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经验,并对自己的成长有所裨益。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教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下面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分享。
第二段: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200字)。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和需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动态发展。例如,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在中学阶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以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三段: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400字)。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使学习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此外,我们还可以融入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等元素,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我曾经运用文本分析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深入思考,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在讨论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运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另外,我们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通过导读、提问和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段:学生评价与反馈的研究(300字)。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并针对性地给予评价与反馈。通过评价和反馈,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注重肯定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与反馈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第五段:成果展示与评估的研究(200字)。
成果展示和评估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反映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通过作业、考试、项目展示和口头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估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际效果和个别差异,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评估,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
总结(100字)。
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学生评价与反馈的实践以及成果展示与评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二
今年四月底,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课标,意义深远而重大,相信我们一线教师都在认真的研读和体会。
新修订的课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点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学生在此素养内涵下应具备以下能力:
1、认同并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懂得去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我们要谨记思维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建构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
这些核心素养其实大部分都在学校的教学体系里才能体现,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大,因此,它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们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要带领学生好好认字,读熟课文,再引导读百十本高品质的书籍,书写几十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当然,还要诵读大量的诗词和古文,最好是熟读成诵,充分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书读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积累就会增多,思维也会活跃,语感也会得到提高。低年级从薄薄的绘本漫画开始,过渡到中年级一周一两本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书,再到高年级两周一本的经典名著。随着年级升高,书也要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耐人寻味,一定要逐步改善那种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也要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定期的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心得,如果再有一些激励机制会更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想要和同学们在读书上有共鸣,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新课标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这个版块也提到了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小学语文,其学科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政治类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下面三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还学生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即真实可信)、诚(即诚挚深沉)、新(即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树林子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诚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与挑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体系,努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既然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课时量,那么我们应该有充足时间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上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不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辛酸,体会不到红色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鸿鹄之志。那么,我们要利用机会拓展教材和延伸课堂,比如讲小英雄雨来,我们要拓展到王二小、刘胡兰……讲钱学森、邓稼先、于敏……,我们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精心钻研教材,我们还得注重相关知识的衔接,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涉猎的知识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关注时事,多去了解历史,天文地理争取样样熟知。阅读训练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发现美、感受美,通过写作训练表现美、创造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三
今年10月,机会悄悄来临,中小学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正式启动。怀揣着几许期待,几多梦想,我和老师们一起,走进了小学语文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在这里,我们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课程文本、反思教学实践、撰写研修作业、交流心得,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现将这段时间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总结如下。
1、此次培训为我们语文教师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国培行动,突破了时空局限,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为虚心听取直言不讳的真言搭建了平台。因此,在培训活动中,在发帖、读帖、回帖和参与评论的过程中,我读到了许多精美的反思,看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暴露了许多认识的偏差,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
2、聆听讲座,拜读文本,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理论水平。
本次培训安排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自培训启动以来,我认真观看了每门课程的专题讲座和互动对话,阅读了每门课程的案例评析和参考资料,每天在线学习一小时以上,迄今为止,在线时间长达100多小时。
培训中,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分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在这个平台上,我学到许多了语文知识,了解了许多语文教学的策略,收益颇丰。对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改进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加小学语文学科远程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灵魂的荡涤,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的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人格魅力,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四
在春节期间学校为我们每个教师配备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利用春节假期进行学习,这次的学习收获很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意味着教师不再仅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使用教科书,而不是纯粹只教授教科书”。关注的焦点是学生,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并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规定小学的课外阅读任务不少于145万字。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由内而外的知识延伸。
而实际语文教学中也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的老师们也都意识到了举一反三的重要性:每次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信息,我们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供学生阅读。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复习安徒生童话,还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丑小鸭》,《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了讲故事比赛,还向学生推荐了好书,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孩子上一年级时就开始的一项要求。一年级的阅读就是”和大人一起阅读”这也是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学习的一种方式。此时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自己还不能够独力读书,应该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成年人”可以是“家长”、“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我们要自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鼓励家庭阅读,给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这个课外阅读的意图还有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尽快喜欢上语文,喜欢阅读,从一个故事中感受到阅读文本的乐趣。幼儿园主要做无纸化教学,依托于老师讲故事,而在小学才开始渐渐过渡到文本教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老师把这个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课堂上不说话,用几分钟时间阅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形式进行阅读示范和对话阅读,使家长能够注意文本阅读。当然,阅读的过程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不要布置硬性任务,要让孩子无忧无虑地阅读。
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在生活中给孩子营造好阅读氛围,孩子们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五
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梳理。目前共读了三遍,第一遍通读,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圈画,找到其与20xx版课标的异同之处;第三遍,听取了xx教授的讲座之后,又对他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再次细读。
幸运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实施之初刚好从一年级开始执教,对新教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我发现本次新课标的很多内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这为我学习理解新课标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不少基于实践的发现和感触。
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时,我发现,具体的学段要求变化不大,大多数内容进行了整合。其中,有三处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
2、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3、小学三个学段中,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单列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项,且各学段要求层层递进。
我想重点就第三点变化——“阅读与鉴赏”中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谈谈我的思考。
20xx版“阅读与鉴赏”板块就是20xx版的“阅读”板块。新课标对原课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此外,单独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条。我们来看看,不同学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一字千金,把“整本书阅读”单列一条,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不同学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这一目标也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能力,逐步推进的。
为什么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呢?当然是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在xx教授的讲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这部分的变化,并且详述了之所以这样变的原因。我深以为然,在此摘录下来。
1、如今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古人读书都是读整本书,有整段的时间去阅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更好。从新学堂后,为了提高效率,课文开始一篇篇精读,再举一反三,但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2、阅读量是语文素养的核心。xx教授认为,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办法提升。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上去了,因此,必须要通过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期。xx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期,到了初二之后,阅读的时间就急速下降,为了应试,只能暂时放下阅读,因此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整本书阅读。
4、通过整本书阅读磨性子。现代人面对各种信息轰炸,变得浮躁,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人静下来,磨炼耐性。
结合xx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落实,我有几点思考。
1、在课堂上落实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主题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不仅给学生推荐图书,还指导阅读的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阅读。我们不能再秉持以前的旧观念,认为这不是应试的知识,就不予重视。要针对快乐读书吧,实实在在地进行读书指导,开展阅读活动。
我们学校把每册“快乐读书吧”的书籍都按照学生人手一本的量进行了配备,这为我们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每周五下午的七彩社团安排了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这学期,我就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小活动,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2、更加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xx教授表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放松一点,“让学生有兴趣,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没兴趣的人也不要过分苛求。”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的事,我不会做的,虽然也担心有的学生没有真的去读书,但一旦开始因为阅读而交作业,就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那我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呢?有很多种途径:一、我会在家长会上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交流读书感受,让家长在书籍上多投资,多买书、多去图书馆,为孩子创造家庭阅读氛围;二、我会在班级营造“读书好”的氛围,常常表扬爱读书的孩子,用书作为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三、我会不断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读书漂流,每年发布一次推荐阅读的书单,每周评选一名“好书推荐官”进行好书推荐,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3、注重自由阅读。xx教授着重强调了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例如书单的设计,成人推荐的书单孩子往往不爱看,那就不能强来,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自己喜欢看的书往往比较浅显,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调整,发现孩子们读的书质量不高,不动声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级推荐一些更好的书,同时,适时开展一些好书共读的交流活动。有了老师的引导,多少会有一点变化。但受限于孩子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个书单的制定,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制定变为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推荐的书,他们一定会更加感兴趣。我打算下学期开始试一试。
古往今来,太多的先辈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基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盏指明灯。我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地培养起来,那将是伴随学生终生的良好习惯,于我们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六
语文课程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科目,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参与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和教师专业能力。
首先,课程设计是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基础。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我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我经常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和模仿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会使用多种途径,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成就感。
其次,教学方法是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关键。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和发现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学习。我经常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学生演讲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学生参与是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解诗歌鉴赏时,我会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批评文学作品时,我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背诵和抄写。这样的学生参与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够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评价体系是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过去的教育评价偏重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尽量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小组报告和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并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写作评价中,我注重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组织结构和文章表达,而不仅仅是纠正语法错误。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最后,教师专业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我会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专题培训,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育研究和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会得到提升,我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语文水平。
总之,语文课程教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通过关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和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我相信我们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七
20xx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令人难以忘怀。今天,我参加的语文新课标培训中,各位教授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荡涤了所有的炎热,滋润着我焦渴的心田,让我饱尝了一顿精神大餐,受益匪浅。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对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感悟: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素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课堂评价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习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教训,学生绝对服从,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在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无论是条件好或差的学校,处处有课程资源,时时有课程资源。它是可以再生的`,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
这几天的学习,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感受,教育专家的讲课,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法,令我受到心灵的震撼,同各位专家们的交流,让我疏通了许多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今后,我将以这次培训为新起点,认真工作,刻苦钻研,用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向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八
在两天的学习中,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深受感触的是蔡秋朗老师的演讲:一个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一节语文课的成败。我也深有同感。
一、语文教师应加强普通话的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情感朗读,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思想感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朗读必须和念书区分开,要走进语言深处,用心去和作者交流,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但是绝对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拿腔作调,要真切、自然、朴实。
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在生活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使语言更具口语化、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利用好朗读这一有效工具,使语文教学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泉水”,而且还必须水源不断,这正如诗人陆游所说“问渠哪能清如许,唯有选头活水来”。语文教师仅有本学科的专业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仅仅具备了自己所教的学段或年级段的专业文化知识就更不够了。语文教师应该是博广、全面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通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古今中外的本学科的先进文化,还要尽量了解掌握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的文化知识,以不断促进个人文化内涵、教学品位和优秀品格的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迸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来,就会对教材文本产生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就会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就会编制出科学而又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就能不自觉地设计出一节节便于操作的优秀的教学预案。换句话说,也就是当你的文化素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也就随之形成了,教学技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娴熟了。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拥有深厚的知识素养,使知识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三、教师应加强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为什么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教师钻研教材程度不一样,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审视课文的教学设计,从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要去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要吃透文本,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就有多美。只有研究学习,才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只有研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语文教师应加强汉子书写能力的训练。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就是脸面。而教师的书写是否美观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写字培训。在师范时,我就坚持每天练钢笔字和毛笔字,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仍保持这个好习惯,每天坚持练习。并且我也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在班级定期开展师生书法展,使写字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修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语文老师要多阅读,多写作,多研究,多思考,多一些生活的沉淀,才能磨砺出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精彩。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九
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十分重视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我采用问答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利用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第三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会组织一些写作训练,例如写作比赛、作文分享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我也会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写作难题。通过这些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第四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代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课堂上我会讲解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分享,引导学生参与文学活动等。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给予他们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通过这些措施,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他们开始主动阅读各类书籍,并积极参与到有关阅读的讨论和活动中。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学生的语文水平将会得到全面提升,他们会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成为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人才。
总结:
我所总结的这些教学研究心得体会,对于今后的语文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学生。希望我所分享的心得能够给其他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共同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十
四月份,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官方解读,名师解读,霸屏大多数教育类的公众号。作为一线教师,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很难吃透,为此,我学习了吴欣歆教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解读,温儒敏教授的《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郭华教授的《让素养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崧舟教授、李竹平老师等的解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期望可以厘清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在“课程性质”里有这样一段叙述: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是联结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本质上来说,是以课程来达到培养人的目标。
参照《20xx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中也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旨在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课程目标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与科技进步。最大的变革是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来设置:基础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其特征是: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课程性质”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核心素养的特征应和着课程性质。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和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当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带动教与学的变革,以真实的学习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以及典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本版课程标准的又一重大变化,分学段详细描述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领域的关键学业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增强了指导性。
教学建议部分,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时代要求四个方面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并且强调了“怎么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实施起来有了抓手,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达到育人的目标。
加强了学段衔接。
从幼儿园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高中,孩子的发展是连续的,“新课标”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对于第一学段来说,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第二、三、四学段目标呈现螺旋上升式,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1、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任务,王崧舟教授多年前就开始注重中华文化的渗透,做了一系列的“文化自觉背景下的教学”讲座。王崧舟教授强调: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教语文从根本上来说教的就是文化,教的主要是中国文化。在他的课例中,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承。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中华文化如陈年的酒,时间越久,越是醇厚,它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紧抓“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四组词,适时在教学中渗透,“润物细无声”般植入学生心中。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具有深厚感情。”语文的基础是语言文字,核心是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获得“语感、经验、意识、能力”,感受“内涵、情感”。近年来,一些名师特别注重语用的价值,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课堂上体现语用的价值之后,学生获得语言经验相对较轻松,运用也较之前规范。将“语言运用”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非常必要。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百科搜索中对思维能力的界定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解决问题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与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课程的语言材料大多是感性的,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需要思维能力发挥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求真态度也要共生共长。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美是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语言本身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因素,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进而创造。因为对语言的审美,了解语言的美,发现语言的美,并且可以告诉别人美在哪里,且能够用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循环互动,互相促进,培养学生具备高雅情趣。
2、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陌生,不过,《20xx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有模型。温儒敏教授提出:“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跟前面课程目标是相通的。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是这样界定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李竹平老师说:如果一个单元设计一个核心任务,在主题、目标、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就组成了一个“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针对学习活动来说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是针对语篇类型而言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是针对学习方式的。
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当中,都要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积累材料,提出问题奠定基础,要渗透在所有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当中,它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当中一个小小的伴随性的学习内容。
李竹平老师指出:学习任务群强调学习任务,是为了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学为中心”,注重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体验。这就强调了学生本位,强调在“做中学”。比如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学生生发兴趣,进而进行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等语文活动,把“学”作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的实施,必然使一线教师面临挑战,虽说这一版的课标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然而对于高层设计的理论层面,在落实中依然会有很多困难。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教材会有一定的修订,将吻合课标精神的保留,体现课标精神的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梳理现行的统编版教材,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学内容与《新课标》是契合的。
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一学段的识字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第二、三学段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识字写字、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谚语、成语、古诗积累等等。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口语交际、习作、部分课文中有体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每册教材中都有文体单元,单元习作指向的也与本单元文体相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教材中有非连续性文本、含有思辨意义的故事、记述科学发现的文章等。
“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教材很重视的教学内容,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到后面几个年级的“快乐读书吧”,题材丰富,由易到难,有详实的读书推荐与读书方法指导。“跨学科学习”在综合性实践单元中凸显,三年级的传统节日、四年级的现代诗、五年级的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的毕业献礼,完成实践活动,必然会融合几个学科,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和运用领域。
《新课标》是风向标,教材承载着落实理念的任务,对于教学实施者的一线教师,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面把握教材。要想学生有结构化的语文思维,教师的脑中得有一张结构紧密的网络,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对小学阶段的教材体系有比较完备的梳理,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建立知识架构,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注意能力点之间的勾连,让学习任务群相互交叉渗透,整体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课程改革的得失,取决于教师。《新课标》的实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守正创新,以教学的规律为前提,根据学情稳步推进,融合课标理念,立足“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导课堂教学,使《新课标》的落地有实效,育真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十一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泰安市小学语文(人教版)远程教育研修,感觉收获颇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现将研修体会总结如下:
观摩阅读教学课后,我觉得名师都很好的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每位名师都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在本次研修中,专家们的阅读教学教学建议,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掌握阅读教学的一般步骤,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朗读、默读;掌握阅读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的空间。
1、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教材,正确地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明确编者的编辑意图,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的资源,并有超越教材的可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调整,直至达到最好的效果。
2、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教学的专家报告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人教版)远程教育研修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研修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十二
在这次教材教法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点滴体会: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她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0xx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xx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追求的是静下来搞语文、学语文、品语文。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总之,《20xx版新课标》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进行研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爱表达,会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十三
20xx年7月7日,我们认真学习了崔允漷教授《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和吴刚平教授《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的主题讲座。两位教授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深入解读和精彩阐述,让我们受益匪浅。
两位教授均强调了核心素养,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注重培育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我们教的是课文,是知识技能,留下的是素养。两位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结晶。那么,让学生形成更加正确的世界观,不断地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结合这次学习两位教授的对核心素养的深入解读和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兴趣是基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
兴趣,学生心中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地探究、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在品读感悟中学习,在老师的赏识和激励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在乐学求知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我觉得离不开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累沉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素养。吴刚平教授指出:学生的阅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我们老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知书达理”,学生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品格、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阅读的指导和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积累和沉淀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吴刚平提出新方案新课标中关键词“育人为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理念很重要,从原先的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尤为重要,它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关乎每个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作为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获得,不是老师讲授的死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也会创新地灵活运用。学生这样学习,不但获得了知识,学习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直接灌输的现象,这样有时候是节省时间,但“育人为本”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而不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大胆地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合作交流地、灵活创新地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切切实实践行课标精神,为培育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十四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第一、二课时。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15篇)篇十五
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xx教授围绕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xx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