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优秀范例,供大家借鉴。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一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二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四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五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七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八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九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触摸喉头。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
【导语】的会员“柠绫然”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一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三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1、2、3三道题。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四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3.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5.八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五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一)声的产生。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
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六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八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十九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四、教 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
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师: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0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
七、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见课本 31页)
八、板书设计:
§1.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二十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范文(21篇)篇二十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