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
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10+20=
15+20=
(2)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 日
3,4,5, 春
6,7,8, 夏
9,10,11,秋
12,1,2, 冬
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2.进行新课。
(1)教学“同样多”。
投影出示4个萝卜(图),教师提问:老师摆了几个萝卜?教师再出示4只小兔(图),提问:老师摆了几只小兔?然后,教师把每一个萝卜与每一只小兔用小棒连起来,告诉学生:这表示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教师一边指,一边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指着图说图意。指名让同学说;同桌之间互相说。
教师继续问: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小兔吗?
教师小结: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小兔。教师再次强调:一个萝卜对着一只小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小兔,就是说萝卜和小兔同样多。
请同学们像教师说的那样,自己说给自己听听。
(2)全班动手操作。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的磁性黑板上摆,其他人在桌面上摆。
要求:先摆2个圆(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再在圆的旁边(或下面)摆正方形(一个正方形要对着一个圆),正方形要和圆同样多。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请大家跟磁性黑板上摆的图比一比,看是否一样。
接下来,全班同学独立操作。
①第一排摆4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要求三角形和圆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三角形(数量自己确定),在三角形的旁边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和圆同样多。
上面两次操作,要让学生每人都当小老师,检查并帮助同桌摆的学具是否正确或规范。
教师重点提问:第②次摆了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圆和三角形怎么样?
(3)教学“多些、少些”。
①小鸡比小鸭多。
教师出示投影:提问:不要数,说
出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全班分小组讨论,教师也深入到小组中去。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统一认识: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小鸭和小鸡对上了,没有多余的,可是小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鸡多些,小鸭少些,也就是小鸡比小鸭多。
②苹果比桃少。
教师出示投影:既不要数,也不要
③全班同学动手摆学具。
a.第一排摆3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和圆同样多。
b.第一排摆3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多1个。
c.第一排摆4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少2个。
d.第一排摆圆(数量多少由自己决定),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多2个。
e.第一排摆圆(数量多少由自己决定),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少2个。
教学意图:通过直观与操作,初步建立“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概念。
3.课堂练习。
(1)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2)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3)写字准备练习。
教学意图: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练习。
同样多、多些、少些
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1、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将想到的方法简单地记录到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对比择优
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发现的方法,然后记录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
生2:用总的14×14的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
生3: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
生4:转移填补,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
师:对于各组发现的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数太麻烦,方法3把这个图形分割成4块,算出或数出其中一块的蓝色面积再乘4比较简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较简便。
……
师:(小结)大家对比很认真。对于这种在方格图中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大面积减小面积,还可以对整体进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数或算。具体运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还可以“大减小”。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还可以把他们写进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1、请看,这是什么呢?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四、实践应用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