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教案模板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阅读教案模板范文,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一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二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三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四
三角形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内容之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线段、角、也能简单区分三角形和其他形状的区别,三角形的认识是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周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判断等等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用不封闭的线围成的图形等。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注重设计的趣味性。在最初的定义学习之后,我们进入到本课的难点,画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找高,以及自己动手画画高,到最后优生的演示,无一不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虽然画高到最后的钝角的高,这个过程出来的比较曲折,但我相信真正思考该问题的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是非常深刻。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画高的过程中,教师所呈现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不够大,导致三条高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影响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理解。同时,板书的排版还需要更为简洁、合理。
当然,作为一名非专职的数学老师去听课,我的观点可能还是比较肤浅或不够正确,但周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设计紧凑等方面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五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特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得出相关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中大部分中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认识了常见的角,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1、归纳定义,把握关键;2、动手操作,提升认识;3、认识特征,合作交流;4、师生合作,突破难点;5、深入练习,巩固发展。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二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不断地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为本课制作的cai课件;准备的相应学具:三角板、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六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一、引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七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平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八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刘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刘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刘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刘老师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画高同时还指出三角形有几条高可以画。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交流这些高画得对不对。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画高、找高、挑战题等。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九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1.练习第54页第4题。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一
本节课徐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简洁、明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边、有顶点,巧妙地为探究本课新知作好了铺垫。我觉得本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这节课中真正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时,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徐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沈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三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1、三角形xxx形、画点的底xxx、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xxx、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xxx画纸。
1、导入:有个xxx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xxx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xxx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xxx:
(1)引导幼儿找出挂xxx的xxx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xxx,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xxx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四
1、通过观察、操作的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左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五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别强。利用生活中的图形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活动认识圆形、三角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锻炼幼儿的胆量。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每人一只小盒子、四颗大小不同的纽扣,三根火柴棒,
2大头针若干、泡沫板一块、绒线或铜丝若干。
3圆形、三角形卡片、雪花玩具。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球、魔方、饼干、盆碗、纽扣让幼儿观察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如果知道告诉老师,小朋友认识那些图形。
2、小朋友喜欢这些图形吗?
3、今天我们就和这些图形做朋友。
二、基本部分。
1、玩纽扣吧,请小朋友把自己手中的纽扣从大到小地排列并数数有几颗纽扣?。问这些纽扣都是什么形状的?并请小朋友把最大的纽扣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
2、找圆形;纽扣是圆形,还有什么是圆形的?让幼儿在教室里找圆形,找到后告诉老师,要大声回答问题,(表、桶、球、水杯)。
3、连三角形:请小朋友用三根大头针随便分开插在泡沫板上。教师用一根绒线把大头针连起来后让小朋友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比一比三角形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4、让幼儿自己动手,拼三角形:请每个幼儿用三根火柴棒拼成一个三角形。
三、结束部分。
1、发给每个幼儿一根铜丝,让幼儿发挥想象任意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要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幼儿的手脑并用,语言表达能力。
2、给雪花玩具归类:圆形的`放在圆盒子里,三角形的放在的三角形盒子里。
3、卡片;发给每个幼儿一套图形卡片,让他们有创意的摆出各种组合图形。
4、欣赏图形,让幼儿自己来评价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5、教师总结在课堂上全体小朋友的表现。
我利用幼儿的好动好学的天性,让幼儿自己边学边边动手、边观察,在生活中找出各种图形,而且,锻炼幼儿说话、要大声说话,不仅要在科学常识方面学习,还要丰富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利用幼儿动拼图形时,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要想像出他所喜欢的图形才能拼出各种图形,幼儿特别喜欢用铜丝和图形卡片来拼图。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变成圆形、一会变成三角形又变成正方形,幼儿还用卡片组合拼图,用圆形和三角形组合成一只小鸟,三角形圆形正方向组成大象。幼儿特别有成就感。非常激动学习兴趣特别浓。本节课幼儿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就连胆小幼儿都能拼出简单的图形。这说明幼儿很聪明,只要给他们搭建平台,他们就有机会展示自己,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如果,这节课从上的话,我要给幼儿一支笔,要让动手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如、电视、洗衣机、冰箱、球、车轮、等等。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六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感知并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各一,图形若干。
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部分。活动的结束之际,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自然结束。
一、导入。
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
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动手操作。
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4、游戏“猜猜我是谁”。组织幼儿根据图形渐渐露出部分猜测出图形,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5、游戏“捉迷藏”
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
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七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通用18篇)篇十八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