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是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请看下面是一些精心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可以给大家在教学设计上提供一些帮助。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二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2、学生分析。
3、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
4、课前准备。
观看ppt第一页,聆听赵薇的《离别的车站》。
5、教学思路。
6、教学手段。
诵读品味,联想激发,学生合作探究。
7、教学用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8、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用心听曲,体会歌词意境。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儿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
(一)导语设计。
一曲《离别的车站》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动荡乱离的上海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离别的痛苦固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去体会《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二)解题。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较远,语言上难免有不懂难明之处,借助注释疏通句意,并找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提示:现场抽查4名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主要是课下注释。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请在笛子独奏《妆台秋思》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再读全诗,领略诗歌的韵味。
(四)局部揣摩(精彩赏析)。
“诗无达估”,读诗是最容易产生独特的体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任选一处你最有感触的情节或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语言或其他别致的形式写出来。
(五)总结与升华。
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写下来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提示: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文笔塑造了一个丈夫远游在外因刻骨思恋却不得相见而陷于无限痛苦之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男重女轻,女子因为婚姻不自主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只能坐等男人“施与”的悲惨命运。
(六)拓展延伸。
下面这首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名篇,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课堂实录(部分)。
学生:我想说的是“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句诗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句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句啊?
教师:好,太精彩了,找得准,解说得更精彩。
学生:我想象的是离别的前夜。
教师:哦,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学生:不一定。
教师:不一定?
学生:第四册课本。
教师:好,这个同学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把第四册里这么美得一首诗自己找到了,还这么慷慨地介绍给大家那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某某同学的有感情地诵读啊?好,有请某某同学(语调略带夸张地)!
学生: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师:高一13班还真是藏龙卧虎啊,我也凑个热闹,我写了一首打油诗(幻灯片呈现),给大家读一下:
一天两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九天十天十一天,红泪滴尽透罗衫。
谁来说一说鄙人(夸张地)这首小诗?好,说好听一点啊!(学生大笑)。
教师:谢谢啊(语调夸张)!(学生大笑)。
四、案例反思。
再次,尊重诗歌重诵读轻解读的学习规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诵诗并进行点评的积极性。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三
一、引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在叙述离别之后进行了反思。相距万里,道路阻长,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有一线希望。但是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充满艰险。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含到一起呢?第三种说法,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头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为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个意思。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里“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邪臣之泯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依北斗望京华”,“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为女词,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语,产生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
六、《行行重行行》艺术。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七、总结:
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进一步的全面关照,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吟诵古诗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间”,被它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就会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题: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形象分析?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大光书局,1935年版。
赵之谦《古诗十九首论析》,台北,学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恸而绝的情感:《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欢乐常在河之彼岸。
“弃妇”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
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教学难点: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怀。
教学重点:《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四
1.体会文章赞美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吸收文章代美的词语。
3.理解文章高屋建领的结构。
4.理解篇末一段的深层含义。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吸收文章代美的词语。
(2)理解文章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理解文章高屋建领的结构。
(2)理解篇末一段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绚丽(xuan4)浓郁(yu4)额首(han4)矜持(jin1)屈尊纡贵(yu1)绿草如茵(yin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绚丽:灿烂美丽。
(3)浓郁:(花草的香气)浓重。
(4)娇艳:娇嫩艳丽。
(5)额首:点头。
(6)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7)矜持:拘谨,拘束。
(8)劳碌:忙碌,事情多而辛苦。
(9)眼花缘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10)屈尊纤贵:指旧时代地位高贵的人自己降低身分偏就。
(11)绿草如茵:绿草像铺着一层褥子一样茂密。
3.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这也是一篇童话,作者让不是同时开的花儿聚在一起,比美论贵,而默默无闻的二月兰却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什么道理呢?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提问:榆叶梅说的话表现它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榆叶梅过分抬高自己,把别人都算成了背景,表现它骄傲狂妄的性格。
2.提问:玫瑰花的语言、动作,表现它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玫瑰花认为自己出身名门,品种珍贵,异常娇艳,表现它骄傲自大的性格。
讨论并归纳:“要说出身名门,当然要数我了。我自古有花相之名,其高贵自不必说。”
4.提问:芍药的语言、神态,表现它的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芍药端庄地颔首微笑,话虽没说出口,但仍可看出它以高贵自矜的性格。
5.提问:桃花、杏花的话表现它们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它们争着认为自己开花最早,是带头的,埋怨人们没有赞美它,表现它们自夸的性格。
6.提问:迎春花的言行表现它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迎春花认为自己能做药材,治病养人,很有用,还得意地摆动枝条并微笑,表现她自夸的性格。
7提问:白丁香和玉兰的话表现它们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它们互相吹捧,阿谀奉承也正希望别人说自己的好话。表现它们阿谀奉承,爱表现自己的性格。
8.提问:小男孩为什么喜欢二月兰?他预备把二月兰送给老师有什么深意?
讨论并归纳:小男孩喜欢二月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又谦虚谨慎的精神,他觉得敬爱的、终日辛勤劳碌的老师也具有二月兰一样的精神。所以他预备把二月兰送给老师。
9.提问:最后一段写花儿们沉默着,都有点不好意思。它们为什么不好意思?
讨论并归纳:它们为刚才自己骄傲自大,狂妄自夸的言行感到羞惭。
四、小结。
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榆叶梅等花儿的对话,表现它们骄傲自大,狂妄自夸的性格,如水蓄于库中,一开匣便可一泄千里,这是蓄势。篇末谈谈一笔写小男孩不屑于这些高贲娇艳的名花,而只钟情于矮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又谦虚谨慎的二月兰,虽未浓墨重彩描写,然作者的用意已显笔端,其情浓郁,甚于各种花香。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为什么?(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情境导入--激趣)。
二、赏析、探究。
(一)赏梅:(多媒体展示)。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2150年的历史。
活动一: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生长习性。
颜色。
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1、梅花的生长习性?它有哪些颜色?2、梅花的形态特征?(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
1、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二)咏梅。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展示咏梅诗词:毛泽东《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咏梅(毛泽东)梅花(王安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墙角数枝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凌寒独自开。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遥知不是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生讨论回答: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学生讨论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师简介)。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三)画梅。
师: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教师总结: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三、体会、实践。
1、认识文房四宝。
2、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教师演示)。
传授小知识点:用笔: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干、湿、浓、淡等。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四、展评、拓展。
1、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目的: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借助梅花的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意境,并能独立完成一幅梅花创作。
教学重点: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的韵味,用生动的线、形,在宣纸上画出高洁挺拔的梅花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国画用具等。
学具准备:自制小册、小报、国画用具、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入。
1、展示部分学生课余搜集成册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小报;
2、学生自由畅谈搜集的素材,并说说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梅花给自己的感受,老师予以充分肯定(学生互相交流、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二、体会、实践。
3、线条的疏密。
4、花瓣的聚散和朝向。
5、勾花与点花。
(二)教师演示,学生体会。
(三)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画家作画的精彩过程,学生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
(通过欣赏大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四)学生尝试画梅,教师巡回指导。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或有关诗歌、散文,大胆进行创作。
(教师进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亲自体会画梅的`乐趣。)。
三、展评、讨论。
展示部分国画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
评价建议:
1、构思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用线是否流畅、大胆。
3、笔墨韵味的效果把握的如何。
(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师:“以物寄情”是中国传统绘画里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同学们还知道梅花有哪些朋友也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呢?(生答)。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师:同学们知道有关这些花卉的画家吗?(生答)(多媒体展示部分佳作)。
(由梅花拓展到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兰、竹、菊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拓展:
*熟悉对象。
对所画对象仔细观察,了解它的生长规律和组织形态,可让学生大胆作画,反复体会。
*借鉴传统。
中国绘画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初学者要多看历代名家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精华,让学生多搜集名画作品,走“以法致道”之路。
*重视书法练习。
古人曰“书画同源”,因为中国绘画精神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通过练习书法,提高对笔性的了解。
*提高艺术修养。
书籍:《国画梅兰》缪宏波编著网站:“青岛梅园”
附:《梅花三弄》内容简介。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宋代尚流传。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旋律,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符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六
《看菊花》是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9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秋天之美。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菊花的热爱,对秋天和大自然的赞美。根据以上目标,将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秋天之美。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1、多媒体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让我们跟小作者一家去公园看菊花好吗?再真实的录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
2、同桌合作,互动探索。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重点句,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后动笔圈一圈能够表示菊花好看的词句,再同桌互相交流来补充自己片面思考的漏洞。
3、拓展视眼,勤于思考。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重点句,描写了菊花的`颜色多,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那菊花颜色那么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等词语又丰富了学生的视眼。
4、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语文注重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我让学生反复的朗读,通过你读的菊花真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还要美,你读得菊花开的可真多,有谁能够读得比他还要多的这样的话来激励学生不断的投入感情来感知这段文字。另外,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也是课文的重点,我精心设计了重叠式投影片,方便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他们的含义。
5、深化课文,演一演。
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前来看菊花的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人们还会说些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演一演。通过说说,演演当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菊花的美。
6、联系前文,加深理解。
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爸爸说的一句话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爱它。知道菊花不怕冷,而在前文中也有描写菊花不怕冷的一句话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我让他们找一找,读一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回顾全文,进行说话。
学完课文,总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些东西,我设计了用因为,所以我喜欢菊花。和我喜欢菊花,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顾全文,回顾整堂课。
三、板书设计。
我抓住菊花的三个特点:色多、花多、不怕冷,表现出菊花的美。
四、教学总结。
《看菊花》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评价总结,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七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语言实践中,学习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能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情境为手段,利用直观的`画面,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花的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注重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训练语感。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与课文有关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识花名激趣导入。
1、同学们,往前看,你们看见什么了?
2、是啊,多美的花钟啊!你们还认识这些花吗?请用不同的方式和这些花打声招呼好吗?(课件出示九种花)。
3、这么多花真可谓是—用书中的话进行概括(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4、过渡语:同学们闻到花朵的香味了吗?你们喜欢这些花吗?让我们带着花朵娇艳,花的芬芳,再次走进这美丽神奇的花钟吧。(板书课题)。
二、研读发现,品花时,赏花开。
3、学生自学汇报。
(1)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那你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2)汇报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喇叭花:对比句子。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喇叭想干什么呢?
谁想吹吹小喇叭,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同学们还见过其他颜色的牵牛花吗?练习说句子。
牵牛花真是一个能干的小号手啊!
蔷薇花:谁能绽开笑脸给大家看看?
同学们在什么时候才能绽开美丽的笑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引导练读。
睡莲:和同学们一起起床的花还有蒲公英花。
万寿菊:男生练读,气势盛大的。
烟草花:会醒来,会看夜景,真有意思。
月光花:做动作,她在跳什么舞呢?
……。
(3)花钟上仅仅有这几种花吗?从哪可以看出来?(省略号)。
(4)通过课后查找资料,谁还知道什么花在几点钟开放?
4、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5、课件出示填一填,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6、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呢?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八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本课音乐作品,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花的形象,南瓜花教案。
二、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南瓜花》,并能够结合歌曲认识低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南瓜花》。
教学难点:结合歌曲《南瓜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低音,并尝试学唱歌谱。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教学卡片。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意图:
教师寻找与本课歌曲有关的“花”的话题与学生交流互动,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与老师快乐的开始音乐教学。同时教师的谜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趣”导入,既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同时做到了自然、简洁,直切主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快乐游戏”吗?好,那还等什么?让我们唱起来,动起来吧!
1、师生互动演唱《打花巴掌》。
2、学生报春天的花名,教案《南瓜花教案》。
3、教师出“南瓜花”的谜语,学生猜花名。
二、学唱新歌设计意图:
歌曲旋律欢快优美,较为易学。重点在于认识低音,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唱歌谱”这一难点,为此我采取降低难度和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减轻负担,快乐学习。
1、初听歌曲《南瓜花》。
2、再听,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熟悉歌词。
3、学生随录音用“la”律动模唱歌曲。
4、认识低音6a出示教学卡片,根据录音,在听到此音时用动作表示出来。b学生尝试学唱歌谱。
5、学生以第一段歌词为主,填词演唱歌曲。
6、处理歌曲演唱情绪,解决重点“断音”及“休止符”唱法。
7、第二段歌词视唱。
三、结课设计意图:
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学习“只是简单的第一层面,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会学习”才是我们教师的最大心愿。所以每节课的最后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总结本课教学目标,同时对他们提出希望,让他们明白:作为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是快乐的,是成功的。
1、师:瞧,同学们的小脸笑得就和那美丽的南瓜花似的。在这开心的时刻,你能说说今天的收获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总结。
2、师:我们今天和美丽的南瓜花共同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低音.而且我们还能够自己唱歌谱,太棒啦!我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够把歌谱唱的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动听,就像我们的歌声一样,好吗?来,让我们吹着南瓜花的小喇叭,回家喽!播放歌曲音乐,下课。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把字写规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配乐读、配乐表演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体验,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一读,画一画,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花篱笆带给人的亲切感,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花篱笆带给人的亲切感,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好情操的陶冶。
课前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围墙吗?你见到的围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大家见到的围墙好多都是高高的大墙,从里面看不到外面,今天我们来学习《花篱笆》欣赏一下这特别的围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阶段。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课文。(记住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认生字情况。
3.检查生字。(用摘苹果比赛的形式)。
精读感悟阶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同学们,今天学得真棒,现在读课文,你一定会读得很通顺!快来试一试吧。
2.师提出问题:你喜欢花篱笆吗?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说一说为什么?
(1)讲第二段时,教师自绘两幅图,结合图指导朗读。
(2)讲第四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画一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画上的内。
容,评一评是否画出。
花篱笆那种浓浓的乡情。
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可分行读,分男女读,指名读,以读代讲,使学生体会出花篱笆带给人的是浓浓的亲情与温馨。
3.美丽的花篱笆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它,让我们带一种喜欢的心情再美美地读一遍课文。
四、指导生字书写。
1.用生字卡片巩固学生认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怎样记住要求会写的这些字。(随机点拨)。
3.让学生练习组词。
4.练习书写。
课后向生活延伸:如果你是花篱笆,你想对我们说点啥?试着说说。写在小本本上吧。
读《童年书架》。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说出花篱笆是乡村独好的风景。
引导学生理解2、3、4自然段,学生说到哪段就讲哪段。
使学生体会出花篱笆带给我们的亲近感。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a案。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b案。
导课激兴趣。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a.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理脉络。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美读入情境。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阅读选读课文《生命的药方》。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一
1、运用撕撕、拼拼、贴贴、涂涂的方法制作美丽的雪花。
2、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人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让幼儿听音乐小雪花的歌曲,让幼儿听着好听的声音一起边唱边跳进教室。
2、小朋友,冬天到了,你们最喜欢冬爷爷的什么礼物呀?引导幼儿讨论。
3、冬天天气很冷,天空中下起了雪花,小朋友你们喜欢雪花吗?
4、今天,冬爷爷真的送来了你们最喜欢的礼物,看,放课件。
(通过看课件,让幼儿认识下雪了、雪花、雪人的词,并知道雪花有六个花瓣。)。
师:今天老师给雪花拍了一张照片,让幼儿看,问幼儿有没有看到呀?。没有?可是,这片雪花就在这一张纸上,老师来变一个魔术给你们看看,把他变出来,好不好。
三、介绍一种新的画画工具。出示刷子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边画边讲解。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朋友来帮忙,你们看,他是谁呀?这是刷子。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小刷子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念一遍,"我是一个粉刷匠,小刷子,手中拿,找中颜色做朋友,蘸一蘸、舔一舔,来来回回仔细刷,我的本领真正大"。
教师示范,请一名幼儿上来练习。
讲解涂色的`要领。提醒幼儿颜色未干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摸画面,如果手上脏了,可以请抹布帮忙。
四、幼儿操作。
请幼儿也来变魔术,一组幼儿撕贴雪花,一组幼儿涂色变雪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颜色未干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摸画面。
五、欣赏并展示幼儿作品。
幼儿手拿作品相互欣赏拍照合影。
延伸活动:打雪仗。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冬天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知道冬天的特征以及雪花有六个花瓣,整合语言讲述、环境创设、交流互动、动作展现、识字活动、认识了有关雪的文字,并能用语言来表达,使整个活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在活动中,幼儿对油水分离的美术效果十分感兴趣,她们对颜料刷子刷刷刷后的美丽的冬天景色回味无穷。结合儿歌,运用多种方法撕撕、贴贴、涂涂的方法制作美丽的雪花。采取了分组的形式,每一组都提供了不同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差异,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的积极性。
不足的是一组涂色幼儿动作较快,好象完成了没事了,幼儿有些闲着,这时可以引导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有些什么不同,让他们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个活动,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更加注意。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二
学习目标:
1、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2、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要勇敢面对风风雨雨,小结整个单元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以花为话题,看到花你脑中会闪现哪些词语或诗句?
2、师小结:大家的语言非常丰富!花凭借着它的美丽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得他们对花生出了诸多的赞美之情,我们的冯骥才老先生也非常喜爱花,他不但见识到了花的芬芳迷人,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发现了花的勇气。(板书:花的勇气)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设计意图:导入往往对一节课来说一个基调的定位,鉴于对文本的解读,发现“花”和“人”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原因便在于作者喜爱花才会使得自己的心情跟随着花跌宕起伏,因此,在开始告诉学生作者非常喜爱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二、借助提示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看到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它会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谁来读读?其他同学划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读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继板书归结为读、思、悟,在梳理问题时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带着哪个问题去思考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2、带着阅读提示的几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
3、反馈解决作者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分开请生回答,用上因为···所以····说话完整,比方说: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大片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朗读这四个词语,提示这些词语是描写心情的,根据心情把原因来起来说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4、出示填空,请生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是啊,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看到冷风冷雨中的小花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心情变化,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看来作者真是忧也为花,喜也为花,那这花到底有哪些魔力能牵动着作者的心情变化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具体描写作者看到花的自然段是哪几个自然段?(2、7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往往给学生自学略读课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读书有迹可寻,最后简洁归纳为几个字便于学生清楚明白学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四年级来说是需要大致了解的,出示课文填空虽然繁琐,但是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教师简单地归纳为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既为衔接自然过渡,又让学生明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一个有繁到简,对学生渗透一种有着梯度变化的方法。)。
三、聚焦词句品解花语。
那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藏在草下的花。请两位同学读,一人读一句。
1、草下探花感受惊喜。
(1)请同学们静静地去看这段文字,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反馈随机指导:从哪一些词体会到?(满满一层)藏着白的、黄的、紫的花,藏着花的纯洁、娇小、鲜亮,还藏得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满满一层的小花藏着在干什么?(蓄积力量)还从哪些词体会到“齐刷刷”、“一使劲儿”,朗读指导,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么美,这么密,这么辽阔、蓄积着这么多力量的小花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根据反馈板书吃惊或惊讶)。
(3)带着吃惊的心情齐读这段文字。
2、原野赏花感受震撼。
过渡:这么多的小花在使劲儿地蓄积着能量,终于那一刻小花的能力蓄积够了,这一刻,小花使劲儿地冒了出来,向人们宣告着生命的力量势不可挡。
出示句子: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一段文字,想象哪些词跳入到你的眼中,让你眼前一亮?(自读自悟“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改天换地”、“全”感受到冒出来的是花的勇气、花的生命力和花的气魄。中间适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藏着的是小花的生命力的蓄积,唯有蓄积够了,她等待开花的时机到了,它想开就开,谁也阻挡不了它开花的脚步,小花藏着的力量是需要慢慢自己回味品读的,所以采用写感受品读的方式,留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正因为这份力量的存在,尤其是藏在草下的作者才感到吃惊,而这份吃惊编者是没有把它写到阅读提示中的,只有体会到了吃惊的存在,作者的心情的第一次起伏就出来了。正因为这样作者才会期待,最后期待成空的遗憾再到冒出来的又一次心情的激荡——惊奇。所以作者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体会到冒出来的花是充满生命力与气魄的,因此,采用“读”、“品”“个性化”朗读的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通过这样的解读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冒和藏之间是存在很大关系的,因此它让作者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这样的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的心。)。
3、回味冲突感受情语。
a、是花的颜色让天地改变了吗?不是,是作者的心情改变了,引:曾经作者感到那么失望-----生读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引:他甚至开始讨厌四月的维也纳,他说:
(生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引:而今是多么的惊奇-----。
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c、引:作者想象着冒出来的壮观景象,可是直到快要离开也没有看到花儿冒出来,这真是一种遗憾,可是,就当作者正在遗憾的那一刻,他再一次惊奇地发现: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失望——惊奇,惊喜——惊奇,这样的引读与朗读中,让学生再一次卷进了作者的心情漩涡,在读中不知不觉去文中走了一回,逐渐地他们才会感受到作者那变化的心情是跌宕起伏的,一波三折的,这样课堂的一次小高潮就会出现,这样就为感受拔地而起蓄积了力量,为感受那份拔地而起的钦佩之感准备。)。
四、小结全文领悟勇气。
1、引读句子: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
(设计意图:其实感悟生命,花只是个托,真正让作者有感悟的是作者看到这一景象心生感触罢了,所以我们得升华学生的情感,安排学生去理解作者钦佩的原因是因为花敢于面对风风雨雨,依旧傲然地展现自己。)。
(预备另一种生成用引导:这样的花怎能不使我们心生敬佩呢?因为在作者心中,在我们脑中,我们一定认为,有阳光才是对花儿最好的赏赐,有阳光,花儿才会开得很灿烂,有阳光,花儿在我们眼中才是最美的,可我们却没想到这维也纳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也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读“小小的花儿············勇气。”)指导朗读,是啊,正因为作者钦佩,所以他这样说道:小小的花儿··········勇气。)。
2、这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冯骥才老爷爷看到------句子: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勇气?
出示句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勇气。
3、小结。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在面对冷风冷雨的时候,在面对你未曾想到的困难面前,你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应该不怕困难,去迎接风风雨雨的各种打击,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尽情绽放,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珍惜自己,好好地活着,活得光彩有力,这就是一种勇气!
(设计意图: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强,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什么,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适时渗透一颗坚强的种子,让他们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面对今后的风风雨雨时,也能够联想到花都能具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我不能呢?)。
五、板书设计。
读
怦然一震。
思惊奇。
遗憾。
吃惊(惊喜)。
失望。
悟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三
依旧记得,彼时梅花正开。我站在那白梅树下,第一次遇见了你。你严肃的面容变得温和,紧拧的眉头渐渐展开,就连空洞的眼睛里也有了神彩。于是,那一瞬间,便成了我心底永恒的美好。
我爱梅,你便轻轻唤我:“梅妃!”我笑笑,不语。
你命人建梅亭,修梅阁,并在园内遍植梅树,称为梅园。
我知道,你是爱我爱得深了。
我又何尝不是呢?
白玉萧奏《梅花落》,红纱衣作惊鸿舞。从此,我的乐只为你奏,我的舞只为你跳。在我天籁般的乐声里,在我婀娜的舞姿里,你把六宫粉黛,佳丽三千都零落成了尘土。
于是,我一度以为,我会和你长相厮守。
岂知,只有十年。
十年后,我看见你看她的表情,犹如第一次见到我时一样。我明白,你已不再是我的了。她牡丹般的妩媚,火一般的热烈,已紧紧地抓住了你那颗不甘衰老的心。
但是,我不能就此放弃。你是我一世就只能有一次的认真。我对你,早已用情极深。
我写了一首诗送给你:“撇下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她却立刻回了一首“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这两首诗,你都懂的。可是,你却只为她的诗叫好。于是,我知道我输了,输得彻彻底底,输得一败涂地。
果然,没过多久,你便一纸圣谕,将我贬到上阳宫。
人都说光阴似箭。但为何,这上阳宫中,却千年如一日。
只是不知,那梅园中,是否已开满了红艳的牡丹?
就在几乎死心的时刻,我又想起了汉宫的陈阿娇千金买赋的故事,一丝希望的火星又在我心头燃起。
我忍着疼痛割开伤口,用心头的热血写下了那篇《东楼赋》,让人呈给你。几天后,携回来的竟是一斛珍珠。
我听见自己的心在滴血。原来,我们的爱情,竟只值一斛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悲痛之余,我写下这首《谢赐珍珠》,命人将它和珍珠一同退还给你。我只望你能明白,我要的,只是你的爱。哪怕,你来看我一眼,我就知足了。
可几日后,我却听到这首诗被谱了曲被宫女们传唱。我的心,怕是真的死了。
然后,我们再也没见过面。斗转星移,一晃便到了今天。
门外传来喧闹的声音,将我从现实中拉了回来。我知道,那里乱兵来了。
我取出萧,最后一次吹奏这曲《梅花落》,潸然而下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恍忽中看见天上又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园枯死的梅树在瞬间开放,一如我刚入宫的情景。
梅花开似雪,红尘如一梦。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四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难忘的一课教案三_教学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二、揣摩难忘心。
1.探情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让学生默读3-16自然段,找出这些故事情节的有关重点句段,然后说说这些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
2.溯情思:紧扣文中的三段故事情节,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从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涉及到下面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可相机进行必要的诱导、点拨和讲解。
问题5:“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每一次“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可以让学生用“先是……接着……最后……”的句式概括回答。
三、吟诵难忘情。
一是确定读的重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所处的三个段落是读的重点,这句话则更是朗读的重中之重。
二是选择读的方法。可先来个‘精彩回放”,让学生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次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一段段动人场面,增强情感体验。接着可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如对文中第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有位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把“中国’作为重音,第一个适当加大音量和音长;第二个音量适中,但增加音长。“爱”字后面应有短暂的停顿,以便把“中国”读得饱满、深情。为什么应这样读呢因为这是在参观了小礼堂之后,墙上的画像,激发了作者对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伟大精神的强烈的自豪感,把“中国”作为重音,并通过“爱”字后面的停顿加以突出,才能把这种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最后可激励学生联想在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历史、联想现在全中国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创造性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三是保证读的时间。有了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充分地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趣。
[评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本教例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力求获得如下效果。
1.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是依学生对课题质疑中提出的问题而确定的,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也因此拉开序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
2.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结构方面,构建了三个板块,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就拿“吟诵”来讲,学生要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懂并不难,但要读出文章的“情”却不易,所以把它安排在阅读过程的最高层次上。在培养同读能力方面,从“课文讲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同读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
3.夯实综合性,把听、说、读、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训练、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尤其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以求收到“综合训练,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如对“意外”的品味,对课文在后一句话的深究,对文中空白处(“别的话”)的增补等,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4.发展创造性,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与创造思维是分不开的,但创造思维如果没有创造性的“机会”,也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本教例的设计中,已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创新的机会。如“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还有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朗读等等。教师创设的这些“机会”,为学生创造性阅读开辟了一片“绿洲”。学生拥有这片“绿洲”,自然敢想、敢说、敢创造,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活”起来了,而且一定能“活”出高效率、高效益。
花的话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五
1、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感受、体验歌曲的力度变化,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坚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3、认识渐强、减弱记号,感受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在歌唱中较好的应用。
声音位置统一,唱准旋律,渐强、渐弱记号在歌唱中的运用。
一、谈话导入,聆听西风。
二、自然引导,听歌学唱。
1、初听。
听完了《西风的话》,你觉得西风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情绪是怎样的?西风说话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平缓,较慢)。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要模仿西风说话了(根据节奏活力朗诵)第二段师生一齐。
提问:同学们西风到底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呀?说完总结:听了西风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呀?(一年四季的变化,时光流逝得飞快)。
2、再听。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想一想歌曲可分为几个乐句,每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xxxxxx︱x。
(小结:节奏型一样,旋律高低有变化)。
3、三听。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随音乐来画一画旋律线,感受乐曲旋律的高低起伏。师:观察这首歌的旋律线走向,你感觉有什么特点?(高低起伏)。
4、认识渐强、渐弱记号。当旋律往上走时,你们会感觉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力度有什么变化?那么旋律下行时呢?(逐句学唱)。
能找出全曲中音最高的那句旋律吗?如果让你演唱,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
此刻这几位表现力度变化的新朋友,你认识它们了吗?()。
5、模唱旋律。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化身为西风,跟琴完整地哼唱全曲吧!注意西风是有感情的。旋律上行,情绪(),力度(),旋律下行,情绪(),力度(),我们试着完善的表现出来。
6、师范唱。
7.填词演唱(跟琴)。
提醒学生:
1.西风是很温柔和深情的,我们也要声情并茂地演唱,大家小腹撑起来,面带微笑。
2、每一乐句最终一个字要唱满几拍呢?休止符换气。
3、再唱一遍(跟琴)提醒强弱变化。
4、跟伴奏唱(第一遍接龙唱,第二遍齐唱,齐唱时加上身体的.摆动)。
教师今日还带来了另外一个版本的《西风的话》,大家仔细欣赏,它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合唱)。
与你们齐唱相比,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6、介绍词曲作家。今日我们听,唱了这么多遍《西风的话》,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活的完美,岁月的匆匆,一齐来看一看这么美的旋律是由哪位作曲家带给大家的呢?(黄自作曲)。
重点介绍黄自:黄自秋天回家探望亲人,见到他的侄子侄女一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叹时光流逝的飞快写下这首关于秋天的歌曲。
7、欣赏黄自另一作品《踏雪寻梅》。
听出这部作品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乐趣吗?
三、简要小结,引发感慨。
今日我们在歌声中领略到大自然四季悄无声息的变化,期望同学们能更加热爱自我身边的美景和完美的生活,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