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学习和参考的好材料,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一
摘要: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对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我国现代农机管理体制的新理念,实行农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机管理;新农村;发展。
1。1加强农机管理现代化的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1。2农业机械的管理推广,可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农机部门充分发挥科技载体作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充分依托丰富的源优势,发展好现有的加工企业,进一步引进农产品加工制作机具,实现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一整套加工设备与技术的机械化,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工烘干技术和保鲜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林农收入,发展潜力巨大,深受农民欢迎。
1。3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前提是必须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必须要有农业机械的装备来保证。农业机械推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农机部门通过农机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激发了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欲望,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1。4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机管理的支持。农业机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壤改良、旱作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既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因此,农机化是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合理的农机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机化的效率。
将农机中介组织从农机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后,农机中介组织将承担大量的农机服务业务,同时,也能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快速繁荣农机中介服务和直接为农服务市场发挥有效的作用,并将成为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保证农机管理体制创新的有序进行,使农机中介组织能够生存与发展并真正发挥作用,国家应制定法律法规,确立农机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农机中介组织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农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使农机中介组织机构和农机中介服务市场健康成长,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国家应鼓励农机科技人员投身农机鉴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农机科技人员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机中介机构。允许个人创办、国家与个人共同创办、个人合伙创办农机中介组织。
2。2构建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另一方面要把教育扶贫、人才扶贫、资金扶贫、技术扶贫和观念扶贫结合起来,构建合理的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将逐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长期目标并有计划、有阶段地完成好这项任务,这项任务完成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否能顺利进行。
3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管理,构建平安农机。
农机部门首先应当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要与当地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联系,寻求其支持,依法作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另外,要积极主动想当地政府汇报工作,请其切实帮助解决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者,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目标并进行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杨永华,李向东。浅议新时期国有农场农机管理工作。安徽农机,20xx(2)。
[2]李树军,姜涛,孙亮。我国农机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农机使用与维修,20xx(5)。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二
农村振兴发展有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无可为,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乡村振兴议论文3000字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7月27日至8月2日,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务干部培训班。杭州的炎热抵挡不了大家学习的热情,浙江的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我大开眼界,深受震憾。
对浙江精神、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通过老师授课和现场观摩,深刻认识到近年来浙江的发展变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生动体现。
据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作出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清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
二是规划蓝图,久久为功。16年来,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绘就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富春山居图,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定力。
三是依靠群众,转变服务。“枫桥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再次证明走群众路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推行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撬动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营造更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是树立导向,形成氛围。“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100位担当作为好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营造干部敢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广干部担当作为的“九种精神”。
对当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组织委员,怎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理清“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等关键问题。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振兴的责任落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每月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党组织书记定期交流等机制。二是突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四位一体”村级治理机制,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农村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三是打造过硬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拓宽选育渠道、加强教育培养、完善考核激励、畅通晋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等举措,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四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深化党员冬春训、党员示范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积分管理、民主评议等做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民主和谐水平。五是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一方面,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提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服务群众,了解村情民意,从抓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广泛引进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以及其他人才返乡进村创业;另一方面,积极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和乡村振兴专干,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要善于挖掘有一定技能、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种养殖能人”建立本土人才库,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颁发执业、培训证书,同时注重提升学历。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扶持一批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三是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专业人才等的扶持和培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锻炼人才。四是组建“两支工作队”下乡驻村帮扶。选派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科技帮扶。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新春伊始,xxx中央、xxx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xxx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的“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强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抓好各项硬任务的落实,对做好今明两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xxx坚强领导下,农业发展稳中有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局良好,乡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形势越是复杂,做好“三农”工作越具有特殊重要性。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才能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做好全局工作增添底气。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是xxx对全体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庄严承诺,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关系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要达到这一目标,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前提。农业农村发展,根本依靠深化改革。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动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
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好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三农”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贯彻落实xxxxxx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我们就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2。
一、乡村衰退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已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城市扩张,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城市人口比例都在不断的升高.我国的城镇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城镇化率也在不断上升,计年达到.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衰退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在一些地区,即使乡村人口在缓慢的增加,但是乡村活力却很差.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每年中都有上亿的农村人离开农村进入到城市中,农村的老龄化情况愈加严重.“空壳村”“空心村”“空巢村”“空转村”大量出现,全国共有万个村庄,每年正以4万个在消失.作为一个有机体,城市和乡村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将过去的“城镇化”驱动方式转变为将来的“村镇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鄉村振兴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也体现到了新时代的城乡关系中,呈现出城乡融合的新需求、新走势.党审时度势,在十九大报告中适时提出了“乡镇振兴战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本质上是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一样重要的,并且认为乡村本身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将乡村的产业、文化以及生态资源合理利用起来,重视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和策略。
加强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
现在需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努力的打破以往农村的封闭性,建设开放的环境制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农村还会给其提供劳动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也会给农村发展提供资源.利用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趋势,将乡村中的闲置建设用地盘活,鼓励各地切实提高自身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实际利用效率.根据综合整治的模式来对建设用地指标来进行整治,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利用其发展农村的产业,可以公开的进行土地指标交易,不是本村的人也可以使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简化,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完善,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中,短板在农业和农村.要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和城市相比,现在农村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燃气、信息化建设以及上下水等,这也会给农村资源优势发展造成影响,想要做好农村建设,必须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的短板,确保人们在农村的生活比城市舒适.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城市,在在保持乡村本身的风情以及文化的情况下,提升乡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品质,切实提高乡村发展的实际质量.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发展当中,以技术支持农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科技以及现代化手段的支持也在极大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党和政府也将科技型现代化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
(三)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发挥集体经济的引导力,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引导资本市场到农村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通过基层xxx建设,在有了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员之后,要切实通过相关设施的建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输血和造血打造特色小镇,推行一村一品,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镇村寨,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周围乡村振兴形成片、连成带,在空间上将农村的特色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特色人产业的发展,将农村特色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城市资源的进入,并且将城镇融合到乡村中去,和的相关发展理念是相符的,并且也能够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高.
(四)补齐乡村文化设施短板,加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
系将为乡村文化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输入和输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特色乡村文化实现保障.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四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1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主要任务。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这五句话***个字,我简单说一下。
一,产业兴旺。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要求。我们要实现产业兴旺,还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那么,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方向,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四个事,或者四个问题。
1.粮食安全要确保。这个确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处理好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还是要通过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4.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机制,让小农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参与战略之路。
“乡村振兴”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
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最后,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用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行改革,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二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方式的创新,处理好小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写了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一,产业体系,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第二,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显了矛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又紧迫。第二,历史方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又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
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xxx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xxx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五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为主题论文范文一当前,脱贫攻坚决胜在即,乡村振兴号角正响,基层党建任重道远。站在新时代,面对新要求,组工干部要擦亮“面子”、做实“里子”、净化“圈子”、开动“脑子”、整合“票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全力以赴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奋力争做“人梯型、丹砂型、清风型、工匠型、钉子型”五型好组工,奋力书写无悔于时代的青春岁月。
擦亮“面子”,提升形象“美颜值”。“面子”即形象。新时期组工干部需要怎样的面子,才能拥有美美的“颜值”?“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是xxxxxx为新时期组工干部画出的十二字“标准像”。这张“标准像”,就是组工干部擦亮“面子”、提升“颜值”的制胜密码。组工干部大多都是青年一代,xxxxxx也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为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组工干部在工作中要学会擦亮自己的“面子”,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以尽锐出战的担当作为和善作善成的坚强意志,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树立和维护自己良好的形象,争做“人梯型”组工,力争操守上全面过硬。
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组工干部必须坚持“高调做事,力求讲究”“低调做人,力求将就”的工作作风,始终把攻坚克难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力求好中更好、优上加优,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要克服“凑合”心理,强化履职能力,全力提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意识,树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忧患意识,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赶超意识,做实做细“里子”,锤炼历练作风,争做“丹砂型”组工,力争政治上全面过硬。
净化“圈子”,守牢底线“懂规矩”。“圈子”即规矩。“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这是我国古人推行的“交友观”。“交往要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低调为人、谨慎交友,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这是xxxxxx倡导的“交友观”。新时代组工干部,工作中要自觉做到不越红线、守牢底线、筑牢防线,自觉做到慎言、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组工干部必须扎实自己思想的“圈子”、行为的“圈子”、法纪的“圈子”、干事的“圈子”,做到不越“圈子”乱作为、脱离“圈子”不作为,树立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时刻对党忠诚,争做“清风型”组工,力争廉洁上全面过硬。
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要有‘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爱才之心,要有‘铁肩担道义’的忠诚公道。希望大家都能有这样的境界、格局、本领”,xxxxxx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组工干部的殷殷嘱托,为组工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组工干部必须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法、手中有招、脚下有路,永葆心平气和、心如磐石、心口如一、心甘情愿,才能赢得群众放心、看到群众开心、保障群众安心、换取群众舒心,争做“工匠型”组工,力争本领上全面过硬。
整合“票子”,资源共享“谋长远”。“票子”即资源。身处信息化时代,组工干部必须学会建立“大数据”和“区块链”的思维体系,在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里做到“四两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以局部谋全局。要有“攻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展现工作成果,体现工作成效。“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关于青年的现在与未来,xxxxxx这样叮嘱。组工干部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针连着一针绣”的“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要在斗争中彰显青春力量和担当奉献,争做“钉子型”组工,力争见识上全面过硬。
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今年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即使如此,我们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绝不动摇。如果你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战斗时感觉累了,不妨来尝尝这几道美食,保你干劲满满,满血复活。
基层小萌新的“变形记”要将“苦”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抹茶冰激凌,冰冰甜甜的在口腔中融化,无比治愈,略苦而又独特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仿佛在说:“人生苦短,甜长。”作家刘同曾说:“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话虽如此,基层脱贫攻坚工作真的很累啊,加班补资料,熬夜算收入,入户调查,慰问贫困户……基层扶贫干部过得既充实也很辛苦。但是,礼赞新农村,奏响最强音,工作需要“苦”,困难在,梦就在。作为基层干部,你要将“苦”进行到底,让扶贫的“累”为脱贫的“喜”着色。你要承担时代责任,熔铸青春不凡,让坚若磐石的力量,绽放青春光芒。
“中国答卷”,没有什么不可以,“咸”也是一种养分!基层小萌新的“变形记”要将“甜”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奶油千层糕,每多一层就多了一层甜蜜和香气,挤出一圈圈水果味果酱的一刻,视觉、嗅觉、味蕾都被治愈。仿佛在说:“笑傲苦难,生活需要甜蜜。”《少年行》里写到:“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让脱贫攻坚“金色名片”永远熠熠生辉,扶贫干部都化身“铁人”,用血肉之躯,长期在村里下乡、登记、填表、上报,苦了累了,也没能好好休息,更别收陪孩子和父母了。即使如此,扶贫干部也无怨无悔,他们在基层扶贫收获的“第一桶金”就是贫困群众满意的微笑。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为主题论文范文三11月23日下午,贵州省政府xxx召开发布会,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标志着xxx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个“圆”是咱中国人一点点拼出来的,寓意良多。
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正是青春年华,却为了脱贫攻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事迹感人涕下、催人奋进,而这个圆被圆满地拼出来也是给他们的一块大大的奖牌,是他们奋斗成果的历史见证。
“圆”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兑现给亿万万中国人民。xxxxxx代表党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将在202*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名单公布,涉及22个省区市。其中,贫困县覆盖率最高的是西藏,全区74个县都是贫困县。当时,全国贫困县的面积总和占国土面积一半,全国大约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是贫困县,完全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从2016年开始,我国贫困县逐年脱贫,退出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连续7年来,我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降至。今年初,xxx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截至11月23日,这52个县全部脱贫摘帽,由此这份庄严承诺得以兑现,让亿万中华儿女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蓬勃发展,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脱贫攻坚的这个“圆”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画上一个小小句号、一个亮堂堂的句号,新时代下一篇章迈向2035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基层开启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这让千千万万脱贫人充满斗志,也让亿万万中华儿女看到了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飞跃式的发展。伟大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将以更加高亢的姿态迎接下一篇章,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圆”,拼搏奋斗。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为主题论文范文四党的十八大以来xxx将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体现了xxx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202*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作为基层党员,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笔者认为,仍需要有“三心”。
一是锤炼初心,将脱贫攻坚作为神圣使命。脱贫攻坚不能只给贫困群众送点米面油,而是要加强党的组织保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起来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和群众一起攻坚克难,争当奋斗者、奉献者。党的领导是我们在致富路上加速前行的主心骨,也是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中练出真功夫的必要条件。
二是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xxx全面部署、大力推进之下,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成绩可喜可贺,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还有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部分已脱贫人员还存在返贫风险,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和决心,立足前期良好工作基础,继续绷紧弦、加把劲,充分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越是艰难越向前,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一鼓作气扎扎实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六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为他们增强自身技能和本领提供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增产、增收,生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更为农民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服务,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农民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规范、道德思想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乡风文明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文化生长环境,有利于农民转变农村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承载着优秀文化精髓的文艺活动熏陶了民众,使他们团结友爱、诚信互助、勤俭持家;纯化了乡风,使乡风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前进。
新型的农民应具备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能经营等条件,这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样,培养新型的农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一定程度上,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培养新型的农民旨在培养农民用双手去创造美和幸福,其文化素质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是否顺利创造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的高素质农民,相应地,新型的农民为打造新农村文化风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1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且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它以物质或精神的方式制约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精髓烙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并使农民将这种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但由于一部分农村的文化水平始终处于滞后并止步不前的境地,农民只能在村中原有的文化风俗中重复着古板的形式,没有接受新文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下乡为农村陈旧的文化内涵诸如新鲜的血液,但单纯的文化下乡并不能彻底改变农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现象,这还要求农村的文化部门针对本村文化的特征,对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式的改进,引进新鲜的文化信息与文化生活方式,让文化留乡。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文化留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针对文化留乡举办一定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根据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先进文化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
2.2促进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
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下乡的推动,加强农村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文化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宣传农村文化,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旨在传播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逐一展露,这些文学作品往往传递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反映农民的愿望,并积极化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矛盾,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批判农村中的歪风邪气,对纯正乡风、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强对农村文学体裁内容的转换和控制,多多提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多创作反映农村开拓进取、发展繁荣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来看,要多创作反映人性美、人情美等真善美俱全的作品,“三农”主题的文学作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推动农村环境文学创作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3注重民族风俗与文化多元化相结合。
农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要靠各地域民族风俗文化,同样也需要多种多样“下乡”的新型文化,二者双管齐下,方能达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作为民族的美学纪念碑的文学艺术,它形象地传递了特定民族和时代的文学、文化精神,它是个人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丰富实践性及理性思考价值的文学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覆盖性较广的文化潮流,它凭借自身独具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社会文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新农村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更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形成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繁荣的局面。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多元文化形式包裹民族风俗,。携手共进的文化发展原则,尽力在文化建设中展现自身独有的特色文化与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改进。农村文学题材的创作,更要注重民族风俗与文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方式,努力承担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文化建设使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七
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倡循环经济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体制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节约农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创新农村管理形式,建设绿色环保新农村;增加财政投入,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循环经济基于以往粗放式的经济模式提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倡导循环经济意在提倡农民转变以往粗放浪费的农业生产方式,帮助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建设节约农业,绿色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新的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农村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情况以及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深入农村实践,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同当地农民进行积极沟通,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会形成一份初步的诊断报告。其次,在了解农村地区基本情况后,召集相关专家对基本情况进行研讨分析,结合循环经济的特征及所调研地区的基本情况诊断报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最后,由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形成法律议案,提交人大讨论通过。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政策法规制定后可以先选取部分地区作为试点,不要大规模一次性使用。通过选取试点进行观测,检查所指定的政策法规是否可以有效解决现有问题以及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循环经济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和改革,将新农村的循环经济建设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首先,在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应召开领导机关内部会议,讨论决定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相关事宜,并选定某个部门或者从各个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临时建设小组,落实建设具体事宜,分配任务,承担责任。其次,在具体责任明确后就应该开始具体的建设工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个人责任,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实行具体负责制,以防出现有了问题找不到负责人员,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的窘境。另外,在选择负责人员之前要注意所选用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基层经验的丰富性。由于在农村中建设循环经济是一项新兴工程,经验较少,相对困难,所以在人员选用上要注意保证其专业性。并且还要选用一部分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员,这样更便于开展工作,同农民实现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建设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在现有农业布局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业的新发展。首先,在农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摆正发展态度,转变以往粗放、浪费的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农业的精细化发展。其次,转变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大力提倡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转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其核心在于实现农民的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大水漫灌的方式主要是目前的土地经营方式所致,每户农民都拥有小块土地,相互之间没有合作,喷灌、滴灌缺乏市场。在节水农业的理念下应倡导农民合作经营,通过合理的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发展节水农业。最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新型农业,典型的新型农业方式如“桑基鱼塘”等。在现代科技发展快速的情况下,各地应积极探索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促使农业精细化、节约化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循环经济离不开农民自身的自觉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使农民能够树立循环经济的意识,在农业生产中践行循环经济的理念。首先,国家可以通过科技下乡等方式在农村进行循环经济基础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农民从感性上了解循环经济,认识生态农业。但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在培训中选择农民容易理解、可以接受的方式,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过多地使用太过专业化、理论化的语言,这容易使农民感到枯燥,无法理解,最终丧失兴趣。其次,国家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到农村为农民普及循环农业的知识,带领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具体建设工作,帮助农民进行循环农业改造,转变农村粗放式的经济。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注意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对新农村的建设树立责任感。在建设中敢于同破坏农村环境,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行为进行斗争,自觉负起监督者的角色。
建设循环经济还应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依山靠水,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家乐等生态农业形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多农村都在景区周围,随着景区被开发,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就愈发明显。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周边农村可以借此优势发展旅游农业,如建立生态园,在园内种植一些花卉或者水果,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机会。但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生态环保的管理方式,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肥农药。同时,生态园还可以提供住宿、餐饮等一条龙服务,让来生态园观光采摘的游客可以就近在生态园内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并利用他们自己采摘的食物作为原料进行制作,让他们体会到更多乐趣。通过这种农家乐的形式,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发展循环农业,而且能够更大幅度地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持,所以在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要保证有充足的财政支持。首先,国家要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列入年度预算,在政府预算中列支新农村建设资金,保证资金的可持续性。在财政预算内列支新农建设资金应建立在对农村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之处以及未来应该着重发展的方向。这样在资金预算时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算,也可以较为详细地列出所需资金的方向,使得财政预算更加科学和合理。另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筹资渠道。例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管理,为农民进行贷款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和渠道,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理念问题还要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多方面的探索、配合与努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在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耐力,不断探索,不断试验,总结失败经验,探索成功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统一到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阵营中来,实现农村新的发展。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八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最新的农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各地积极争创新国农业发展样本,我认为,农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强金融支持,以及推动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下面,我将从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于最新农村振兴战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农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如,修建更多的公路,改善交通状况;提供更好的供水、供电、供暖等基本服务,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健全农村网络通信系统,推动信息与现代科技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农村振兴战略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其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是农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农村振兴的关键。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人才培养,还可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为了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优化师资队伍,改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要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力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是农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扩大农民收入。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农村旅游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金融支持是农村振兴战略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农村地区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扩大农业规模、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民增加收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比如,设立农村信用社,加强对农民的财务支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只有农村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振兴。
最后,推动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是农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管理改革对于农村振兴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农村土地权益保护力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效益。同时,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监管,防止土地流转市场乱象的发生。只有土地管理得当,才能确保农民的权益,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最新农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强金融支持,以及推动农村土地管理改革。只有在这五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农村地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多美好的明天。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九
近年来,农村振兴战略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农村振兴战略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亲身参与并了解了最新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农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振兴旨在推动农村全面进入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二段:农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和策略。
为了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农业全面升级。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支持,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段: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福利保障。
农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农民的发展和幸福感。为了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福利保障,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首先,要加强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机购置补贴,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的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福利待遇。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保障,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农村振兴需要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解决好挑战,就能够推动农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成效。
农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振兴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加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关键作用,形成农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振兴战略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总结起来,最新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其意义和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农村振兴的核心路径和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福利保障,同时面对机遇和挑战,不断推动农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成效。展望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宣传,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农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新的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倾斜,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甚至被裁掉。有的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学生的目标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将来有利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己超过千分之四,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与培养科技人才过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这样,很多中职学校仍把重点放在对初中毕业生的培养上,这就加大了培养的局限性,培养的数量捉襟见肘。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学习目的的偏离,培养的质量更值得怀疑。
(一)地里位置的优势。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地处农业生产前沿,与农业生产能近距离接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和服务。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时,可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办学经验的优势。
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从农业技术中学转轨而来,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对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师资力盆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0-2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还大。他们大都是八十年代为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的师资力量,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农业科技知识比较扎实。
三、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农村留得住、能创新、有作为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在实施教学上,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可以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甚至鸡舍猪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从感性认识上强化训练。与此同时,更新旧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置身于农业科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加强学生的继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农村中职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应把培养人才目标对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这些农民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职业学校深感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在校生少的同时,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队伍急需培训和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无门,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请教,职业学校恰恰是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完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也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类专业逐渐萎缩、招生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都制约了农业类专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农村中职校生存的根基。将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农民这个群体上,学校将在农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职业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埋在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目的的定位为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制定农业生产的一个小环节,并付诸实施,教师则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针对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等专业,不同的行业生产也各不相同,比如从事种植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从事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就差一些。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基础知识上强化,又要在专业技能上提高。从培训时间上看,种植类专业可以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培训,而养殖类专业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进行。从培训层次上看,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可以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电大学习包的要求,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学习,最后按课程所修学分毕业。
因此,农村中职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远,只有采取多种形成是培训,才会有更多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才有活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特征,又要考虑到个性发展;既要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方案可以以学习包的形成发给每一个学员,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在学习以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方向的确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一
虽然国内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加上在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不足,相应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随意性,不利于农林经济稳步发展。
1.2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而言,人作为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执行者,自设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进行的成败。但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薄弱,没有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思想顽固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给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
1.3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模式上,部分地区的管理仍以人工操作方式为主,虽然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改革创新,但在部分偏远山区的应用范围还未得到普及,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虽然已经购买了相应的财务信息化设备,但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操作水平的影响,不会使用新的新设备来管理,坚持以手工操作模式进行,导致农林经济管理的财务数据整合、处理与保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农林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二
本文从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进程中具有的传统优势和发展特色等方面以及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角度,提出了农业高等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成为智力支撑,力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农村建设,积极寻求科技成果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特殊地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现有格局大多是1952年院系调整形成的,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其学科建设逐步向多科性、综合性方面发展,但却始终是以农业学科为依托,保持着农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因而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进程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传统优势。发展至今,高等农业院校的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农业学科为优势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以服务“三农”为优势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形成了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
几十年来,高等农业教育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在保证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展函授、自考、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满足了农村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高等农业院校针对学科门类较少、学科结构单一、分布较窄、布局不尽合理的现状,加快了学科建设步伐,着力调整学科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继续发扬了农学学科优势,促进了生物学、工学和管理学院等学科的较快发展,人文学科和理学的基础学科有所起步。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结构都在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扩大内涵,改变单科性封闭式的高等农业教育格局,建立以农为主的,融林、牧、渔、理、工、商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关注农业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涉及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发展与农业有关的加工、工商、金融、市场营销和农村社会服务等专业。同时,积极调整农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和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积极推行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高效、快捷地为农民或农业企业家提供信息服务和教育资源。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在校大学生献身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拓宽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有专家提出,分三个层次进行农业方面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第一个层次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第二个层次是培养数以万计的农业专门人才,第三个层次是教育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按照这样的思路,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任重道远。
从农村发展的长远角度看,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普九教育是起点,高中阶段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关键。农村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农业中小企业主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师资培养等方面都不能离开高等农业教育。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应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己任,通过各种途径,使尽可能多的农民接受高等农业教育的辐射,推进新型农民培植工作。同时,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为农村和乡镇培养大批高级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将科技培训、创业指导、技术服务、跟踪扶持相互衔接,为新农村建设,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保存、传播知识的使命,更肩负着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知识的使命。高等农业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施,这是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必须的物质条件。借助现代化的试验手段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情报资源,通过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等无形的新科学知识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专利产品等有形的科学知识产品。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准确定位,充分利用人才和知识密集的优势,把大量的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把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底气”。高等农业教育把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向社会,促进了创新的普及和应用,一方面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交流”日趋密切,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将不断地及时地了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自己的需求,进一步挖掘潜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和高质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也将不断地及时地向高等农业院校反映生产实际需要,并通过多种联合形式向学校提供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援助及科技成果转让的补偿。据统计,每年有近80%以上的农业科研成果出自各高等农业院校。这为高等农业教育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基地奠定了基础。
强化科技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加快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必须要找准产业,依托产业,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有科技作为支撑,要让科技成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强村富民的强大动力。一些地方和部门为此推出了不少推进科技助农的新举措,为农民提供了实用技术,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一个有效切入点和着力点。越来越多的高等农业院校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农村,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探索农民致富的新方式。
我国的农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这是一个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体,纵横交错,互相补充的农业教育体系。在这个农业教育体系框架中,高等农业教育处于该系统的顶层,对整个农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龙头牵引和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业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明确定位,找准重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1]吕淼.三农问题与高等农业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xx.(31).
[2]杨彩霞.关于加强农民信息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xx,(1).
[3]周清明,建设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1-5.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三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对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我国现代农机管理体制的新理念,实行农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农机管理;新农村;发展。
1。1加强农机管理现代化的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1。2农业机械的管理推广,可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农机部门充分发挥科技载体作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充分依托丰富的源优势,发展好现有的加工企业,进一步引进农产品加工制作机具,实现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一整套加工设备与技术的机械化,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工烘干技术和保鲜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林农收入,发展潜力巨大,深受农民欢迎。
1。3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前提是必须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必须要有农业机械的装备来保证。农业机械推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农机部门通过农机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激发了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欲望,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1。4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机管理的支持。农业机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壤改良、旱作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既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因此,农机化是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合理的农机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机化的效率。
将农机中介组织从农机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后,农机中介组织将承担大量的农机服务业务,同时,也能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快速繁荣农机中介服务和直接为农服务市场发挥有效的作用,并将成为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保证农机管理体制创新的有序进行,使农机中介组织能够生存与发展并真正发挥作用,国家应制定法律法规,确立农机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农机中介组织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农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使农机中介组织机构和农机中介服务市场健康成长,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国家应鼓励农机科技人员投身农机鉴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农机科技人员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机中介机构。允许个人创办、国家与个人共同创办、个人合伙创办农机中介组织。
2。2构建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另一方面要把教育扶贫、人才扶贫、资金扶贫、技术扶贫和观念扶贫结合起来,构建合理的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将逐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长期目标并有计划、有阶段地完成好这项任务,这项任务完成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否能顺利进行。
农机部门首先应当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要与当地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联系,寻求其支持,依法作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另外,要积极主动想当地政府汇报工作,请其切实帮助解决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者,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目标并进行监督检查。
[1]杨永华,李向东。浅议新时期国有农场农机管理工作。安徽农机,20xx(2)。
[2]李树军,姜涛,孙亮。我国农机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农机使用与维修,20xx(5)。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四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合理的规划是前提,经济的发展。增加收入是核心,管理制度是保障。因此为了促进农林经济稳步发展,必须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创新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方针,将对农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分配以及消费管理的内容纳入到机制中,形成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明确农林经济管理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与义务,保证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问题,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并统一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将有关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农林产品的培育、加工、维护以及市场销售中,实现管理的规范化[2]。
2.2提高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脚步,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强化管理人员对农林经济管理认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管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的需要。例如为了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让每个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需安排全体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一年2次的继续学习,掌握新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并针对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设立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电子商务平台中农产品的销售流程,提高他们的管理服务能力。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必须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立一个农业经济管理的电子管理系统,从已有的纸质财务账单向电子版的数据账单转变,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共享效率。此外,为了提高数据储存、传输的安全保密性,还需有效运用加密技术,避免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盗窃、篡改,甚至是删除[3]。例如为了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加大电子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电脑、系统软件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通过excel表格处理软件来筛选、统计与整个各种农产品的收入情况、农业经济增长幅度以及收支均衡度,详细了解经济发展中的态势,明确农业经济下一步发展的计划方案。
结束语。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想顺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五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面临着巨大的差异,其具体的主体性也得不到明确的保障,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时候我国的信贷需求变得比较多元性。因此,也就在客观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开放、竞争的金融市场。但是,这种金融资本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就更需要与农村地区的这种资金服务体系的多元化相靠接,以此来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未来农村地区发展的趋势。
当前,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环节中,除了最基本的农村小额信贷金融机构,诸如农村信用等金融机构外,大部分的金融信贷机构都没有清除的市场定位,没有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即使在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中,农村地区的很多很多金融信贷机构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因此,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贷机构,应该对此出台一些相应地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很多非金融小额信贷机构予以一定的法律界定,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平台和基础。包括其具体的监管体系建构上,也应该针对此建立一个监管框架,并在此之下建立一种差异化的监管体系,以此来具体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从而确定相应的监管标准。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很多非政府性的金融信贷机构,在其实际的监管体系之下,对其不定期地进行一些信息公布,以此来指导这种金融信贷机构的风险监管体系。最终,确定好这种监管主体的职责,强化其实际的监督实效性。
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中,应该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发展情况,对一些非政府性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予以清晰地说明,特别是这种风险性和考量性的监管体系的建立,这种小额的信贷机构其实在具体的市场金融体系发展中,只允许进行贷款业务。而这些小额的信贷机构只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金融资金情况进行适当的贷款业务,并没有一定的损失,获利空间都较小。而且,这些小额贷款机构都必须在内部监管和奉献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标准,据此而制定适当的金融发展规则,从而使得这些业务经营在其具体的信贷融资渠道建设方面发生着一种资本的回报,最终促使其发展成为农村地区的社区银行。也就是说,必须要加大这种市场化金融改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放开着中限制性的管理措施,以此来建立起一种贷款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宽其市场准入度,特别是在农村小额信贷的主体建设方面应该进行多种方式的开拓和建立,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新金融资本的进入。而且,还要积极倡导建立一种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合作组织,对一些业务相对较为简单、成本相对较为低廉等金融组织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信贷业务,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充足的动力。而且,还应积极与一些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一种小额的信贷金融机构,以此来为农户更方便地开展各种小额信贷业务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小额信贷市场体系。
首先,是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业务类型上,特别是积极探索这种小额信贷的金融业务产品上,应该在其具体的金融资本链条上下大力气,在小额信贷的金融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其具体的金融产品包括互保基金、金融贸易等。在一些小额信贷产品的创新上,诸如可以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的农业发展现状,比如对林权进行抵押,对农户的经营权进行抵押等等,都可以作为这种小额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机制下,如何对提升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方面加把劲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这种小额信贷的抵押担保制度,在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权等实际性有收益的产品来作为抵押物,并以相关的法律规章形式来对其予以明确的说明。此外,还要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信用担保体系,由农村地区的一级政府部门专门设立担保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的一些小额贷款担保难的农户来解决此类问题。是故,这种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前提必须保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否则这种信用担保措施也就很难实施到位。再次,针对这种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应该在农村地区积极建立一种征信制度,从而更好地构建起一种小额信贷评价机制,以此来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其实,建立这种信用体系就是为了在这种财政保障机制上建立一种安全的金融体系。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xx,(8).。
[4]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xx(3).
[5]朱国陵.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与金融,20xx(3).
[6]臧景范.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金融,20xx(8).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六
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根据《20xx年包保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经局务会专题研究,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思想,负责包保x镇x村、x镇x村的包保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按要求规划先行、盯住关键、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夯实责任,全力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谋划布局,制定方案(20xx年1月—3月)。
将和包保的两个村制定年度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列出任务图、进度表,实施“挂图作战”。全面启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20xx年4月—6月)。
驻村工作队将和包保村一起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
定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一起参与,做好春季栽花种草,搞好绿化美化工作。同时,确保村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发展、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20xx年7月—9月)。
这期间进行查漏补缺,对上半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进行总结改进。积极谋划,推进下半年工作,开展秋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实施秋季花卉栽种工作。帮助村里做好“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的推进活动。
(四)真抓实千,实现目标(20xx年10月—12月)。
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村屯历史禀赋,发掘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化保洁与管护工作得以加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驻村工作队负责包保村的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找准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不出现反脏回潮现象。
(二)广泛宣传发动。
驻村工作队要与包保村一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落实责任,使乡村振兴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产业项目发展。
xx村:积极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x镇x村继续计划做好食用菌大棚种植、蓝莓种植、光伏发电收益收入。
x镇x村:积极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x镇x村继续计划做好x村施工队、光伏发电收益收入。
(二)增加村集体收入。
xx村:通过集体产业项目发展,争取在20xx年经济收入10.3万元的基础上,力争有所提升。
x镇x村:通过集体产业项目发展,争取在x年经济收入10.6万元的基础上,力争提升至10.7万。
(三)乡风文明。
大力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的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干净整洁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
xx村:
1、包保单位市住建局计划带领20余人,到x村进行乡村集中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三次以上(20人x3次x150元/人/天=9000元)。
2、在村部两侧围墙制作文化墙85延长米。
3、为x村村部更换x村委会门匾3块。
4、产业发展积极帮助包保村发展集体经济,继续计划做好食用菌大棚种植、蓝莓种植、光伏发电收益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
5、包保单位市住建局与包保村一起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按照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要求,走村入户宣传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内容。
6、在村部的入口处建造一处“x村”的石头村标,提高x村整体形象。
7、从x村检查站开始到村部柏油路两旁撒种黑心菊花种(40斤),美化环境。
9、包保单位和x村计划栽花5000株。
10、包保单位和x村定期组织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清理主干道与辅路两侧环境卫生。
x镇x村:
1、包保单位市住建局计划带领20余人,到x村进行乡村集中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三次以上(20人x3次x150元/人/天=9000元)。
2、包保单位和x村定期组织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清理主干道与辅路两侧环境卫生。
3、包保单位对x村2个文化广场进行修缮。
4、包保单位对村部西侧巷道进行铺设。
(一)局包保领导要主动到x镇和x镇包保村共同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加大资金帮扶力度。
(二)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夯实工作作风。落实好包保责任完成好包保任务,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工作队具体负责。
2023年振兴新农村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七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稳步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各地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在区位、资源、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是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样做便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从事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镇人口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留下的农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因此,在当前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能够发挥集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作用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特别是事关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建设规划、产业格局以及功能设置等问题上,如果各级政府部门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布局,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动,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领导、管理及规划职能。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当中,要想科学合理地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各地区首先必须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实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因为高质量的规划能够在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简单实用的原则,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学地安排布局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同时,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产业园区等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通过规划的合理衔接,最大程度地节约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成本并使它们尽早发挥功效作用。
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在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用地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土地利用与规划之间的政策调整关系。一是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补偿标准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而且价值评估过程必须透明。二是尊重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征用农民的土地,一定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协商。涉及到群体利益的,需要征求群体意见,需要大众参与。三是研究制定类似于傾家土地利用与分区规划法》的法律或条例,解决上述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与此同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农村基本农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协调好农村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协调好的规划,不仅要使农村的基本农田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而且还要使它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田园风光隔离带,努力把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民不丧失土地财产、农村不丧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传统特色的小城镇。
在如何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规划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完成好规划编制的充要条件,而把突出节约资源的建设理念贯穿在规划编制的思想当中,则应成为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小城镇规划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模式。因此,所编制的规划无论是在科学性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县、镇由于规划水平低,规划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实施手段,所导致的各级规划不衔接,规划没有权威性以及村庄布局太散等问题就非常突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把做好农村小城镇编制规划的认识,真正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框架里才能实现。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成长要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安排布局小城镇经济的产业规划格局时,应从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点出发,大力培育以内生性(endogenous)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具有小城镇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具体而言,我国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时候,应将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以具有生产优势、市场优势和地域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有竞争力、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业产业的转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镇经济的生产方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链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增强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根据己经积聚起来的农村人口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农村小城镇特色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各种具有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专项,提高农村小城镇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在推动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经济方面狠下功夫。农村小城镇经济中的产业格局布局,除了把发展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外,各级政府还应在发展诸如农村观光旅游业上引导农民积极作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布局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产业格局时,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够引领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小城镇自身的比较优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努力构建有利于城乡互动的产业格局,不断繁荣和壮大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及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状况,因此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规划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各地在编制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功能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槁一个模式。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功能设置上应着力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应立足于不断提高己有基础设施的功能水平,为农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而对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来说,优先解决路、电、水、气及农村教育问题,是其小城镇建设功能设置中的重点。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需要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而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帮助农民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要重点对小城镇的功能设置进行认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实际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于能够给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编制农村小城镇规划中的功能设置和建设配套问题时,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农村小城镇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努力构筑能够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它现代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小城镇辐射、延伸。与此同时,农村小城镇自身的功能建设应从农民最关心的诸如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体方面入手,把加强农村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的防洪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同加强农村小城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结合起来,让生活在小城镇中的农村人口能够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功能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使农村小城镇的各项功能建设,真正发展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应该注意到:
首先,科学且高水平地编制好规划是建设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在小城镇规划中,一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把小城镇的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二要维护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特别是在落实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应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设规划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状况,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者一定要用创新意识,认真履行其编制责任。
其次,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要有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二要根据己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积极培养能够立足农村小城镇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种产业驱动下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但要拥有必要的经济支撑,而且还要拥有自己的人才支撑。
再次,农村小城镇的功能设置应主要面向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小城镇的道路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经验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实际需要的宽大马路和复杂的照明设施,如果功能设置不切实际,不但会降低政府投入的实效,而且还会增加农民对多余设施的维护费用。因此,在建设配套小城镇公共设施的时候,一要遵循实用原则,力求节俭;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指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其实现的主体都离不开农民本身。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承担起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求和城镇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够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持续发展。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的桥梁,是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纽带。因此,做好农村小城镇的各项规划工作,是目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加之各地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所以,各级政府在推动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成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发展的主导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