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应不断完善和优化。阅读一些成功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让教师了解如何制定一份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学案导学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一课时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二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2-8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从而引出胶体概念。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
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现象:在加入硝酸银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不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氯化钠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胶体?
讨论,回答:淀粉胶体、土壤胶体、血液、云、雾、al(oh)3胶体等等。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一行至第75页第一段,思考胶体如何分类?
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胶体按分散剂分为:
液溶胶(溶胶)。
气溶胶:云、雾、烟等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了解胶体分类。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一些胶体。学生实验(投影)。
1.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2.制取硅酸胶体。
3.制取碘化银胶体。
会产生硅酸凝胶。
【提问】如何证实你所制得的是胶体?请你检验一下你所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
分组实验:
用烧杯盛约30ml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10ml1mol/l盐酸,并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硅酸溶胶。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
思考后回答,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然后检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2.初步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教学过程: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讲述]键长决定分子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键长越短,键越强,也越稳定。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微粒的半径大小有关。如键和h—cl。
h—i。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板书计划]。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四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五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六
由碱性条件下加热回流高锰酸钾溶液制得。操作示例如下:
在500ml的锥形烧瓶中注入65ml水,加热至65℃,在搅拌下小心地加入75g(1.35mol)氢氧化钾和10g(0.063mol)高锰酸钾。安装带有碱石灰的`冷凝管,使烧瓶内的物料回流。约经15min,深紫色的高锰酸根离子的颜色突然消失。接着往该绿色溶液中加入2mol/l氢氧化钾的热水溶液(70℃),以恢复原有的体积。将烧瓶内的物料迅速冷却至-80℃(干冰-丙酮浴),并用2h加热至-5℃。此时将析出粗产品结晶,故应将烧瓶不断地振荡。经冷却,溶液的黏性增加,直至几乎成结冰状态。在干燥空气中滤出产物(避免冰附着于沉淀上),迅速洗净暗绿色的结晶。可依次用下列试剂洗涤。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2.初步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教学过程: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讲述]键长决定分子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键长越短,键越强,也越稳定。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微粒的半径大小有关。如键和h—cl。
h—i。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板书计划]。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习题供学生选择,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九
别称。
灰锰氧、pp粉。
化学式。
kmno4。
分子量。
158.034。
cas登录号。
einecs登录号。
熔点。
240℃。
沸点。
分解。
水溶性。
6.38g/100ml(20℃)。
密度。
1.01g/ml(25°c)。
外观。
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有金属光泽。
储存条件。
室温。
高锰酸钾如何清洗?
高锰酸钾清洗外阴常常配成1/5000的溶液,并且也可以用于阴道内的冲洗,也是配成1/5000的溶液,还可以用于产后外阴的护理,或者是人工流产之后外阴的护理,都可以用高锰酸钾给予清洗。只不过在配制高锰酸钾的过程中浓度一定要掌握好,如果浓度太浓可能会对皮肤、黏膜产生不良影响会出现刺激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黏膜组织出现灼伤的现象,所以在配置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注意。另外,高锰酸钾是酸性溶液常常用于阴道炎,比如说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冲洗治疗,那么如果是念珠菌感染的情况下不可以用高锰酸钾给予清洗,也就是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以给予相应的用药。
高锰酸钾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有哪些?
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pp粉,是一种有结晶光泽的紫黑色固体,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呈现出特有的紫红色。高锰酸钾的热稳定性差,加热到473k以上就会分解释放出氧气。在水溶液中不够稳定,有微量酸存在时,发生明显分解而析出mn02,使溶液变浑浊。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kmna的分解速率较慢,因此kmnot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较为稳定。而光对kmnot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因此高锰酸钾溶液通常需保存在棕色瓶中。加热沸腾后kmnot溶液分解反应速率加快。
高锰酸钾中的mn的价态是+7价,是锰的最高氧化态,因此高锰酸钾是一种氧化剂,()i一、mn02或mn2+。根据标准电极电势,在酸性介质中kmn04是强氧化剂,它可以氧化cl一、i一、fe2+、soj一,还原产物为mn2+,溶液呈淡粉色,如果mn()f过量,它可能和反应生成的mn2+进一步反应,析出mnoz;在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介质中,高锰酸钾氧化性减弱,与一些还原剂反应,产物为mn()z,是棕黑色沉淀;在碱性介质中,mn()f的氧化性最弱,但仍然可以用作氧化剂,();,溶液是绿色。
高锰酸钾是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无机盐,常用于漂白?、棉、丝以及使油类脱色。高锰酸钾对中性天然水源水中,无论是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污染物,还是高分子量、高沸点有机污染物,氧化去除效果均很好,明显优于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效果,剩余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很低。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对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污染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高分子量、高沸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很差,有些有机污染物浓度反而高于原水,最高者增加达数倍,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的最大特点是反应生成二氧化锰,由于二氧化锰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会以水合二氧化锰胶体的形式由水中析出,正是由于水合二氧化锰胶体的作用,使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具有很高的除微污染物的效能。二氧化锰是许多氧化反应的催化剂,试验表明,二氧化锰对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物的催化作用也很显著。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对微污染物的吸附,大大提高了高锰酸钾除微污染物的效果。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课题:溶解度。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回忆说出化学键的类型,识别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基本特征,理解共。
价键的极性,能判断物质中具有的化学键类型,正确书写离子、原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以及其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的理解,寻找化学键的形成规律,发展学生对。
微观粒子的想象能力,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系统认识。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演绎、归纳的能力。通过阅读信息和背景资料的方法,开阔视野,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化学结构理论能预测新物质来体验化学带来的惊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成键规律,电子式表示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情景发生和解决而产生首尾呼应为框架,以基础知识复习为。
主线,导入信息促进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特点,着力体现高三复习“退半步重基础,跨半步促提高”的复习策略。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
投影:化学史上重大发现——c60彩图展示,(提出问题:你知道它具有什么化学键吗?)。(话题一转)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来科学家对纯氮物种的研究和发现,第一次是1772年分离出n2,第二次是1890年合成了重氮离子,是高能氮阳离子,甚至科学家预计能合成n8,你能预测该物质具有什么化学键吗?(停顿,大多数学生回答为非极性共价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成键情况,我们一起来回顾关于化学键的知识。
[设计意图]。
用c60引发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回忆,而n8看似一个延续,实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的问题情景,为学生通过复习提高最终尝试解决新问题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过渡]原子结构的知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原子核外电子未达到饱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原子要以化学键的形式来成就自己的稳定结构,元素原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化学键的多样性。
[学生]。
回忆化学键的定义: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并说出键的`类型。
[投影]。
离子键一、化学键的类型。
(配位键)共价键化学键教案极性键非极性键[过渡]这些不同的化学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投影]按照以下线索,一起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实质是什么?成键双方的微粒各是什么?
5、离子键的强弱是由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决定吗?共价键的强弱又由什么因素决定?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二
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材料的发展过程。
2.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三
1、认识滴定管和容量瓶,了解其规格、构造和用途。
2、熟练掌握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练习,训练操作技能。
4、在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方法和精神。
练习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滴定操作技能的形成。
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滴定管夹、锥形瓶。
单人单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两种新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前,复习一下量筒的知识。
量筒的用途是什么?使用量筒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仔细观察,注意其刻度。
量筒: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最小刻度为0.1ml,不估读,使用时应注意:
1、使用时,应选合适的规格,观察刻度时量筒要放平,使视线、刻度及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同一水平。
2、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和进行化学反应,不能加热。
3、量筒内残留的液体为“自然残留液”,不应洗涤后再转移。
4、量筒刻度由下而上,无“0”刻度。
实验时,有时要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这时量筒不能满足需要,那么用什么仪器呢?现在给大家介绍一种。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酸、碱式滴定管的结构、规格、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滴定管是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部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酸式滴定管)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碱式滴定管)。规格有25ml、和50ml。滴定管主要用于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可估读到0.01ml。
使用滴定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使用前应检验滴定管是否堵塞或漏水。
检验滴定管是否堵漏,方法是:用自来水充满,夹在滴定台架上,静止约2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渗出。将活塞旋转180度,再检查一次,若前后两次均无水渗出,活塞转动也灵活,即可使用。漏水应重新涂凡士林,条件好的学校可更换;还要检验是否堵塞,堵塞应擦净凡士林并把小孔中的凡士林用滤纸和细丝除掉,涂凡士林的方法是:将活塞取出,用滤纸及干净布将活塞及活塞槽内的水擦干净。用手指蘸少许凡士林,在活塞的两头涂上薄薄的一层,在离活塞孔的两旁,少涂一些,以免凡士林塞住塞孔,或者在活塞粗的一端和塞槽细的一端的内壁涂上一薄层凡士林(初学者用此方法较好),将活塞插入活塞槽中并拧紧,同时向同一方向旋转活塞,直到活塞中的油膜均匀透明;如果活塞不配,需重新更换;如发现转动不灵或活塞上出现纹路,表示凡士林涂得不够;若有凡士林从活塞缝内挤出,或活塞孔被堵塞,表示凡士林涂得太多。遇到这种情况,都必须把塞槽和活塞擦干净后重新涂上凡士林;涂上凡士林后,用橡皮圈将活塞栓好,以防活塞脱落打碎。
2、酸式滴定管盛放酸性溶液,碱式滴定管盛放碱性溶液,不可互换。均不可盛放热液体。
3、用蒸馏水洗涤后,用操作液润洗滴定管2~3次,第一次用10ml左右,第二、三次用5ml左右,装入操作液时用漏斗,烧杯等仪器。
注意:无论何种滴定管,每次洗涤(操作液润洗除外),将水倒出后应擦干外壁,观察内壁,若不挂水珠,表示洗净。
4、读数时,应使视线、刻度及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同一水平。
5、滴定管内气泡的排除。
滴定管内的气泡:对酸式滴定管可迅速转动活塞,使溶液很快冲出,将气泡带走,如带不走则有老师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处理。对碱式滴定管,可把橡皮管向上弯曲,利用气泡上浮原理,挤动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处喷出,气泡即可排除。注意,只有排除气泡后才可以读数。
1、检验滴定管是否堵塞或漏水。
2、向滴定管装液,润洗滴定管。
3、排除滴定管内气泡。
4、练习滴定管读数。
5、学生们测出25滴水的体积。
6、用滴定管量取10.00ml水。
使用滴定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检查2、润洗3、赶气泡,调液面。
4、读数(眼睛平视,液体的凹液面和刻度线相切)。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容量瓶的结构、规格,了解其用途。
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的玻璃塞或塑料塞、瓶体上标有温度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所量液体的体积,瓶颈部有一环形刻线,当液体凹液面与此刻线相切时,溶液的体积即为容量瓶所标注的体积,没有零刻度。
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几种。
使用容量瓶应注意:
1、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2、容量瓶不能被加热,也不能装热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才可转移入容量瓶。不可久贮溶液,尤其是碱溶液。
3、定容时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加到刻度线(眼睛平视,液体的凹液面和刻度线相切)。
4、容量平使用完毕后及时洗净、凉干。
p170操作练习1、2。
使用方法:
1、检漏2、移入室温溶液3、定容4、摇匀。
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教材后的问题。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五
1.两种溶液颜色不同,浅绿色的二价铁溶液,黄色的是三价铁溶液。
2.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溶液是三价铁溶液,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的是二价铁溶液。
3.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三价铁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马上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溶液为二价铁溶液。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六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总结演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七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2)离子键、极性键。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八
铁是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铁是一种副族元素,化合价主要有0价、+2价和+3价,+6价(高铁)不常见。
铁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与氧化性较强的反应生成三价铁,如氯气,液溴;与氧化性较弱的.反应生成二价铁,如硫、碘。
(3)铁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四氧化三铁中含有1/3的二价铁和2/3的三价铁。
与氧化性酸反应,铁遇冷的浓硫酸会发生钝化反应。
铁可以与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的盐发生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十九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二十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化学炭的教案(实用21篇)篇二十一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