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提前预设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一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2)三设备(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技能应用。
《5》体悟反思。
3.教学设计格式。
8.《秋天》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的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二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三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解决问题: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体。
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知识方面,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在感性上对其有所认识;而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在七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按边和角学习三角形的方法,并且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在能力方面,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固而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技能。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对角线认识不到位,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边,还有的分不清对角和对角线,这就为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产生了障碍。还有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认识不清,特别是后面学完了菱形和矩形以及中心对称后,更是对这几种图形和两种对称性分不清。再有,大部分学生更关注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总之,本节课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五
1.知道什么是资源,能说出我国资源的现状,能列举出重要的资源。
2.认识、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
3.能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4.初步学会解释、区分、说明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的方法。
1.通过课前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
2.通过对比图片和环境材料的影像资料,使学生产生情感冲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步步设疑-解答的方式,学习本课知识,通过影像资料和小组研讨,教师指点突破本课难点。
4.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合作精神,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表达能力和正确的化学符号表征能力。
1.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感受和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意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体会和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环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2.通过问题和问题的讨论总结,使学生产生对资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驱害谋利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小组讨论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和体会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关注资源和环境,遵守规则。
4.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法制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1、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的方法。
2.加聚反应的产物的书写。
3.应用绿色化学要求设计合成实验路线。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六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目标分析。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七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八
2、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 题:2课时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
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
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1.p38页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九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一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二
常见的酸和碱及后面单元中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1、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选自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在前面课程中已经接触,并不陌生,但对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氧气,碳及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及溶液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帮助,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
1、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探究实验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或实验中的现象来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问题提出并回顾结合之前学习内容,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
(2)多媒体辅助法:
用投影仪显示有关实验结论,通过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等加强学生视觉感受。
2、学法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猜想、设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得知识。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并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比较,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初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思维认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猜想,学会尊重他人的见解;
(2)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敢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三、练习,强化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四、课堂小结。
1、酸能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三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四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六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七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多媒体设备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度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八
1、理解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1、理解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多媒体。
导入新课 的含义 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8)氨气
单 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吗?
(板书)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那么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 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 ”这个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