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一篇富有思想、观点清晰、结构严密、语言优美的文章,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可以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一
为培养少年儿童对于科学的兴趣,落实“双减”政策,丰富课堂内涵,激发学生们追寻“科学梦”,10月12日下午,大通一小组织全校师生同步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
在太空授课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共同为大家带来一节趣味十足的太空授课: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孩子们能够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太空生活,显得特别兴奋,脸上都挂着对宇宙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
此次与众不同又意义非凡的“天宫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载人航天知识,同时,也是一堂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提高了学生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爱国主义情怀。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二
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让我们一起观看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内容简介,以供大家参考!
1、问天实验舱介绍: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
2、毛细效应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讲解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应用。
3、水球变“懒”实验:探究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
4、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
5、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
6、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演示样本采集操作。
7、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嫦娥奔月,那是古人的美好想象;飞天万户,那是先民的勇敢尝试;神舟发射,则是中国人民对浩瀚宇宙的再一次成功探索。仰望星空,你可曾想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可曾想到辛弃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豪情壮志。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陈冬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即将出征的他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准备好了,为祖国去出征太空。”
刘洋,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10年前,当完成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离开天宫一号时,她坚定地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如今,她即将实现10年前的心愿。
出征在即,蔡旭哲对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首个载人航天任务充满期待:“很憧憬很期待去感受我们的太空家园。”
航天精神是不畏险阻的挑战精神。为了适应太空环境,每一位航大员都要进行一系列高负荷,高风险的地面训练。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航天员要接受肌肉扭曲变形,脑部缺血,呼吸困难反应。为了这个航天梦,无数的航天员,一次又一次的接受艰苦的训练,一年又一年的无悔坚守,咬牙前进,勇攀天梯。
航天精神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从东方红、长征、神舟到北斗、嫦娥、天问,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多年,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工作者背后的努力,正是因为这些航天工作者的不断创新,我们才得以看到今天的神舟14号的成功发射。
无论是再度披挂上阵的陈冬,十年砺锋的刘洋,还是为飞天准备了12年的蔡旭哲。仰望星空,逐梦前行,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
“神舟问苍穹,九天可揽月”,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祝愿航天英雄平安凯旋,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三
看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可以看到空间微重力环境中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的太空授课。
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曾经说过: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我们只能在千里之外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讲座,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自去太空,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感受太空的乐趣。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四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天宫课堂”第三课在期待中又和同学们见面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随后与地面课堂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毛细效应实验中,航天员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讲解了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应用。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全程线上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看结束后每位同学还写了观后感,把内心中的感悟用纸笔记录下来。同学们在感受科学奥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祖国的'进步,人类的发展。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五
在首次“天宫课堂”时,王亚平制作了一张漂亮的水膜,还将一朵与女儿一同制作的纸花放置在水膜上。在水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纸花沿着水膜表面慢慢绽放,成就了温馨又经典的一幕。
这次,同样是向孩子们展现水的表面张力,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王亚平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这便是液桥现象。
其实在地面环境下,液桥也并不罕见。洗手时将两根湿漉漉的手指贴合,再缓慢分开一小段距离,指间会出现一段小液柱,这便是液桥。不过,由于液体表面张力很弱,在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难以超过几毫米。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便能“大显神通”,可以维持大尺寸的液桥不会垮塌。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介绍,“液桥”实验利用身边最常见、最普通的水,在微重力环境下展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现象,这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首先被它吸引,然后去探索。”
其实,早在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就曾搭载了一个液桥实验箱,用于开展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通过指令上注,科学家可以在地面上“遥控”实验箱,其内部机构将相互配合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六
今天我观看了直播课《天宫课堂》、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授课。
航天员们为大家做了许多实验。我对太空抛物实验很感兴趣,我认为非常神奇!它演示了太空抛物和天地之间抛物的区别。平时,我们扔东西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接住时,扔出的物体会呈现出一条抛物线,然后物体向下落去。而在空间站,当我们扔出东西时,由于太空中没有引力,抛出的东西就会沿原有的方向匀速地前进着,物体像被什么牵引着一样始终不会落下去。我定定地看着,觉得特别奇妙。
我们每天只会迎来一次日出,送走一次日落,而在太空中空间站的航天员们,每天会迎来十六次日出日落,因为他们在神舟十三号飞船里面,每九十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在空间站里,因为没有地球表层大气层的阻碍,航天员说观赏到的月亮会比我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更加的明亮、更加的透彻。
在这堂课中,宇航员们还展现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宇宙是拥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让我们张开梦想的翅膀,向无穷宇宙出发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七
为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0月12日下午15:45,西安市浐灞第二十九小学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还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科学手套箱剪株操作,为同学们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交流,与来自全国的青少年进行连线互动。
由于西安市正处于全市暂停线下教学阶段,全体师生居家观看直播,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孩子们的热情与向往,通过照片,能够看到每一位孩子都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对课堂上所展示的一切,都流露出了满满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平常只能在书本上出现的',只能凭想象出的神奇画面,今天能够亲眼目睹,令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与宇宙的神奇。
跟随者宇航员们领略了宇宙的奥秘,同学们也已经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内心,纷纷写下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梦想!一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八
自近代以来,我们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一直在对外太空进行不断地探索,而昨日观看的《天宫课堂》,更让我深感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太空生活的乐趣。
刚进入课堂,为我们展示的便是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他们的生活可真是有趣,因为没有了重力,所以他们可以在空间站内肆意“飞翔”。空间站内还有一种独特的运动工具——自行车,这类自行车不仅可以锻炼腿部,还可以锻炼上肢。只要将身子倒立过来,用手抓着脚蹬,一直转呀转就好了,相当有趣。
课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叶老师所表演的太空转身。在太空中,转身不能像我们在地球上那样轻松,如果像在地球上一样的话,便会上半身下半身朝相反的方向转动,而且一不小心就“飞到天上了”。如果想要转动身子,就要借助一个物体或者一只胳膊不断转动。看来,太空生活奇妙的同时又有点麻烦,我们做事会很浪费时间,怪不得到现在地球还是可供人类居住的星球。
还有宇航员们在太空中所展示的生物研究以及许多实验,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祖国科技的伟大以及太空的奇妙,宇航员们对于太空事业的热爱,还有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虽然不能像这些伟大的宇航员一样飞到太空中去进行科学研究,但我也会尽我所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同时我也会和身边的人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美好!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九
追梦航天,探索科学。“天宫课堂”第三课于10月12日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授课。
婺源县秋口中心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同步观看了这场“干货”满满的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走进浩瀚的宇宙,孩子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张张好奇的脸庞,无不被精彩的太空课堂所吸引。
“天宫课堂”这一特殊的教育资源不仅让农村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让“树立远大理想,放飞科学梦想”成为孩子们心中不懈的追求。该校将持续深入开展科学课程和天宫课程知识宣讲,引领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让“星辰大海”的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
10月12日15时45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和中继卫星有效载荷,搭建了一条“太空天路”,确保“太空教师”授课畅通无阻。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天宫课堂”中,三位航天员在轨介绍了其在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等,同时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天宫课堂”通过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西安分院表示,此次授课不仅实现了地球与空间站之间的实时传输,还进行了充分的天地协同互动,太空信号传输良好,视频清晰不卡顿,西安分院承担研制的中继终端表现出色。
在空间站举办太空课堂,课前最关键的一环便是保障通畅的'通信链路。西安分院科研人员研制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中继终端,便是通过中继卫星建立与地面的通信联系,搭建了一条“太空天路”,从而实现了航天员的实时授课。
“通过中继终端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建成之后,将地面对问天实验舱以及空间站的测控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确保问天实验舱在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与地面的实时通信。”西安分院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负责人余晓川说,“载人航天工程原有的地面测控站、海上测控站测控覆盖率较小,如今则实现了几乎100%的测控覆盖率,确保航天员与地面实时授课畅通无阻”。在此次活动中,中继终端通过在天链中继卫星之间的切换跟踪,确保了信号传输持续正常。
另悉,“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多次太空授课。从神舟七号飞船开始,在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等航天器上,都使用了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一
今天下午,在手机前,我观看了《天宫课堂》,让我认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航天员一句轻松幽默的”感觉良好”,首先让我感到了航天员在太空漫步的骄傲和自豪!是航天强国的庄严宣告!
课正式开始了!首先我看到的是一个浮力实验,乓乓球在水里的浮力几乎完全消失,我感到很好奇!乒乓球像一只神秘的眼睛,我则用只好奇的眼睛盯着它,但深遂的令人无法看懂。
更神奇的是在太空拧湿毛巾。在陆地上水会向下流。而空间战的水既不向我想象的那样乱飘,也不会向下流。而是出乎意料的看到水附着在了她的手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膜手套,手一松一紧,手一上一下。我立刻也试着拧湿毛巾,可任凭我怎么拧,水也根本不会粘在我手上,而是给下面的水盆戴上了面纱。
在太空还可以拥有一个水膜。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镜转动着,上面还有一朵小小的纸花。花儿转动着,就像我们的理想。王老师还做了一个太空欢乐球,里面加入颜色,就成了我们的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蓝里,要走向更深的太空。
____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把艰苦奋斗留在心里,一路高歌奋进,做好中国背梁。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二
首先是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把水瓶扎口,然后从高处扔下,水不会继续流出来。这个实验非常令我奇怪,怎么也没想到水居然会停下不再流淌。后来经过老师的一番解释,我终于理解了这个奇怪而神奇的现象,不由得在心里面感叹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科学!
虽然有了上一次的震撼体验,但看到宇航员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我还是不由得惊叹于祖国科技的强盛。连宇宙中的人都能和地球上的人进行通话,真不愧是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努力成果!
看着宇航员们在空间站里被我们讲解科学知识,看着宇航员们认真回答我们的问题,看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提问,看着学校特别安排课表让我们看直播,看着这么多人为我们看天宫课堂付出努力,真不愧是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祖国!
热爱代表了什么?代表着我伟大的祖国。我所热爱的,伟大的即是祖国的一切。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三
我和爸爸一起,收看了“天宫课堂”。
第一个是生活场景展示。
航天员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他们住的太空小屋,那里有老师们睡觉的地方,还有许多相册,还有许多老师们喜欢的`东西挂在上面。一直往前走,还会到达他们的卫生间。可惜,我们不能看到卫生间内部长什么样。除此以外,这里面还有航天员们喝水的地方——一个饮水机。还能看到老师们吃东西的地方,那里有加热箱、微波炉,甚至还有一个冰箱。
太空小屋真是太好了。
老师们给我们认识了太空细胞。
第一幅是一个绿色的细胞,它一直在跳动;第二幅是蓝细胞,也一直在跳动。看来,我们人类的细胞一直在跳动啊!
老师拿出了一个装满水的袋子,用注射器将它注射到了一个镜子上,镜子上立即出现了一个水光球。接着,老师又用注射器吸了些水泡,又将它注入了原来那个大水泡里。然后,老师将脸放上去,大水泡里看着是倒着的,小水泡里看着却是正着的,真是太有趣了!
最后,我也想对航天员叔叔提问题——在太空中的时间,跟在地球上的时间是一样的吗?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四
最首要也是最直观的,我们迎来“教室”的上新。之前两次天宫课堂,都是以天和核心舱为教室,此次,“太空教师”一开课就介绍和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前不久,在全新构型的空间站组合体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欢度了国庆佳节,为祖国送上生日祝福。“纵向睡觉”的睡眠区、有太空厨房设备的生活区、从天和核心舱转移过来的“太空自行车”、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所在的实验区……随着此次“天宫课堂”的开展,我们更近距离感受到航天员丰富多彩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太空新课堂又来了!搬好小板凳认真听讲”……从网友的留言中不难发现,此次“天宫课堂”全新的授课内容,也是吸引力满满。放入空心钢球的水球为什么会变“懒”?用2米吸管喝芒果汁为什么不费劲?t字小扳手为什么会自己“翻身”?为何在微重力环境下拟南芥的根还能扎入土壤?……问天实验舱的“天上”课堂,和设置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山东、河南、云南的地面课堂,实时进行互动交流,让现场和观看直播的'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与前沿科技相遇,从中感知宇宙奥秘、体验探索乐趣。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不仅航天事业科技创新屡创佳绩,航天相关的科学普及也越做越好。如今,“天宫课堂”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天宫课堂”上新的背后是满满的用心。一堂太空科普课时间不长,但需要十分强大的科技支撑。无论是比起20xx年在天宫一号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还是去年底今年初的前两场“天宫课堂”,此次讲课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始终保持图像话音稳定流畅,离不开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等技术的保障。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从容,“天宫课堂”的每一点进步,背后都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突破,以及我国多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怎么成为一名航天员?”这是在北京现场一位学生向“太空教师”的提问,也代表了很多青少年的憧憬。问道向苍穹,闻道于天宫,太空授课前沿性强、趣味满满,不仅能增进公众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等大科学计划的理解和支持,还会培养科学兴趣、激发航天梦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种子。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五
今天盼望着,期待着,《天宫课堂》第三课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20xx年10月12日15:45,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行太空授课,本次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
我们学校全校学生在线收看了“天宫授课”特别节目,叔叔阿姨们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传授了我们很多的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书中的那些太空奥秘的知识在航天员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无法想象科技原来是那么神奇的一个东西!瞧,在太空授课中,航天员向大家介绍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最后,现场还进行了学生提问的天地交流环节。
这次太空授课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看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是太神奇了。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的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同学们欢呼着,大叫着,直呼不可思议!此时此刻,我下定决心,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去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课(通用16篇)篇十六
中国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