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科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用心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一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江边的美丽景色,理解少年王勃的奇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王勃),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齐读)。
2、文中有很多词很美:(多媒体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指读,师相机评价)。
都督 宴会 邀请(评:读得准)。
凝望秋景 缓缓飞翔 轻轻飘荡(评:读出了赐予的美)。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评:读出了人物的才干)。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出示古诗。
知道最后三个词语是描写谁的吗?(王勃)说起王勃的才华,我们不能不提到腾王阁,瞧(出示滕王阁图)同学们看,这就是滕王阁,凡是到过腾王阁的人,都会在这停留,因为这里的一块石碑上刻有王勃14岁时写的《滕王阁序》,其中有这样一句千古流传:(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导读准诗句。
评: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这句诗的节奏 齐读。
2、这句诗写得什么意思呢?对照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
(2)找找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用“————”划出来。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用“﹏﹏﹏﹏”划出来。
3、交流: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生答。
(1)问:孤鹜、落霞、齐飞的意思。
追问:谁跟谁一起飞?(野鸭与云霞)。
野鸭怎么飞?(缓缓地飞翔)指导读。
云霞怎么动?(轻轻地飘荡)指导读。
(2)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加上缓缓飞翔的鸭鸭、轻轻飘荡的云霞,这一切是那么令人陶醉。
指导读该句。师相机点评 女生齐读。
(3)景能读美,相信诗也能读美。
读诗 师相机点评 齐读。
(4)女生读景,男生读诗。
4、交流: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生答。
(!)问:秋水、长天、一色的意思。
(2)读该句 师相机点评 男生一起读。
(3)这一幅景就是这样一句诗 读诗句 齐读。
(4)男生读景,女生读诗。
5、师生读这一段话。
(1)师范读。
(2)生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时揭示省略号的作用。(同学们说的都藏在省略号里呢)。
(3)生读。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三
1、知识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2、情感目标: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3、技能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拾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少年王勃要求齐读课题。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王勃给了你的什么样的印象?
2、就连课文中的都督也忍不住要这样赞叹(出示句子:奇才!真是奇才!):引读奇才!真是奇才!
3、教师:什么叫奇才?
4、教师:王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才,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这里你能体会到王勃是位奇才吗?
指导学生抓住听说请体会。
教师:少年王勃14岁就已经中得举人,名声远播,就连都督也忍不住要瞧瞧这毛头少年到底有没有才华。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
(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还是写这文章太简单了?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指导朗读。
教师评价:那你能将体会到的客人们为难的神情给读出来吗?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众人的心态。
(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
(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3、理解第四自然段:
(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
齐读)。
(7)王勃面朝着赣江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而我们平时看景色不注意观察,王勃看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边看边想)。
(8)这就是勤思考,我们要想像王勃写文章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4、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四、教学第五小节。
教师:于是(引读)王勃写的千古传诵名文。
1、你从哪个字词又体会了王勃的才气?板书:千古传诵。
五、背诵课文。
1、同学们,王勃写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文章中诗句描绘的景色,你们愿意来记记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两节。
2、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句描绘的情景永远记在心间。
六、拓展交流: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
2、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板书:
9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四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共、绝。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五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披着灿烂读《藤王阁序》才气秋景。
庆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六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七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文档为doc格式。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八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很有才华。
参加宴会。
写成了《滕王阁序》。
成为名文。
二、课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词句):滕王阁序刚刚整修一新很有才气。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的名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板贴纸卡(见板书)。
-1-。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
(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
交流。
(1)读词。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说笔顺。
2、读写词语。
南昌。
庆贺。
才气。
文思。
如泉。
宴会。
叫绝。
秋景。
笔走。
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3、背诵、默写“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后小记: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专题学习网站。
一、导入。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录音,请学生欣赏。师:刚才那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王阁序》。(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你通过朗读了解到什么?
2.指名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滕王阁(学生浏览网站视频、文字解说)。
过渡:大家读书的能力很强,真了不起!为了学习更多,请小组合作借助网页把字词学会。
三、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主浏览网页。
2、检测自学结果:无拼音、加拼音读生字、词。
过渡:字词也学会了,真不错!谁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滕王阁序》的?请细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四、精读课文。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说说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出示动画。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4、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作读。
5、这么美的句子,你喜欢吗?人们听到王勃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时有什么反应?指名答。
6、请学生演一演,理解“拍案叫绝”。
7、回味诗句。(读)。
8、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9、王勃怎么写出的?其他客人呢?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座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0、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浏览网页了解王勃的成才故事。
11、扩展阅读:王勃还写过哪些千古传诵的作品?(学生浏览网站资料)。
五、自由表达。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一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
(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
交流。
(1)读词。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说笔顺。
2、读写词语。
南昌。
庆贺。
才气。
文思。
如泉。
宴会。
叫绝。
秋景。
笔走。
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3、背诵、默写“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后小记:
文档为doc格式。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挂图、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changpianzhangtudu。
探昌篇章突读。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三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齐读课题)。
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过渡】看到这些王勃怎么做的,默读第四段,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
(5)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第四段。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齐读)。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其实文章的第一、二段也有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默读一二段,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1)抓住“邀请”理解第一段。
(2)抓住众多人的表现,衬托王勃的有才气。
(3)反复读加深理解。
【过渡】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我们在带着敬佩在读这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有很多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吗?补充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
2.难点: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1、分析字形。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
1、学习第一节:
出示: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
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3、学习第四节:
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绝,认为是难得的一个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从都督惊讶的语气中也可体会到他是一个奇才。
4、学习第五节。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说明王勃写的文章影响广泛深远,不愧为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1、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
王勃用那一句诗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
2、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愿意读一读?
3、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4、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5、老师读诗句,学生读意思。
6、王勃看到的景象很美,写得更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7、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8、指导背诵。
文档为doc格式。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五
教学片断1:
师:文中的哪几个词直接写出了王勃的才华?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出示这两个词)。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文思如泉是说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
生:笔走如飞是说写文章的时候下笔很快,像飞一样。
生齐:不是的。
(生找到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从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些地方,让你知道王勃从没来过滕王阁?
生:“路过”这个词说明他这次到滕王阁只是偶然路过而已,以前没来过。
生:“路过”也能说明王勃不是住在这里的,所以肯定不是早就去过滕王阁。
生:“听说”也可以说明王勃不是住在这个地方的,如果是住在这个地方的,他的名气很大,就不会用“听说”这个词了。
生:“邀请”就是说他是被邀请才来滕王阁的。
生:我从“刚刚整修一新”这里知道滕王阁才刚刚整修过,以前没有的,所以王勃不可能来过。
师:以前没有的?
生:不对,是有的,但只是又装修了一下而已。
(指名读2-4自然段)。
(反思:“刚刚整修一新”能否说明王勃是头一次来滕王阁呢,似乎不是很确凿的证据,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善于从一个个词语中去发掘体会,说明他们已经动了脑筋。)。
教学片断2。
师:当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时,王勃正在干什么?
生:他正站在窗前,看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师:你们仔细听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生:应该是“凝望着”,他读成了“看着”。
师:有什么不可以吗?我觉得也挺好的啊。
生:我觉得不好,“看着”的意思好像说江上的景色不吸引他。“凝望”就能说明江上的景色很美。
师:那凝望是什么意思?
生:是远远地看着。
师:那应该说“眺望”了啊。
生:我觉得凝望是很认真的看着。
生:“凝望”就是盯着看。
师:说的好,谁来表演一下“凝望”的样子?
(一生表演)。
师:大家看看,这是一种怎样的看?
生:全神贯注地看。
生:聚精会神地看。
生:看得很投入。
生:目不转睛地看。
(反思:学生的错误回答,往往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看着”固然是“凝望”的本意,但为什么学生会说“凝望”是“远远地看着”?这是我本没有料到的,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也有道理,“望”自然是“远远地看着”,王勃当时是站在滕王阁的窗前看秋景的,滕王阁地势较高,所以“远远地看着”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文中用了“凝视”的话,才少了“远远地看着”这个意思。)。
教学片断3:。
师:江上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请位同学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听了她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同学们把眼睛闭起来,边听边想像,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朗读,生想像)。
生:我好像看见了五颜六色的云霞在轻轻地飘荡。
生:我也看见了灿烂的云霞,还有水和天好像连接了起来。
师:为什么那云霞是五颜六色的?(生沉默)。
师:你看到的是什么时候的云霞?
生:傍晚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听出是傍晚?
生:“落日的余晖”。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云霞是五彩的了吗?
生:哦,因为落日的余晖照耀在云霞上,所以云霞看起来是五颜六色的。
生:因为夕阳西下,太阳光红彤彤的,照在云霞上显得很灿烂。
师:是呀,这是一幅多么绚烂的秋景图!(板书:绚烂)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野鸭在飞翔。
师:是几只?
生:一只。
师:是怎样的飞翔着?
生:缓缓地飞翔。
师:一只野鸭在天空中缓缓地飞翔,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点孤独。
生:它很寂寞。
生:我想如果是一群野鸭的话,会看起来很热闹的,但现在只有一只,孤零零的感觉。
师:是呀,这是一幅多么宁静的秋景图!(板书:宁静)。
(反思:这幅秋景图实际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信息,从中不仅能体会到:绚烂、宁静之美,还有一种壮丽之感,所以在课堂上我还缺少了对“壮丽之美”的引导体会,因增加以下环节:
师:除了云霞和野鸭外,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一色。
师:水天一色的画面我们哪篇课文也学过?
生:《美丽的南沙群岛》。
师:这个画面又让你感觉怎么样?
生:看起来很辽阔。远远望不到边。
师:是呀,这又是一幅多么壮丽的秋景图!(板书:壮丽)。
如果能将:绚烂、宁静、壮丽这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呈现给学生,那么对于他们意会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会有更好的帮助。唉,真想重新上一遍,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