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小班教案案例,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一
1.让幼儿深入了解尊老爱幼的重要性。
2.幼儿熟悉尊老爱幼的简单做法。
3.幼儿做了尊老爱幼的好事之后,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捶背挂图 两组小朋友
一、导入(故事导入)
师讲故事,幼儿仔细听讲。故事内容为: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帮助盲人老爷
爷过马路,同样还是这位小朋友,他看到一位邻居的小朋友在哭,主动上前安慰,并嘱咐他不要哭。
二、师提问,幼儿回答。
提问内容:(1)这个小朋友都做了什么事啊?
(2)小朋友们遇见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呀?
(3)我们还能帮助他们干什么呢?
师总结:这个小朋友帮老爷爷过马路,还安慰邻居的小朋友,让他不要哭。
我们遇见这样的事情,也会这样做的,我们还会给小朋友唱好听的儿歌,哄他开心。我们还能帮助爷爷奶奶捶背,他们洗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帮他们拿拖鞋;我们还可以帮助小朋友穿鞋子。
三、观看挂图,深入练习捶背。
(1)师讲解挂图内容,并将捶背动作认真地示范给幼儿看。
(2)一组小朋友在凳子上坐好,另外一组幼儿在前一组小朋友身后为其捶背,
捶一段时间后,两组小朋友做一下调换。重复练习,师来回巡视,指导幼儿练习捶背。
四、拓展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可棒了!我们回家了可要记得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捶背,哄小朋友们开心噢!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二
1. 初步认识身体外部主要部位,知道头、手、脚的主要作用。
2. 积极参加活动,能用相应的身体部位做动作。
3. 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
歌曲《我的身体》、课件一组、机器人玩具若干。
1.音乐律动《我的身体》,与幼儿一起做律动,激发孩子对身体的兴趣。
2.出示课件:
引导幼儿认识身体的各部位,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教师提醒幼儿按顺序地观察,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局部。如人体分为头、躯干、胳膊、腿。头部有耳朵、眼睛、鼻子、嘴。
3.讨论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引导幼儿讨论身体部位以及五官的作用,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如:腿可以帮助我们跑步。
4.创编儿歌并做动作:
引导幼儿利用身体部位,五官以及相应的动作编儿歌,例:“我的小手拍拍拍,我的小脚踏踏踏,我的眼睛看一看,我的耳朵听一听”等。
5. (点击课件)展示小动物受伤图片,让幼儿说说怎么才使自己不受伤?
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小手要保持干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跑步时要注意脚下的小石子等不被绊倒;玩耍时要注意安全,不磕着碰着等等。
请幼儿玩机器人玩具,让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进一步巩固认识身体各部位名称。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三
小班宝宝爱模仿,注意集中的短,想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要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我班的宝宝在听故事和出现新奇的人事物的时候,注意力能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我设计了本次体育活动,以故事穿插整个活动。
1、能双脚同时向前连续行进跳。
2、体验和同伴一同游戏的快乐。
3、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能双脚同时连续行进跳,在跳的时候注意观察前面的人和物。
1:录音机,磁带
2:兔子头饰若干(可根据班里幼儿的人数)
3:12个塑料圈
4:2个玩具拱形门
一、创设情境,师幼同时做热身操“快乐的小兔”(同时放音乐)
二、游戏“寻找礼物”
1:师:今天宝宝做操做的很棒,兔妈妈有礼物要送给你们,可是不知道放在那棵大树下还是在那边的滑梯旁,我们快点找一找吧!(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2:练习双脚连续行进跳,达到老师指定的地点。
三、游戏“遇到大灰狼”
1:师示范讲解,表扬刚才做的好的小朋友。
2:找到礼物,将其带上,继续行进跳。
师:找到礼物开心吗?我们去做游戏吧!
3:途中遇到大灰狼,将其打死。(跳的时候可根据幼儿是身体状况加以调整)
四、游戏“小兔回家”
1:放音乐师:听见打雷声要怎么办?
2:师讲解动作,幼儿站成两竖列(6个塑料圈1个拱形门为一组,共两组)请宝宝做示范,在游戏中,师巡回指导。
五、放松
师:宝宝今天开心吗?都做了哪些事情?宝宝累不累?赶快坐在“沙发上”锤锤腿吧。
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宝宝是散着上的`,场景有点乱,宝宝会被大型玩具吸引,还有宝宝很激情的跳,完全不顾前面有人和物没有,这点没有做到,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吧游戏规则再说的浅显易懂,我觉得,本次活动我没有和宝宝们一起参与,会让宝宝觉得生分,老师应该和宝宝是一体的,一起玩,一起疯,还要掌握活动的大局。再活动中,宝宝留了很多汗,应该给宝宝每人随身带一条小毛巾放在背后,细节也决定成败。再第二环节中,让宝宝去探索蹦跳的基本动作,宝宝表现还不错,我觉得无论上什么课,让宝宝自己去探索加以实施,他的记忆里,发展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四
1、学习沙包的多种玩法。
2、通过玩沙包,让幼儿重点练习单手肩上回臂投物。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中感受和同伴一起玩耍的乐趣。
4、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5、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沙包人手一个,大灰狼的图片挂在场地的上方。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随音乐做准备活动
(二)、进行部分:
1、幼儿与老师一起“玩沙包”。
(1)、双臂张开,头顶沙包走。
(2)、双脚夹沙包跳。
(3)、双膝夹沙包跳。
(4)、把沙包放在背上爬。
2、出示已挂好的大灰狼的图片,激发幼儿打大灰狼的兴趣。
3、教师讲解,示范投掷方法(正面投)。
4、组织幼儿反复练习。
(三)游戏:追沙包。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用力将沙包投出,另一组幼儿待沙包落地后,迅速跑去捡沙包,捡到沙包第一个跑回来者为胜,从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及练习定向跑。
教师组织幼儿做放松运动。
教师总结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并鼓励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使其增强自信心,争取在下次活动中表现的更好。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五
在有趣的音乐故事中,听辨节奏的快慢与强弱,体验用响板表现小蚂蚁的快乐。
1、小蚂蚁教具、响板、教学课件及音乐。
2、幼儿对小蚂蚁的生活习性有初步的了解。
1、手指游戏:小蚂蚁爬呀爬重点:
有节奏的听着音乐爬爬玩玩做游戏——歌表演:蚂蚁搬豆师:老师带你们到森林里去散散步,我们把自己变成可爱的小蚂蚁好吗?蚂蚁的头上有什么的啊?(播放音乐)——出示小蚂蚁,听着音乐做律动小游戏“小蚂蚁爬呀爬”。
师:你们看看,我的小蚂蚁是怎么和我做游戏的?它在哪里爬呀?
——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还想让小蚂蚁爬到你身上的哪些地方去?
小结:我的小蚂蚁是听着音乐,一步一步往前爬的,不快也不慢,孩子们,跟上喽。
2、拍拍玩玩:出门找食物重点:
情景中用响板表现快和慢的节奏。
——听蚂蚁的脚步声。幼儿听听说说,分辨声音的强和弱。
出示两种乐器:大鼓和响板。“听听这是谁的脚步声。为什么?”
小结:原来响板的声音和小蚂蚁的脚步声有点像,小小的,轻轻地,你们听小蚂蚁高高兴兴的出门找食物去了......
——幼儿拿起响板和教师一起听着音乐演奏,快快的,欢乐的。
——故事继续讲述:幼儿在情景中听辨上行和下行的音乐,并使用响板听着音乐表现蚂蚁快快慢慢的脚步声。
——观看媒体:小蚂蚁发现什么啦?幼儿使用响板表现蚂蚁爬树的脚步声。
——小蚂蚁你们找到豆豆了吗?找到什么豆豆呀?幼儿和老师一起听着音乐把豆豆搬回家。用响板快慢交替的演奏表现故事情景。
——该游戏可视情况反复玩一次。教师注意提醒孩子“小蚂蚁要慢慢走哦,听着音乐一步一步走,别让身上的豆子滚落下来哦”。
3、音乐游戏:搬起大饭团——猜猜看看,小蚂蚁发现了什么?观看媒体:局部——整体——结合媒体变化,教师用响板表现,小蚂蚁叫伙伴搬饭团,伙伴越来越多,脚步声越来越响的故事情节。
——那么大的一个饭团我一个人搬不动怎么办呀?
——听辨,听听我的朋友是不是来得越来越多了?
教师与幼儿一起把饭团搬回家。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六
小班健康活动帮老奶奶摘葡萄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发展向上跳的能力和平衡能力,发展向上跳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健康活动课,快来看看帮老奶奶摘葡萄教案吧。
孩子们平时爱吃葡萄,可是并不知道葡萄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活动就是通过跳跃摘葡萄让幼儿知道葡萄是长在高高的藤上的,也让幼儿在一定的困难下摘,使幼儿懂得葡萄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1. 发展向上跳的能力和平衡能力。
2. 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3. 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 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5. 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挂绳两根悬挂高低不一的纸葡萄,小动物头饰,玩具筐三至四个
1. 小动物们做操幼儿戴上头饰做一套律动,活动身体。
2. 游戏:摘葡萄帮助老奶奶摘葡萄。两腿用力瞪伸向上跳,把葡萄摘下来。
3.结束游戏,老奶奶谢谢大家,请大家吃葡萄。
根据幼儿游戏兴趣,可以设计为小白兔收一次葡萄,为小猫再收一次。
游戏本身能引起幼儿兴趣,但教师挂绳稍高,可降低些,要鼓励幼儿尽可能地多摘一些,个别幼儿的姿势不正确,教师要立刻纠正。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七
我常发现我班的孩子很喜欢带汽车的玩具来玩,语言角中关于汽车的书也很受小朋友的欢迎,经过观察我又发现他们对汽车的.知识了解的不多.对常见的汽车也说不出名称,对交通安全的知识了解的不多.班上有一部分孩子就住在幼儿园附近大多数是老人接送,平时乘坐汽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于是我设计这个活动。满足孩子们对车子的兴趣,尝试让幼儿体验自己开车的乐趣。并在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汽车的名称,谈论他们的特征和主要的功用。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汽车,了解它们的名称,功用,特征。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描述。
2.认识红绿灯,分辨红绿灯的颜色,学习开汽车的儿歌,知道该怎样按红绿灯的指示来过马路。
3.体验自己开车的乐趣。
响环若干。
一.据幼儿已有的经验,看图片,说说车名,功用和特征。
a出示公共汽车图片,让幼儿说说车名,功用和特征。讨论:怎样乘公共汽车?(上车要买票,(或刷卡)到站停。先下后上。)
b出示警车的图片,让幼儿说说车名,功用和特征。问问幼儿警车是怎样叫的?
c出示消防车的图片,让幼儿说说车名,功用和特征。问问幼儿消防车开来了,发生什么事了?(着火了)
d出示救护车,让幼儿说说车名,功用和特征。讨论:什么时候要叫救护车?(生病的时候,可以告诉幼儿叫救护车的电话:120以及这些特殊的车子在执行任务时可以闯红灯.)
(要幼儿自己根据生活经验自己说说)。引导幼儿知道开车子要有司机,车子是在马路上开的。
二.认识红绿灯。
咦!小汽车怎么停下了?它们看见了什么呢?(出示红灯,绿灯)车子要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停?让幼儿认识红绿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让幼儿说说在马路上该怎样按红绿等的指令来过马路。
三.学习儿歌开汽车
a老师引导幼儿说出汽车的叫声。模仿汽车的叫声。“笛笛….”引导幼儿说:“红灯停,绿灯行”老师出示红绿灯,幼儿根据红绿灯做出做出相应的反应(停,或走)。
b和幼儿一起编念儿歌:笛笛笛,笛笛笛。我是汽车小司机,红灯停,绿灯行。红绿一定要分清。
c幼儿边开小车动作边跟老师念儿歌。
四.开汽车的游戏
听音乐,幼儿手拿响环做方向盘,自由的开着汽车。老师手持红绿灯,要求幼儿边开边念儿歌,看见红绿灯,做出相应的反应(停,或走)。
车对孩子来说非常熟悉,他们经常看到也经常乘坐。班上玩具车出现引起了弟弟宝宝的特别青睐。每天总有孩子带着玩具车来幼儿园。“开汽车“的主题活动在孩子们的兴趣中开始了。“上海市0-3婴幼儿教养方案”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挖掘其内含的多种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摆弄、操作物品中,获得各种感官活动的经验;教师应尽可能把托班孩子的活动安排在适宜的空气新鲜的地方。所以本次活动的设计我利用各种真实的车,在阴凉的大树下,让孩子获得各种经验。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八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优美的旋律,学习自然地演唱歌曲后半段。
2.在猜测蛋里是什么小动物的游戏中,以及教师的动作暗示下,仿编歌曲后半段并演唱。
3.感受小动物破壳而出的情趣,表现对最后一个出壳动物的意外和惊喜。
活动准备:
1.知道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2.不同大小的鸡蛋教具(图上的门可打开)大组(附l,图1—8)。
3.立体的蛋,可掀开的“f]”,小鸭、小鸟、小蛇教具各一个(附1,图9~图13)。
4.曲谱《小小蛋儿把门开》(附2)。
活动过程
1.以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前几天,妈妈发现一种神奇的蛋,蛋的身上居然有一扇门,我悄悄地把门打开,咦,会出现什么呢?教师范唱歌曲,激发幼儿对“蛋”上的“门”产生好奇心。
2.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倾听、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1)教师出示一般大的“蛋”(见图1),第二次范唱,幼儿完整倾听,
初步熟悉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2)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呀?”幼儿说:“小鸡。”教师翻图确认。(见图2)
(3)教师再出示大一点的'“蛋”(见图3),说:“它的身上也有门,它会开出什么动物来呢?”教师第三次范唱。
(4)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了呀?”幼儿说:“小鸡”。教师重复:“哦,是小鸡吗?”教师翻图确认。(见图4)
(5)教师出示最小的“蛋”(见图5),说:“蛋宝宝在哪儿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手做出蛋的样子。进行第四次范唱。
(6)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了呀?”幼儿说:“还是小鸡。”教师翻图(见图6)追问:“什么颜色的小鸡呀?”幼儿:“红色的。”
(7)教师出示最大的“蛋”(见图7),范唱,激发幼儿好奇心。
(8)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了呀?”幼儿:“还是小鸡。”教师翻图(见图8)追问:“什么颜色的小鸡?”幼儿:“橙色的。”
3.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幼儿在感受歌词的同时,发现太小不同的蛋中藏着的都是小鸡。教师:“蛋里打开的都是——”幼儿:“小鸡”。教师追问:“小鸡怎么唱歌的啊?”幼儿做“小鸡”,教师做“鸡妈妈”,引导幼儿学小鸡唱歌。
4.借助“立体的蛋”,引导幼儿创编歌曲后半段
(1)教师出示立体的“蛋”(见图9),教师引导幼儿仿编歌 曲的后半段。歌唱1遍。
(2)教师打开一个立体的“蛋”(见图10),激发幼儿对不同“卵生”小
动物的兴趣。仿编歌曲的后半段并演唱。教师:“这是 什么动物呀?”幼儿:“小鸭。”教师:“小鸭怎么唱歌的呀?”幼儿学唱:“嘎嘎嘎嘎??”。
(3)教师再次打开一个立体的“蛋”(见图11)。教师:“这是什么动物呀?”幼儿:“小鸟。”教师:“小鸟怎么唱歌的呀?” 幼儿学唱:“啾啾瞅啾??”。
5.借助“奇怪的蛋”让幼儿感受意外和惊喜
教师出示一个奇怪的“蛋”,打开后展示蛋中藏着的“可怕”的动物——小蛇(见图12),让幼儿在前后反差中感受意外和惊喜,歌唱1遍。 活动反思:
在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的设计中,教师首先修改了歌词,将“开出一只小鸡来”修改为“开出一只什么来?”通过两句歌词的对比,可以发现,用这样的设疑方式可以给予幼儿更多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蛋”,不必请幼儿举手选择。这样活动的流畅性和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九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跳远,跳远距离不少于20厘米。
2、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3、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反应的敏捷性。
活动重点:
双脚连续跳远
活动难点:
跳远的距离不少于20厘米
活动准备:
1、小麻雀头饰若干
2、活动前清理场地上的障碍物。
安全要求:提醒幼儿不要乱跑,注意个人安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沿场地做模仿动作
二、展开部分
1、教师讲解示范双脚跳远的动作要领:自然起跳,起跳时要双脚用力向后蹬地,落地时要保护身体的平稳。
2、教师请幼儿练习双脚跳的动作,巩固双脚跳的动作要领。
3、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基本动作双脚跳远,提醒幼儿注意起跳动作准确。要求幼儿跳的距离尽量要大。通过指导与练习,让幼儿基本掌握双脚连续跳远的动作要领,突破难点。
4、组织幼儿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提醒幼儿安全及遵守游戏规则。
5、在幼儿熟悉玩法后,教师可增加幼儿连续跳远的次数。
附:玩法
请一名幼儿扮粮仓的看守人,站在小圈里,其余幼儿扮小麻雀,站在大圈外。
游戏开始后,小麻雀双脚跳入小圈,然后再跳出来,粮仓看守人在小圈内设法拍到圈内偷吃粮食的小麻雀,被拍到小麻雀停止活动站在指定地方,当看守人拍到3-4只小麻雀后,游戏停止,重选看守人后,游戏再次进行。
规则:小麻雀必须双脚跳进双圆。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
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学起来乏味无趣。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试图设计了“去小熊家做客”的活动,让幼儿通过“给小熊串糖葫芦”和“串项链打扮自己”等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手口一致的点数物体数量。真正使幼儿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总数,建立初步的概念,培养幼儿对数数的兴趣。
2、通过手眼协调地进行串珠,培养幼儿专心操作的习惯。
1、信封一个,幼儿每人一套材料(彩色串珠25个,串珠小棒1根,串珠绳2根)。
2、场地:山洞2个。
3、布置小熊的家:小熊玩具一个,小熊头饰一个,各种食物若干。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小熊的来信并念给小朋友听:“亲爱的小朋友们,十一长假就要到了,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欢迎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小熊笨笨。”
“我们去小熊家给他带点什么礼物呢?”“哎,对了,小熊最爱吃甜的食物了,我们去给他买糖葫芦吧!”
2、教师带幼儿钻过两个山洞,并引导幼儿点数山洞的数量。
二、活动开始:
1、串糖葫芦。
教师带幼儿来到一片空地上,教师发现许多“宝盒”。教师说:“我们看看能从宝盒里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棒,各式串珠自制糖葫芦。
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珠子,逐一串到小棒上,制成“糖葫芦”。
幼儿制成糖葫芦后教师引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反复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2、穿项链。
教师:“我们去小熊家做客,得打扮得漂亮些,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漂亮呢?”引导幼儿根据“宝盒”里的绳子,珠子,想出给自己制作项链,手链来打扮自己。
穿完后手口一致的进行点数。教师帮幼儿打结。
三、活动结束:
1、教师带幼儿来到小熊家,把糖葫芦送给小熊。
2、教师扮成小熊:“欢迎小朋友到我家来做客,谢谢你们送我糖葫芦,我也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小朋友快去洗洗手,我们来吃吧……。”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一
1、随口令有节奏的摇动瓶子进行玩色游戏,并初步尝试用画笔随意涂色。
2、通过玩色游戏,感受色的变化,体验玩色的乐趣。
1、酷儿瓶里面装有清水,盖内附有蓝、红各一色颜料。
2、画笔人手一份;黄色颜料、白纸,抹布若干
重点:体验玩色的乐趣。难点:尝试用画笔涂色。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摇晃瓶子,让幼儿感受色的出现,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
(出示瓶子)提问:“瓶子里的水有颜色吗?”
2、幼儿摇晃瓶子,亲身体验玩色的乐趣。
教师鼓励幼儿喊口令,增添玩色的乐趣。“把我们的咒语念出来!摇摇摇,变变变···”
3、说说色彩
提问:你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二)体验色的变化
1、教师引导幼儿配色,感知色的变化。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水还能变成别的颜色吗?
2、出示黄颜料与画笔,示范配色。
“我这里有一样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变色。瞧,这是颜料。魔术即将上演,请来神笔(出示),拧开瓶盖,用笔点一点与水不同颜色的颜料,轻轻地在盖子上碰碰,然后把盖子拧紧,再拧紧。念咒语:“摇摇摇、变变变!”提问:“变了吗?”
3、幼儿操作。
陪伴幼儿随机帮助幼儿拧开/拧紧瓶盖,协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二
2、 在游戏和亲自操作中发展辨别力。
娃娃1个,1袋糖(其中1粒糖纸为黄色,其余为红色),1盒珠珠(糖和珠珠的数量各与幼儿人数相等)。
(一)送糖
1、 摸糖。请2—3位幼儿上来摸一摸。
2、 看糖。请大家看看有多少糖?一样吗?
3、 分糖。请每位幼儿拿一粒糖。
(二)送珠珠
1、 摸珠珠。摸摸有什么?听听有多少?
2、 猜珠珠。幼儿相互玩猜珠珠的游戏。
3、 找珠珠。一粒粒的珠珠合起来又变得怎样?
(三)在自己身上寻找
哪些东西有许多,哪些东西只有1个?
(四)在教室内寻找
教室里哪些东西有“许多”?哪些东西只有“1”?
设计思路: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三
目标:
1、熟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方法。
2、增进幼儿间的互相交流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准备:布置好各区域活动。
过程:
1、互相问好,师幼、幼幼相互交流。
2、幼儿选择喜欢的区域进入活动,教师作好引导、观察。
3、整理活动区,适当讲评。
1、点名。
2、谁是你的好朋友。
朋友。
目标:体验没有朋友的孤独和有朋友的快乐。
准备:
挂图、磁带。
重难点:
引导幼儿理解小鹿没有朋友它就难过,有了朋友它就高兴的心情,感受朋友间的友谊之情。
过程:
一、给幼儿讲故事,当讲到“小鹿在门口悄悄地流泪”时,提问,妈妈带小鹿到这么美丽的地方,它为什么还哭?引导幼儿猜想小鹿哭的各种原因。
二、继续讲故事。
提问:小马、小羊搬来后,小鹿为什么笑了?
三、总结概括,小鹿喜欢和朋友一起玩,没有朋友他就难过,有了朋友它就高兴。
四、你们有没有好朋友,你和好朋友在一起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觉得高兴?你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做什么事?怎么做去大家会非常快乐?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玩。
活动(二)。
蚂蚁。
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学习演唱歌曲,会做简单的模仿动作。
2、培养小朋友唱歌及表演的兴趣。
重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歌词内容。
准备:
1、活动前带小朋友到户外观察蚂蚁。
2、磁带、录音机。
过程:
一、谈话:“我为蚂蚁想办法”,引起小朋友的兴趣。
教师提问:
1、蚂蚁长的什么样?
2、一只蚂蚁在洞口发现了一粒豆子,怎么才能搬进去?请小朋友为它想办法。
二、学习歌曲。
1、听录音,欣赏音乐。
2、教师示范演唱。
3、跟音乐朗诵歌词。
4、教师教唱歌曲。
5、分组演唱。
三、歌表演。
1、鼓励小朋友创编动作,教小朋友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学做游戏:“蚂蚁搬豆”。
|我的玩具大家玩。
目标:不独占玩具,愿意将自己的喜欢的玩具与大家分享。
过程:
一、讲述故事。
二、提出问题。
1、小龙开始怎样做的?
2、小龙后来是怎么做的?
3、小龙为什么与小朋友一起玩的特开心?
4、小结:“好孩子有了玩具大家玩。”
三、玩具大家玩。
1、教师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告诉幼儿这是怎么喜欢的玩具,它愿意和大家做朋友,请小朋友们也来玩。
2、介绍自己的玩具名称和玩法。
3、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玩具角玩。
4、观察孩子是否只玩自己带来的玩具,如何玩的?
4、鼓励幼儿体会一个人在家玩和大家一起玩的不同感受。
1、整理幼儿仪表、衣物等。
2、小结一日活动,复习教育教学内容。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四
1.区别并练习发出n、l两个音。
2.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学会用礼貌用语称呼“您”与“您好”。
3.大胆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游戏中的乐趣。
1.拐杖、围裙、头巾。
2.南瓜教具若干,篮子3-5个。
1.设置游戏情境。
教师扮作老奶奶,头上扎着头巾,腰间系着围裙,手中拿着拐杖,面向全体幼儿,采用集体和个别练习的方式与幼儿相互问好。如:老奶奶说:“小朋友们好!”幼儿答“奶奶好!”“××小朋友好!”个别幼儿答:“奶奶好!”帮助幼儿练习发准“奶奶”的字音,并会跟年长的人打招呼“您好”。
接着继续以老奶奶的口吻说:“我年纪大了,做事不灵活了,我想请小朋友把种在地里的南瓜送到我家,好吗?”激发幼儿产生帮助老奶奶的愿望。
2.交代游戏的玩法及简单的规则。
教师用语言交待或配以动作示范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过程,要求幼儿手拿篮子,边念儿歌边走。儿歌念完后必须站在某一个幼儿的面前,然后将篮子交给他。交换位置后,游戏继续进行。听到“老奶奶来了”的声音后,幼儿应将篮子里的南瓜送给老奶奶,井大声地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
3.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游戏儿歌,重点帮助幼儿发准“奶奶、南瓜和篮子”等字音。
(2)教师装扮小朋友。边念儿歌边送南瓜,将篮子送给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开展游戏2-3轮后,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到指令后将南瓜送给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游戏的整个过程。
4.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请3-5位幼儿给奶奶送南瓜,请一位幼儿扮作老奶奶。小朋友手提篮子,边念儿歌边送篮子。交换位置后坐下,游戏继续进行。轮换几个幼儿后,教师说:“奶奶来了!”扮奶奶的幼儿走上台来。小朋友们说:“老奶奶,您好! 这是您的南瓜。”并将篮子中的南瓜拿到奶奶的桌前。老奶奶说“谢谢你”。然后,在篮子里再装进南瓜,另请3-5名幼儿上来,游戏重新开始。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五
1、在游戏中,使幼儿探索让蛋站立的多种方法。
2、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1、以音乐活动,激发幼儿参加实验的兴趣。
(1)教师弹奏乐曲,幼儿做律动《这是小兵》。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音乐呀?让我们一起来学做解放军好吗?立正!
(2)出示蛋宝宝。
2、让幼儿探索,寻找在平面上让鸡蛋站立的方法。
(1)给每人提供一个蛋,让幼儿操作,寻找使蛋站立的方法。
师:有小朋友说可以,也有小朋友说不可以,那究竟可不可以呢?李老师请小朋友轻轻的去试一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及时鼓励。
(3)小结。
师:蛋宝宝可以像解放军一样做立正的动作吗?你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呀?
3、提供不同材料,让幼儿再次探索使蛋站立起来的多种方法。
(2)幼儿动手操作,借助各种材料自由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蛋宝宝站立的各种方法”。
4、装饰蛋宝宝。
师:蛋宝宝是站起来了,可是我觉得他还不像解放军,为什么呢?
师:解放军应该有什么呀?可是蛋宝宝有吗?那怎么办呢?
师:李老师为蛋宝宝准备了,但是要请小朋友帮他们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贴到蛋宝宝身上。
5、展示蛋宝宝,与蛋宝宝一起学做解放军。
师:好,立正!
请幼儿讲述用几种方法使蛋宝宝站立,并操作演示。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用短句说说、唱唱变出的怪汽车。
2、知道汽车的主要特征,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ppt课件小动物头饰;幼儿人手一套操作材料:塑封的蔬菜、水果、黑色的圆形轮胎若干,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幼边唱着歌曲《汽车开来了》,边做律动进入活动室。
2、你开着什么车到森林里来玩?
3、美丽的森林到了,我们把车停好坐下来吧!
二、引入故事《怪汽车》。
(一)播放ppt《怪汽车》。
1、今天森林里真热闹,小蚂蚁、小兔、小松鼠也来玩了。看!它们在森林里发现了什么?
2、小蚂蚁想把南瓜带回家变成一座草莓房子,小兔想把西瓜变成西瓜房子,小松鼠想把苹果变成苹果房子,它们就滚着“房子”在马路上走。狐狸警察看见了说:“停!停!马路上不能滚东西。”
师:狐狸警察为什么叫他们停下来呢?
4、幼儿自由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办法,肯定幼儿的合理想象。
5、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小兔也想了一个办法,它想如果把西瓜变成汽车就好了。
(二)出示“西瓜车”
1、这是一辆什么车?你们怎么知道这是一辆西瓜车?
2、一辆萝卜车变出来了。狐狸警察看到西瓜车在马路上开很奇怪。咦,这是什么怪汽车呀?我们一起来告诉狐狸警察这是一辆什么怪汽车吧。
3、师幼共同编唱歌曲。
(三)出示“草莓车”“苹果车”
1、小蚂蚁、小松鼠会怎么运南瓜和西瓜呢?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对汽车主要特征的已有经验进行回答。
2、鼓励个别幼儿编编、唱唱“草莓车车”和“苹果车车”。
(四)完整欣赏flash动画《怪汽车》。
1、你们觉得这些汽车怎么样?
2、为什么叫他们怪汽车呢?
3、小结。
三、变怪汽车。
2、教师示范变怪汽车。
3、幼儿拼装怪汽车:教师提供各种车身图片和轮子图片,让幼儿自由拼装。
教学。
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七
1、倾听故事,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能说出绳子是如何帮助小老鼠和小羊的。
1、一根细绳子和一根粗绳子。
2、挂图、故事磁带。
1、教师先出示一根细绳子,引发幼儿兴趣,让他们说说这是什么;然后出示一根粗绳子并进行比较,让幼儿说说哪根绳子粗,哪根绳子细。“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这是两根能干的绳子,它们经常帮助别人。”
2、教师出示图片,告诉幼儿故事名称,并按照挂图顺序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4、幼儿完整地听一遍故事,教师引导幼儿学故事中的对话。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八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大脑灵活,开创幼儿的思维灵敏性。
2.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并寻找相对应的图形块。
玩法: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熟知的图形块寻找正确的摆放位置,在图形板中有挖空的各类图形,供幼儿观察摆放。
娃娃家。
活动目标:
1.能让幼儿通过活动学会照顾和关心别人的情感。
2.通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制作各种不同的食物,并能够懂得好东西要给别人吃。
3.知道老师和妈妈照顾自己是多么的辛苦,激发幼儿热爱照顾自己的每一个人。
玩法:
通过游戏区的各种工具,知道每个工具的作用以及玩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食物,能够学会如何照顾小宝宝,会抱和喂宝宝吃东西,能够给宝宝穿衣服,穿鞋子、梳头、擦脸、系鞋带、扭纽扣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小小表演家。
活动准备:各类小动物头饰若干、废旧材料制作的衣服若干、各类打击乐器。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进行正确的头饰选择。
2.正确使用打击乐器,根据音乐节奏有节奏感的运用各种打击乐器。
3.能够进行简单的情景表演和对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玩法: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十九
活动名称:我的小手(小班)。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小手,乐意用语言表达。
活动环节:
一、引出主题。
1、师:快来,快来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啦!
2、(放音乐)做游戏。教师边讲边做动作。
3、师:刚才我们一起做游戏了,是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呀?
二、游戏:认识小手。
1、师:看看我们手上都什么?
2、师:有几个手指啊,来数一数?
3、师:你认识他们吗?
指导:
(1)我们一起来拉拉勾,拉勾的手指叫什么?
(2)看看我们的黑板在哪里啊?你们用的是那根手指啦,它叫什么?用食指指给我看看,风琴在哪里、电灯在哪里。
(3)宝宝们真聪明,看看我用了哪根手指?
(4)我们把小手拿出来看看谁最高啊?它旁边各有几根手指啊?所以它叫中指,在中间的。
(5)还有一跟手指真可怜没人踩它,它没有名字,所以叫无名指。
4、出示手图片,图字相结合小结:边说边出示字。
三、
游戏“变魔术”
1、师:我们的小手会变魔术:小手小手变魔术,变出小鸡叽叽叽。
2、幼儿变魔术。
3、教师用儿歌。
总结。
出来。
四、能干的小手。
1、师:我们的小手除了变魔术外,还可以干吗?
3、师:看看小橘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小橘子,圆又圆,剥开橘皮露橘瓤,爸爸妈妈吃了甜到心里面。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
1、在猜读画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能乐意和老师一起讲故事并参与到猜想游戏表演中。(重点)
3、体验作品幽默、诙谐的风格的风格。(难点)
“好饿的小蛇”ppt课件,小蛇、香蕉、苹果等图谱卡片,小蛇头饰
一、出示故事的封面,激发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呢?
2、小蛇是怎么走路的?谁来学学小蛇的样子?
3、我们来猜猜小蛇他想干吗呢?(吃东西、跳舞、游戏……)王老师来问问他,小蛇说“我好饿啊,想吃东西。”原来啊这是一条好饿的小蛇,他想去找东西吃。猜猜看小蛇会找什么好吃的呢?(苹果、饼干、米饭……)那我们一起跟着小蛇去看看吧!
1、(出示第一张图片)你们发现了吗,这会儿小蛇的眼睛变成什么样子了?你们猜它发现了什么?(苹果)
2、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
5、(出示小蛇看到香蕉的图片)好饿的小蛇又看到了什么?翻页:小蛇吃香蕉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小蛇吃会后会说什么呢?(啊呜咕噜真好吃)
6、(出示小蛇吃掉葡萄的图片)(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它发现了一个好吃的东西……他说啊呜-咕嘟,啊真好吃!)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吃下了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个别回答)
7、(出示小蛇看到菠萝的图片)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去散步会怎么样?看看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形状?猜猜看它吃了什么呢?(幼儿回答)往前翻页,从外形特征上验证答案。我们来看看小蛇到底是不是吃了菠萝呢。
8、(出示小蛇看到苹果树的图片)小蛇吃了很多东西,他说我还没吃饱,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吃呢?苹果树这么高?(爬上去)小蛇扭来扭去爬上了树,啊呜咕噜真好吃。
9。(出示小蛇吃了大树图片)小蛇到哪儿去了?
1、看水果图片回顾故事内容
好饿的小蛇吃了好多东西啊。(一次完整地说出来,如: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香蕉,葡萄、菠萝)
2、根据图谱(如图)把故事说出来
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啊呜咕噜真好吃(香蕉、葡萄、菠萝、苹果树)说1遍
真棒!小蛇在教室内里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东西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找一找,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贴西瓜、草莓、鸭梨、橘子图片在墙壁上,鸭梨和草莓可用黑色的影子来表现,增加活动的挑战性)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一
1. 尝试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2. 体验问答式儿歌的乐趣。
1. 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
2. 小图标若干
3. 四块颜色的板(红、黄、紫、绿)
1.(老师)“今天呀,我们小二班来了几个可爱的水果宝宝,是谁呢?现在就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吧.”
2.老师出示贴有苹果、香蕉、西瓜、葡萄的水果图片(没有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
1.“这些水果宝宝呀有点不开心,因为他们没有漂亮的衣服,不过没关系,陈老师这有4种漂亮颜色的衣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4种颜色,然幼儿说一说,引导他们说“红红的”,“黄黄的”“绿绿的”,“紫紫的”。
3.让幼儿在四种水果中找一找,那个水果的红红的(苹果),并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苹果苹果红红的)。
4.出示图“什么水果红红的”老师提问。幼儿完整回答“苹果苹果红红的”并且告诉幼儿问号表示要幼儿动脑筋想问题。
5.是你水果黄黄的?幼儿找一找,说一说,并且请个别幼儿把图片贴在儿歌中。
6.什么水果绿绿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请幼儿来把西瓜图片和葡萄图片贴在儿歌中,并把西瓜图片和葡萄图片贴在儿歌中,并吧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7.告诉儿歌的名字,完整念一遍
8.老师问幼儿答:现在陈老师想考考我们小朋友,我来问,你们来回答我好吗?(加上动作)
9.幼儿问老师答。
1.除了儿歌中说到的这些水果,还有一些水果也想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们是谁呢》出示其他水果图片,帮助幼儿认识这些水果。
2.请幼儿从椅子下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图片,然后贴在相应颜色的板上,在贴的同时请幼儿说一句,在贴的同时幼儿说一句。“***红红的(黄黄的,绿绿的,紫紫的)。
展示四块板。老师每块板问一句,幼儿一起回答。
鼓励幼儿回答后把其他水果编进儿歌,并念给爸爸妈妈听。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二
活动目标:
1能分清鞋的左右,学会自己穿鞋,提高观察辨别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体验自己做事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布娃娃一个,每人一双拖鞋、《大鞋小鞋》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布娃娃做客。
师:小朋友,今天布娃娃来我们班做客了,你们欢迎吗?
引导幼儿从上往下观察,发现布娃娃的鞋子穿反了。
(请一位小朋友来帮助布娃娃纠正)。
二幼儿讨论:怎样分清鞋子的正反?
师:谁来教教布娃娃,怎么样才能把鞋穿对了。
(请幼儿讨论,说出穿鞋的方法)。
小结:两只鞋子碰碰头,搭扣都朝外面笑,左右两边各一只,鞋宝宝穿好了。
三幼儿操作,尝试辨别鞋子的正反。
1请小朋友每人从篮子里找出一双鞋,帮它们配对。
2大家一起来检查,看看自己的鞋子是不是放对了。
3边念儿歌边示范如何将两只鞋放正。(儿歌:两个好朋友,头儿碰着头,中间有个小嘴巴,对我笑哈哈!)。
四游戏:碰一碰。
师:你们想和笑哈哈的鞋宝宝做游戏吗?请幼儿一起穿上大鞋来玩个游戏吧。
五送鞋宝宝回家。
1我们的鞋宝宝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将鞋送回鞋柜并放整齐)。
2请幼儿脱下自己的鞋,玩“碰一碰”的游戏。
3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迅速穿好鞋子,教师注意检查幼儿是否分清鞋子的左右。
六拓展:鼓励幼儿尽量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2小结:你们真棒!我们要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能干的好孩子!
小班的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三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糖、盐、杯子。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