其一是由看实物到看立体图,其二是由知道了长、宽、高就能想象出实物图形,这样既使学生在空间图形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八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归纳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九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
教学目标:。
3、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
师:你们快要毕业了,我们班级陈艾菲的妈妈为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是一本长方体的相册,里面有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照片。
多媒体:相册。
2.引题。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师: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来。
2.分组合作进行计算。
3.小组讨论并把算式贴在黑板上:
方法一:30×28×2+30×5×2+28×5×2。
方法二:(30×28+30×5+28×5)×2。
4.在完整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注意写“解”,单位。
5.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根据总结,演示多媒体)。
6.练习:
师:老师的难题解决了。那你们昨天不是回家测量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长、宽、高,现在你们给同桌求它的表面积好吗?注意只列式不计算。
出示几份学生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1)餐巾纸盒。
问:求餐巾纸盒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2)大橱。
问:求大橱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7.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呢?
8.这里有个长方体,看看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2)给一个长和宽都是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1×1+1×3+1×3)×2。
b.1×1×2+1×3×4。
c.1×1×2+1×4×3。
问:那2、3、两个算式有什么道理呢?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
师:先说说1×1×2+1×3×4有什么道理?
(多媒体演示)。
师:那1×1×2+1×4×3有什么道理呢?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1×4就是4个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3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4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
a.4×4×4 。
b.(4×4+4×4+4×4)×2。
c.4×4×6。
问:为什么第3个答案也是正确的?
(多媒体演示)。
9.问: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完整板书:和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生:计算的结果是能做成的。
生:6×6=36(平方分米)。
(4×1.5+4×2+2×1.5)×2=34(平方分米)。
师:铁皮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书箱的表面积是34平方分米,看来是够的,那老师就开始做了。
(教师演示)。
问:不够了,为什么会不够呢?
问:那怎么办?
生:把旁边多余的切下来移到左面这里,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
师:所以在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还不能单看表面积的大小是否合适,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我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课后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一个火柴盒。
师: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请同学们课后来解决好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决。明天上课时我们来作交流。
五、课堂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一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四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却出错了,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的。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长方体革面的人是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一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四、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看观察分析得出表面积的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兴趣较浓,且对计算方法也掌握的较好,避免了死记公式的办法。
五、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出示一些生活实际应用题,既练习了实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五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六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回忆。
2.联想: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七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资料共享平台。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通过演示课件,加强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总结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本节课我创设让学生“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纸板”就必须知道长方体纸盒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及时我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把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练习题,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归纳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没有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学生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在学生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的,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火柴盒,让学生分别求一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盒的表面积,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九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回忆 。
2.联想:
3.归纳引入新课: 。
4.教学例2。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20篇)篇二十
老师们在讨论《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常常会有几点疑惑:一是前节刚上过《展开与折叠》,这节有什么必要再把长方体再展开?二是教材为什么要安排“估算”?三是教材中的正方体图形有什么必要同时给出三个棱长的数据?对这几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本节为什么要把长方体再展开?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求的是面积。既是面积,就是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因此,从逻辑上说,教材在这里必须要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才能用面积的概念去给表面积下定义。在平面几何里,所讨论问题的前提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要再次展开。
三维立体空间与二维平面空间的图形的相互转换,是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立体图形,目前我们在教材里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三维示意图”(实际上是二维图形)。因此,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常常具体地体现为“让‘三维示意图’立起来”。而学过立体几何的人都知道,未来学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最重要的意识与能力就是“转化”,即把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本节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形的对应关系的讨论,意在加强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为什么要安排“估算”?
教材在“估一估,算一算”的小标题下,提出:“做上面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先估一估,再精确计算。”
我认为,这首先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是做纸盒时必然要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既然从生活中提出了做纸盒,就理所当然地要服从生活逻辑。
其次,这里说的是“至少”,也就是,估算时应当“往大里去”。因此,可以是用最大面的面积乘以6,也可以是把整个展开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的局部。这样处理,就不会跟后面精确计算的过程重复,也就不会显得多余。
更重要的是,估算技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意识,重视估算,是新课标、新课程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最显著、最重要的改进之一。本节的引例又确有估算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在本节安排估算是很有道理的。
三、正方体图形为什么要给出三棱长?
本节的课题是《长方体表面积》,而非过去教材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教材的正文中实际上只讨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而对正方体表面积只是在“试一试”中作为长方体表面积的一个应用给出。在“试一试”里给出的条件是“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而在紧接着的“练一练”中,给出的正方体图形则标明了三维的数据。
我认为,这段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算法来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把“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平方乘以6”处理为学生的“已知”,而必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也就是,要把“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转化为“长、宽、高都是0.8米的长方体”,然后,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简化为“棱长平方乘以6”。否则,在数学逻辑上就是不严密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