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写景黄山篇一
行走在蜿蜒的山道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山的奇峰怪石。看,那高高矗立在山顶上的那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又叫什么名字?妈妈告诉我,它叫飞来石。咦?飞来石,这名字好奇怪呀,难道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弄掉下来的?听说摸了飞来石会带来好运,我小心翼翼地爬到飞来石旁边,伸出双手摸了又摸,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好运。
“鳌鱼吃螺蛳”在哪儿呢?顺着天天领队的手指,我很快就看到了它。只见一只非常大的“鳌鱼”趴在山顶上,伸长脖子,张开大嘴,正要吃它对面那美味的“螺蛳”呢!咦?那是什么?只见一只大脚从岩壁上伸了出来,这是谁的脚呢?我想:是地壳运动产生了这块奇特的岩石吧。
遥望黄山美如画,奇峰怪石各不同。黄山,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我爱美丽的黄山!
写景黄山篇二
我的家乡在安徽,那里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山,叫黄山,那里的景 色异常美丽,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拿“仙桃石”来说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那模样,简直比真正的猴子还真。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翻滚的云海。
“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块巨石真像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一动不动的站在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在一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统统变成了一只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们伸着长长的脖子,对着天都峰没完没了的啼叫。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其实,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什么“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石,正静悄悄的待在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写景黄山篇三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小伙伴一起去游览了黄山。我早已听说了黄山的奇石,早就想亲眼去看看,现在我能去黄山了,真令人兴奋!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其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早上6点多,我们一行6人就坐着黄山的旅游大巴来到了黄山脚下——云谷寺索道站。坐上索道,看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峰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脚下是万丈深渊,心里是既兴奋又害怕。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索道的终点,这里只是黄山的半山腰,剩下的路还很长。于是我暗暗地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今天我一定要征服你——黄山!”一路上绿草如茵,丛丛簇簇,林荫蔽天,郁郁葱葱。一棵棵苍天大树定定地立正在那,像一个巨大的园林守护者在保卫这些花草的安全。
黄山的云海非常的有特色。远看云海,朵朵白云像白色的蝴蝶,围绕着山峦,翩翩起舞;登高远望,十里云海就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海洋,把一座座峻岭淹没,只露出一个个山峰,仿佛是大海里的小岛时隐时现,漂浮变幻,使人感到如入仙境。
我比较喜欢的是黄山的松树,也是黄山的特色景点之一。有迎客松、送客松、连理松……真的是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迎客松了。迎客松是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它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树龄至少已有800年,黄山“四绝”之一。
黄山,你以奇松、奇石、云海于一身,这不禁让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流连忘返。
写景黄山篇四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赫赫有名的黄山!
走过奇松,我们来到了“光明顶”,“光明顶”真美啊!就像一个圆一滚滚的足球,屹立在高大坚固的平台上。云朵在我们身边飘来飘去,让人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好像在云雾中飞来飞去。
爬完“光明顶”我们就去看有名的怪石啦!去的路上导游说,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阶梯太陡了,吓得我直打哆嗦。还好,看怪石的地方很快就到了。有块叫“梦笔生花”的怪石。传说,有一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了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白衣秀士,风度潇洒的诗人,便上前施礼。这块石头真怪啊,就像一支大钢笔矗一立在云海之中。
傍晚,夕阳西下,天空出现了一朵朵红彤彤的火烧云,照得我们的脸红扑扑的。
啊!这美丽的黄山是多么令人留恋啊!我永远爱你,美丽而壮观的黄山!
写景黄山篇五
黄山的美让你深深陶醉;黄山的美让你魂牵梦绕;黄山的美让你无法抗拒……今年寒假,我们驱车前往驰名中外的黄山,领略黄山的魅力。
进入景区,远看黄山,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我国的东面。刚进入黄山,怪石﹑奇松便映入眼帘:那些怪石惟妙惟肖,好像出自一位位能工巧匠之手;远处的松树一棵挨着一棵,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刮在松树上,墨绿色的松针在寒风中摇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