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有些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有些是关于工作经验和职业规划的思考,还有一些是关于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逻辑严谨,重点突出,通过新课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不是纸上谈兵。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一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xx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确提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学习目标中提到,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则是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也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三个学段都提到整本书阅读,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二
4月30日上午,我们工作室成员集体学习了邓国民教授的讲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邓教授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并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良多。
通过邓教授的解读,我明确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为: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四个主要变化:
1、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2、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3、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4、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变化给我带来了以下思考:
一、如何“以文化人”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文先进文化等主题,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还应关注学生性格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如何“落实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的能力、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三、如何“构建任务群”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这个任务群中不断发展学生能力。
四、如何“增强情境”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景。同时教师还可在教学中结合语言、互联网等手段促进情境的产生。
五、如何“善用评价”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多引领,也让我更感觉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进。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三
相较20xx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是比较模糊的,现在,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来设计作业,能完整地、充分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能更精准地、有进阶地编写作业内容,能更多样地、有创意地编写作业内容。
新时代的作业思想与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一致的.,这就要在大概念、大目标的引领下,形成大的进阶性的任务群。从学业质量内涵的表述维度来看,大单元作业设计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在大目标形成的学习情境中,以作业为支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表现和发展水平。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四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有着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推出,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实践中,我深感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和学生的学习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对“语文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新课标明确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核心任务,强调要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进行分析、评价和思考,通过多角度的思考,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次,新课标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新课标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统一。新课标明确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统一要求,强调要贯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中心,借助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第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参加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魅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注重创新教学的探索。新课标明确了创新教学的方向,鼓励教师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创新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和表达。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我深感新课标的推出是对语文教育的一次改革和提升。新课标明确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统一,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教学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标的指导意义和价值,通过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五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六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改革。近期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收获良多。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和思考,我认为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意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二段: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这对于全面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探究和思考。这样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各类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听说读写等方面;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四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强调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是人文学科,既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而且,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有社会担当的公民。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和体会,我深感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呼唤着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搭建更加开放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的文明公民。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七
4月30日上午,我们工作室成员集体学习了邓国民教授的讲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邓教授对《20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并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良多。
通过邓教授的解读,我明确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为: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四个主要变化:
1、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2、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3、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4、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变化给我带来了以下思考: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文先进文化等主题,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还应关注学生性格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的能力、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这个任务群中不断发展学生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景。同时教师还可在教学中结合语言、互联网等手段促进情境的产生。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多引领,也让我更感觉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进。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八
今天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感触和收获颇多,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标中关于课程内容的变化。
2022年版的课标把课程内容定义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概念上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寓意着学生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并且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作为教师,我们要追求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获取,而是渗透于生活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使得学生实现了知识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九
2023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逻辑严谨,重点突出,通过新课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不是纸上谈兵。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一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确提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学习目标中提到,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则是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也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三个学段都提到整本书阅读,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新课标语文学习心得篇近日,通过观摩学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22年版)解读培训系列活动,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与方法有了深刻的驳辨和新的调整。
王湛部长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在我们常规的语文课堂里,为了省时省力和赶课程进度,教师更多用的是单一的目标导向或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以活动完成为目的,或者达到简单的课程内容目标。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简单的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确实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原学习主体地位,但对于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以及拓展语言运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课堂也是培根铸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载体,但一个老师的设计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在今后的教研活动、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否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地合作分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塑造,和对其思辨能力、文化意识、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已是当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点,我们如何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着力精选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真正的将其融合进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为了应对教学要求而生硬地“搬”进课程尾声,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符合认知逻辑,满足学习需求,也是我们要持之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另外,在倡导多元教学评价这方面,也是我要为之改进的一部分。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老师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一二年级不能有笔试。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和评价方式就要有对应的调整了。没有了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我们要如何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呢?其实我们一直都被引导,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关注结果但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一
在阅读和聆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后,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课标可谓是我的亲密搭档。所以在十年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认真阅读,“有思有惑”。在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先生的讲解后,更加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此时的'我宛若在黑暗中发现明灯,点燃点点思绪,冒然浅谈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明显的变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好示范作用。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体现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学习时,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工作时,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书面表达,同时还要使其能够熟练口述自身想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思维发散能力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考虑相关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还可以有效联系现实中的事物,以此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给学生恰当引导,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最后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创造美,培养其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美食》这一课时,课文介绍了各色中国美食及烹饪方法。我让学生也按照课文的方法寻味家乡美食,由家到国,以此强化学生对中国美食和祖国的爱,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语文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深入学习最新的教育方针与理念,在学中思,在思中悟。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二
今天,我再次阅读了《走进编者心里,读懂课程标准的心意》这份材料,感受颇深,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确定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母语课程,它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自己要勤学多读,培育自己的语文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同时,面对教育的新形式,教师要有“危机感”,在一片“减负”声中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积极参与学习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走出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迷途必须加强对课标的研读与领会,用课标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要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要求。同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看透教材”“吃透教材”,要条分缕析、细致入理地把文本题旨领略透彻,保证教好教材、学好教材,有余力者再用好教材,再有余力者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不能走极端,不能提倡素质教育就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必须求实,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训练。基础训练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加强写字训练。把字写好,做到工整、规范、美观。
2.要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背书,形成良好的语感。
写好字,读好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注重语文实践,不能让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要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活学,要内外兼顾,让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少了语言文字训练,就不是语文课。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将语言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理解性层面上,而应该牢牢抓住文中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智慧,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内容的感悟融为一体,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由放飞。
《语文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我们要把这个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要打开学生练笔的各个渠道。一是要加强读写结合。教师要借助于课文和语境,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二是要加大课后练笔。如写日记,仿写片段,写读书笔记,写随笔,办手抄报……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教学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1.加强观察训练。除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坚持写观察日记,从身边的平凡小事、所见所闻中发现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语言的.积累,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要重视对习作的评改。评改时要多激励,少打击;多保留,少删改;及时批,及时评。对习作中的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作出总体评价之后,对其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做上记号,或提修改意见,可让学生自己动笔修改,然后抽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重点讲评。对一些学困生,应适当采用作文面改法。
有些学生明明对知识已经掌握,但却因为字迹笔画不够规范、错别字、漏题等一些小粗心、小不经意而遗憾丢分。这种失分,它的本质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学习细节还不够完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在每一次作业中,要强调笔画到位、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准确;在口头问答训练中,要求学生答得完整、明确……诸如此类的学习细节,看似与知识无关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瓶颈,减少粗心、漏题、笔误等一些不必要的失分。这样,那些“聪明但不细心”的学生一定能在成长中飞跃一大步。
此外,不论是平时的口头问答还是作业,教师不要怕学生答错内容而代替学生思考,把题目意思剖析得清楚明白,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辨析,逐渐养成自主审题的习惯。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三
非常有幸聆听了xx大学xx教授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的讲座。xx教授的这次培训主要就是从这五个方面逐一讲解新课标的变化。对比新旧课程标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下面我来谈谈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
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学习任务群,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按照这样三个层面就呈现了6个学习任务群,xx教授说这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有内在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它是一个整体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侧重,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任务群就是单元整合的教学,或者说是单元教学的一种进阶版,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排列和连接,这种设计改变了以往分散、碎片化的.教学思维。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
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过程来说,我认为教师编写“学历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支架,其中包括图表、示例、资源、建议等。上次的汇报课《杨氏之子》我也初步地进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但对于“评”这个环节没有很好落实到位。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我以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通过这次讲座,我感受到责任与担当。新时代、新课标,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该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四
2022暑假至今参加了山东省的远程研修的培训学习,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从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因此,语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要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五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今后的教学活动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导作用。
总体来说,两版的课标内容,基本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学习新课标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到变化比较大的就是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样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我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的评价方法。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我将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领悟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
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心得(实用16篇)篇十六
2023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正式发布了。今年秋季,这部课程标准正式实施,教材已经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修订,2023年秋季就要使用2023年版的新教材。看到新课程标准,先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边读边画,边想着与以前课程标准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标准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整本书阅读,这是大好事。统编教材每册都编写了“快乐读书吧”,我们都还没有真正落实时,这部新课程标准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整本书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整本书怎么阅读,怎么教学?该读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评价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的整本书阅读?解决这些问题,肯定要先看新课标怎么写的。一遍遍地阅读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及教学”的4000多个字,让我清楚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做很多事。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的落地,即具体实施,是最难的。整本书阅读原本就有,也很重要,尤其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可是在传统语文经验里,这个阅读的组织很难,而且效果不好。如今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怎么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大篇幅阅读比较耗时,时间从哪里来?现实教学无疑要强调效率。其二,选择哪本书阅读,这本身就容易被质疑,要体现合理性。还有整本书阅读颠覆了按照课时教学的模式,也要研究连贯的`阅读教学如何开展。目前整本书阅读,主要表现为与语文教学、语言实践、语文探究活动的融合。也就是说,以一篇文的阅读来带动整本书阅读,或者是以语文实践活动来分享阅读经验,以语文探究来推进阅读。这是比较节约精力的教学方法。而今,整本书的阅读,如何处理课内外时间的联通,以整本书长时间的阅读,来整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这又是一个新课题,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
阅读虽然很多时候都是以个人活动的方式存在,但外在的大环境对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大环境影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广泛涉猎人文,历史,艺术,各个领域的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帮助学生开出阅读清单,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要建设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借助家长会、专家讲座等让家长了解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重视阅读评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评价是教学拓展和反馈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还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整本书阅读评价标准,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成果、目标达成情况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同时,在评价中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统一起来,确保教学评价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是一种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迥然不同的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新课标要求,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上日程,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