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设计的。下面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案例,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一
>一、创设情境
出示91页的天平图: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一个同学汇报。
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天平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天平平衡所需的条件,从而为方程意义的理解做好铺垫。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3、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互为倒数。可以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四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六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习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近,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分)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05.09.15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22.70元5.40元。
酱油14.85元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12.3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习的设计我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七
>二、扶放结合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x+8=10。
x+8-8=10-8。
x=2。
教师:想一想,如果在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具学具: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威海市的刘公岛吗?刘公岛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了方便游客,市政府决定从合庆修一条通往刘公岛的大桥。小明的爸爸担任了此项工程的设计工作,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叔叔设计的大桥图。学生认真观看情景图。
二、自主探索,体验情感。
(一)学习探究线段、射线、直线。
1、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弄清图中包含的信息。
2、小组汇报交流整理的结果。
3、师生总结:这幅设计图,就是通过画出许多条不同的线来设计的。
4、请学生观察,这些线还有什么特点?
5、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出这些不同的线?学生板演。
7、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引出射线(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直线(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学习。
(二)学习探究相交与不相交。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说:(课件演示)。
4.师小结:同学们真棒!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板书)的两类,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一起来研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5.在数学上,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三)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1.生活中的平行现象随处可见,你能从这几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
(课件演示)。
2.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平行的例子吗?(学生说)。
3.看来平行与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关,只要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当中,也藏着平行线呢,你能找到它们吗?课件出示相关平面图形:
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的哪条边与哪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4.师小结: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平行,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平行现象。
(四)动手操作,画出平行。
2.(课件演示)。
4.自己画一画,师巡视,对部分学生给予指导。
5.请个别学生上来展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6.展示一个同学画的,生介绍画法。
三、归纳总结,回顾知识。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互相平行四、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的特性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弄清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由于这节课数学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老师确定了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从而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整节课,以学生的观察、分类,动手创作,画平行线为主,使学生透过现象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
1、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学习从画面中找红色直线入手,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将图片上的几组直线进行分类,通过小组交流、汇报、辩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精细化的“预设”,成就了精彩的“生成”。
细节成就课堂的完美,只有充分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在处理“两条直线看似不相交实为相交”的情况时,通过让学生讨论、分类、调整、延长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实这样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只不过没有把它相交的部分画出来;在突破“同一平面”这一难点时,追问的细节使学生对难点的理解水到渠成,“把两根小棒想象成两条直线,让它们无限延长,会相交吗?”意在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确认不相交时,又追问:“那它们就是互相平行了?”意在进一步理解平行,学生认为也不是互相平行时,反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意在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对“同一平面”的认识更为深刻。
3、精心设计的练习,把握了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
除了从几何图形中找,我还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平行的现象。生动的实例伴随着教师的介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概念的理解,拓展了知识面,使学生克服了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的枯燥感。
综观整节课,我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悉心地倾听,积极地引导,合理地调控,学生的劲头很足,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出现,可以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十
前几天听了一位四年级老师上的课《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迁移而来的。课上老师把课堂调控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学得有滋有味。
生1:我用5×6×23算到一共有690人参加比赛。
生2:我用23×5×6也算到一共有690人参加比赛。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用5×6算到全校一共有几个班,再乘23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2:我是这样想的,先用23×5算到一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乘6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会,23×5×6=23×(5×6)。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等式,你知道“=”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乘数是一样的。
生2: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
生3: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但是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生4:老师,我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乘数不变,运算顺序不同,思路也不同,但是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生:(a×b)×c=a×(b×c)。
课上到这儿,似乎顺理成章,师生合作得很和谐,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都掌握得不错。可是听着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反复想了想,豁然开朗。我们都知道“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而这个环节缺少的就是数学的应用,以上的教学中,我们能学会知识,但是却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而这恰恰是数学课要给予学生的极其重要的东西,究其实质,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正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去应用知识,体会乘法结合律给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带来简便的数学价值。所以,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在学生得出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式之前,教师作了如下设计,课就显得厚重得多了,从中学生能体会到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
生:当然是23×(5×6)简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先算5×6正好算到整数,这样算比较好算。
生:(a×b)×c=a×(b×c)。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十一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垂足。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掌握垂直、垂线、垂足的概念及画垂线的方法。
理解垂直和画垂线。
1复习引新:
在现实情景中感知并认识垂直。a出示教材中的两幅照片,b让学生观察两幅照片中的两条相交的直线,c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4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验证。
5揭示概念。教师结合图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6判断下面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吗?
7寻找生活中的垂线。问: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及时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正确的表达。(反思: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具体场景--抽象出标准图形--回归生活举例。”的顺序。从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对垂直的科学认识,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
8探讨垂线作法。
c画一画。
(1)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2)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尝试。集体交流方法。有的学生利用方格纸画,有的学生用量角器画,让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方法,同时让其他学生对介绍的方法作出评价。
(3)过直线上的一点画垂线。让学生尝试操作。交流方法,教师小结掌握正确的步骤。(4)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学生自主探讨操作,再集体评价。
(反思:学生抓住作垂线要有直尺这一关键,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体验、寻求作垂线的方法。用方格纸、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多种方法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对于三角尺和直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作了较细致的教学处理,以帮助学生掌握作图方法。)
5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6布置作业:完成想想做做3
1、联系生活,建构概念。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内容,在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后,及时地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引导学生用获得的初步认识找出更多的实例来丰富认识。
2、动态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反复体验,逐步获得对垂直的清晰认识,要求学生想办法作出一组垂线,启发他们用纸折,在方格纸上画等,还让学生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十二
大家吃过海门甜瓜吗?你知道它出产于海门哪里吗?常乐镇是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老师这里有一个相关的调查报告,请大家看一看:
20xx年10月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xx)352号”文件批准建设。海门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在海门市常乐镇展开。项目计划总投资为三千七百四十万元。项目建设以后,新增农业产值八千六百六十万元。新增农民纯收入总额为一千六百九十万元。其中:大棚种植新增效益七百五十万元,蔬菜种植新增效益四百五十万元,其他种植新增效益一百万元。家禽养殖业以后新增效益两百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新增的收入一百九十万元。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揭示课题。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出示计数器,从右往左读一读认识的数位:个、十、百、千。
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依次拨珠子,拨到九千时,再拨一颗呢?你怎么知道的?(10个一千是1万)。
一万一万地往下数(边拨珠边与学生一起数),万位上拨10颗表示多少?(10个一万是十万)。
你能依次类推,说一说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呢?
2读写整万数。
出示课始的数据。
(1)读一读,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个数。
(3)在计数器的下面试着把三个数写出来。
交流:你是怎么写的?
比较这几个数的共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写数方法。
3认识数位顺序表。
根据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往左每四个数位分为一级,从个位到千位称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就是“万级“。
有没有比万级更大的数位呢?我们可以用……表示。
记数位顺序表,同桌说说。
[案例2](实小黄斌)。
一、读两组数,引出整万数。
1九、九十、二百零三、九千零四。
2九万、九十万、二百零三万、九千零四万。
第二组数有什么特点?和第一组数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
(一)拨数,创造计数单位。
请出一位老朋友——计数器。
认识已有的计数单位:个、十、百、千,说说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1拨数:4、40、400、4000。
引导学生以画代拨。
2联想:接下来如果再拨一个数,可能是多少?
3创造:看着计数器,能拨出这个数吗?为什么?怎么办?
4比万大的计数单位还有没有?说说看。
说说计数单位对应的数位。
比较: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以及相应数位与“千”、“百”、“十”、“个”的异同点,体验万级上的计数单位与个级上的计数单位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5介绍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及分级计数的习惯。
(二)读数、构建读、写整万数的方法。
1研究:同桌合作研究课一开始读的四个整万数。
(1)说说这个数表示几个万。
(2)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3)对照计数器,写下四个数。
(4)总结一下好方法、
小窍门。
2交流:全班集体探讨写数的方法。
总结方法:从高级写起,万级上怎么读就怎么写,个级上写4个0。
3读数:引导学生用写数的策略试着读一读整万数,并再一次总结方法。
总结方法:四位分级,万级上怎么写就怎么读,再在后面添一个“万”字。
三、小结。
四、练习。
反思:
黄老师的课很很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索获取新知。引入时,九、九十、二百零三、九千零四与九万、九十万、二百零三万、九零四万的比较读,为沟通万级和个级的知识作了铺垫;创造计数单位时,比较“个、十、百、千”和“万、十万、百万、千万”的异同点,体验个级的计数单位和万级的计数单位的相似性和对应性,学生不但深刻体会到了万级的计数单位这个新知,而且为亿级数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读数写数时,写数是根据学生读数的经验,怎么读就怎么写,读数又是根据写数经验,怎么写就怎么读,读写沟能,方法合一。
我也在比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在我还为找到一组家乡建设的数据而暗自窃喜时,课堂上学生对这一情境的过激反应泼了我一大盆冷水,学生对于这组数据想说的太多了,他们完全忽视了对数据本身的关注,费了好大劲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据本身。而黄老师直接从抽象的数引入教学,学生在只有“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计数器上拨出了四、四十、四百、四千,再拨四万,他们面对数位不够的计数器,产生了需要增加数位的思维冲动,由此整改成了含有个级与万级的计数器来认识更大的数。教师这样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引入数学问题,对教学内容的进行了重新建构,抓住了数学的实质,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索、创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优秀13篇)篇十三
比较图形的面积主要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格子是一种方法,但在数之前也应该两个图或一个图的特征,再采用较为简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快又不容易出错。
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但在在找面积关系时,图形面积间的关系是相当地多,使得学生汇报了多种情况,甚至在教师喊停后,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学生会说很好,但这样显得有些混乱,使一些不爱思考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针对一情况,有些困惑,怎样采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
《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以自主探索为主、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验证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每位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较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屏幕中5副图形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探索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的主体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当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刻,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同学们睁大了双眼,努力的寻找着,渴望发现更多的奥秘,我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先观察判断图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再使用学具动手操做验证,并作好记录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经过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动脑观察,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真正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当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时,同学们紧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全体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比较方法的全过程,同时感性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练一练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观演示,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的形象、生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生学习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如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