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学科的教案模板参考,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灵感。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一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习。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1、通过摆、分等活动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2、利用摆一摆,分一分,体会除法中有剩余的情况。
3、会列有余数除法算式。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些困难的。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第一次摆:摆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可以摆几盘?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个还够不够摆一个盘?引出算式:7÷2=3……1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表达方式。
(三)巩固新知。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二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相片导入,勾起学生回忆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成长故事,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习作指导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现,让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本习作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投入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
三、“导”是学生习作的钥匙,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表达和评价中写清楚“第一次”的经过和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使学生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把内容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把事情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过渡: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虽然这些“第一次”没有刘翔的辉煌,但对于自己来说也是难以忘怀的。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打开记忆的大门,让过去的一幕幕浮现在你们的眼前。人生中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泪水。老师相信,这些难忘瞬间会勾起同学们“第一次”的回忆,谁来说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
(二)、让学生说出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为什么难忘?
(三)、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相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
(一)、过渡:虽然这些“第一次”已成过去,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样的津津有味,时时萦绕于心。今天就让我们记录下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吧!
(二)、板书课题:难忘的“第一次”
(三)、出示习作要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呢?请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四)、自由读本次的习作要求,说说读懂了什么?
(五)、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经历写清楚要写出感受)。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本次的习作要求,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先明白要写什么,为下面的交流分享作铺垫。
(一)、小组交流分享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教师巡堂参与。
(二)、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
(三)、引导、鼓励学生在汇报和评价中如何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四)、教师小结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
(五)、同桌再次交流。
(六)、指名在全班汇报,教师强调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也可以提出问题。
(七)、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教师适时引导、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的方式,使学生明白怎样把难忘的“第一次”的经过写清楚,怎样把真实的感受或得到的启示写下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鼓励,让学生在交流和评价中解决本次习作指导的重、难点。
同学们不仅听得用心,还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呀,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难忘的“第一次”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吧!
完成难忘的“第一次”的习作。
难忘的“第一次”
经历写清楚。
要写出感受。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三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王老师在上课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
一、在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老师提出:“你认为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带问题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句、段加以体味,学生们的目标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热情,很聪明,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会过日子,会打算,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爱学习,爱读书,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懂事,自己挣一半旅费而且还给家人买礼物。在交流时,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但感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们谈到乌塔旅游前的准备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乌塔是一个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的孩子。学生谈到这时,教师适时点拔,“为了旅行她还做了哪些准备?”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放到晚上“老师通过朗读乌塔说的话体会乌塔的人物性格,自我感觉,学生们对乌塔的认识更加的深入。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对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这个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学生的辩论。在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没有急于做出结论,而是给孩子们创设一种充分展示自己看法的情境,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发主、自由、宽松。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地随意地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
在教学中,王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四
本节课是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色彩的造型表现课。我们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色彩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在于对色彩的特征、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色彩分类与要素,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色彩的调和与应用。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色彩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对色彩的色相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色彩以及表达色彩的情感意义。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色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先讨论色彩的不同特征与对应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我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学生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象表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的素描和人物速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稍加思考后回答:都没有色彩。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色彩的注意。然后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着个世界没有色彩,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同学知道色彩的重要性,并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实现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小卡片,细心观察一下:我所出示的图片,小结一下色彩的特点,使学生对色彩的结构形成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互相观察周围的色彩(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色彩也有不同。从而上关于色彩三要素内容。
在初步了解了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学生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色彩。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之前学习的色彩的特征。
我神秘的告诉同学们:“你知道吗,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色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灯光下人的色彩会发生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灯光下的色彩变化。
在画过有表情的色彩以后,请学生欣赏用橡皮泥制作、彩纸剪贴、电脑绘画、废旧材料组合的一些关于色彩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更多表现色彩造型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构思,思考自己用什么样的色彩、什么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等。
学生进行关于色彩的造型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学生可以将前两次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色彩的图片和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五
吕老师讲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吕老师在教学中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抓住了三个主要问题来引导:1、课文除了写波斯猫,还写了哪些动物?2、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各是什么?3、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燕子造窝、蜜蜂酿蜜、青蛙捉害虫的辛苦,体会他们的快乐,体会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尤其是吕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时设计得非常好,和其他小动物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对全文小结后齐唱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来进一步体会“劳动创造快乐”,深华了文章的主题。吕老师在课后的拓展训练“我们来帮帮波斯猫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设计得非常好,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到怎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在读中自己感悟出“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非常了不起。
不足之处是:大屏幕上《劳动最光荣》的歌词字太小看不清,如果在教学中能将写的环节安排一点效果会更好。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为我的新秀课进行评审,下面我对谁在叫这节课进行简单的说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一年级下p60—61,学唱歌曲《谁在叫》。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汪汪与咪咪》,在歌曲中出现的形象都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在这学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关小动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鹃圆舞曲》、《数鸭子》、《我的小鸡》、《猫咪别淘气》等等。《谁在叫》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动物形象,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活动,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更加喜欢和保护动物,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上学期,我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互相了解,我面对的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天真活泼,在课堂上已经能大胆唱歌、跳舞,师生能互相配合,同学们已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因此,在该课中,我便结合学生情况,设计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这些学生兴趣浓厚的活动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谁在叫》,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
及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学中结合唱、编、演多项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
1、在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学会唱新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多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设计理念突出一个“新”字。
2、音乐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体现一个“动”字。
3、教学内容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实际,采取说、唱、编、演、画多项活动使音乐知识生活化,体现音乐课堂中的“情”、“乐”、“美”。
课前复习先前所学歌曲数鸭子,目的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导入新课起到一个过度的作用。
在授新课的环节中,课件出示课题谁在叫后, 让学生听一听,是哪种小动物在叫?它们是怎样叫的?学生通过听,说,培养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敢于大声说话。然后播放歌曲录音《谁在叫》前半部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个整体的认识,这也体现了低年级以听唱为主这一要求。分句教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唱准歌曲旋律,在教唱”啦”部分,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易于记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歌曲时,我让学生自编动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紧接着学习歌曲后半部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理解歌词, “小猫想捉老鼠”、“小鸡找妈妈”、“还有小鱼”、“……”,了解了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教育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歌曲的教唱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学生找一句,跟钢琴学唱一句,既学会了歌曲,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学生边唱边随音乐做小动物可爱的动作。教唱过程中,师可采用师生地唱、分组对唱、学生领唱,打击乐伴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熟悉歌曲。
1、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联系动物生活习性,模仿其动作,创编各角色舞蹈动作,再分组表演。
2、分小组编创舞蹈动作。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对小鸡、小猫、小鸭、小猪、小老鼠、鸡妈妈、小鱼各角色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想象,编创可爱的舞蹈动作。
3、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各自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表演。教师对有困难的个别小组的活动给予及指导。
(2)开展各小组比赛活动。教师对每个小组成绩都予以表扬,对编创得较好的舞动作师生共同学习、借鉴。
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教育学生从小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体现音乐审美教育这一功能。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
晚上好!
教学的重点难点:我都定为研习文本,把握主旨
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另外可以直观的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引发思考,所以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导入
(我认为教师的导语很重要,教师的导语应该能提供资料与文本自然衔接,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读书。)
所以本课的导入我采用的的是多媒体播放齐秦的《北方的狼》的视频,其中狼的许多图片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
2、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很重要,它主要是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引发了“像山那样思考”?
(让学生朗读课文是因为朗读是课堂对话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初最真实的阅读体验。)
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我把本文易错字音写到了黑板上,并让一学生完成
学生回答后,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我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然后与学生一起纠错、巩固
3、整体感知后,文本研习,(为了避免满堂讲或满堂问,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来领起文本,贯穿整个课堂。)
第一个问题提出后,我采用了让一名学生读文章的2、3小节的方式其他同学用笔标划相关内容,引领学生细读文本。
过渡:我见到狼时的反应是杀之,我为什么要杀之?
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默读4-9小节,标划并概括,教师巡视点拨
然后是学生展示,又让学生重点理解并齐读:
一片被太多的鹿托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展示后我归纳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不懂得敬畏,世界终将让我们懊悔。
然后给学生顺势补充有关作者的介绍
(我之所以把作者简介放在这,一是因为如果导入后就介绍作者,显得课堂流程不够流畅;二是,在这补充作者简介有利于学生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然后顺势过渡到第三个问题:“狼无鹿死山又秃”
在此时,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我要求学生大声读最后一小节,然后思考——讨论——整理——交流——再读
(学生独立思考后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能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整理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和动笔能力)
至此,通过三个大问题引领学生完成文本的'研习
4、把握主旨
研习了文本后,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比较容易了,我采取的方式是:
5、拓展部分:
展示环境污染和残杀生灵的5幅图(我选择了这五幅图就是要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此时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展示交流
6、结束语
利奥波德告诉我们“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幻灯片展示,齐读“仰望,我们若能敬畏星空,俯首,我们若能呵护良心,我们身外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便都将是和谐美好的。”
7、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概括的板书设计)
板书:像山那样思考
一声狼嗥
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八
1、体验刮画的乐趣,感受不同线条装饰带来的美。
2、学习用直线、波浪线、锯齿线装饰小鱼。
3、用两种以上的线条组合装饰小鱼并学会互评作品。
知识经验:
1.教师了解线条组合装饰的方法。
2.幼儿观察过海洋鱼,并发现鱼身上各异的线条。
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刮画纸、卷好的筷子、海底底板、彩色吸管、地垫、音乐。
将教室装饰成海底世界。
一、情境导入
1.师生小鱼游进活动室。
2.欣赏ppt《海底舞会》。
师:小黑鱼为什么没有参加舞会?
二、观察归纳
1.回顾“鱼一”(直线装饰),了解线条装饰方法。
(1)师:这条小鱼穿的什么线条的衣服?
(2)幼儿总结归纳并在记录表上记录线条。
(3)幼儿空描练习直线的画法。
2.依次回顾波浪线、锯齿线装饰的小鱼。
三、创意装饰
1.提出任务:选择两种或者多种线条组合装饰小鱼
2.交流:你准备用哪几种线条组合装饰小鱼?
3.幼儿按自己喜欢的线条组合装饰小鱼。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想象。
5.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装饰海底世界。
四、评价展示
幼儿相互评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条小鱼?他是用哪几种线条组合装饰的?
五、结束部分
1.观看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感受帮助“小黑鱼”的快乐。
2.幼儿随音乐拿着装饰好的小鱼与小黑鱼一起去参加海底舞会。
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自制小鱼,并将作品展示在“海底世界”喷绘板上,供幼儿相互评价,相互欣赏。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九
本课是第二课时,教师选择了学习体会“淘气可爱”这部分内容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重点体悟和练习选择具体事例表达的方法,切口小,重点突出。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交流感悟,体会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一方面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体会写法、迁移运用,很好的落实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建议:在写法的领悟上,除了引导体会作者选择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还应引导学生体会抓住特点选材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针对20分钟的小课和本节课表达训练的内容安排,可以舍去复习字词的内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本课的重点内容上,在迁移运用部分在训练扎实些。另外,在联系迁移运用的环节宜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动物选择事例介绍,这样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更突出教学效果。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
这次有幸参加了睿智大讲堂的听课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上课老师的风采,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教无定法,百家争鸣。虽说是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发现好课的共同点。
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且学生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课堂和出课堂时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老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就没必要再上这节课了。比如说,陈艳老师的课,学生在进课堂之前也许知道用“let’s…”来提出建议,但他们不会对此作出正确的回应,也不清楚以怎样的语气表达自己的喜恶,陈艳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图片,输入语言知识,渗透阅读策略。
所谓效率是一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厦门的吴天艳老师就在高效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用手势游戏热身,让学生熟悉方位介词;通过有趣的寻找活动,让学生轻松感知这节课的主题,进入主题阅读时,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识别细节,并通过卡片游戏让学生口头尝试note常用的句子。在拓展阅读一篇note后,通过猜测游戏让学生发现note中错误的信息,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封短信给tom。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收获。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丰实的课。在听课过程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流畅,语言得体、恰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言丰富(激励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学生的语言生成量大,不时有老师和学生的机智妙语。
尤其是阅读课,一位专家说得好,阅读课要做到“五读俱全”,即:reading for language,reading for culture,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writing,reading for speaking. 在本次听课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从而使学生步入人文精神之胜境。
总之,听课的收获挺大的,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这些好的做法,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向更清晰,更有序,更高效迈进。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一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设为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共同探讨获得新知。教学中我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移多补少”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答谢小矮人,小动物们为白雪公主举办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我采用了版主“海的女儿”的建议,把“闯关游戏”用“帮助白雪公主打开安全门”的情境换掉了。这样,不仅衔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着是本课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我的疏忽,初稿时对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理解的不到位,经过辉煌老师的指导,才使延伸这部分发挥了最大优势。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把课下从生活中找到的乘法问题写成数学日记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二
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
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 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在练习设计时,王老师把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数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1.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点乱,如果能将所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全盘出示在黑板上,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有好处。
2.教学百分数的引入,我倒是建议从生活中找出含有百分数的例子,初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引进,便于比较,才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率。
3.前面的周长与面积建议不放在本节课上讲评。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三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五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8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近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习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优质16篇)篇十六
在教学目标上,主要让幼儿感知三拍节奏规律的前提下,运动言语、肢体动作表现心跳运动,通过活动及讲解使幼儿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意义,为了顺利完成这一系列活动,我将准备一张贴有心型图片的节奏图和心脏模型,并通过观察法、讲述法的教学方法,使幼儿能充分地运用感知觉来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进一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将设计一个特别的指挥棒,通过手、脚、嘴、衣服的动作来表现三拍音乐节奏,充分体现纲要的教学要运用多种形式来生动活泼地展开,在操作游戏环节中,我特准备了一段轻松的音乐,此处既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动静结合,又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顺利完成作品。
在活动过程中,将活动分成开始、中间、结束三部分进行。因为是借班教学,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主要是与幼儿交流情感,在师生熟悉了之后,我才自然地引入主题。在活动的中间部分是主题的重难点的学习过程,将分为动、静两方面开展。动的方面是三拍的节奏训练,为了让幼儿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将通过指挥棒的变化来加强幼儿重复练习的效果。静的方面:通过让幼儿在观察心脏模型的形式,启发幼儿讨论心脏所处位置及大小功能,通过探究,比较法让幼儿懂得了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要好好保护它,次环节我将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掌握知识。
在活动结束环节上,有意地让幼儿将所学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为此特设了一个操作活动——我的`心会跳舞。次环节我主要是运用操作法发展幼儿得手工能力,在简单交代操作过程后,我将用一段三拍的音乐来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之后将参与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剪纸作品,分别贴在节奏图上,最后以唱节奏的形式完成整个活动,以上活动的流程大致是:快乐导语、请你跟我这样做——节奏训练;学习三拍节奏——探究空间:心脏是怎样的——操作游戏:我的心会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