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一种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文,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一
p103。例51=2/2=3/3=4/4=5/5=……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p103。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二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一个例题两小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假分数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有利于以后进行分数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是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
3、使学生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三
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1、众数.............................1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1.众数。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2.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006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1月11917414395115173163。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练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05年2-15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六单元实力评价。
一口算。
1.2×3=0.36×10=2.4÷8=。
0.4÷0.8=0.25÷0.5=3×2.3=。
4.72-0.72=1.5×4=8.56×0=。
2÷0.2=1.2+3.5=5.6÷5.6=。
时的有1人。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
人数。
上网时间/时。
1.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小时到()小时之间。
2.算出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五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六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年年年2005年。
万福商场。
东方商场。
……万福商场……东方商场。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四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从生活情境中导入,认识带分数;
二、探索新知,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化法;
三、实践应用,能灵活应用化法解决问题;
四、巩固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结合,让学生认识带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带分数,进而能在数轴上找到带分数相对应的点,把带分数和1比大小,从而能发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它们之间是可以互化的'。整节课环环相扣,条理清楚,但是在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时没有图形结合,直接用分子除以分母,学生们能按照步骤依葫芦画瓢,但是个别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方法,在做作业时出现了格式上的错误,需加强规范及辅导。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桥小伙子。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六
这是一节由我校苏谊青老师执教的课,该教师一向教学基本功扎实,要求严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是一节计算课,难点是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时,哪个数充当整数?哪个数充当分母?哪个数充当分子?其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就是将分子、分母掉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说理、示范、让学生说一说等,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练习。教师设计的练习量充足且类型丰富,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从不懂到懂都是该教师手把手的'教学成果。
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我受益非浅。以下是我在本节课中最欣赏的亮点:
1、板书设计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有启发性。
2、教师的语言精辟、简练,有一针见血的功效。
3、练习精而活,让学生耳目一新。
4、能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苏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好,是我们教学者学习的榜样,希望通过学习她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使学生喜欢每一节数学课,期待上每一节数学课。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七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学习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张挂学习挂图。板书:观。讲解字形、字义。
3.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4.提出问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听我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1.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上面的两个问题。
2.要求学生听准生字的读音。
三、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用序号把这一课的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2.指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展交生字、词。
1.出示注音卡片:观沿答百别弄际抬信。
2.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用生字练习组词。
五、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井()观()沿()百()。
开()现()没()白()。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我会填。
坐()观()()熟蒂()()有()短。
徒()无()()苗()长()长()短。
想一想组一组。
卜:补补丁()()。
力:()()()()。
又:()()()()。
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学习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张挂学习挂图,读题。
2.上一课,我们初步读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细读、理解。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对照挂图,让学生说明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板书:井沿。讲解生字。井沿: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沿,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从哪儿来呀?)。
(2)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3)“一百多里”在这里说明了什么?(一百多里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在这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天很大)。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3.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大话是指夸张的话)。
(4)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无边无际。
(5)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无边无际没有边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天非常大)。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注意“哪”的读音和语气(“哪”作语气词,读轻声,不读第三声)。
(7)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为了天有多大的问题争论起来)。
4.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1)青蛙为什么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见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自信、肯定、自以为是的语气)。
(3)小鸟为什么笑了?(小鸟笑青蛙眼光太狭窄,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小片天,还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错误)。
(4)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
(5)指导朗读“你是弄错了。”(其中的“是”字,表示了肯定的、勿容置疑的语气)。
5.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三、课堂练习。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空:
青蛙坐在()看天,看到的天不过()那么大。小鸟站在()看天,看到的天()。
3.把课后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八
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进行转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
1=()/11=()/22=()/33=()/4。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7: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4/410/528/7。
学生独立思考。
反馈:
借图进行分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推想。
优化方法:学生阐述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进行转化。
2、出示例8: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师引导学生回忆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反馈: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指名板演。
板演的学生说出各自转化的方法。
2、在里填上“”、“”或“=”。
教科书p49页第6题。
四、课堂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九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减带分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年的分数的带分数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例3、例4介绍带分数减法中被减数是整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的计算方法。在其前安排了准备题,是为这两个例分散难点,作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说一说像怎么想的?p132准备题。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3。
a、出示例3,看一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怎么办?
b、分组讨论。
c、反馈讲评。
d、看书p132。
2.试一试:先看一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3.教学例4。
a、出示例4。
b、看一看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再看一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怎么办呢?
4.试一试。
5.小结带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p133、1--4。
2.说一说带分数减法有几种类型?要注意什么?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和前面的内容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
教材分析:这两个例题是教学带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例5是带分数连加,与带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几个加数可以一次通分,最后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公成带分数。例6是带分数的连减。当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使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进来还不够减时,就要从整数部分拿出2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再减。可以一次通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p136准备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5。
a、出示例5。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
d、看书p136。
e、说一说带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f、试一试p136。
2.教学例6。
a、出示例6。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通分后再看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要怎么办?
e、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f、小结。
g、试一试。
3、小结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计算练习p137、1--3。
2.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小结:带分数连减时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又对又快?
第二课时(练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05年2-15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六单元实力评价。
一口算。
1.2×3=0.36×10=2.4÷8=。
0.4÷0.8=0.25÷0.5=3×2.3=。
4.72-0.72=1.5×4=8.56×0=。
2÷0.2=1.2+3.5=5.6÷5.6=。
时的有1人。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
人数。
上网时间/时。
1.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小时到()小时之间。
2.算出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五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六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万福商场。
东方商场。
……万福商场……东方商场。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一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新授课。
课件。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7/38/215/59/413/1311/630/1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同点。
(共同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五、重点指导。
1,p100.做一做。
2,p101.4。
3,口答: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6。
5,p102.7。
6,p102.8。
7,p102.9。
六、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二
小数化分数。(教材第97页例1和“做一做”,练十九第1、2、3题)。
经历探索小数化成分数的过程,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将小数化成分数;形成约分的习惯,懂得将小数化成最简分数。
(一)、导入新课。
2、老师小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
师:谁来列出算式?
生:3÷10=0.3米3÷10=3/10米。
师:还是这根绳子,如果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
生:3÷5=0.6米3÷5=3/5米(选两个代表到展示台展示自己的算法,并让他们叙述自己的算理.)。
师:观察一下上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0.3=3/100.6=3/5。
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就行了。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请学生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自己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师生小结如下:把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做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做分子。
师: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需要化简的分数,要化简成最简分数,还要看清楚原来的小数是几位小数。
1、做97页上的“做一做”,集体订正时,说说你的.方法。
2、练习十九第1题:先观察图,独立完成,再交流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九第2题:独立完成,订正交流。
4、练习十九第3题:独立连线,在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和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和上面的小数比较。
谁来说一说你今天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红和小明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小红用了0.8小时,小明用了3/4小时,哪位同学登得快?”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要想比较两个人的速度,需要把这两个数统一成一类数,要么都是小数,要么都是分数,这样才能便于比较,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三
1、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是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2、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3、使学生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分数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谈话导入:
谁还能举几个假分数的例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识的.板书成两类,同时选择1、2个分数让学生说说意义及其组成。)。
二、探索建构。
1、师问:你能把这些假分数化成整数吗?试着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方法。(法一: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法二:根据假分数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当板书思考过程,如果学生对于第二种方法想不到,教师应适当提醒或作简单说明,以便于进一步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口答:将16/8、21/7、42/6转化成整数。
5、观察思考:这些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6、师:你能不能也出几个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考考别人?
7、师问:谁能概括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把这些假分数化成整数的?
1、师问:刚才举的假分数的例子中,还有这部分假分数能不能化成整数呢?为什么?那它们该化成怎样的数呢?(小黑板出示带分数的概念。)。
2、师:这个概念看得懂吗?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4/3可以写成1这个整数和1/3这个真分数合成的数,像这样的数就叫带分数,这个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师板书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并组织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题目:读出下面带分数,并说说它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
621。
4、师小结:这两个数表示的是同一个点,说明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可以这样说,带分数实际上只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5、师问:你们想不想把其他的假分数也写成带分数的形式?就请动手试一试把11/4这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学生尝试着把一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6、交流方法。(共有三种方法。小黑板相机出示书上的两种解题思路,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板书。如果学生没有全部回答出三种思路,教师无需强求硬塞)。
(归纳得出方法:分子除以分母,除得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的分子,而分母不变。)。
9、概括总结:观察前、后两组转化假分数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揭题: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2。让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假分数表示。
2、练习九4。出示题目。问:这里把多长看作单位“1”?指导填5/3、1。其余让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九5。
出示题目:1=()/11=()/21=()/31=()/4。
2=()/12=()/22=()/32=()/4。
3=()/13=()/23=()/33=()/4。
第一组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三组让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这里几组等式都是把什么数转化成什么数?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整数——假分数)。
4、完成练习九6。
四、课作:练习九1、3;每日一题。
在备课之初,我就将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
理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算理。书上介绍了三种转化的方法,一种是画图理解、一种是推算理解、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计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计算(即通过一种方法的模仿)这一种方法学生掌握的效果最好,还有两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能想到,并且可能还是处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也就是心理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并不能叙述的很清楚。但如果只讲计算这种方法,而另两种方法不讲,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纯碎的机械模仿,这就违背了教学原则,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把11/4转化成假分数,其间我通过巡视发现不少中上等学生已经通过计算将11/4转化成了假分数,接着我让这部分学生回答他们的转化方法,当学生们存在疑惑时,我适时将另两种思路在黑板上展示,这两种思路其实就是计算的算理说明,在学生们看过、想过后再来理解转化后的带分数每一部分的意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难度就被分解了,学生既掌握了方法又理解了算理。
另外在这一堂课上,还有许多细节的处理不完善、不够到位,这些都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中须努力改进的地方。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3、使学生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分数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能举几个假分数的例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识的板书成两类,同时选择1、2个分数让学生说说意义及其组成。)。
二、探索建构。
1、师问:你能把这些假分数化成整数吗?试着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方法。(法一: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法二:根据假分数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当板书思考过程,如果学生对于第二种方法想不到,教师应适当提醒或作简单说明,以便于进一步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口答:将16/8、21/7、42/6转化成整数。
5、观察思考:这些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6、师:你能不能也出几个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考考别人?
7、师问:谁能概括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把这些假分数化成整数的?
1、师问:刚才举的假分数的例子中,还有这部分假分数能不能化成整数呢?为什么?那它们该化成怎样的数呢?(小黑板出示带分数的概念。)。
2、师:这个概念看得懂吗?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4/3可以写成1这个整数和1/3这个真分数合成的数,像这样的数就叫带分数,这个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师板书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并组织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题目:读出下面带分数,并说说它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
621。
4、师小结:这两个数表示的是同一个点,说明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可以这样说,带分数实际上只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5、师问:你们想不想把其他的假分数也写成带分数的形式?就请动手试一试把11/4这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学生尝试着把一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6、交流方法。(共有三种方法。小黑板相机出示书上的两种解题思路,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板书。如果学生没有全部回答出三种思路,教师无需强求硬塞)。
8、师问:谁来概括一下,刚才是怎样把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
(归纳得出方法:分子除以分母,除得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的分子,而分母不变。)。
9、概括总结:观察前、后两组转化假分数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揭题: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2。让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假分数表示。
2、练习九4。出示题目。问:这里把多长看作单位“1”?指导填5/3、1。其余让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九5。
出示题目:1=()/11=()/21=()/31=()/4。
2=()/12=()/22=()/32=()/4。
3=()/13=()/23=()/33=()/4。
第一组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三组让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这里几组等式都是把什么数转化成什么数?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整数——假分数)。
4、完成练习九6。
四、课作:练习九1、3;每日一题。
课后反思:
在备课之初,我就将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
理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算理。书上介绍了三种转化的方法,一种是画图理解、一种是推算理解、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计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计算(即通过一种方法的模仿)这一种方法学生掌握的效果最好,还有两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能想到,并且可能还是处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也就是心理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并不能叙述的很清楚。但如果只讲计算这种方法,而另两种方法不讲,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纯碎的机械模仿,这就违背了教学原则,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把11/4转化成假分数,其间我通过巡视发现不少中上等学生已经通过计算将11/4转化成了假分数,接着我让这部分学生回答他们的转化方法,当学生们存在疑惑时,我适时将另两种思路在黑板上展示,这两种思路其实就是计算的算理说明,在学生们看过、想过后再来理解转化后的带分数每一部分的意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难度就被分解了,学生既掌握了方法又理解了算理。
另外在这一堂课上,还有许多细节的处理不完善、不够到位,这些都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中须努力改进的地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五
这一环节的教学,先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出示图形,让生先用假分数表示,再用整数(或带分数)表示,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由于相关内容的复习,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很快的掌握了知识,再由老师适时点拨,加深了巩固。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回忆,导入新课。
课前,出示图形,让生用假分数表示,再用整数(或带分数)表示,(一类是能化成整数,另一类是化成带分数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出示自学互动指导(一):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有这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这几组分数的结果都是整数;二是根据分数的含义,一个分数含有几个分数单位,“几个”就是这些分数的结果。从而得出: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的分子一定是分母的倍数,是几倍化成整数就是几。
出示自学互动指导(二)。
1、自学课本第71页例4第(2)小题,思考:假分数是怎样化成带分数的.?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三、测评。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熟练和巩固,多样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5、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从总结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六
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进行转化。
;多媒体教学。
填空。
1=()/11=()/22=()/33=()/4。
4/410/528/7。
学生独立思考。
反馈:
借图进行分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推想。
优化方法:学生阐述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进行转化。
学生独立思考。师引导学生回忆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反馈: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板演。
板演的学生说出各自转化的方法。
2、在里填上“”、“”或“=”。
教科书p49页第6题。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3、在猜想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得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说出下列各数各有哪些不同的质因数?
103512815214022125。
3、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看这里有许多分数。媒体出示分数:
媒体出示要求:(同桌合作)。
根据计算的结果分类。
(2)、反馈。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计算,你们把这些分数分为几类?
又是怎样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媒体出示分得的结果。
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1/22/55/81/35/62/9。
7/104/253/409/148/157/30。
这两个部分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分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提出一下三条:
(3)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有关。
第一次探索:
1、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认为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有关。你们怎样认为?
2、反馈:你们怎样认为?
学生举例说明:1/2和1/3、2/5和2/9、5/8和5/6这三组分数每一组中分子相同,但是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闪动一下分数1/2和1/3、2/5和2/9、5/8和5/6,
小结:我们可以从1/2和1/3、2/5和2/9、5/8和5/6看出: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
那么我提出的第三条:与分子分母都有关,正确吗?
第二次探索:
2、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分母个位是0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2)分母是分子倍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3)分母是2和5的倍数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4)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3、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引导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
(1)7/30分母个位是0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有的同学认为: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个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
5/8、7/10、4/25、3/40分母都是2或5的倍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5/6、9/14、8/15、7/30分母都是2或5的倍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得出结论: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不正确的。
(4)反馈。
a、讨论中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反馈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显示:
5/82225/623。
7/10259/1427。
4/25558/1535。
3/4022257/3023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自己找几个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出示:b、3/15中分母15分解质因数15=35,分母中有质因数3,但把他化成小数等于0.2是一个有限小数。
讨论:这和我们刚才的结论不是矛盾了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得出:刚才我们讨论的分数都是最简分数,3/15不是最简分数,但是化简后等于1/5,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所以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回答:这个分数必须是最简分数才符合这个规律。
(5)这就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请大家看书,把这个规律填写完整,并轻声地读两遍。
三、运用规律。
1、根据刚才的发现,想一想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要先想什么?再想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先想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再想分母中是否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2、练一练。
判别下面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3/2027/1815/84/1132/258/97/283/169/40。
29/1214/5。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判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只要先看它是不是最简分数,再分析分母中质因数的情况。
3、判断题。
(1)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还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3)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有约数3,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有约数7,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第(1)(2)是错误的,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说就对了。
四、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观察下列各式,按规律填空。
7/8=0.875(222)9/125=0.072(555)。
5/16能化成()位小数8/625能化成()位小数。
(2222)(5555)。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时说出规律:分母中只有1个质因数2(或5)化成一位小数,只有2个质因数(2或5)化成两位小数,只有4个质因数2(或5)所以能化成四位小数。
因为5/16分母中有4个质因数2,所以它能化成四位小数。
因为8/125分母中有4个质因数5,所以它能化成四位小数。
用计算器算一算对吗?
学生通过计算器证明答案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在数学王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不断探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有趣的规律。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八
在进行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中,常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要把小数化成分数。所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树互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深刻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而且还为学习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材第97页例1,做一做。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知道事物之间可能相互地转化以及存在着普遍联系。从而知道努力学习改变自己。
多媒体课件。
三疑三探。
(一)准备练习。
1、0.8的计数单位是()它里面有()个。
这样的单位。
2、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读出下面各小数0.46读作()0.035读作()。
(二)揭示课题。
情景导入:你能比较吗?
小红和小明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小红用了0.8小时,
小明用了3/5小时,哪个同学登得快?
谈话导入:
小数化分数(板书)。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教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来!说一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书本97页相关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相信你能弄明白刚才提出的问题。)现在开始自探用时5分钟。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课件出示自探提示。
自探提示:
2、填一填:0.07=7/()0.24=24/()=()/()0.123=()/()。
3、把0.13化分数时,因为0.13是()位小数,所以就在1后面写()个0作(),把0.13去掉小数点作()。
4、根据填一填2填空3试着说说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2、填一填:
0.07=7/(100)0.24=24/(100)=(6)/(25)0.123=(123)/(1000)在学生填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填写的根据是什么?(小数的意义: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0.24做题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演板检查学生探究的效果和是否能注意约分,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
4、根据填一填2及填空3试着说说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在合探该题时坚持让学生自己先总结、补充,不能总结完整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要直接出示答案。在学生充分总结、归纳的前提下出示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小数化分数,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记忆记忆)。
5、小数化成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小数化成分数时,如果所得的分数能够约分就要约成最简分数。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一)学生自编习题。
自编题: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一、完成课本97页“做一做”。直接写在书上040.050.370.450.013。
二、下面的小数化为分数是否正确。
0.5=5/10()7/10=0.7()0.65=100/65()11/10000=0.111()。
3、把下面的小数和与它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0.63/250.1241/503.2531/40.823/54动脑筋把0.a(a为1-9之间的数字)化成分数,不用约分就是一个最简分数,这样的小数有多少个?答案(有4个分别是1/103/107/109/10)。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强调总结,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小数化分数:。
例13÷10=0.3(米)3÷5=0.6(米)同一结果的两种。
不同的表示方式:。
3÷10=3/10(米)3÷5=3/5(米)。
所以0.3=3/100.6=3/5方法: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注意:化成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后反思:xxx。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