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范文,供教师在备课中参考借鉴。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一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 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两个端点)
找、折、画、数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二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凌河区洛阳小学的参赛教师王微,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中的起始课《我们赢了》。
本节课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三年级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还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处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会正确的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理解1时=60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研讨、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拨表的过程中,发现钟表的运作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教材以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这一情境离学生的学习需要比较远,学生对于这一情境也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我设计了用玩自制的圆盘跳格棋这一游戏导入新课。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玩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平时需要反复强调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自制的教具。通过玩跳格棋认识了大格、小格。知道了棋盘中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播放教学片段)正是由于组织了这样的一个游戏,学生在玩棋中经历了时针与分针的行走过程,因此对钟面上大格与小格的关系体会十分深刻,在学习关于钟面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会把刚刚体会到的知识迁移过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每次走棋的提示均是有一定目的的。在实际教学时如果采用投骰子则无法控制每次走棋的提示,只能通过课件的预先设计才能实现。游戏结束后利用棋盘和钟面的相似点,用课件演示出由棋盘转化来的钟面引导学生观察,上面还缺少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依次出示钟面上的数字、时针、分针。
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在这里我设计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件呈现动态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形象直观的优势,利用flash课件演示1时=60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播放教学片段)由于flash动画直观形象的将分针和时针行走的轨迹显示出来,更便于学生观察出时针与分针的走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在教学“准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这一环节时,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真实的钟表结合使用,学生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读一读”、“写一写”、“拨一拨”等操作活动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在“数学来源于生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操作、多活动,将学习的自主权充分放手给学生,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使知识教育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真正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实践中获得厚实的感性经验。实现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结论建立在动态的体验、感悟和思考之上。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三
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已经学会用10的乘法以及5.2.4.8.7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3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7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练一练。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练一练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已学的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3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3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的能力。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并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1、理解3的乘法意义,编撰乘法口诀,熟练进行3的乘除法运算。
2、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3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
2、通过抢气球抢答口算。
3、情景导入
师:出示幼儿三轮车,一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就是一个3,两辆呢,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呢,就来学习下3的乘、除法。等我们学过后呢,再来帮小兔子解决它的难题。
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3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
出示媒体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描述,让学生深深体会3的乘法的产生,充分理解3 的乘法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
(3)编一编
a、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b、同桌合编3的乘法口诀。
〖在推算出一组乘法算式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并让学生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而后让学生两人合编口诀可以大大降低编撰口诀难度。
(4)说一说
a、指名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5)看看想想:3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熟记3的乘法口诀
a、给学生1分钟熟读口诀
b、赛一赛: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c、讲一讲:熟记口诀的方法
5、独立写出交换题。(写后看书校对)
〖自寻方法、熟记口诀,给学生一分钟自由空间,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快读,比赛时请好学生引领,再分小组背,男女生背,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两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二)互动推出3的除法
1、小组合作
找出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
2、交流核对板书如下
三六十八
36=18 183=6 63=18 186=3 3、
在找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熟悉加减法的兄弟姐妹,将它引进乘除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有关3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做到看清题目,理解题目,能灵活应用3的乘法口诀)
p43 题1、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小亚买了6束花,里面一共有多少朵郁金香?
算式:36=18(朵)
答:里面一共有18朵郁金香。
师:做这个题目时,小朋友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图意,想一想这里有几个几。然后运用相关的口诀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
p43 题2、二(1)班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算式:243=8(组)
答:可分8组。
师:这道题的已知信息时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个组3人。要求可分为多少个组,就是把24分成几组才能得到每组三人,求的是组数,用除法计算。
p43 题3、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算式:33=9 (只)
答:窝里有9只小鸡。
师:这道题已知的信息是窝外有3只小鸡,而窝里的小鸡是窝外的三倍,就
是求3只小鸡的3倍是多少,求的是窝里小鸡的总数,用乘法计算。
p43 题4 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熟悉并巩固3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
1、拓展
a、12=()3 24=()2
b、3=()()=()()=()()
〖此环节看似多了一点,但在处理上较灵活:题1、题2采用口答,题3、题4直接写答案,在时间上可以快许多。拓展题是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为什么要对熟记3的乘法口诀?
练习册3的乘除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四
首先,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在故事情境中将学校、汽车站、电影院、火车站与少年宫的图片,发到相应的小组中。
设计这样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场景图中已经游览了5个地点,还剩4个地方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超市和公园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东北和西南的含义,并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步获得的学习经验,说说体育场、人民桥位于学校的哪一面,从而认识东南和西北。
这部分的教学有三个注意点,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认和命名都是在已经认识的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这些方向的互相关系和排列顺序。第二,在引导学生认识“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时,要让学生理解东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为东北,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为西南。由此再让学生将此命名方法自主应用到认识东南和西北中。第三点,让学生回答“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时,要注意及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如有学生可能会说成:体育场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还没弄清楚,或者说成:学校在人民桥的西北面,这就是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弄倒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联系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因为“认识方向”是《数学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加强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要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同时紧密结合教室内学习小组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学生间的位置关系等,让学生置身于直观而又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互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来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试一试”让学生在已经标注了“北”的指南针周围把其他七个方向填写完整,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已经认识的八个方向,并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这些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已经标出的“北”,思考要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可以先确定其中的哪几个方向,再确定哪几个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先确定好东、南、西、北后,再确定另外四个方向就容易了。这一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表露思想,并且能分享他人的独特想法。学生在感受思维的多样化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
对于“想想做做”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题后面的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 )在( )的()面”和“()的()面是()”这样的句式对图中的相关场所关系展开描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制作方向板时,既要指导学生按照题目中的顺序完成折纸和填写方向等操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方向,把方向板上相应的方向与之相对,并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标记确定其余的方向。可以先尝试在班上确定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走出教室,选定校园里的某个地点继续尝试运用方向板确定方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五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六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七
《猜一猜》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儿童在生活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识经验,自己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第一层次:激趣引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人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动画人物柯南是推理的高手,也是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以他引入课题,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第二层次: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习得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设计了三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设计猜书的情境,让学生从瞎猜——给出一个条件的猜——给出两个条件的猜,从而让学生明白猜也不是乱猜的,要有依据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对。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猜左右手的游戏明了猜测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并且通过学生出题让老师猜,同学出题让同学猜这两个环节来巩固猜两样东西的技巧。
第三次猜是在第二次猜的基础上增加一样东西让学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个提示让学生猜,学生猜不出来后再出示第三个提示,又一次让学生明白提示语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讲情思路之后,我又出示一张表格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在这一层次中最后还对猜两样和三样进行了比较,学生从比较中知道这两种猜的联系,从而在做题时能够将三样转化为两样来做。
这三次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第三层次:巩固拓展
通过帮助柯南破案,猜节目这些学生比较喜欢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在巩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总而言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够学得一种思考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对学生得语言训练却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导训练学生能够完整说出推理过程还是我今后要注意得地方。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八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听了王玲老师讲的有余数除法租船问题,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关键词的分析,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一、运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
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选择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导入新课。在新课开始出示26个同学去洮河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几条船?教师这样导入,一方面通过划船这样的生活情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同样服务于生活,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大增。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对比形式练习巩固新课,学生练习好。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对比形式的练习题共出现3组,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析题,找准题的区别点,在不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租船问题的关键,教学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好习惯。
写单位、写答,说完整的话,都是平时课堂上老师容易忽略提醒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考试时总会忘记写单位和答。王老师在这节课里,学生每一道题都能要求学生写单位、写答。还在提问学生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四、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租船问题的特点是进一法,买面包问题是去尾法,形成了规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九
5月15日下午第三节课,刘**老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认识算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刘老师用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状态。
随着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二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内容出现了认识算盘这一课。刘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算盘的背景,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孩子们从父母的口中曾有听说过算盘,但没有直接去接触,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格外认真,从老师对算盘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到如何用算盘数数、记数,学生都非常专注地在听!整节课老师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小建议:
1、在定数位“个”位时,再巩固些十位、百位会让学生更明白。
2、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悉,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所以,说了指法后,先让学生巩固下指法,这样对后面拨数就会更好。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因为还是不熟练。如:563这个数,拨5时,要是先让大家找到百位时,再拨,会更好的`拨正确。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多多。学生通过对“认识算盘”这一节课的认真学习,既了解了“算盘”是一种记数工具,又增强了数位制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求知欲更强了!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第一个环节: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 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 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 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 古诗。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十一
雷xx老师这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来源于小学数学二年级的乘加,乘减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在这堂课上,主角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着和听众,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更大的舞台让学生去展示。对于这节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雷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出示了带领孩子去科技馆的情景,通过解决坐车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运用乘加,乘减来解决。在问题的伊始,让学生自主理解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何为坐得下,何为坐不下,对解决此问题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自己的计算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练习题中,雷老师还是沿用了这个情景,让学生继续得以巩固此类问题。用这条主线贯穿本节课堂,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更为扎实可靠。让人觉得有很清楚的脉络,课堂的结构很清晰,先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按照这样三个层次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有序的解决问题。注重把一类问题讲清,讲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雷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适时的进行点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讲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的听,并能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去追加一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思考。同时,课堂上的例题采用乘坐大巴车这个情景,也正好体现了现在春运将至,有不少返乡的人们回家旅途的安全。在数学课堂上也融入了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知道大巴超载是万万不可行的,安全意识从娃娃抓起。从小给他们灌输这样的交通安全的知识。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从小队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我想,十年后,中国国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升。
本节课在环节设置,讲解上都很到位。但是由于可能学生是二年级的,对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还不大适应。学生有想法,但是还未必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路。雷老师对于第一环节坐车问题结束的时候,可适时的引导学生小结,他们可能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印象。还有就是感觉这样的课堂有点沉闷,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上应该更多让学生能够动起来,毕竟让二年级的学生乖乖坐一整节课还是有点难度的。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十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堂计算课,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层次清楚,符合计算课型的一般步骤。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56–22=?让学生根据以前学的方法来思考,想想相同数位的数直接相减?把竖式写在记录本上。
2、方法的交流与展示: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直观图的教学。
首先是学生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应该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因该牢牢的“抓”着学生,生怕学生出错。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说的练习的还不够。如今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改变过去应用题教学片面强调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做法,做了题目就要让学生讲出,你是什么算的,为什么是这么算的,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是新授课的.引入。两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处于低段学生。他们的自我掌控能力还不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通常只能维持在10至20分钟的时间,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里学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堂课可以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利用情景图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上课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面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计算作好准备。
最后算理和算法,这点是针对计算课来讲的。在教学直观图的时候可以结合算理和算法同时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记住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十三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5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收集数据。
(1)我给学生提供了学生喜欢的动物卡片,要求学生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学会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习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3、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1)课件出示p96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图。
(2)、完成。p97第2题,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说给大家听一听。再学生完成统计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过河说课稿(实用15篇)篇十五
《认识直角》这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是在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来学习直角的初步认识的。作为同年级的老师,听了涂xx老师的《认识直角》这节课,我有如下的一点点想法。
这节课整体上思路清晰,重难点都有加以强调攻破,老师上课的体态语言都满不错的。特别是在“谁能用手比划一下直角”这个环节,她借机教育学生举手要规范,把行为规范教育很好的融入到了数学教育中。但在这里我想着重说几点我有异议的地方。
在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里有直角的这个环节,涂老师让很多学生都起来说了说,我觉得她在这里用时过多,以至于后面的练习有些没做。
在让学生“在格子上画直角”这个环节,我觉得这里涂老师有点准备不足,这里最好让学生用水彩笔等有颜色的笔画起来效果更好,只用铅笔很难看清楚。
在巩固练习的动手折一折环节,我觉得老师没有必要把需要折几步折出直角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他们折出直角就可以,没必要一定是两步或三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直角时,如何把三角板的直角摆在直角上,我认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总体而言,涂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她准备的还是比较充分的,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让学生在做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互动积极,课堂目标达成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