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盏一盏的灯书籍篇一
记得小时候读书时,冰心笔下的小桔灯就给了我温暖、希望、光明、胜利的象征。今天,我又一次从吴非老师的笔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灯的教育内涵。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淌,思考从一个个案例中产生,智慧从一段段经历中生成。这六十个小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
《窗帘钩成了精》:小信损坏窗帘,把窗帘钩掰成各种形状,丁爱平老师不仅没有生气,而是发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再买来些窗帘钩让小信掰。智慧的老师,因势利导,奋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孩子心中点亮了一盏灯。
《不一样的“阿慢”》: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张小兵老师无限“纵容”了他的慢,尊重、保护、发展了“阿慢”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个班里都有慢的孩子,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总是最多,效果却最差,是最令老师头疼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我们能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给他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而不是一味追求优秀的成绩,比赛的名次,那么,你就能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些孩子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藏族班的晚自习》:藏族班的孩子很不容易,小小年纪便要离开家乡去几千里地之外的地方学习,他们羞涩、内向却又单纯,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小志的石榴》:一个纯真的孩子要送给老师半边石榴,竟然在手中握了整整一天,才最终散发出它的甜蜜。
《你知道我在找你吗》:那一个个特殊的孩子,特教老师那坚忍的爱,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至少,我能和我的孩子们正常的交流。
还清晰的记得,那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男孩子,放学后到处游荡,不是在网吧,就是在台球室,家长和老师提到他都较头痛。我曾经连续几个双休日到各游戏厅找他,带他参加了兴趣小组活动,平时多关注他,让他在课余为班级做点事情,锻炼和加强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他,他慢慢地把兴趣转到了学习上,再也不去上网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于每学年都会出现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我更是付出了全身心的爱。班里有一个女同学,父母离异,与奶奶生活,性格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来往,从而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我从日记中了解到该生的情况后,多次找她谈心,邀请同学一起陪她聊天,星期天带着她和几个同学、自己的女儿一起到公园游玩,并与她的父母沟通交流,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她渐渐地开朗起来,融入了班集体,最后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当上了班干部。
还有一个男孩子,父亲不务正业,专门帮人看守赌场和网吧,作息时间日夜颠倒,受其影响孩子也染上了不良习惯,作业基本不做,上课睡觉、下课打闹,跟老师对着干,对自己的成绩无所谓,而孩子的妈妈在家里没有地位,说不上话。我找他的父亲谈话,他父亲拉着孩子就走,劝都劝不住。他还发短信来说不让孩子读书了,反正也读不好,就跟着自己混日子吧,也能混得很好。为了这个孩子,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家长谈心、讲道理,让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我难过地流泪了:“我既然教了他,他也是我的孩子,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要让他至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家长感动了,后来对学校的工作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的成绩也直线上升。我很多年都保留着那两条短信,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有的家长也是我们必须教育和帮助的对象。
我为学生的可爱、纯真、懂事、进步而欣喜,我为老师的爱心、责任、付出、细致而感动。
这本书成为了我们的灯,我们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灯,:点亮孩子眼中的世界,点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照亮他们起航的方向,增添一分他们未来的辉煌灿烂。
我愿用我的一生,作这样一盏灯,一盏最亮的明灯。
一盏一盏的灯书籍篇二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学校推荐的由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细品味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潮澎湃,感受颇深。
《一盏一盏的灯》共分“美丽的爱与微笑”、“为了人”、“先照亮自己”三个部分,六十个故事就像似曾相识的一盏一盏的灯,一闪一闪,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提炼着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值得深思与学习。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六十个故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开在角落的花》和《因为我当年的微笑》。我们用爱,可以点亮一盏盏熄灭的心灯;我们用爱,可以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心灵;我们用爱,可以指引一个个迷路的孩子;我们用爱,可以驱散一缕缕内心的严寒。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要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最信任的引路人,真正做到“感受心灵,走进心灵,培育心灵,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用真情赢得真情,用真情去点燃自信的火花”。《开在角落的花》中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能看到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有美和爱。教育的价值在于对生命的尊重,教师的眼睛,要能看到每个角落,不管孩子们是否需要你的关注,你的爱都应当无所不在。
对教师而言,面对学生微笑,也许不过是职业本能,也许仅仅是一份善意,然而学生不仅心存感激,而且长久地以之为精神动力。学生对教育的记忆,往往正是这样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细枝末节。《因为我当年的微笑》中的“我”手术后在讲台上职业性的微笑,让毕业了多年的学生依旧心存感激,还特意回母校看望“我”,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责任,教育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的微笑拥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你亲切的微笑,你信任的目光,你所做的一点一滴,对儿童来说,都是人间给他的温暖和爱,成为他的世界。这些琐细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所传达的慈爱是无私的,永恒的。对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
一盏灯,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滋养;一盏灯,让我们的智慧豁然开朗;一盏灯,让我们的教育多份反思;一盏灯,让我们在纷繁中不再迷惑……这,就是《一盏一盏灯》的魅力!我愿做一盏普通的灯,点燃自己闪亮的心灵,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
一盏一盏的灯书籍篇三
在一个学生受教育的十几年时间里,会遇到多少个老师呢?粗略估算下,少说也有几十位吧。能被他记住的能有几个?这些老师是什么原因留在了他的脑海里?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了一把的,那些在他迷茫时指引方向的,那些在他无助时投以信任目光的。那些有智慧的有个性的,或是温柔或是严厉的老师,像一盏一盏的灯,在他的童年世界里成为了最难以忘记的画面。
直到今日我依然感谢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周芳老师,在我犯了严重错误时没有喊家长,也没有当同学面批评我。只是把我叫到走廊上轻言细语的把利弊向我分析。谢谢她能够原谅我一时的不慎,保护好了我柔弱的自尊心。之后这么多位老师,有的学识渊博,有的才华横溢,但是对于我来说周老师才是那盏给我温暖的灯。今天,我又一次从吴非老师的笔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灯的教育内涵。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六十个不同的老师经历的教育故事。这六十个小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从不同的角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直白而朴实的文字像灯光照亮读者的心。在这些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与我们类似的教育经历,让我有所触动的有很多。
这里想分享其中一篇叫《小志的石榴》。文章中的小志长得憨憨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在班上应该是那种不起眼的小孩。潘老师很爱吃石榴,有一天潘老师刚进教室,小志就笑容满面的递给他一个黑乎乎的塑料袋。里面是半个石榴,可能掰开很久了,皮打着卷,上面一层石榴子干瘪瘪的,像被啃过。潘老师看到脏兮兮的,伸手一推,笑笑说:谢谢,老师有好多,你自己吃吧。到了中午,潘老师分完饭后,小志又走到面前说:老师,你中午没有水果,吃石榴吧。看到经过半天揉搓挤压更黑更烂的石榴,潘老师尴尬的推开了石榴。小志看看他,走了。到了下午的写字课,小志又上台来送石榴。这次其他同学嚷了起来,“老师,你吃吧,他早上就带来了,一直在手里握着,上课还抓着呢。谁都不让碰。哪个老师都不给,就给你。”原来前一天晚上家里吃石榴,小志特意留了半个,还藏在被子里没让妈妈知道。看着眼前腼腆的小志,潘老师愣住了,这哪里还是石榴,分明是小志送给他的一颗鲜活纤弱的心。他却一直在嫌弃推开这颗心。潘老师剥了几颗放进嘴里又放了几颗在小志嘴里。小志开心的笑了。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想到平时有很多热情的学生们也会时不时送个小零食送个自己做的小玩意给我。我一般会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自己吃吧,你们留着玩吧。下意识觉得小孩子的东西不好意思吃,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好玩的东西我们大人觉得没意思。他们通常也是回答:哦,好吧。不会像小志这么执着。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拒绝他们是否正确。看了文章之后,我有点后悔了。当他们兴高采烈的拿着自己以为最好吃最好玩的东西送给老师时,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他们一定是喜欢这个老师的,希望老师能欣然接受并且与分享他们的快乐。被拒绝时,这份欣喜变成了失落,也许下一次就不爱与人分享了。
吴非老师是这么总结的:面对儿童用双手捧过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不要漠然视之,因为那上面有人间最纯真的爱,爱护他们的纯真,不拒绝学生的心意,有时,教师必须蹲下来和他们对话。我想下一次再有学生送我东西,我一定会蹲下来微笑的说声谢谢。
先贤有言,当一名学生毕业后,把学校教给他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反思,我们的行为在孩子眼中是什么样。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灯,作这样一盏最亮的明灯,点亮孩子的世界,点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一盏一盏的灯书籍篇四
《一盏一盏的灯》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从事教育,选择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即使岁月匆匆,我也毫无遗憾!闲时翻阅了《一盏一盏的灯》,更是坚定了我的看法。
这本米色的书,从一开始看到就很喜欢,可谓“一见钟情”。书里面收集了一些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尽管语言或平实或华丽,但是他们都怀揣着对学生的爱一路走来,就像是一盏盏灯,把身上的正能量像灯光一样传递给了学生。它如一位老者,慈爱亲切,对我施以谆谆教导,每每阅读,总令我不断反思自己。
一盏灯,首先照亮的是自己。想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自己应该更得更好,更亮。一个知识渊博、上课生动有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欢,有了兴趣之后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如此,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他的“教”才能体现出价值来。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教师,必定能让他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一个商人所说,如果你不善于去捕捉商机,去抓住机遇,你将被无情的商海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在夹缝中提升自己,终有一天将会被教育所抛弃,沦为平庸。这些话,我用来告诫自己。平时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或看教学视频,或欣赏现场课堂,或品味优秀书籍,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语,借鉴他们的一招一式,锤炼自己,希望让自己远离平庸,让自己与梦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有身上有了光,宽容地把光撒到学生身上。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上一整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间给他的爱和温暖。而想要做到这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吝啬了。小学的工作显得繁琐许多,可这是一种伟大的繁琐。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上去也许是那么不起眼,可这里面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价值。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将这些琐碎的细节不断累积起来的人。
同样作为教师,自己离优秀还有好大的距离。有时候面对学生的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只是沉下脸来面对他们。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课堂上允许我们的学生犯错误。是啊,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孩子,孩子总会犯错误,一味地责备他们只会换来不满和挫败,和颜悦色地和他们沟通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成长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得慢慢来。书上提到,当下的教育太需要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优雅的心态,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美、迷恋优秀时,很多儿童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使心智成熟地早一些,也常常是提前耗尽心力,昙花一现。看到这样一句话,沉思许久,自己不也是这样?常常为了班上的成绩而“揠苗助长”,没有一种静待花开的耐心。是啊,那些后进生犹如一株冬日里的梅,只有等到寒冬的到来,他们才会绽放傲雪的风姿,我还得耐心培育,用心耕作,静候花开。
一本薄薄的书本,细细品味,却给了我厚重的感觉。以上的寥寥数笔只是我的些许感悟,还有千言万语温存于我的心中。此时的《一盏一盏的灯》不就像一盏灯,用它那身上的灯光照耀着我前行。而我,不也像一盏灯,照耀着孩子们,希望他们踏实地走在人生道路上。这是最美的灯光。
一盏一盏的灯书籍篇五
读完《一盏一盏的灯》后,稍有一些心底发虚的感觉。回想我自己教育孩子和管理学生的方法:当儿子捣蛋的时候,我基本做的首先就是大喊一声“石头不准这样!”或是“石头你再这样就揍你屁屁了!”甚至当儿子玩的时候跟我想的玩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也要干涉一下;再比如在班里当我发现学生调皮时,很多时候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
董理同学从入班的时候就很内向,每天默默无闻,很少与同学交流,上课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就把头低下。偶然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发现董理同学在跳高上很有天赋,运动会的时候在我再三劝说下,答应参加跳高项目的比赛。运动会前的练习中,班里同学陪董理练习,有的同学还帮忙上网查跳高的动作要领并且整理出来送给董理,每天练习得不亦乐乎,董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运动会跳高比赛结束后,董理和两个同学快速跑到我面前,脸上掩不住的兴奋还带着点不好意思“老师我跳了第三名”。慢慢的董理和几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上课好多时候也跃跃欲试的去回答问题,自信心有了成绩也有了起色。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就是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才能展现自己卓越的一面,才会有自信,才能不让他们自闭和迷失。
有一部分同学很“能”,从手机到电脑,从漫画到扑克,看起来什么都会的样子。从书中60个故事中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就要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该做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从这些故事中去借鉴和学习。
新课标中不断强调的就是学生要通过探究,去体验探究的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蒙氏教学”如此流行了,蒙氏教育的理念就是不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中几个重要的要素“自由、真实、自然,秩序”其实也暗合了这60个故事的内涵。本属于孩子天性的调皮捣蛋在进入学校这个规范体系后就被一点点消融、化解,最后,每个孩子都被打磨成了一个模样,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是我们本应该要避免的却也是在不断去做的,不得不说是一个矛盾的事情。怎样去达到一个平衡,既能让孩子“自由、真实”而又有“秩序”,这需要我们当成一个课题去寻找适合我们实际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