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指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并且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和精彩的文采的一种写作杰作,它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深度思考和丰富想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优秀作文能够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一
教学反思《倾听声音》是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中关于声学的一部分,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通过让学生倾听声音和模仿声音,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探究问题,并从中选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进行下节课的实验探究。
《倾听声音》这节课我上完了,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比,觉得学生几乎达到了自己设想的结果。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三年级的学生互动得很好,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声音这部分的积极性。因为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在不断地寻找声音并积极回答,感受体会到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美妙。同样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听录音回答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反复听了三遍,浪费了课上的时间也没达到很好的效果。二、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导,如果课堂气氛太活跃的话就是混乱了,学生就会学不好知识。三、课上时间我没有把握很好,以致最后下课了过了一会才讲完,时间很紧张。我课上的声音很洪亮,但不会以抑扬顿挫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嗓子也很累,这方面我需要及时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认真学好科学知识。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科学这门课,学好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二
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不一定是铁)做的;磁铁有(各种形状),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用途。
3、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
4、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相斥,异极相互相吸)。
5、辨认铁制品,(使用磁铁检测)比用眼看更可靠。
6、一般情况下,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
7、把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强),把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弱)。
8、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
9、20xx多年前,人们把(天然磁石)制成勺形,放在一个光滑的铜盘上,铜盘上刻着方向,轻轻转动勺子,当它停止转动后,(勺柄总是指向南方),人们称它为(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了。
10、用指南针定方向的方法是:
11、做指南针可以用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相同磁极相互排斥的磁力)悬浮起来的。
12、磁铁具有什么性质?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三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4、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答:
(1)制成合金;。
(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一、填空题: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食。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月食。
1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1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
18、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1000亿—2000亿)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成为(河外星系)。
1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2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21、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重要位置,(神州)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1、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2、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4、(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5、(重复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方法。
6、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7、厨余垃圾包括:果皮、剩余饭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它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废电池和医疗垃圾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9、(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0、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有40多个。
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2、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13、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
14、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此外,还有“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
15、(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16、(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17、填埋和焚烧的优缺点:填埋的方法:优点(比较方便,成本较低)缺点(占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较慢,可能会污染地下水);焚烧的方法:优点(占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热量可以利用)缺点(消耗电能,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18、垃圾填埋场各部分的作用:衬垫:防止垃圾与土壤直接接触;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气体排放管:把发酵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排走。监测井:随时监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
19、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0、减少垃圾的方法有:
(1)减少丢弃;。
(2)重新使用;。
(3)回收利用。
21、请你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
(1)洗手洗脸用水盆;。
(2)淘米水用来洗碗;。
(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等。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四
这是我眼睛里的科学。
春天橘子花开白白的香香的。
秋天橘子黄黄的像小灯笼。
这是我眼睛里的科学。
生病了去看医生。
吃药打针身体才会好。
这是我眼睛里的科学。
太阳给世界光明。
空气让我们呼吸。
这是我眼睛里的科学。
我眼睛里的科学。
帮助我认识这个世界。
不会被_所欺骗。
小白兔和小熊。
小白兔爱蹦蹦跳跳。
小熊很羡慕。
也想蹦蹦跳跳。
可就是蹦不起来。
就问,小白兔。
你怎么那么会蹦蹦跳跳呀。
小白兔望着天上的白云说。
我可能是天上的云变的吧。
小熊望着粗壮的树。
那我是树变的吗。
要不,怎么粗粗笨笨的。
老蹦不起来呢。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五
星期天,妈妈要亲自下厨做一道菜,做菜时需要已打碎的蛋黄浆。于是,我就去替妈妈拿鸡蛋。
我看着妈妈拿着鸡蛋往桌子上一磕,鸡蛋壳就碎了,心里疑惑不解:为什么非要拿鸡蛋去磕一下桌子呢?用手一捏不就行了嘛,这样还省事呢!
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我问了妈妈,我觉得我的妈妈什么都懂。但是我的认可却遭来妈妈的反驳,她说鸡蛋用手是捏不碎的。对此,我不以为然。
这不,我拿了个鸡蛋,本以为轻轻一捏就能把它给捏碎。但是,后来我才不得不承认妈妈是对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成功,鸡蛋依然纹丝不“碎”。
事后,我带着这个疑问翻阅了百科全书,最终得到了在我看来是个难题的答案。原来,我们在捏一个鸡蛋的时候,手的力量分散到了鸡蛋的各个部位,不足以把它捏碎。人们还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了拱形的桥,因为拱桥是形状王国中最稳固的。尽管这样的桥看起来比较单薄,但是车水马龙从它身上碾过,经历风吹雨打,它依然巍然不动。例如赵州桥,它挺立了几千年,俯身凝望滚滚河水流向远方,将多少人马护送过对岸。人们还建造了拱门,设计了汽车、飞机和安全帽盔等。所以拱形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
一个鸡蛋捏不碎,但你试过一手捏两个鸡蛋吗?你肯定认为一个鸡蛋都捏不碎,两个就更不用说了吧。其实啊,不费多大的劲就能将它们捏碎。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当我们一手捏两个鸡蛋时,手的力量集中到了两个鸡蛋的接触点。因为接触点作为受力点,面积很小,所以鸡蛋一下子就碎了。别说是捏两个鸡蛋了,就是一手捏两个核桃,也能将他们捏碎,这是同样的原理。
原来自然界有这么多的知识点,真是科学无处不在呀!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的话,那就去认真观察。为了明天不致后悔,那就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吧!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六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铁。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磁铁摔断了也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4.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磁悬浮列车就是根据同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造的。
5.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直,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6.指南针是作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钢针经过磁铁沿一个方向磨擦可以变成磁铁。
7.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8.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9.检验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可以采用悬挂法、指南针验测法、磁铁检测等。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七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字:离、携、登、逢、挽、眺、聚、提。
词:热闹、欢度、茱萸、聚会、思绪、天各一方。
重点句子: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主要内容: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八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字:离、携、登、逢、挽、眺、聚、提。
词:热闹、欢度、茱萸、聚会、思绪、天各一方。
重点句子: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主要内容: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原文:
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字:穷、陪、唱、疼、罪、缠、懂、废。
词:喜欢、插秧、唱歌、布条、缠足、痛苦、祖宗、刺痛。
重点句子:
1、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2、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3、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主要内容:
《孙中山破陋习》讲了孙中山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九
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学习目标:
1、学习“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诗人和嫦娥图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你有不会读的字吗?
5、学习生字。
6、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齐读。
(2)读了诗,你有什么收获?
(3)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我们知道了什么?天快亮了。
(5)天快亮了,诗人睡觉了没有?
(6)睡不着会感觉怎么样?很孤单,寂寞。
(7)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一说。
(8)再读,老师提个醒: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齐读。
(2)男女分开读。
(3)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吗?
(4)读了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5)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说说嫦娥为什么后悔?
(6)我们来想一想,嫦娥的心情怎样呢?
(7)那你们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8)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读这句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3)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诵这首诗啊,好吗?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它读一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师读4个字,生读3个字。
(6)诗人由于心情孤独寂寞,坐看屏风烛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到了月宫上的嫦娥,让我们轻轻合上书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7)寻找读诗高手。谁愿意来读一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八、作业。
回去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或长辈们听!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一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如何提高各题型分数。
1.应用文阅读,这个考察的就是细心,细心。文中没提到的千万不要以为是对的。可以多做几道题找找感觉。
2.默写。不要求你全部会背,但是我要你保证每句文言文说上句你都能接下句,而且每个字都要写会。
3.文言文阅读。这个就是你平时的文言文知识积累了,主要是凭语感。多读一读你课本中的文言文。
4.古诗文鉴赏。这个回答问题是有固定格式的。比如说,先翻译句子的意思,再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最后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般古诗会有注释给你介绍写作背景。贬官了就是内心苦闷,或者乐观。纯写景的诗就是喜爱大自然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现代文阅读。这个就是看你对文章的理解了。我高考是二选一。一般不建议选择记叙文。要选择读起来很枯燥的那个,答题调条理要清晰,123标清楚。
6.语言文字应用。这个是靠积累的,把你自己想象成小学生,思维放开了想就行。
7.选择题,这个方法就是多做题找感觉。如果选择题全对,分数一下子就会上去。
8.作文。靠积累,多读多写。建议去看看作文与考试。
返回目录。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二
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
【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三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四
1、教材简析。
《嫦娥》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内涵丰富,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对《嫦娥》的多义我不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并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的神话传说。
三、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神话传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课文朗读乐曲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反复诵读古时中积极感悟。
五、学法。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帮助学生学习。
六、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请学生注意听老师讲一个神话故事,然后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随后板书课题。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读课文来理解她的心情。)。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让学生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学生也来读。
3、知诗人:教师简介诗人的情况。
4、学习4个生字。
5、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齐读。
(2)理解字、词意思:云母屏风、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3)从字、词理解课文。
(4)从诗句中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5)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6)再读,老师提醒: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齐读。
(2)男女分开读。
(3)理解字、词意思:应悔、碧海、青天、夜夜心。
(4)从字、词理解课文。
(5)从诗句中理解嫦娥的内心感受。
(6)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7)让学生带着对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读这句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3)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诵这首诗啊,好吗?(师范读)。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它读一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师读4个字,生读3个字。
(6)诗人由于心情孤独寂寞,坐看屏风烛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到了月宫上的嫦娥,让我们轻轻合上书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7)寻找读诗高手。谁愿意来读一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学习目标:
1、学习“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诗人和嫦娥图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你有不会读的字吗?
5、学习生字。
6、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齐读。
(2)读了诗,你有什么收获?
(3)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我们知道了什么?天快亮了。
(5)天快亮了,诗人睡觉了没有?
(6)睡不着会感觉怎么样?很孤单,寂寞。
(7)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一说。
(8)再读,老师提个醒: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齐读。
(2)男女分开读。
(3)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吗?
(4)读了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5)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说说嫦娥为什么后悔?
(6)我们来想一想,嫦娥的心情怎样呢?
(7)那你们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8)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读这句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3)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诵这首诗啊,好吗?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它读一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师读4个字,生读3个字。
(6)诗人由于心情孤独寂寞,坐看屏风烛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到了月宫上的嫦娥,让我们轻轻合上书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7)寻找读诗高手。谁愿意来读一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八、作业。
回去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或长辈们听!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五
原文:
嫦娥(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六
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7、在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8、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9、诚信的基础: 尊重客观事实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4、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发展科技,教育
5、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发展科技、教育。
9、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10、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1、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2、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13、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14、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5、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7、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18、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2、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于困难时刻
4、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5、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学技术
7、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性的是:宪法
9、积聚着最先进生产力的是:国有经济
10、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11、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生命
1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严重危害性
13、公民享有的权利最主要、最有效的保障:法律保障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4、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5、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约定守时、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6、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承担责任
7、负责任的表现: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承认错误
8、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9、自尊的重要表现: 知耻
10、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更多表现在:人个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11、践行道德的表现:遵守法律
12、文明的体现:礼貌
1、我对自己负责任,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2、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3、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
1、对于人的成长来说,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承担责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行对外开放
3、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实行对外开放
三年级科学小知识(通用17篇)篇十七
汉字:
二、易混淆的字:
2、语文园地:p32形近字p16形声字去偏旁识字p64同音字、形近字和音近字。
p82加偏旁识字。
3、带“月(肉)”旁的字p65形旁表义“扌女氵讠木忄竹衤”p114。
三、查字典:
1、音序查字法2、部首查字法。
词语:
二、特色词语。
1、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p114p71。
2、aabbabacp99abbp131。
3、四字成语p132八字成语p114带反义词的成语p81。
4、表颜色的词p49。
5、p50匆匆地()()的()得abb式p131。
aabb又a又b不a不bp99。
三、组词:减一减p16p32加一加p82同音形近音近字p64。
句子:
一、日积月累。
1、名人名言(学习类)p32p692、谚语(祖国风光)p90。
3、古诗名句(写景)p98。
二、特殊句。
被字句把字句反问句设问句比喻句(p45)拟人句(p54)。
三、标点。
1、逗号句号冒号引号感叹号顿号。
2、引用人物语言的三种形式p31。
四、在句子中理解词的意思。
1、一词多义p98。
2、理解古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p35p84。
阅读:
一、主要内容。
三、过渡句p75中心句p85。
四、1、根据提示回答问题p7p10p19p21p26p55p75p109p117(文中小泡泡)。
2、每课课后问题。
3、提有价值的问题。
五、背诵。
1、p15古诗《小儿垂钓》2、农谚歌谣(瓜果蔬菜)p64。
3、对子(描写秋天)p494、三字经p131。
5、全背:9课《古诗两首》21课《古诗两首》p37。
选背: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p411课《秋天的'雨》13课《花钟》。
19课《赵州桥》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六、文中“小泡泡”
1、理解词语方法:p38p43p105p107p121。
2、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含义:p10p41p54p68p106p118p125。
3、读文章想画面:p2p73p92。
4读句子想问题:p7p19p55p75p88p44p117p123。
1、《不懂就要问》2、《做风车的故事》3、《五花山》4、《六个矮儿子》。
5、神笔马良》6、《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7、《喜爱音乐的白鲸》8、《信箱》。
八、趣味语文(2次)。
1、绕口令p502、编字谜p132。
九、成语故事(2次)。
1、《刻舟求剑》p1152、《闻鸡起舞》p33。
十、资料袋(9个)。
1、民族资料p52、李四光p273、宋庆龄p304、风筝p415、蜜蜂p57。
6、微生物p607、孔子p698、香港p969、圣诞节p126。
习作:
1、小练笔(4次)。
2、作文(8次)。
一单元:课余生活二单元:一个熟悉的人三单元:选一幅秋天的画写下来。
四单元:观察日记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六单元: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
七单元:编写童话故事八单元:自由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一、展示台(2次)。
1、多彩的课余生活图片展示p16。
2、传统文化的展示p82。
二、宽带网(2次)。
1、了解科学发明的故事p652、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p99。
三、综合性学习(2次)。
1、记录课余生活p5p11p142、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资料p70p76p80。
语文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怎样预习才算到位?
1.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标自然段。
3.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我个人认为复习没预习重要,你预习做好了初中学习方法,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写下来。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等知识内容。
四.课外阅读法: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记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记下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心得。
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主角,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教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本事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趣味,有滋有味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进取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我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并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必须的感情,且能用自我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一样时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资料。
三、品词析句,领悟情感。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境时,总是将自我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渲染人物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品味,领会内涵,学习用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实感如《月光曲》一文,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这样写道:“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边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着琴键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望了望”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贝多芬由屋外听琴到屋内弹琴的经过,来领悟他由同情到动情的感情变化,领悟他正是在这“望了望”的一刹那,产生了要把美的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