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规范和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优秀的作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以下是一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一
端午节又叫午日节,是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在这一天,就会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二
又是一年端午节,再续一段粽子情!
端午节到来,我就不觉想起了儿时常常听到的一首端午歌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唱着歌谣,吃着粽子,歌谣依然,粽子飘香,时光依旧,只是自己今非昔比!回忆、慨叹、寻觅与无言!
端午节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时,在这样的时刻总会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思!这一份感觉就像是一篇长长的文字,一次次地呈现在人们的岁月里,让人阅读着这节日的心情!
坐在电脑旁边,我在脑海里尽情地搜索着这端午的情结,如今有的事情回忆起来,才觉得过去的东西因为自己的疏忽而给自己留下深深的遗憾,人生就是来填补遗憾的一个过程,经历了、明白了、痛苦了、努力了、高兴了、失落了……遗憾对自己的生命来说或许会减少一些吧!
也许是端午节的缘故,我的记忆突然回到了儿时……。
儿时,在湖南,每逢端午节到来,母亲也只准备少许的佐料,米或枣,顶多再加上一些白糖,数量并不是很多,母亲总是说,你们还小,只要努力,长大就能吃到更香更甜粽子的。现今看来,吃上粽子早已不是奢望。
如今数年已过去,我已走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而每每在端午来临的时候,母亲依然亲手包粽子,好多好多,叫我们去吃去拿,粽子香伴母亲的祝福与期待!粽子飘香,艾草青青,在电脑上翻阅着端午节的故事,思绪就像是电脑屏幕上滚动的文字走走停停,心绪一次次被掀起!岁月再一次走进端午,遥远的记忆被时光碾碎而掩埋在尘埃里。但是,沉积了数千年的端午文化被人们一次次修复!端午在传说里,除了是为了纪念一份忘却的记忆,其中有一说法是纪念如屈原、伍子胥,还有孝女曹娥,而后端午就发展为人们相互祝福的节日!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的一个驿站!
又到粽子飘香时。今天在品尝美味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们依然会想起沉浮在岁月长河里英灵们的亡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气,正所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三
今天是端午节,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有意义的端午节。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秘密,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还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小学三年级作文《有意义的端午节》。原来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还是个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个好人,是个忠臣,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要年年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四
每一年的端午节都搞得非常的,虽然天气很热,但是人们的的心情却很兴奋,过节的气氛很浓。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端午也是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在我国大多数地方端午节都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而在。
我的家乡。
会吃一种用麦饼包馅的东西,馅料多得很,有黄蟮,有肉片,有鸡蛋,有炒面………都会被裹在麦饼里面。在那一天,外婆做了一桌子好菜,饭桌上,我们一家人边吃边聊,屋子里充满了端午节的快乐气氛,弥漫着香喷喷的味道,我开心级了!外婆还会在门前挂艾草,听说用来避邪驱蚊的,好讲究啊!
我想:过端午节真好,我真想每天都过端午节,天天吃好吃!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五
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杀。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民间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
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由来。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loo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端午节赛龙舟的神话传说。
岸带来五谷丰登。为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六
今天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我和新华小记者们一道,来到杜万全堂中医院,亲手体验制作香包的过程,参观中医馆,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走进中医博物馆,一阵中草药香味直扑我的鼻子。
我们先参观了古代制药工具,有用来捣药的,有用来存放药丸的,还有用来熏艾灸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泡制过程中的药酒。药酒就是将各种各样的药材和白酒,放在玻璃容器中腌制。这样,既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又可以减少药的苦味。可以用海龙、海马、人参泡制的药酒来治病。
我们参观古时候称药的秤,有大的、小的、长的、短的,了解到古人的制药方法,那就是:先采药,接着捣药、切药,最后煮药。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药房。这里味道最浓,因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靠闻药的气味,可不可以达到治疗各类轻微病症的效果?叔叔告诉我:有些药材光闻可以达到一些效果,但作用当然没有口服的好。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体验了制作香包。把香包布料的反面拿出来,用针缝三条边,再反过来,装香料粉,接着把最后一边一缝就好了。有材料的可以加上流苏和花边,很漂亮。
今天的参观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端午节,祝愿大家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七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__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八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抱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太过于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忽视了人们参与其中的行动培养。就像端午节,如果仅仅是吃个粽子,那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简单地测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离有多远而已。
中国的端午节使人们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
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从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其象征意义上得以重视,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但是,如果仅仅是“双休日”变成了“三休日”,不是简单的放假了事。必须复兴这一节日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
01。
吃粽子。
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积淀的食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红烧猪肉、咸鸡蛋、香菇、红豆等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02。
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03。
佩香囊。
古时候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甚至会在香囊内部装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药等,然后再缝起来,再用一些五彩线扣在香囊的头部,结成一串。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以表示爱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香囊了。
04。
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叶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入汨罗江,希望这些鱼虾吃饱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体,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还会使用叶子将饭包起来放入河里。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纪念曹娥。
曹娥1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在5月5号则一天于水中溺毙,当时曹娥伤心大哭,并且在5月22日的时候也投江自尽,5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当时的百姓都觉得曹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因此,知府为曹娥建庙宇、将村镇更名为曹娥村。当时人们认为是曹娥的孝顺感动上天,因此,当地百姓在每年的五月五号会纪念曹娥。
纪念龙的节日:
闻一多曾经将端午节叫做“龙的节日”,那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龙的吗?相传古时候的龙部落会矩形图腾祭祀,因此,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将粽子人到处吃水里让龙去食用,而且赛龙舟所用的也是龙舟,因此,古代人们为了纪念龙的节日,会在五月五号庆贺端午节。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九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抱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太过于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忽视了人们参与其中的行动培养。就像端午节,如果仅仅是吃个粽子,那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简单地测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离有多远而已。
中国的端午节使人们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
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从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其象征意义上得以重视,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但是,如果仅仅是“双休日”变成了“三休日”,不是简单的放假了事。必须复兴这一节日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
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1、吃粽子。
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积淀的食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红烧猪肉、咸鸡蛋、香菇、红豆等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2、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3、佩香囊。
古时候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甚至会在香囊内部装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药等,然后再缝起来,再用一些五彩线扣在香囊的头部,结成一串。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以表示爱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香囊了。
4、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叶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来源六说: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一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常见赛龙舟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xx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二
今天是端午节,不用上学,下午吃完粽子后我就跑出去玩了,玩到了晚饭时间才回去。
回到家里,饭已经煮好了。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就打开电视。我拿起遥控器,刚想调到动画片,我爸爸一把抢过遥控器,说:“儿子,你都五年级了,不要老是看那些打打杀杀的动画片了,看点有意义的吧!”我极不情愿地说:“好吧!”。原来,爸爸要看赛龙舟呀!
只见那些龙舟像一条条龙飞凤舞的神龙在江中游。比赛规则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龙船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分别有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真是壮观啊!
每艘龙船船长大约为20—30米,船上约30名水手。都是些身强体壮、力大如牛的人,他们一起划桨,同心协力、不言不语、竭尽全力的在奋勇前行!只见你追我赶,此起彼伏,真是竞争激烈、扣人心弦啊!各队的拉拉队,也在台下较起劲来,加油声连绵不断,有人还打起响指呢!我暗暗的向那些赛龙舟的`人举起大拇指,心想:“你们真棒!”
最终红色的龙船在冲刺阶段终于夺取了冠军。太好了!真是如我所愿,“红龙”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也情不自禁在心里鼓励哪些失败的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赢,我为你们鼓气、加油!”
看完比赛,我上网了解了关于“赛龙舟”的传统文化:
原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今年的端午节我不禁玩得非常的开心,还知道了端午节的意义,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和爸爸一起看端午节的赛龙舟,学习这些端午节的精神。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三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每年我和爸爸妈妈坐车回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端午节,村口有一条小河,到了端午节那天,附近几个村的选手就会在这里赛龙舟,那时候可热闹呢!比赛非常精彩,激烈,选手们个个都奋勇争先,观众们坐在小河两旁为选手加油助威.看完赛龙舟,我们就走回家吃奶奶亲手做的粽子,可好吃了.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日。我们全家人在家吃粽子庆祝这个节日。
妈妈把蒸好的粽子端上来了。我看见一个个粽子都是用绿色叶子包成像三角形的样子。我脱掉她们身上的“绿衣裳”,里面的肉全露出来了。哦,好香啊!我立即咬上了一口,真好吃!很软很香!里面还有花生、桔梗、肉沫呢。
突然,我想起了什么。就问一旁的爸爸: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爸爸告诉我说,古时候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含恨跳下了汩罗江。人们为了打捞他,又怕大鱼吃掉他,就向江里面洒下很多粽子,又用龙舟似的小船去竞相打捞。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约定成俗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
听完爸爸的讲诉。我终于明白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为什么吃粽子了。原来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啊!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哇!看到龙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爽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四
今天是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受到小妹妹他们的邀请,到他们家过节。不一会儿我们就开饭了,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我拿起筷子就狼吞虎咽就吃了起来。
只见奶奶摸着我的头,对我说:“雯雯,你可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准备这类菜呢?”
我好奇地说:“是不是奶奶想让我吃一顿丰盛的午餐”?
奶奶摇摇头,亲切地说:“今天我准备了黄鱼、黄瓜、黄鳝、蛋黄、黄酒总共5黄,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屈原。古时候的人们在这一天将好吃的食物都洒在江里,是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哈哈,我点点头说:“我懂了”。
吃完饭后,奶奶从房间里拿来了香囊为我带上。
今天奶奶的午餐真有意义呀,我太喜欢过端午节了。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五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这个节日南方人习惯包粽子、吃粽子,北方人喜欢蒸年糕、吃年糕。
每到这个节日,我家准会飘散出阵阵清新淡雅的芦叶香和糯米香。这是在做什么呢?此时你来我家定会看到我家的锅里正在煮着粽子呢。每次煮粽子,妈妈总是会煮两锅,绝不会少。一锅要送给远方的亲戚,还有一锅留着给自家人品尝。或许是遗传,我们家的人都特别喜欢吃糯米做的食物,因此,粽子每次都吃到最后总让我们姐妹俩意犹未尽。无论我们怎么央求妈妈,妈妈总是无动于衷,因为她说吃任何东西都要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然一次性吃了个够,等到下回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厌烦。好吧,我们只有再盼着明年的端午节的到来。
照样今年的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又坐在那开始包粽子。我在一旁看着妈妈娴熟的手法,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甚是羡慕,我也好想像妈妈一样厉害呀,可我不会啊,我摸了摸脑袋,有些苦恼呢。
知女者莫母亲大人也,这不,妈妈就看出了我的心思。她给我递过来四片芦叶,笑眯眯的说道:“是不是很想学包粽子啊?来我教你,你就照着我的动作学吧,你必须要有耐心才是。”我点点头,接过了那四片新鲜的芦叶,边看边学。
只见妈妈把四片芦叶依次重叠半张,在靠近芦叶头的地方卷成一个圆锥状,妈妈边做边说:”圆锥的角必须要尖,不能有空隙,要不然待会儿糯米灌进圆锥内会漏出来的。”这个简单,我心里想,但卷了几次才得到妈妈的肯定。接着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用勺子把糯米装进1/2的圆锥里,放上馅儿,这个馅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放,再把糯米填满这个圆锥,用筷子辅助一下。接着,把芦叶尾尖顺次包裹住糯米,不要让糯米露出来,这是包粽子的关键,也是最难得,妈妈用左手平端着灌满糯米的圆锥体,右手的大拇指配合食指、中指把芦叶尾紧盖在圆锥口的糯米上手腕一转上面就成了一个平平的三角形,像“盖子”般封住了糯米,一只漂亮的粽子就有了雏形。妈妈又抽出一根扎绳一端用牙齿咬着,一端用右手拉着先缠绕在粽子上,打上接结,这样,一个肉鼓鼓的粽子就“横空出世”了。可是我尝试了几次都没能像妈妈一样做出一只标准的粽子,要么是封住了糯米但样子丑丑的,要么样子有点像了但糯米封不住。好在妈妈带教带帮,我总算是做成了几个粽子,虽然我嫌它们丑,但妈妈却直夸我,我知道妈妈是怕我灰心一直在鼓励我呢。有了妈妈的鼓励,我耐着性子边学边做,一个下午我终于能包出几个拿得出手的粽子了。
亲眼的看着这么多个粽子诞生在我的手下,然后又被送进了锅里,在锅里翻腾着,嬉戏着,好不快乐,这种感觉,让我感到十分的自豪和惬意。
俗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这次的学包粽子,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包粽子让我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吃着自己制作的粽子,我感觉粽子更香甜了。只有自己付出了辛劳才更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甜。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六
今天,我来到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包粽子比赛。
一开始,我分到了一袋糯米和一些蛋黄、腌肉、金丝蜜枣、红豆沙,还有一大堆的粽叶和艾草。在看了一位奶奶教的包粽子的方法后,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
后来,有了妈妈的指点终于包出来了一个比较像样的粽子,不过就是比一般的粽子小了些,妈妈说它叫“一口粽”。
这次的包粽子比赛我最终获得了前三名,还得到了一个很可爱的小音响,我真是太高兴了!我悄悄告诉大家喔,其实能让我得奖的这些粽子都是妈妈帮我包的,我妈妈包粽子可厉害了!
虽然包粽子的功劳应该归给我妈妈,但是后来的画彩蛋比赛可都是凭我自己的本事啰!经过老师们的认真评比,我的彩蛋得了个优秀奖。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七
说起端午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我们这里端午节要吃粽子,还有带香包和花花绳。其他有的地方过端午节还有赛龙舟、喝雄黄酒等。有的家长还带着孩子出去玩很有趣。
可我今年的端午节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的原因哪也没去,不过却也吃到了妈妈给我买的粽子,其他的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大家肯定要问,这样的端午节会有什么意思?嘻嘻我来告诉你吧。
我在这天自己在电脑上查阅学习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知识,非常有趣我还知道了屈原的故事。上面讲屈原是楚国的一个臣,他带领许多兵去反抗秦国,可遭到了贵族人的强烈反对,然后屈原被赶出了楚国,然后又写了许多诗来表达对祖国的情义于思念(因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非常伤心,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想知道这些就来找我吧,真是有意思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八
再过一个月就到端午节,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风俗。
我先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吧!我先让你们猜猜吧!对了,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你们知道了吗?我想,你们应该了解了吧!
现在,我想你们应该要问为什么端午节那天要吃粽子、赛龙舟,那我就告诉你们吧!因为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有关。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你们想知道吗?那我就告诉你吧!是“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流行于汉族、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小朋友,你们了解端午了吗?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十九
我和同学们期盼已久的端午节终于到了。
头一天下午,我们为自己的家长做了一份邀请函。我特别希望妈妈能来,所以邀请函我制作的特别用心。
当我把邀请函给妈妈的时候,妈妈果断答应了,说去,一定去。晚上,我还和妈妈一起包了好多蜜枣粽子。因为妈妈是我们班的家委,要分享给全班学生吃的。我兴奋地一夜难眠。
中午时间到了,家长带着好多吃的来到了教室。我看见了妈妈,她带着和我一起亲手包的粽子,还有好吃的。同学们都愿意把好吃的分享给大家。周钰龙妈妈带了许多彩绳,我和同学们每人一根,我好开心呢,好像这根绳上的小黄鸭都能感受到。
刚开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又让妈妈们给我们佩戴了长命缕,我们边吃美食,边看老师播放的视频《来一斤母爱》。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小时候和妈妈顶嘴,不听妈妈教导,当那个男孩儿终于长大啦,想请妈妈原谅时,妈妈已经不在了,我才觉得我也有好多话想对妈妈说,我和妈妈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师和我们都哭了。
伤心过后,到了颁奖时刻。前几轮都没我,我难免有些失落,可当状元有我的时候,我怦然心动,开心极了,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我和妈妈一起上台领奖,妈妈说她为我感到骄傲。让我今后一定要坚持,继续努力。
活动还是不知不觉要结束了,妈妈走之前让我们和老师合张影,我想这张照片一定是我长大难忘的回忆。爸爸妈妈们都走之后,我和同学们主动打扫卫生,把桌子拉开,我想这就是我长大的开始。
感谢老师和爸爸妈妈们,能给了我们这一个难忘的端午节,感恩遇见吕老师,今天我真的很开心。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二十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我来说是有意义的。
回到老家,我就感觉到外婆神神秘秘的,我问哥哥:“有什么事吗?”哥哥说:“哎,谁干活干的好,就能多分粽子,而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我跑到一片相对平缓的坡地上,见外婆在哪里拍白菜仔,急忙去帮忙。
谁知,白菜杆太尖硬,上去就把我的脚扎破了,可是为了我的赛车,干!
我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双脚站开,手尽量往前拿,这样不仅省力,而且拍的快。
掌握了两大诀窍,开始动手了,我握着武器——三叉棒大战了白菜杆“将军”,五百余回合,仍不分上下。此时我早已汗流浃背,手也磨出了泡,百题有多累多苦了。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刚大战完白菜杆“将军”,外婆就又下军令状:占领麦子“城池”。
来到麦地,一望无际的麦子明显要比白菜杆“将军”强大千万倍!
但我是不会认输的,我手拿起白光光的镰刀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勾起来。由于没听要领,我被麦子“军”杀了个措手不及——手被勾出血了。
姐姐见我这番光景,便说:两腿站开,这样腿不会受伤;勾时,镰刀从地面往上勾这样既不会伤手,而且勾的快。诀窍如果早知道,就不会战伤了。我心中怒火大烧,独自手提镰刀,来到一片麦子前,猛勾。转眼间,麦子“军”被我杀的片甲不留。表姐表弟都夸我勾的好。
“吃粽子啦!”中午开饭时,外婆一声喊,我们几个都争先恐后的拥向外婆。
“你们知道吗?粽子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投江自亡表示爱国……”外公还没说完,我就插嘴:“我劳动爱国。”大家都乐了。
今年的端午节因为劳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
端午节的意义(精选21篇)篇二十一
每到端午节,我总要起个大早,去感受一年中最香气四溢的一个早晨。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满街都是卖香草的农人,推车的、挑担的……他们带来了许多还沾着露水的香草:艾草、菖蒲、紫苏、薄荷、灯心草、车轮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香花:栀子花、石榴花、玫瑰花、月季花……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这些花草的香味,流连于其间,不光是嗅觉,几乎所有的感官都兴奋起来,让人的心情不能不美好起来。
大街小巷卖香囊的小摊也常引人驻足。一个个香囊缝制精巧,造型奇特。你买一个小老鼠的,他买一个小兔子的,挂在孩子的身上,也送给孩子了许多美好的念想。
家家粽子飘香。大大小小的粽子、各种口味的粽子一笼一笼出锅,那种香味真是诱人。剥一个沾满蜂蜜,满口满心都流动着甜蜜。
鼻子、耳朵、额头抹上雄黄酒。因为有着特别的意义,那雄黄、独头蒜泡成的酒在这个节日里也不再令人讨厌了,似乎也成了香醇美酒。
一切一切,都因为这个节日而美好起来。这是个飘香的节日,不仅仅空气中流动着香气,似乎连带着人和各种事物都“香”了起来。
这是大诗人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那个朝饮晨露、赞美香草、行洁志廉的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一个拒绝邪毒,崇尚高洁的节日;这是一个飘香有意义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