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不同教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范文可以帮助大家开阔思路。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一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多媒体课件。
1、揭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园子的景象以及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节、第13节)。
2、引读第二节。(读出园子的美和生机勃勃)。
3、自由读第13节。
我想,读着这些文字,漫步在这个大园子中,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两个词——(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
你的感觉和文中的“我”感觉相通了。读着读着,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
4、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划下来。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
5、老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嗦?(萧红的文字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灵动,很清新,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自由。)。
6、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配乐朗读。)。
7、为什么在萧红眼里,园中的花鸟、蔬菜、昆虫这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
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的自由。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第12段: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一扬,这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还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呢!
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想做什么,就——我完全是——。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捉来一只大蚂蚱,把腿用线绑上,过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栓了一只腿,而蚂蚱不见了。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通通足有二三十朵,祖父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小萧红在园中能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默读课文,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3、品味文中的“笑”,感受祖父对“我”的爱,指导读句子。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祖父的笑中有疼爱,祖父的笑中有教育,祖父的笑中有宽容。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常常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跟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配乐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我听到虫子叫了,就像——,我就变成了那倭瓜,愿意爬上架,——,愿意爬上房,——,我就变成了那黄瓜,愿意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我就是成了那玉米,我若愿意长上天去,——。我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你渴望这样的童年生活吗?请你运用文中句式写一写。
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园子,——。
……愿意……就……想……就……。
1、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想一想,当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这个园子时,她心中是什么感觉?(快乐、幸福、回味、眷恋、对祖父怀念)。
(萧红出生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对她十分冷漠,母亲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就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3、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的思绪就回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想到了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忆起了对她百般呵护的祖父,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其实是要表达对祖父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4、《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于是,她就用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著名作家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爱自由。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二
师:让我们听她娓娓道来,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师:读得真好听,给她掌声,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多彩的园子。
生机勃勃的园子。
师:语言也有特色,老师读着读着,仿佛看到小萧红在数着指头,在说。请同学们读三--十二自然,读一读,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能与大家分享吗。
生:大家请看第三自然段。草帽,象家庭服装一样。
踢土,萧红的开心。
师:读一读,体会体会萧红的语言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萧红的语言给我十分有趣。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你觉得她的语言有什么感觉。
生:给我十分活泼的感觉。
我觉得用很少很少的字。
师:想不想感受一下这些语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呢。
生:想。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还有哪些快乐呀。
生:我觉得还是最后一句比较有趣。菜种不但没盖上,她祖父没有责怪她。
祖父把锄行。
师:哪个词让你能感受到自由。
生:抢过来,
喊过来,她在向全世界宣布,这雨是她下的。
师:这一连串的动作,能体会到她是怎么样的。
生:自由的,自豪的。
师: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一读。学生读第十二自然段。
瞧,她笑得多开心呀。跟着老师一起拿着水瓢向天空一摇,大喊。
生:下雨了,下雨了。
师:这些又让你感觉到什么呀。
生:十分轻松快乐,
师:想怎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满脸皱纹的老爷爷和小女孩在哈哈大笑。
一字一句地讲给小萧红听。而她却在一边玩一边听。
师:哪些字词体现了小萧红,默读五到十自然段,用心体会。
学生默读课文。
师;好,先请你来说一说。
生:看第九节,自以为自已是对的。抛,
看出小萧红很不服气,远远地抛给祖父。
我说“是的”她以为祖父还不如她知道多呢。
祖父是很和善的。
第十节的,看出祖父很和蔼可亲。
第五节,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分工铲地,祖父很信任她。
耐心讲解给她听。祖父笑了。
师:仅仅一次笑了吗?
生:读读看。笑了三次。
师:从这三次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很天真,
童心未泯。
师:许多年后她深情地回忆到。同学之间分角色读五到十自然段人物的对话,读出浓浓的天伦之乐。
学生互相读课文。
师:园子显然特别大,花开了就像--。
师领读。
师:萧红是怎么写出这种自由的呢?从哪些字词能体会到。
生:六个愿意。
看第十三节,以景写人。
师:还有吗?她的语言?天空蓝--这种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她的心中只有她的祖父。
师:这样的句子呀宁静得像一首诗。
四,出示小诗。
师:看一看,
生:我玩累了。
就在房子底下。
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
不用席子。
就睡着了。
师:而这个园子里有温暖她一生的太阳,在〈呼兰河传〉中,她再次提到了这个园子。
配乐朗诵最后一篇。
写下这段话,萧红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沉重,哀伤的。
生:我觉得苏教版好。写下了我和祖父生活的地方。
师:我、祖父、园子,这三样一样不能少,我们心中一定有这样的园子。
下课。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一段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我”在花园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3、体会“借物抒情”写法的好处。
4、认识“蚱、韭、蝙”等4个生字,会写“蚂、蚱、铲”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示标:
2、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我”在花园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
(3)体会“借物抒情”写法的好处。
3、指生读学习目标。
4、目标明确了,有信心达标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朗读比赛,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分钟后比谁读得最流利。
1、学生自由读文。
2、指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指生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完成第一次先学后教。
生自由回答,师板书:自由快乐。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你认为哪句话最合适?
生答,大屏出示句子: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让我们共同走进祖父的'花园,深入体会那份自由与快乐吧,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一):
请学们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哪些描写中让你感受到了自由、快乐?写下你的体会,并带着体会读一读。
(2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3、学生汇报,大屏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4、大屏出示15自然段,指生配乐朗读。
5、体会借物抒情写法的好处。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描写我童年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描写花园的动植物呢?对写花园里的动植物自由自在,就是在写我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象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寄托在事物上,用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抒情。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这种写法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完成第二次先学后教。
1、师:作者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自由、快乐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我”的自由快乐的?旁注上自己的体会,并带着体会读一读。(3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2、学生汇报,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和祖父对她的爱。
五、当堂训练:
师:同学们,在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常常会忆起呼兰河畔,因为在呼兰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花园,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家园。《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六、课后作业:
师: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
第二课时。
一、板题示标:
1)出示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句,背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一段课文。
2)认识“蚱、韭、蝙”等4个生字,会写“蚂、蚱、铲”等9个生字。
2、有信心达标吗?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达标,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今天这节课我们两个小组要进行五场比赛,同学们,有信心获胜吗?那好马上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场比赛。
二、比仿写。
1、师: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我们再来看看花园中的景色吧。
2、出示15自然段,学生齐读,比哪个小组更能读出轻松、自由。
3、师:花园里的动植物都有了人的灵性,你想不想也写出这么有趣的文章呢?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花园中还会有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三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4、学生仿写。
5、指生读仿写的片段,公布第一场比赛结果。
三、比背诵。
1、这么有趣的文章,想不想把它积累下来呢?请同学们借助大屏联系背诵,三分钟后比谁背的熟。
2指生背诵。
3、助大屏,你还能背诵先来吗?再指两名学生背诵。
4、公布第二场比赛结果。
四、比识字。
1、大屏出示:蚂蚱铲地韭菜谷穗毛嘟嘟细腻蚯蚓蝙蝠。
2、请同学们练习读这些词语,一分钟后开始比赛。
3、开火车接读词语。比哪个小组的火车开得正确、声音响亮。
4、如果去掉词语朋友,你还会读吗?
大屏出示:蚂蚱铲韭穗嘟腻蚯蚓蝙蝠。
5、开火车接读生字。
6、增加难度,不仅要读出字音,还有给字组个词,尽量组课外的词语。开火车接读词语。
7、公布第三场比赛结果。
五、比写字。
1、大屏出示9个生字。
2、请同学们打开写字书,认真观察这9个生字是什么结构的,有什么特点,描红一个,临摹一个。
3、每组指一名学生板写“嘟、腻、蚂、穗”。
4、师强调写字的八字口诀:头正、身直、臀稳、脚平。临摹时要一气呵成,不要看一眼,写一笔。
5、生评议板写的生字。先看写得对不对,再看写得有哪些精彩之笔和不足之处。指生用红色笔板改。
6、师范写“腻、穗”。
7、请同学们改正前面的错误和不足再把这四个字临摹一个。
8、公布第四场比赛结果。
六、比阅读。
2、学生谈收获。
3、公布第五场比赛结果。
七、公布本节课比赛的最后结果,结束全课。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四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1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
生1: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生2:这篇文章选到课文里时有一些改动。
师:真好!这些文字,就是脚注。关注脚注有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同学们,《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自传体小说里的“我”一般是指作者自己。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就会想到,祖父的园子到底是--(学生接:怎么样的?)好,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第一次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争取两分钟完成。
(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建议:
1.带着任务跳读、扫读,一目五行、十行地读。
2.找重点段,画关键词,思考:这是怎样的园子?
师解释:一带着任务跳读、扫读,一目五行、十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读,明白吗?你感觉这一段和直接描写园子无关的就跳过去,找到重点段落勾下来,然后画出一个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个园子是怎么样的。我讲清楚了吗?好,开始快速默读。
(学生快速默读,勾画词句。约两分钟后开始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段落?请按照课文的顺序交流。
生: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的文字中,你圈出哪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
生:大花园。
师:很好!还有谁圈出了不一样的几个字?
生:样样都有。
师:样样都有,还有哪些同学也圈出了“样样都有”,请举手。
(生齐齐举手。)。
师:很好。老师把“样样都有”写在黑板上。(板书“样样都有”。)。
师:既然“样样都有”,这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呢?把这些东西都圈出来,不要遗漏。
生:蝴蝶、蜻蜓、蚂蚱、蜜蜂。
师:仔细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有没有产生问题了?
生:课文开头说“我家有个大花园”,但是下面却没有对花的具体描写。这是为什么?
师:是啊,花在哪儿呢?
生:花在这儿:“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你觉得这句话是对花的描写。花有颜色吗?
生:嗯--它这里没写。
师:开得怎么样,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
师:哪些花,你知道吗?
生摇头。
师:那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写花的呢?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因为蜜蜂会采花蜜。如果她们家园子里的花开得不是很好的话,那么蜜蜂就一会儿就飞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动不动。
(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
生:“带着金粉”就是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是写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它采了很多蜜,很胖。
师:理解得真好!你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课件打出“侧面描写”的字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眼中的园子,样样都有。(在“样样都有”前面板书“眼中园”。)。
师:接着交流,你们还找到了哪一段话是直接描写这个园子的?
生: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个果园。
师:嗯,交代了这花园的来历。还找到了哪一段?
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师:很好,读准了这个“明晃晃”(第三声),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明晃晃”。)。
师:还找到了哪一段?如果前边没有了,你可以直接找到后边。
(生读17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
生:“一切都活了”、“自由”。
师:咱们再去找一找,这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也请把这些事物按顺序圈起来,一个都不能少。
(生默读圈词。)。
生: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师:(补充介绍)倭瓜就是南瓜。北方把长条形的南瓜叫做倭瓜。好,同学们,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这两个词语不在一起,我们可以用一条线连起来,来归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以后再圈画的时候,有些词语分散在文章当中,你可以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学生连线,教师板书:一切自由。)。
师:同学们,第17段文字,是《祖父的园子》中最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作者萧红,到底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体会。比如写花、鸟的这两句话,你怎么读让人觉得这花、鸟确实很自由,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带着大家走进这个园子?这位女同学,你来。
师:读得不错,还有谁也愿意来读,让我们仿佛看见花在开,鸟在飞。(一男生读。)。
师:我看这位同学读着读着,他的脸也笑开了花。真好!心中有花,你的声音中才会有花;心中有鸟,你的声音中才会飞出鸟来;心中有虫,哦,心中不能有虫了……(生哈哈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花开了--。
(生接读。)。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的朗读,你们要特别关注和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师拖长声音范读,略显夸张)。
师: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花开了,鸟飞了,感觉它们很自由。
生:我感觉到一大群花在一瞬间全部开放,鸟在天上慢慢逛街似的。
师:好一个“一大群花”!本来“群”是用来形容鸟的。因为花实在太多了,用“朵”不足以形容,所以用“一大群花”。真好!
生:我仿佛看到了身边开出了很多很多的鲜花,我的头上飞过很多很多的鸟。
师:边上有花,头上有鸟,这是对我朗读最高的表扬!同学们,其实,张老师刚才读啊,适当地运用了拖音,是不是?我们也来试试看。
(出示有延长号的句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
(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拖音读,朗读有感觉了。)。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挑战张老师,让花开在我们这个会场。
(一男生读得绘声绘色。)。
师:你比我逛得更自由自在了。来,全体起立,大声地读。
(学生一起摇头晃脑地拖长声音读,气氛活跃。)。
师:请坐。张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合作读,好不好?
生:好。
师:虫子叫了--。
生: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加快语速):虫子叫了--。
生(加快语速):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更快速):一切都活了--。
生(也再加快语速):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快速):要怎么样--。
生(快速接):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快速):倭瓜愿意爬上架。
生(快速接):就爬上架。
师(快速):愿意爬上房。
生(快速接):就爬上房。
师(快速):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生(快速接):就开一朵花,
师(快速):愿意结一个瓜,
生(快速接):就结一个瓜。
师(拖长音,声音显得懒洋洋地):若--都--不愿意,
生(拖长音,学着老师懒洋洋地):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师(加速):玉米愿意长多高。
生(加速接):就长多高,
师(快速):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生(快速接):也没有人管。
师:连起来再有滋有味地读,好不好?
(师生合作再读,语速快慢有致,现场气氛融洽。)。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这段话中,哪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
生:“就”。
师:数一数,出现了几次?
生:11次。
生:我觉得是为了强调这些事物自由的。
师:为什么用上这个“就”就自由了,不用上这个“就”就不自由了呢?
生:如果用上“就”就说明是它自愿的,没有人来强迫它。
师:如果不用上“就”就是强迫了。比如“愿意结一个瓜,结一个瓜”,很不情愿的,你叫我结一个瓜么我结一个瓜。(生笑)好,我们来读读看,张老师读“就”前面的内容,你们读“就”后面的内容。
(师生合作读,学生强调“就”字,读得很有味道。)。
生:不是。
师:还有很多很多,是不是?我们能不能仿照着,选一句话来写。拿出作业纸,想一想,这园子里书上写到的哪些事物,它们也是自由的;书上没写到的,也是自由的。选一句,写出他们像人一样的自由。
课件出示:()了,就像()似的。
()愿意()就()。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好,我们请六位同学合作,来造一个新的段落。全班同学读中间一句话,张老师把话筒递给谁,谁就大声读。注意,你的朗读要让大家感受到园中的事物是自由自在的。
生1:谷穗动了,就像在跳舞似的。
生2:蜻蜓飞了,就像在溜达似的。
生3:蝴蝶采蜜了,就像在舞蹈似的。
生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
生4:甘蔗愿意长多甜就长多甜。
生5:樱桃树愿意结一千个樱桃就结一千个樱桃。
生6:金鱼愿意游到哪儿就游到哪儿。
师:这金鱼可不是园子里的。好,回到位置上,大家注意,这些同学都把园子里的事物当做人来写了。请大家修改自己的句子。我们再请六个同学,最好和刚才读过的不一样。
(以下为另外六个同学合作造成的新段落)。
蚂蚱跳了,就像在玩蹦床似的。蚂蚱蹦了,就像在举行跳远比赛似的。谷穗黄了,就像约好了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李子树愿意结几个李子就结几个李子。冬瓜愿意长多胖就长多胖(笑声,掌声)。蜜蜂愿意采花蜜就采花蜜。
生:不会。
师:那为什么萧红就知道它们呢?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桌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师:好,谁来说一说,萧红为什么把这些植物啊,动物啊,写得这么自由自在?
生1:萧红通过了仔细的观察。
师:你有时候也仔细观察过事物,你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生2:因为在萧红眼中,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为什么一切都是自由的,还不足以说服我。你说说看?
生3:因为萧红在园子里玩,她自己也是自由。
师:自己也很自由,所以她看到周围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是不是,同学们?如果说“样样都有”是萧红眼中的园子,那么“一切自由”就是萧红心中的园子。(板书:心中园)。
师:那么萧红在这个园子里到底做过哪些自由的事情呢?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二次快速默读。
出示学习任务:
第二次快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争取三分钟时间完成)。
(生齐读“学习任务”。)。
出示学习建议:
(师读“学习建议”后,学生默读圈画。)。
(教师巡视点拨:拿起笔来圈一圈,用最少的词语圈出来;一个词语能概括就不要用一句话;你画了整句话等于什么都没画;能圈就不用抄。)。
学生圈画后进行小组讨论:圈画了哪些词语,哪件事情最能表现萧红的自由。
师:好!回答的时候有两项任务:一写了哪些事情;二哪件事情最能表现她的自由。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其他同学把目光关注到课文,想一想,他们汇报的时候有没有漏掉哪件事情,待会儿你来补充。
生:写了栽花、拔草、铲土、浇菜。
(生把“栽花”读成“摘花”,教师及时指正、区辨。)。
师:还有吗?谁补充?
生先后补充:遛土窝、追蜻蜓、捉蚂蚱、吃黄瓜、采倭瓜花、捉蚱蜢。
师:还有吗?
生:睡觉。
师:怎么可以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忘了呢?人一旦睡不着了,他就完了(笑)。你们想一想,哪件事情最能表现“我”心中的自由?我想听一听同学们真实的想法。
生1:玩蚂蚱。因为在这个花园里尽情地玩耍是很自由的事情。
生2:我觉得摘黄瓜最能表现自由。因为吃黄瓜一般都在屋子里吃的,她发现外面一颗颗黄瓜成熟了,她就随便摘下来吃了。
生3:追蜻蜓。
生4:睡觉。因为我们都在屋子里的床上睡觉,她是在外面睡觉的。
师:嗯,以地为床,以天为被,那种睡觉的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有没有同学认为“铲掉谷穗”这件事情最能表现她的自由?(不少同学举手)。
生:因为在其他地方铲错的话可能会被人骂。自己在家里铲就不一样了,铲什么都没关系,铲错了也没关系。
师:铲祖父也没关系吗?(学生哈哈大笑)。
师:那可不行,是吧!只要是植物都可以铲。谷穗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做粮食。
师:把粮食扔掉,祖父责怪她了吗?
生:没。
师:祖父依然是乐呵呵的。你看,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情?数一数。
生:八个。
生:不行。园子里还有很多其他自由的事情可以做。
师:你的意思是。只写一件事情,其他事情不知道自由不自由。
师: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事情都展开来写?
生:因为这个园子很大,里面有很多东西。
师:是啊,写不完,所以选有代表性的事情来写。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写最有典型的事情,写心中最真切的感情!真好。同学们,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宽容的祖父,所以“我”在园子里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文中很多地方写祖父怎么样,“我”也怎么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到句子后,师生合作朗读。)。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铲地,
生:我也铲地。
课件出示:祖父(),我就()。
师:谁接着说?
生1: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生2:祖父摘谷穗,我也摘谷穗。
生3:祖父浇水,我也浇水。
师:总而言之,祖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祖孙俩形影不离。那画面好温馨啊!同学们,你们看,萧红写这个园子的自由,其实处处都在写心中的自由,这就叫“借景抒情”啊。其实,《呼兰河传》第三章里,萧红常常写到自己在园子里自由地奔跑。
课件出示: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的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师范读后,问:感受到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了吗?想进这个园子去玩一玩吗?
生:想!
师: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
(生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师配乐朗诵,文字缓缓地从屏幕下方往上移动。)。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音乐继续流淌……)。
师(用轻柔的梦幻似的声音,继续讲述):蝴蝶睡了,蚂蚱睡了,蜜蜂睡了,蜻蜓睡了,这园子里的一切仿佛都睡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睡着睡着,就进入了梦乡。也许,你会梦见些什么呢?你会梦见……你会梦见……这园子里的一切都静静的,伴着我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师:好,抬起头,同学们,仿佛梦见了什么?
生1:仿佛梦见了那个园子。
师:梦见了园子里的什么呢?
生1:白云从头上飘过。
师:梦见白云飘过。白云悠悠地在那儿飘啊!
生2:梦见了作者无拘无束在园子里玩耍。
生3:我仿佛梦见自己自由自在的,在那儿奔啊,跑啊。
生4:我梦见了作者和那些动物们在玩耍,还在观察那些植物,看到有一个黄瓜马上就去摘黄瓜,看到一个橘子马上去摘橘子,看到什么就吃什么。
师:连我们的梦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萧红家的园子,依然能够通过文字和想象看到园子里的一切,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可以想见,萧红在睡觉的时候也可能梦到这一切。但是,同学们,十九岁以后,萧红再也不能快乐地做这样的梦了。
(借助中国政区图,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解说写作背景:1911年,萧红生于北国呼兰河,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无比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美丽的,“样样都有”、“一切自由”的园子,漂泊了很多地方,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最后漂泊到香港;1942年,因为庸医的误诊,年仅31岁的萧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整整12年时间,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她只能一次次在梦中看见园子里的一切。花开了,接着读--)。
(屏幕出现重点段提示语,学生根据提示尝试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背出)。
花开了……。
鸟飞了……。
虫子叫了……。
倭瓜……。
黄瓜……。
若都不愿意……。
玉米……。
师:同学们,每当她梦醒的时候,面对她的,只是栖身的陌生的土地--远离故土的香港;而家却永远也回不去了。因为想念,她拿起笔写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小说,她把小时候的经历浓成了文字,那些文字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自由。其实她的文字当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一起读。
课件出示: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生齐读后,师板书“光芒四射”。
师:同学们,最后,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祖父的园子,难道不下雨吗?不下雪吗?不阴天吗?难道就没有阴霾吗?为什么留在萧红记忆中或者说梦中的园子始终是那么“光芒四射”?(板书:梦中园)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课后深入地研究。
最后,想告诉大家,张老师花了一年时间,从《呼兰河传》以及萧红的其他作品中节选了很多文章,编了一本《小学生萧红读本》。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阳光的描写。我带了十本,愿意赠送给同学们,如果你们喜欢,我将非常欣慰。请你们到这本书中,感受萧红文字的阳光味道吧!
课外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眼中园样样都有。
心中园一切自由。
梦中园光芒四射。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五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习所用电子产品。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习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习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习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习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六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介绍作者。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四、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这篇文章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
2、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汇报。
五、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把他背诵下来。
六、课外延伸。
师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
七、总结全文。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
3、联系上下文,感悟诙谐语言的妙处,并学习仿写这样的句子。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大量对话语言的描写,让充满慈爱宽容的声音和稚嫩的童音相交织,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班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文章。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想”、“品”、“悟”,感受“我”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时光。首先让学生默读静思,在文字中找出能体验“我”快乐的语句,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我”的童真、顽皮、可爱与快乐。再读课文,找出“我”跟祖父学诗感觉如此快乐、有趣的原因,经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后,在说说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回到本文作者萧红身边,了解她的经历,体会她今天能走上文学之路,是与祖父教她吟诵古诗有着密切联系的。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自觉在课外多读、多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我”跟祖父学诗的过程,体会“我”在学诗过程中的特别感受,品味“我”童年生活的有趣与快乐,感受少年真挚的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呼兰河传》以及萧红有关的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活动:
(1)交流生字读音。
(2)交流课文中出现的诗句意思和诗的题目、作者等相关知识。
(3)知道作者是萧红,提到课文节选自她的《呼兰河传》。
2、师: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用大量的文字提到祖父,尽力捕捉她和祖父在一起的细节。为什么萧红对祖父念念不忘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跟祖父学诗》,看看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情景,去体会她与祖父在一起的感受。
二、听一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
过渡:你们喜欢吗?自由读一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体会,感悟情感。
1、自主学习,批画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围绕问题,边读边思,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的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体会。
2、相互交流,感悟情感。
(1)读完全文,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童年跟祖父学诗时的感受吗?
预设:快乐、无忧无虑、自由、幸福。。。。。。。
(3)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4)从你们用心的朗读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和一个怎样的祖父?
小组交流。
四、写一写。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八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4、理解难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想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四、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原因。
2、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从哪儿体会到的。满足,得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3、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部分。
五、课后反思: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
教学目标: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萧红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断绝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联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亲立刻对她冷酷逼迫,使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祖父、后园和我》的作者萧红(19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衣襟嘴馋玫瑰玩腻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二)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1)种小白菜。
(2)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a:“啸”是“呼啸”之意。表示发出声响。“冒烟”表示下雨时,密集的雨点打在大榆树树冠上飞溅起来,加上大榆树上下雨水迷漫,风一吹形成水雾,远望犹如“冒烟”。
因为榆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而沙滩上的蚌壳多而密,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闪闪发光,所以作者由叶子想到了蚌壳。
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提问: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a:句子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4.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提问: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三、结语。
其实,“我”与祖父的天地,就是整个世界。与其说文章是写祖父,不如说是通过写祖父这一形象,体现无限的亲情,缓缓流动在心间的、暖暖的情感。平淡之中的叙述,就是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正如我的祖父在我的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离开家乡之后,我成长岁月中的祖父,与祖父自由快乐的时光,以及他愈见苍老的容颜。这些在生活中悄悄溜走的岁月,平淡的时光,才是我经常温习的和祖父之间的拳拳亲情。
四、作业。
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请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反复阅读,细细体会,并以童年类似经历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一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多媒体课件。
1、揭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园子的景象以及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节、第13节)。
2、引读第二节。(读出园子的美和生机勃勃)。
3、自由读第13节。
我想,读着这些文字,漫步在这个大园子中,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两个词——(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
你的感觉和文中的“我”感觉相通了。读着读着,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
4、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划下来。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
5、老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嗦?(萧红的文字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灵动,很清新,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自由。)。
6、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配乐朗读。)。
7、为什么在萧红眼里,园中的花鸟、蔬菜、昆虫这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
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的自由。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第12段: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一扬,这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还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呢!
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想做什么,就——我完全是——。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捉来一只大蚂蚱,把腿用线绑上,过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栓了一只腿,而蚂蚱不见了。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通通足有二三十朵,祖父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小萧红在园中能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默读课文,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3、品味文中的“笑”,感受祖父对“我”的爱,指导读句子。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祖父的笑中有疼爱,祖父的笑中有教育,祖父的笑中有宽容。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常常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跟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配乐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我听到虫子叫了,就像——,我就变成了那倭瓜,愿意爬上架,——,愿意爬上房,——,我就变成了那黄瓜,愿意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我就是成了那玉米,我若愿意长上天去,——。我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你渴望这样的童年生活吗?请你运用文中句式写一写。
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园子,——。
……愿意……就……想……就……。
1、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想一想,当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这个园子时,她心中是什么感觉?(快乐、幸福、回味、眷恋、对祖父怀念)。
(萧红出生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对她十分冷漠,母亲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就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3、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的思绪就回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想到了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忆起了对她百般呵护的祖父,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其实是要表达对祖父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4、《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于是,她就用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著名作家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祖父的园子。
爱自由。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节选自小说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倒更像一篇散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以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再跳出文本,抒发自己渴望自由的心灵,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由背后的故事,把学生视角引向经典原作-《呼兰河传》。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渐深刻与丰满,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破。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叙述的话语,其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往往一个简单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文中祖父的“笑”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从这个“笑”字中我们可以读出祖父的爱、和蔼、慈祥、宽容、童心、对孙女的教育,把这个“笑”字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就会自然进入课文叙述的情境。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并且运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进行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祖父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加深情感体验,增加文本厚度,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情趣、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感悟“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萧红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体会文字的意蕴,产生阅读其作品的愿望。
1、精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景”的自由,体会文中小姑娘自由快乐的生活和祖孙情深。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有一篇文章,读着,读着,我们就沉浸在作者那烂漫的童年生活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萧红的童年。读课题!
预习时,读课文超过五遍的同学请举手。了不起!熟读课文是我们阅读理解的基础。是不是觉得这篇文章语言近乎口语,并不难理解,但要读出文字背后包含的那些情感还需要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
有谁带着问题读课文的?
会读书!带着问题读书会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方向,更有收获。
同学们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含金量很高,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阅读探究。
学习任务: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课文中有两个小节直接写园子的,打开课本,略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1.让我们到园中来漫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在萧红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结合文章的语句来谈一谈。
2.让我们继续在园中漫步。
在萧红的眼里,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由地读一读。
这一段,读着,读着,有一个词会扑面而来。
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这一点。
师: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写得很妙,这精彩的地方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品读、品读。
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呢?专心地读一读,静心地品一品。
你有什么发现?
还有什么发现?
这四个“愿意……就……”后面还有一个“随意”,写出了什么?对!园子是自由的,作者的心灵也是自由的。景物的自由代表着身在景物中人的自由。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这自由呀,装得下天和地。读吧,自由地练一练。
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老师为你配上一段音乐。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自由。
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许多画面。同学们,细读出滋味,品读有收获。再读一读,哪个镜头最吸引了你。
预设:
文中相似的句子串起来就成了一首诗。不信你看: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祖父笑了,我也笑了”
“我开心地笑了,祖父也开心地笑了”
如果你关注了细节,读了这一段后,祖父有一种特别亲切的表情浮现在我们眼前——笑。让我们一起来回忆:
这是和蔼可亲的笑!这是欣赏的笑!这是宽容的笑!这是充满爱意的笑。
同学们,这一次又一次笑容的背后你读到的是祖父什么?那一份浓似一份的爱。
不管是瞎闹,还是淘气,即使是越帮越忙,甚至闯出点小祸,在萧红的记忆里祖父是勤劳的,是宽容的,是疼爱她的,祖父带给了萧红无限的自由和快乐。
(萧红出生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对她十分冷漠,母亲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这个园子是萧红的家园)。
5、这个园子是萧红的乐园,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更是她的家园。萧红怀念的是园子,怀念的是祖父,也是怀念那一段真性情的岁月。所以萧红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在《呼兰河传》记叙了一些人还有一些小事。文章的结尾她这样说:“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只有31岁。在这堂课要结束的时候让我们来轻轻地读首诗。也算是我们对她的一种纪念!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
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
祖父。
戴一顶大草帽。
我
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种菜我就溜平。
祖父浇水我就“下雨”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
花醒了鸟飞了。
虫子说话倭瓜上架。
玉米上天黄瓜开花。
玩累了。
我找个阴凉地。
就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
只有一顶小草帽。
……。
课件。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乐园爱园家园。
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下节课和同学一起分享。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三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四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
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
——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给文章分分段。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1、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2、出示:第2自然段。大家一起读: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为什么想到这个词?
——大园子。(不是我们家的院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甚至种粮食,很开阔,活动空间很大。)。
——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使得园子充满生机)。
——色彩斑斓(白、黄、大红、金、绿。)。
——有趣极了(引读:瞧,蜂子……)。
——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板书: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再读读,把自己读进园子里去。进园子了吗?没进的同学再读,一定要自己读进园子里去。
3、出示:13自然段“太阳在这个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自由读。
——这一段也是写园子一共11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
——“一切都活了”花活了吗?怎么活?鸟活了吗?怎么活?虫子活了吗?怎么活?
这个“活”怎么理解?(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倭瓜怎么活?黄瓜怎么活?玉米怎么活?
植物在祖父的伺弄下长得多好啊!这个“活”还有长势旺盛的意思。
——这个“活”还有什么意思?蝴蝶……(引读)自由啊!随性啊!
只有天空蓝悠悠的……(悠闲惬意)。
板书:一切都活了。
4、谁来读读,读出那个活劲!(选择句段读)。
4、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啊?就在课题旁,写几个词。比比谁写得快写得多。
(样样都有,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蜂飞蝶舞,虫鸣鸟叫,蚂蚱蹦跳,植物疯长,悠闲惬意……)。
5、萧红写得多好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上个世纪初的这个园子。让我们心生羡慕。
——出示两段话,比较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有翅膀、有腿的的活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的颜色,即便写蜂子飞,最后也让它落到花上不动了,胖乎乎的。
——倭瓜黄瓜玉米都是静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疯长,写它们上架、上房、上天。
——萧红的描写非常独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咱们再来读读13自然段,比较: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
是?(老师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分享:强调太阳大,强调告诉读者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是真的,园子里真的就是这样,而且太阳让人有一种快乐、温暖的感觉。你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她想告诉我们什么?她写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番怎样的姿态?)。
板书:景乎情乎,境由心生。
萧红的快乐与温暖从何而来呢?
1、速读3——12自然段。
你们读出快乐吗?
2、引读:祖父……我……。
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一种率情的流露。
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教我时我不听,摘黄瓜,追蜻蜓,由着自己的性子。这是一种率性的表现。
累了,我就睡大觉。这是童年的率真。
在园子里,在祖父面前,我流露的是我的真性情啊!我当然快乐!
3、你们读出温暖吗?
为了上好这堂课,老师读了些资料,想告诉你们:
萧红是个苦孩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女孩不喜欢;后妈也不爱她;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小孩子闹腾;唯有祖父,年迈的祖父疼爱她。每当萧红挨了打,祖父就用粗糙的手抚摩着,说:“长大了就好了!”祖父的爱温暖了萧红的童年。
4、萧红的内心情感不是我们这堂课能读懂的,下节课我们学着萧红的语言,写写园子里的趣事,争取把自己写进园子里去,写进祖父的怀抱里。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感受了!
四从读者走向作者,揣摩作者境由心生、借景抒怀的情感,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1、这个园子在萧红的心里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用笔思考)。
2、童年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小结:萧红怀念的是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是“一切都活了”的园子,萧红怀念的是年迈的慈爱的祖父,是那段拥有真性情的岁月。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
祖父。
戴一顶大草帽。
我
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种菜我就溜平。
祖父浇水我就“下雨”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
花醒了鸟飞了。
虫子说话倭瓜上架。
玉米上天黄瓜开花。
玩累了。
我找个阴凉地。
就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
只有一顶小草帽。
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一切都活了。
景乎情乎。
境由心生。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五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3、体会祖父的爱,感悟园子在作者心中的精神意义。
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率性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认读词串。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出示: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过渡:那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尝试给文章分分段。
3、师生交流。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分享自己喜欢的句段。
1、多年以后,作者萧红仍用小女孩子的眼光看待童年时快乐玩耍的园子,她的笔调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处处流露出她的率真率性的性格。读着她的文字,我们似乎也走进了她幼时的园子,走近了她那段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请大家来分享她的那份率真,那么快乐,那么自由。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师生相机评价。
四、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2和第13自然段,感受园中景的特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自由和快乐的情感,领会作者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效果。
2.能主动质疑,能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年的生活愉快又美好,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课文,一起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文一共14个自然段,读一读,课文有两节是直接写园子的景色?找找看在哪儿?在书上做个标记。(2和13节)。
二、园中景。
1.自由读这两小节,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
2.质疑。注意把问题要点留在黑板上,随着课文理解的推进,可逐渐擦去问号。
3.提炼问题,小结重点: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园子?
(一)好看。
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如果说这个园子带给你的感受,你会选用哪个词?(板书:好看)。
4.交流:好看在哪儿?
(1)好看在各种各样的昆虫在这里生活,生机勃勃:这园子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园子里的昆虫远不止这些,从哪看出来的?(样样都有)这就是简洁。
(2)好看在色彩。白、黄、大红、金、绿……色彩真丰富,这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园子。五彩缤纷。
(3)好看在园子里景物惹人喜爱。出示:蜂子则嗡嗡飞地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喜欢这句话吗?喜欢哪儿?(生机勃勃、形态可爱)。
5.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落,把好看表现出来。
老师走动的时候,听到同学们读得很美。既然作者想写园子的景好看,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这些蝴蝶极小,不大好看”呢?干脆把它删了吧,这些写是不是自相矛盾?(白蝴蝶、黄蝴蝶这些颜色我们司空见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可大红蝴蝶我们却不常见,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衬托“我家园子里”蝴蝶的好看,园子的好看,这种一种写法只是为了突出大红蝴蝶的好看)。
6.羡慕这样的园子吗?想自己的家里也有这样的园子吗?让我们把它就当自己家的园子,美美地读吧。
(二)自由。
1.13小节就更有意思了。请你再大声读一读13小节。读完后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园子带给你什么感受?请你还用文中的一个词。(板书:自由)。
2.这种自由的感受是通过怎样的句子表现出来的。这段话非常热别。请你默读这一段课文,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拟人句,比喻句、拟人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觉得它啰嗦。找找看,找到的话,把它画下来。
3.交流,出示“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
你发现这段话的结构了吗?学生自由读,试着掌握特点背下来。
我读愿意,你读背,试试看,行吗?背读:师生接背。
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反复地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背。给你一点时间,自由读自由记,看谁背的最快!擦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
快背(读):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还能记起园中的这些景物吗?加快点节奏,行吗?
4.小结: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么动物呢?出示蝴蝶的句子。指名读,哪个词突出了自由?(随意)。
三、园中事。
是啊,正因为祖父的勤劳、他的宽容、他的爱,给萧红这么多的自由。所以,我眼中看出来的一切也是——自由的。
我们再来看看园中的景。出示: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太阳为什么只有在园中显得特别大呢?回应上文园中的景,园中的我。
特别大的太阳,特别多的温暖。
特别自由的心灵,特别高远的天空。
小结:原来,境有心生。我的心是快乐的,自由的,我眼中的倭瓜啊,玉米啊,蚂蚱啊,都是快乐的,自由的。
四、园中人。
1.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别的问题吗?(机智处理)。
2.打开课本,读第一句话。师引疑:.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板书:人。
偌大一个呼兰河,为什么偏偏只写我的祖父呢?
(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娶了后母。萧红的童年过得十分不幸。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宽容、慈爱,给她无限自由的祖父。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使萧红感受了温暖和爱,板书:温暖和爱(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
回读课题: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3.事隔二十多年,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因为在她心中,这还是一个精神家园。
4.这个园子,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小结:正是怀着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萧红永远怀念着这个园子,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次吟唱起这支抒写心灵自由的歌。(出示第十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爱自由。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文章描绘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景象,回忆了自己和祖父在院子里干活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会写“蝴、蝶”等14个字,读准多音字“晃”,能正确读写“蝴蝶、蜻蜓”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感悟作者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感悟作者表达方式。
体会作者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语言优美,要让学生多朗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之美。同时,本课有默读要求,通过默读,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描写园子景物的句子,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要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拟人句,正确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资料,了解萧红。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我们上节课感受了古时候乡村儿童自由闲适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作者简介,自由谈谈从课题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蝴蚂蚱嗡樱拔瞎铲锄割承拴瓢逛。
3.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拔”的右边是“犮”,不要写成“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好玩、充满快乐、美丽、自由……。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说说对园子的印象。(昆虫丰富多彩,非常可爱,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二、深入学习,感受情感。
1.学习第二段,“我”和祖父在院子里的趣事。
说说这一段讲了“我”和祖父的哪些事?(种菜、铲地、摘黄瓜捉虫子、浇水)。
“我”在院子里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对比感受欢乐)。
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朗读,读出快乐。
2.学习第三段,感受院子里生命的自由。(找出印象深刻的词句,分享感受)。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就……”“愿意……就……”
院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
3.齐读第17自然段,有感情朗读,多种方式读。
4.谈谈自己的感悟。(觉得好的句子,为什么好)。
描述的画面自由,给人的感觉自由自在。
三、总结拓展,领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一个小孩所做所想所说如实记录,具有真情实感,才会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2.读读阅读链接,说说对课文新的体会。(凄凉)(怀念)。
3.完成课后习题。
四、课文小结。
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和快乐。祖父的慈爱与呵护,让作者的童年充满温馨。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童年的纯真美好,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回忆,对祖父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七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一课时。
1、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在祖父的园子里,“我”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1~3段)。
重点指导朗读:
第一段。
重点学习:
文中描写榆树的句子体会表达形式与方法。
2、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
朗读体会4~20段,感悟童年的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地边学边玩,边玩边学自由无虑的生活。
3、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感情:
重点朗读体会:
16~20段体会“园子”是自由的,孩子的身心都是自由的,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4、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结合相关的语句领悟总结:
1、孩子气十足的腔调。
2、春天泥土般清新的语言。
3、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
1、简介《呼兰河传》,推荐给学生读。
2、学生读《呼兰河传》中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
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玩耍自由。
快乐。
童年的乐园。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八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蝴蝶、蜻蜓、蚂蚱、樱桃、圆滚滚、明晃晃”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1.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古诗三首》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2.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
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四、精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2.多媒体课件出示(1-2自然段)。
(1)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作者描写了哪些小昆虫?
(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2)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机勃勃、热闹、美丽、可爱……)。
(3)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读出了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4)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书写生字及词语。
3.练习读熟全文。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十九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汇总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幸福。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走进作者。
你对萧红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萧红。
字,大气的文字。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走进园子。
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一个形容词回答)(生: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三.品读课文,感受园子的自由。
师:课文的第1、17自然段写了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我”的自由。
学习第4—15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自由。
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五、总结升华。
师:在园子里,我是自由的,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捉绿蚂蚱就着绿蚂蚱……玩累了,想睡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