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二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可以以连线方式表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解释课文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3)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并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三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四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习《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五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六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二、读诗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小声的诵读这首诗注意把语句读通顺,生字要读准确。
(二)、强调“茱萸”
1、强调写法
2、什么是茱萸?
(四)、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孤独思念)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
三、解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愁绪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诗句的含义自己练习说给同桌听。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诗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她的长诗《长安古意》中曾描述过那时的盛景(屏幕出示)
(二)“独”
(三)“倍”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d、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诗人用浓烈的情感直抒胸臆后,笔锋一转,又为我们铺设了这样一幅画面,请同学读后两句。
1、是呀!离家已有两年,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会和家人一起登高远眺,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两句。
五、读诗
(一)、音乐,教师范读
(二)、教师渲染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3、全班一起读
六、结语
大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以读为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扣诗眼“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请大家读读诗的题目。
师:读了题目后,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重阳节 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的习俗。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感受掌握古诗节奏。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二)、强调生字读音,正音生字。
理解“茱萸”等生僻词
(三)、指名读古诗。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能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一个进步,离学懂课文更近了。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可以和同桌讨论,试着理解诗句的含义,实在不懂的,可以到讲台这里请求帮助。
四、品读诗文,感悟思念之情。
紧扣诗中关键词语,点拨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二)“独”
(三)“倍思亲”
想着和兄弟手足情深;想着享受父母的慈爱关怀,想着和伙伴嬉戏玩耍——
角色扮演,利用对话具体化情景,一情景一诵读,体会感情。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忧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体会想象情景。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后两句。
板书设计:
独异客 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