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夜莺的歌声有感篇一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生字。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夜莺的歌声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停了一会儿”说明“小夜莺”发觉了敌人,“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小夜莺”经过思考决定去吸引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学生:机智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师: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学生:……
课件出示:对话1
4.还有那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小夜莺”很自然地告诉敌人自己会学杜鹃叫,这样是给游击队报信做准备,为下文消除敌人的疑虑作铺垫。)
课件出示:对话2
“小夜莺”利用大家的话又一次骂了敌人,并把敌人比喻成“野兽”。从中可以看出“小夜莺”在面对所痛恨的敌人时表现出的冷静、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过渡:
由于孩子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小孩有时候学……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作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小夜莺”并不是真的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在暗地里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3)体会“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
(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的巧妙和机智!)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越来越响”说明“小夜莺”离游击队员越来越近,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以下词语,用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毫无惧色 敌人
(四)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五、总结全文
2.苏联卫国战争在无数“小夜莺”的帮助下,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影片。
结合中外战争史,适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小英雄夜莺的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结合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小英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读夜莺的歌声有感篇二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生:难言。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生:敌人。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生:土匪、强盗。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角色怎么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现在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一会儿再收拾你!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知道“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问你们?)
“学生”:可以。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现在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不过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角色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来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现在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内容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么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现在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应该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 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一定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现在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 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角色,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可以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电话。可以吗?(生:可以)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可以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马上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集,观众反应热烈。今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可以,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写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 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这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非常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这里是长江流域,应该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à,不要读成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可以不可以?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非常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不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知道有32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一定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可以怎么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情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现在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知道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今天的节目!各位观众,今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今天的课也该结束了,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好,下课吧。
全课板书:
诱敌——斥敌为兽应对奇 斥敌为兽巧周旋 第一组a
带路——夜莺唱罢杜鹃啼 夜莺唱罢鸣杜鹃 第二组b
歼敌——情报送达人不见 情报送达歼敌寇 第三组c
再诱——莺声又起待顽敌 莺声又起待敌顽 第四组d
读夜莺的歌声有感篇三
读了《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了,我的心一直平静不下来,很激动,一种,特别感觉。
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小夜莺。他是多么的`机智啊,他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坚强啊!他是战争中的孩子,战争让他不得不被变得比别人更加刚强。在苏联的战争时期。一天,德国兵进了一个小村庄。小夜莺,用歌声诱敌上钩,传递情报给游击队,又协助成功地歼灭敌人,最后又继续战斗。我实在佩服,佩服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不怕困难和敌人的品质。我们真的应该,向小夜莺学习这些好品质。
大后,可以有一样拿手的才能。但是爸爸想告诉你的是,我们不可以遇到困难就轻易退缩,这样,是做不好任何事的。我们只是希望你好!”听了爸爸的话,我沉思了很久,我做错了吗?似乎不是这样的。我有认真地想了想,我这样做的一点也不好。我知道了,不能去害怕困难,我们要勇敢的去克服他们。读了《夜莺的歌声》,我受益匪浅。可是,我不想再去那个黑白键战场了,难道,我还在怕什么?我又好几遍的看了夜莺的歌声,再去看看主人公小夜莺的故事。我一点儿也不想他,我是个害怕困难的小孩,我是个不坚强的孩子。我不得不崇拜小夜莺,不得不崇拜它的那些优点,我被他征服了。
这篇课文很难忘,我非常喜欢。小夜莺,我已经完完全全地被你折服了。你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我知道我必须要改掉那些不好的地方,我必须需要向你——小夜莺学习。
读夜莺的歌声有感篇四
读了《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后,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定和待爱国主义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当德国兵们问小夜莺这里有没有人的时候,小夜莺却用这里还有猫头鹰等来骂德国兵。还有一次德国兵问小夜莺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夜莺却说这里有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用巧妙的办法使敌人以为小夜莺是个傻子,就不再继续追问了。
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生动,感人,我学到了很多。
主要内容是:一只唱歌动听的夜莺被国王看中请进宫为他歌唱并给了它丰厚的待遇,但夜莺并不开心,因为它更喜欢的是自由,后来,随着一只人造夜莺的出现,国王渐渐淡忘了那曾经给他带来感动热泪的真夜莺,于是,夜莺乘人不备,悄悄飞回了它自己的天地,却在国王病危的那天又回来了并再次用动人的歌声救活了国王。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
一个人要学会用心倾听,这样留给对方的是感动,是感激!正是因为国王为夜莺动听歌声流下的热泪最终换回了夜莺对自己的报答。
一个人要学会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一个人不能贪图自己的享乐而夺去别人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个虚假的东西永远替代不了货真价实的东西。
这个小小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喜新厌旧,做人要有始有终懂得怎样爱戴别人,这样才会有回报。
你还记得那个把鬼子引进圈套的王小二吗?你还记得那个宁死不屈的雨来吗?你还记得那个为游击队送鸡毛信的海娃吗?如果你都知道,那你肯定知道那个为游击队放哨的小夜莺吧。他巧妙的用口哨声跟游击队传递情报,每当我读完《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后,都会不由自主的赞扬他的机智。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前苏联保家卫国时期,一个叫夜莺的小男孩,骗取敌人的信任,与敌人巧妙周旋。他边用口哨声跟游击队传递敌人的人数与武器数量,一边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把敌人全部消灭了。我觉的在战争中的孩子很不容易,他们为了扞卫自己的祖国,小小年纪就参与了战争,与敌人周旋。聪明的小夜莺对付了一个个德国兵,但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下进行的。有许多小游击队员都死在了德国兵的枪口下。我知道了小夜莺是个不怕危险,不怕死的小男孩。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路,好像在等谁似的。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小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他的任务就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消灭敌人,我觉得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小卫士。生活在战争时期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也没学上。不想我们现在一个个衣食无忧,伸手要钱,张口要饭,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小夜莺他生活的非常艰难,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夜莺的歌声有感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 空k#ng 塞s1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