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从细节入手,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准的表达,将读者带入一个真实而饱满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相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一
2.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师生活动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六、作业布置。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二
像懒人那样思考,而不是真的变得懒散,你依旧需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操守,但你也要学会像聪明人那样做事。
在《聪明做事》一文中,我阐述了聪明人是如何取得更多成就的(相比较那些不那么努力、卖力的人)。今天我想就弗罗德的一句话作一下分析:
懒人似乎更聪明些,因为他们总会费尽心思去找寻更省力的方法。
懒人似乎更聪明些,这个论点是不是非常有趣呢?我觉得像懒人那样去思考,确实能够更省力地工作,理由有两点:
1、懒人总以最省力的方法去做事。如果你很懒散的话,你总会全力以赴地去偷懒。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工作任务上的话,也就意味着你以最小的付出实现了既定目标。
2、如果一件事无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的话,懒人是不会去做这件事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少做多得。他们不会去那些不会给自己带来成果的事情。
当然,我在这里指的是像懒人那样去思考,而不是真的变得懒散。你依旧需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操守,但你也要学会聪明办事。
如果你也想像懒人那样思考的话,那下面这四件事就是你要去做的:
1、质疑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不要仅仅因为别人都在做一件事,你就跟风去做同一件事。你该思考:非得如此吗?这样做真有意义吗?假如答案是”否"的话,那你也就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了。
2、只做那些能带来最大化成果的事。因为你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就要把它们都投资在回报率最大的事情上。考虑下你的投资回报率吧(roi:投资回报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是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它涵盖了企业的获利目标。利润和投入的经营所必备的财产相关,因为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投资和现有财产获得利润。又称会计收益率、投资利润率。---译注)。
3、走捷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次要的事情上。剔除多余的步骤,只做那些能帮你最终完成任务的事情。
4、尽可能多地去利用你所拥有的一切优势。行动之前,你都要思考一下哪些资源能帮你省去一些汗水。你朋友圈里有谁可以比你更快、更好地完成一件事?你是否能把市场定位在你已有的顾客群?你是否能够一次完成多个目标呢?无论你打算去做什么,都要记得利用一切资源为我所用。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三
但是看了那一则材料后,我才发现上述的成功只是表面的成功。那何为真正的成功?我认为真正的成功是经历了人生所有酸甜苦辣之后所达到小我的境界。
要达到人生的顶峰,大致有三个过程。
第一步,初识花花世界。在我们还未长大成人的时候,我们一直都躲在“父母”这个安全的避风港内。安逸的生活让我们没有过多的烦恼,因此在我们心中对世界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对这个花花世界充满了好奇。这只是人生的起步,并不是所谓的成功。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父母用努力换来的,也许,这仅仅代表着我们的父母成功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
第二步,体味五味杂陈。长大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克服,这磨砺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踩出通向成功的足迹的过程。这一步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若在这一步上半途而废,一切都只能归零。项羽的一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风华正茂的项羽用兵如神,终结了大秦帝国,但是,最终却被出身草芥的刘邦打得一败涂地,这也就直接导致项羽乌江自刎。试想一下,若项羽能冷静地分析形势,学会卧薪尝胆,学会忍辱负重,等待东山再起,也许,中国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因此,遇到挫折,不应该选择逃避,而是应该拿出坚持不懈的态度,再苦再累,也要一直走下去。
第三步,感受海阔天空。成功并不代表着拥有的多与少,成功只是来见证你在克服困难时所积累的财富。居里夫人可谓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她的科学发现,更在于她对待成功是泰然处之的态度。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世界,甚至将自己获得的奖牌给女儿当玩具。她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但是,她脱离了名誉的牵绊,得到了海阔天空,成功地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向顶峰攀爬的过程。每个人只有经历了这三个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诠释“成功”这个词。也许,山顶的景色不如山麓美丽,山顶不像山腰上有路可退,但是,你若达到了山顶,回想起攀登的过程,将自己置身于海阔天空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升华。
成功——经历人生,积累精神财富。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二、词语积累。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作业。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五
授课地点高一(6)班。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xx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六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让地球充满生机。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主题: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七
大自然的美,不在于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我认为在于大自然创造了一条食物链,汇集成食物圈。
山,孤僻,神秘,深邃,危险……在这文中,山成了智者,他与每一晚的嗥叫,枪声相伴,他看破红尘,却无力改变。狼应声倒地,狼牙仍露在凌风中,眼里泛着绿光。山不知是在心痛还是在担忧,我发现山在讽刺,山在嘲笑,山在鄙视。人类的无知,无知的人类。
在那泛着绿光的眼睛里,那位猎人看到了未来,看到山再荒芜,鹿再死去,树再倒下,变成了沙漠,没有绿洲,只有沙子,沙尘暴来了,无知的人类仍在捕杀动物。那位猎人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知道了山在思考些什么,他懂得了狼的一声声嗥叫。
“没有狼的地方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年轻的猎人追求这样,但他的无知让他亲眼看到一只只鹿的倒下,绿色再荒芜,山在报复。
“太多的安全可能会产生长远的危险”老猎人对年轻的猎人说。
在一座山中,听不到狼的嗥叫,意味着这座山已濒危了,无可否认这是无知的人类所索取的后果。他们并不知道山一直在思考什么,或许已经知道了,却为了利益……一座山,是一条食物圈,狼没了,羊就多了,草就少了,山就荒芜了,人类就灭亡了。山是智者,他懂得该放几只狼,多少羊,人是愚者,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生态平衡,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可是在中国,有多少人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政府官员吃着国家的饭,拿着国家的钱,拉出来的屎却好无用处。
如今中国,环保是骗人的,政府更加是骗人的,国家养他们是干什么吃的,整天打飞机啊!
像山那样思考,我认为在如今不仅仅是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
狼于羊的故事会启示着无知的人类,像山那样思考,学会聆听狼的嗥叫。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八
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尊重学生的答案。
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梭罗的《神的一滴》,从文中我们学会了“像水那样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角度,“像山那样思考”,去认识一下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笔下的狼。
(提示:关于文中字词、作者,请大家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请大家听范读《像山那样思考》,听的时候请用笔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赏析句子可以从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方式、句子的意蕴等角度入手。)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下面短语的空白补充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__________
(提示:答案就藏在文中的第一小节中,“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
2,“狼的嚎叫”究竟是怎样的呢,文中是如何描写“狼的嚎叫”的?
3,竟然狼的嚎叫是如此的深沉、骄傲,又是如此的悲壮、具有反抗性。那么它必然会引起很多生物对它的留意。请用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第2—3小节,并思考问题:这声嚎叫究竟引起了哪些对象的留意。
(提示:“山”是“客观”的,只有它才知道那个“深刻的含义”。)
4,那么这个“深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默读文章的第4—6小节。默读的时候,带上笔,读到让你心灵一动的句子就请画出来,然后主动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答案的丰富多彩的,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山”——“深刻的含义”;“我”——“新的东西”。在狼的眼睛里看到这一切的。)
(提示:林毁、山秃、鹿多、草荒、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进大海里去了……生态破坏、家园毁灭……)
7,第十小节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以启示,面对沙尘暴、生态破坏,我们该做些什么?
(提示: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附: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山——深刻的含义
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新的东西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九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十
2.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1课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1.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十一
无论是湖的寂寞,还是山的思考,都不得不承认,就在这湖光山色的迭映交辉中,人类那一颗颗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电光石火炙烤烘焙而日益膨胀麻木的心,在迷茫的无措中,已经在惊觉,在沉思。
狼的一声声嗥叫,像警棍一样敲击着人们日益麻木的心。也许有些人还没有听到,但利奥波德却从这声声无助的嗥叫中觉醒了!他用最犀利最真诚地文字观照忏悔着自己。一弹射出,一狼倒下,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走去。当我们看到老狼眼里闪烁着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时,那久已麻木的灵魂才为之悸动,为之振颤,我们才发现了某种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狼这个生命和山才知道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正如作者开头所言:秘密。
秘密即生态规则,这个规则有点神秘。狼可以吃掉鹿群中的弱者,但人却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打死狼。这是自然的隐秘。可人类却不顾这个隐秘,自高自大,忘乎所以。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有多少人曾像作者这样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过!可是结果呢,带来的却是地狱般地恶梦。随着狼的一只只倒下,大肆繁殖的鹿群,毫无止境的争食,就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让灾难接踵而至:山体上,美丽的灌木树林大片大片地消失;泥石流、沙尘暴随时逞威,人类全然没有了安全可言。鹿群中,同类相残,白骨累累,惨不忍睹!人类啊,原是想呵护他们一厢情愿中的生命,却不曾想残害了它们!这一切,似乎是对人类漠视秘密的一种讽刺,一种无情地莫大地讽刺。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才能倾听存在的声音。海德格尔曾这样颂扬人类。可当无知地掠夺无情地漠视酿成一幕幕悲剧时,利奥波德有了深深的忧患。是啊,人类何曾尖起耳朵去倾听去细辨狼嗥的忽高忽底或近或远?又何曾谦卑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潜在含义?狼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它有感情,也有生命的尊严;山也是会思考的,它深知狼对于它的重要作用。万物都是造化的神手刻意丢下的,有灵性的啊。文中,作者似乎想告诉人类这一切。
利奥波德深知,人类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没有权利拆散破坏这个链条,甚至超拔于自然之上。人类与自然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有共生,有寄生,也有竞争。如此,才构成了恒久的秘密系统或者说神秘的系统。这秘密和神秘,容不得人类如此地漠视和亵渎。所以,作者以最深切敏锐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惊觉和沉思,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应当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十二
教学设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教学中,要做足原点话题,即“狼嗥”;做活发散问题,即生态保护;做深探究课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打造生态活力型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预习:1、字词整理;2、课文读两遍;3、问题收集与整理。
一、导入:
美国好莱坞曾有一部科幻史诗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学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人与自然的话题,那么,这个话题是由什么引出的呢?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请学生模拟一下狼嗥,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走近文本,聆听“狼嗥”,感受“狼悲”
1、朗读课文第1节,聆听文中的“狼嗥”,体会语言诗意的悲壮。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不驯服的”即野性的,“对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dd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从古至今,人们对狼就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情绪。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写过许多关于狼的寓言,他笔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诈。明代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也有《狼》三则,通过描写农夫如何机智勇敢来反衬狼的凶狠、狡诈和贪婪,把狼刻画得跟凶神恶刹一般。翻开成语词典,“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带“狼”字的贬义词比比皆是。
2、听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怎样不同的反映或态度?
自然界其他成员: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浅层、片面、主观自私,为了谋生,功利立场。
大自然: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无私,懂得生命,生态立场。
我:
――认识到“山的秘密”,懂得了“山的恐惧”
――引起痛苦的回忆和反思,想起“绿光”,由听觉的冲击写到视觉的震撼。
二、走入回忆,察觉“绿光”,懂得“山的恐惧”
1、请学生复述作者回忆的狼的故事?和文本中作者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2、在回忆中,我遭遇到了怎样的狼?(请学生朗读第4节写狼的句子,然后将所有的“狼”字换成“狗”字再读,体会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确: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让我们联系起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笔下,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3、我为什么会打死狼?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认识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时的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我的年轻冲动,对自然的无知)。
4、什么使年轻冲动的我发生了思想的转变?
明确: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产生了“山的恐惧”。
《阿含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6、文中有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山的恐惧”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句话该如何读?重音放在何处?)。
7、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自足本真,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能够给人类以借鉴和警示。
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说“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三、探究质疑课题“三问”,课堂生成新问题。
1、文章主旨小结: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2、课题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
能不能像天空一样思考,像海一样思考,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米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出示材料:为了实现这个土地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结合所给材料,生成新问题,如:
文章主旨有无时代局限性?
面对现在的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雾霾天气,你认为仅仅“像山那样思考”够不够?
你赞成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吗?
四、结语。
展示《阿凡达》经典台词: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
展示“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图片。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过这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我们或许已经感悟到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庄子)的道理,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从容行走,把现代家园变成和谐的乐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五、作业安排:课外阅读一首日本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六、板书。
像愚人那样思考(汇总13篇)篇十三
1、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方法:文本研读。
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利奥波德以诗意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询问。
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一次次的为我们的无知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习惯于先破坏殆尽然后再慢慢整理,我们开始对身边那些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此刻,心中充满了悲凉。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学会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东西,学会正视自然的价值,学会珍视天地生灵。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
假如,现在我们赋予山以灵魂……。
1、阅读全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
“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
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
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
——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
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
《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芜。
学生归纳: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注意课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猎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会。
狼杀鹿,人杀狼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问题出在那儿?
5、阅读第3和第10小节,思考:
人是怎样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时守护这座山。
由此,这些意味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6、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层层铺垫,首尾呼应。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从狼的嗥叫中,领悟隐藏的内涵——只有山是一种永恒,静止在那里,看待人类一举一动,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