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街道上会布置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等各种喜庆装饰,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庆祝活动,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创意和灵感。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一
除夕前我们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户人家就像搬进了新家一样。打扫完卫生就是置办年货了,春联、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二
年是熬年的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管它们叫“年”。它面貌狰狞且生性凶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农田,使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算准了年的活动规律,把那可怕的一天称为“年关”。人们会在这一天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因为凶吉未卜,所以这一天的饭也格外丰盛。
年是年夜饭的年。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晚宴。大年三十,一桌丰盛的年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年夜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富贵吉祥”。当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年是“过年钱”的年。“过年钱”是压岁钱的俗称。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至今还经久不衰。压岁钱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钱多数被孩子们用来购买新学期的学习用品,新的作用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当然,名副其实的压岁钱还是要数晚辈给长辈的钱。岁,即年岁,岁数,也就是希望老人能健康长寿。
年是过年的年。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称之为“过年”。年又分为小年和大年。小年主要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人们会供奉瓜果,使灶王爷多说好话。有趣的是,人们还会在灶王爷的嘴上糊糖,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过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走亲访友祝贺新春,又称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三
快过年了,大家走街串巷,忙着办年货。
街上货物琳琅满目,购物者是多之又多,你看,一些女士们正在商店选购“新年礼服”呢,周围围着一群可爱的“小天使”,笑嘻嘻地吵着闹着要买新衣服、新玩具。这些妈妈被吵得没办法,只好放下手中已看好的衣物,先带“宝贝们”一阵狂购后,再来为自己添置。
“对不起,不好意思,把你的衣服弄脏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句道歉。怎么回事?原来一位大伯刚买完鱼出来,不小心将正在购买年画的几位小姑娘的衣服弄脏了。“没关系!”小姑娘笑嘻嘻地拿着刚选好的年画又走进了另一家商店。这位大伯也笑哈哈地走了。
“哈哈哈……”那边又传来了一阵阵笑声……。
除夕之夜。
“嗤,嗤,嗤——”的几声,天空盛开了几朵鲜花,五彩缤纷,原来是几位小朋友在放烟花。又是几声清脆的爆裂声,漆黑的天空顿时变得一片通明,原本墨一般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明亮的彩灯照耀得清晰可见,远处的群山也依稀可辨。随着鲜花的盛开,顿时传来一阵惊喜的欢呼声。小河之畔,时而隐现一张张仰望天空的笑脸。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漫延。
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走亲访友:
“恭喜发财!”一阵阵问候传入耳中,原来是路上走亲访友的熟人互致问候。而伙伴们则是跑东家串西家,“跟你拜个年!”手中的钞票也多了起来,甚至手中还会赚得一大把香烟。而这大多是送给自己的老爸,有时也会试着抽一下,可咳嗽几声只好把它扔掉了。小姑娘们则在一起咬着嘴皮子悄声细语地说着什么。大人们在一起谈谈家常,老人们则在儿女们的陪伴下观看着tv节目,精彩的节目时而惹得老人们会心地笑个不停。
过新年,喜洋洋,家庭大团圆,每个人都春风满面,每个人都嘴角流油……。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我的家乡。
在铅山,这里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下面我就给你讲讲我的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快要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打扫完后,人们就去超市里买各种各样的年货,而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人们还会在过年的时候贴。
对联。
和放鞭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先听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山洞里住着一只怪兽,它就叫“年”。在这个山谷下有一个村庄,这个年到每年最后一天就会下山来伤害人畜。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个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可以进村民的家中。然而,这个村庄的村民却毫无办法。年每次来都会吃农民的东西,还会杀家畜。为了避免年吃了他们的东西,村民们每到过年就不得不到城里过年。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人们正要赶下山,这时有一位仙人对他们说:“年最怕的就是红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后,于是便在家里贴对联和放鞭炮。年一来就看见了红红的对联,听见了“砰、砰、砰”的声响,吓得年直往山里逃,以后这个村庄的人每到过年就回贴对联和放鞭炮。过年要贴对联和放鞭炮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过年的时候,人们还会剪窗花。瞧,那个老奶奶剪了一个小孩正在骑着一条鱼,还剪了两只老虎…。.过年的时候,人们还会把“福”字倒贴,这代表着福运到来。每家每户还会做上最丰盛的一顿饭——年夜饭。家家户户都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鲤鱼,鸡肉,牛肉,羊肉,还有菠菜……美不胜收,让人看了直流口水。除夕之夜还会包水饺,别提有多好吃了呢,让大家吃了还想吃。
过年的时候,妈妈还给我买了一套很帅气的衣裳。当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会给压岁包,我可是攒了不少压岁钱呢!
到了过年的晚上,我会和小伙伴到后院里去放烟花,“砰、砰、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发发子弹,直冲云霄;还有的再上升时还是花骨朵,升到最高处还会绽开花瓣。
放完烟花后,我就去给长辈们拜年,对亲人们说: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拜完年后,我便如打出去的子弹一样,飞奔进自己的房间,打开电视机,看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会一直坚持看到很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然后才去美美地一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们过春节是不是不跟你们一样呢?你们想来我们湖南过春节吗?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四
从腊月二十几开始,每家都要蒸大批的馒头备用,记得我家光蒸馒头就要忙上一整天,蒸的几十笼馒头全放进粮缸,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不过,这些年许多人家都改为买馒头了。
年三十那天,少不了吃饺子,在我的家乡,饺子被称做“扁食”,个头要比城里的饺子大一半。饺子出锅后,都要给家中或邻居的老人送一些,以示尊敬。人们也把老人能吃多少“扁食”,作为判断身体状况的标准,过年时人们关心老人的健康,一般都会问,“现在能吃几碗扁食?”
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但只限在四邻间活动,不去亲戚家。初一这天,老人特别是辈分长的不出门,要等着后生小子们给他们拜年。前些年,给老人拜年少不了磕头。尤其小孩子们,无所顾忌,知道磕头拜年会有压岁钱,所以最愿意磕头。但现在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出外打工、上学,受了现代教育,已经很少有拜年磕头的事,倒是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偶尔还会这样。
在家乡,新媳妇过年如“过关”,她需要给长辈们挨个拜年,一些调皮的儿童会像闹洞房一样,同新媳妇打闹,所以,出门之前,新娘子少不了找几个女伴陪着,这样在关键时刻,会有人“保驾护航”。但这些年,家乡的儿童似乎“文明”很多,很少再会这样了,反正我几次在家过年也没看到过这样的事。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五
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比如陕西过年要扭秧歌、敲腰鼓,台湾、广东过年要舞龙、舞狮,北京过年要逛庙会等。
我的家乡在首都北京市顺义区,在我们这里大人们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把农民种的农作物放在锅里,熬成腊八粥,闻着可香可香了。各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大门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对联和门神。看着门神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别说是妖怪,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对视。这时,我的家人们也都在置办年货,都为了明天除夕做准备。看见大家在忙碌的干,我也去帮忙,我的任务是陪奶奶一起摘菜。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俗称“小年儿”在这一天我们就已经里除夕更近了,大人们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孩儿开始走亲戚。车站、机场人来人往,都是急急忙忙往家里赶的人,因为除夕要吃团圆饭,求个合家欢乐。这时候很多大人也开始给家里的孩子准备鞭炮,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街上的商店里,购物的人也是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挤满了人。
最热闹的还要数大年三十,大人们戴着小朋友去和家里的长辈团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过年时先请家里最年老的长辈入席,吃完饭了,大家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看动画春晚,大人们要给小孩发压岁钱,为的是一年都平平安安。凌晨我们还要吃团圆饺子,饺子里放一个硬币,为的来年幸运。
这几天我们小孩最高兴,因为可以和自己亲戚朋友快快乐乐的玩。压岁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攒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大年初一,大人们提着礼物带着小孩到亲戚家里去拜年。幸运的小朋友还可以得到亲戚的礼物,真的好开心呀。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六
我的家乡。
是安徽六安市,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
春联。
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老家过年真有趣,我喜欢在老家过年。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七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我的家乡。
在朝阳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我的家乡,除夕那天,我早早起床,帮爷爷爸爸贴。
春联。
扫院子挂红灯笼。奶奶和妈妈准备丰富的中午大餐。
除夕夜吃饺子的时候,总要包几枚一元硬币,如果谁吃到这枚硬币,就意味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五六岁的时候,在包饺子的时候,我会偷偷地瞄着那几个硬币,只要它被放进了饺子里,我就会在那个饺子上偷偷地弄上一个小“尾巴”,在饺子煮熟了之后,我就能轻而易举地吃到它。这样那一元钱就是我的了。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用筷子试探饺子,如果饺子的肚子有硬东西,我就会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饺子让给爷爷奶奶吃。
在吃完饭后,我们全家便开始看电视,等到十一点钟,全村就开始放鞭炮。爷爷把一挂大鞭和礼炮摆在小院里,用柴火点起一堆篝火。顿时,小院里亮成了白昼,全村的人鞭炮齐鸣,礼炮在空中炸响,变成五颜六色的花朵,十分壮观。
放完鞭炮,我们就开始各处祭神。我们一家五口,拿着纸、香。我提着小灯笼,妈妈端着饺子汤,在院子里的鸡窝、井、猪圈等等地方烧纸磕头,浇上饺子汤。虽然有点迷信,可是爸爸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我理解是过年了,神也要吃好喝好。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餐通常吃饺子,吃完饭,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朋好友拜年。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八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要做什么事。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3)年夜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九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能够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能够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齐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齐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内含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之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这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此刻,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
酉阳后溪乡,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那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难行,去县城要花一天时间。
因交通不便,那里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土家风俗。年三十夜晚跳请神舞,就是其中一种。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当天出生,务必请土老司来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请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满12岁。
后溪乡田景洪告诉记者:“土家人认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灵气和煞气,务必请土老司来跳神舞驱除煞气。”
土老司吃饱喝足后,开始跳请神舞。孩子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由家长抱着在旁观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贴上表现土家的神图,然后头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间围上8副罗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宝铜铃、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约八时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围着堂屋四壁不停挥舞,口中念念有词,之后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狮子扑兔步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再配合夸张的神情和动作。
挂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随之发出各种声响,此起彼伏。跳了将近半小时后,土老司会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别喷在堂屋的四角,洁净冲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会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锅底灰,在孩子前额画个“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则由土老司来画“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请神舞结束时,会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脸旁装模做样地比画几个动作,表示已经为孩子驱赶了煞气。
[百家银锁保平安]。
百家锁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显的标志。
百家锁一般为银制,做工精细考究,不满12岁绝对不能够取下。有的家庭,为防止孩子淘气弄坏锁头,会在锁头的地方滴上蜜蜡,随时检查是否有损坏。
小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好感动!谁有纸巾,借一张先,眼泪哗哗狂流。
提示语:天不亮时,老人轻手轻脚下床,带包东西悄悄出门。这不是惊险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仪式开始了。
关键词: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县靠近陕西一带的村落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这风俗有个风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风狂啸,天寒地冻。这是对老人意志的考验。老人务必克服困难,到达附近的山顶。
名为品天,其实没有复杂的动作。老人把带来的猪头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摆放在一块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冥想。
找一块平地,双腿盘膝坐下,顺手放在膝盖上,闭上双眼,均匀呼吸。品天老人屏弃杂念,心头不断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过天的老人说,长时间持续冥想姿势,身体感觉轻盈欲飘。当整个人感觉到世界都已经不存在,连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时,其请求被上天应允,品天圆满成功。
最后,老人朝着日出的地平线拜3次,然后高高兴兴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诉任何人,否则愿望就不会实现。
小语:对城里的年轻人来说,热乎乎的暖窝最舒服(继续睡觉,请勿打扰)!
提示语:土家人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赶年”。
关键词:赶年、剩饭、大糍粑。
赶年是土家人的春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比汉族春节提早一天。闰年过腊月二十九,平常年过腊月二十八。
关于赶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敌人春节来犯的消息,便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结果在春节当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举消灭了敌人。以后这个日子约定俗成,就成了过赶年。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人率众在沅江、酉阳一带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调兵前往征剿。由于时间紧迫,等不到过年,于是决定提前过年。
照老规矩,过年当天做好饭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饭。女人们当天早晨5时起床生火做饭,把平日见不到的好吃东西,统统摆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香甜的糍粑,喝着醉人的米酒,尝着美味的土家腊肉,其乐融融。火炉中的火焰腾起老高,照得每个人的脸红彤彤的,土家人就这样迎之后新年的到来。
小语:热闹欢腾的土家新年让记者动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过个热闹的新年!
提示语:怎样连猪圈门都要拜,你相信吗?
关键词:祭品、猪圈门、有头有尾。
居住在渝东门户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猪圈门”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来年的期望。
庙宇镇原名大庙,地处长江之南,距巫山县城约120公里。年过60的当地人赵本林给我们讲述了“拜猪圈门”的春节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赵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猪圈打扫干净,然后给圈门神准备好祭品。祭品十分奇特,是一个嘴里塞着猪尾巴的腊猪头,意味着家人在新年里有头有尾。
拜圈门神时,一家之主的老赵端着猪头走在最前面,爱人紧跟其后。夫妻两人站在约距猪圈门两米处。老赵将3根香烛插在猪圈门上,在圈门边放置的火盆内烧上一叠纸钱。鞭炮顿时响起,把圈里的猪吓得直哆嗦。
此刻,老赵双手端盘置胸前,头向猪圈门拜3下,然后把盘子放在圈门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话,预祝来年家畜兴旺。大人敬拜时,孩子们通常跟在老赵身后嬉戏,盯着猪头笑个不停,不时说上一句“好臭哦”。
仪式完成后,把腊猪头丢入锅中煮熟,一家人高兴地吃着猪头过新年。
小语:拜猪又吃猪,嘻嘻,人类的心理活动真是难以理解!
提示语:不是重女轻男,绝非性别歧视。
关键词:初一、丈母娘、视而不见。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务必陪同,这是渝东南土家族风俗。
若是双方还没结婚,男方也能够要求到女方家拜年。这时的女方可要思考仔细,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给对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十分慎重。土家人不喜欢攀比,但有两件礼物是女婿上门时必带的:一个女婿亲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还有一个完整的猪头。糍粑和猪头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对待妻子的承诺。
迎接小两口的,除了老丈人能够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仅仅不会出来迎接,就算在家中见到女婿,也会视而不见。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对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进门,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腊猪头交给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齐给丈母娘磕头拜年。丈母娘先让小两口喝茶,然后会递给女婿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礼。
这双鞋子大有学问。要是鞋子做工精细,质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则表示丈母娘对女婿有意见。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这种土家风俗在渝东南只有少数村落还有保留。
小语:唉,这年头,毛脚女婿不易当啊!
提示语:在梁平县,春节团年吃“叫饭”是传统。你明白什么是叫饭,又该怎样叫吗?
关键词:团圆、叫饭、祭祀。
梁平县袁驿镇多湖广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会到本族的长辈家中吃团年饭。吃饭前得“叫饭”,这是后人对故世先辈的一种朝拜和祭祀。
吃团年饭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员全体起立,不准大声喧哗。
一家之长先倒半碗烈酒,再亲手盛几碗米饭,再把筷子分发碗边,紧之后高呼先辈们的名字,如“请姥姥用饭,请家爷用饭”。此刻,长辈们原本微红的眼圈会悄然落下思念之泪。一屋人也会跟着主人轻声叫上数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整个过程约三两分钟。
叫饭中,边角处还司职一人专给先人烧纸钱,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过年钱”。
呼唤名号之后,一家之长手捧酒碗,弯下腰身,将酒轻轻撒在地上,之后将起先舀入碗中的饭倒回锅中后,一家人开始动筷享用这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是年年过,饭是年年叫,这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改变不了。享受现代生活快乐的同时不能数典忘祖,叫饭也是中国团年饭的一大特色。
小语:祖先们英灵有知的话,必须会和子孙们同乐。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一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二
过年是我们很多人期待的事情,能和家人团聚,能放松一会。尤其是小朋友们他们对于过年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情感。那么你知道过年是几月几号20xx?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过年的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春节过年的习俗有哪些_过年是几月几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xx年01月25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初一就是过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寸、春贴、
对联。
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福”字术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春节年画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燃放爆竹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以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新年爆竹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国外。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士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晚辈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10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女儿回娘家拜年。
12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庆贺。
18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21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四
湘、鄂、川、黔边界土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
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
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五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发源于哪里。
春节发源地在四川南充市阆中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阆中古城山、水、城相融相依,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享有“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之誉,在_年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被评为“国际最佳旅游胜地”。
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独具魅力的古老文化,感悟山水诗画的恬静情怀,回归心灵憩息的幽远梦乡。西汉时期,世界著名天文学家阆中人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把正月朔日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也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在阆中古城过年,人们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二”,都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庆祝春节。大年三十的“燃天烛”,大年初一的“抢银(寅)水”、“放开山炮”,正月十六的“游百病”、二月二的“亮花鞋”都独具魅力、极赋特色。
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六
还有二十多天我们就要过年了,又到一年的年尾,那么关于过年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关于过年的由来就是我们今天要来介绍的重点。因为年节的历史很久远,所以也只有过年的由来传说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参考答案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春节过年的由来传说_春节过年传统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
对联。
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团年饭又叫“团圆饭”,人们一年勤恳地劳动,到除夕这一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团年饭的饭桌上有一只道菜是不可没有的,其一是鱼,以示“年年有余(鱼)”。其二是“慈姑”,以示子孙满堂。主妇做得特别多,又不切开,当然不人味,吃不完,以示子子孙孙永不断。隔夜慈姑特别人味,东莞有谚云:“隔夜慈姑,卖田也要食。”其三是鸡,团年饭必有鸡,家家杀鸡,故广东。
歇后语。
:年尾鸡公唔敢啼。
大年夜守岁,一般是午夜才就寝,但初一照例须五更起床,盛服焚香礼天地,祭祖考,拜尊长,头一句话是恭喜多福多寿多财。爆竹从半夜起日夜不停,如激浪轰雷,时远时近。这种只有过年才有的啡啪声音,增加了年节感和喜庆感。
春节是圣日,不要扫地,怕钱财扫去,不要汲水,不要洗衣服,留意一切的器物,不可跌坏,用膳不可用长短著,否则过渡的时候,就会搭不着船。不许说坏话和骂人,假如今天孩子淘气,甲家的孩子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橘”去赔不是,有的妈妈怕孩子说坏话和骂人,在除夕睡觉的时候,偷偷地捏一把草,在孩子的嘴巴上擦几下,这叫“拭胶疮(肛门)嘴”。这样孩子说错话,也不会犯什么禁忌了。春节不要喝饭汤,否则出行或作客,都要碰着天下雨;或在结婚的时候,也一定要下雨把新娘的轿子淋湿了。
大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日,东莞风俗,儿童卖懒。《东莞县志》曰:“卖懒,卖冷。”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
目前,东莞儿童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水乡,儿童卖懒要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个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小孩就不再懒。卖懒的儿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在传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给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听(明)早早过勤年。”
传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树上生长着一条大懒虫,它好吃懒做,春吃叶,秋吃果,冬天更钻进树里冬眠。王母娘娘知道后便派天神守住这棵蟠桃树,不准大懒虫再钻树。但它依然故我,王母娘娘一气之下,把它打落尘世。大懒虫到了广州,看见西关有个小孩也和它一样懒,于是便钻进了这小孩的鼻子,变成了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这小孩就天天睡懒觉,不愿意早起。但春节过后,小孩就要上学,再不能睡懒觉了。为了除掉这讨厌的大懒虫,孩子们在除夕就要点上灯笼,拿着一只红鸡蛋和一个慈姑。然后成群结队在街上走来走去,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回家后,把红鸡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寓意自己已经把懒惰卖掉,在新年会变得勤快。
年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交子时分,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贴纸,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屯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到清晨四点多时,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甲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爆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七
东北人过年跟其他地区也是有一些不同的,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东北春节(过年)的习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吃饺子。东北人过年时一定要吃饺子的,除夕夜的年夜饭吃饺子的时候,会在一大盆饺子中包一枚硬币,传说谁吃到了带硬币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而且饺子的馅料、做法、摆放、生活煮熟、吃的先后顺序也都各有讲究的。年初五称为“破五”,这一天也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吃的时候现将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参考:年初五为何叫破五)。
吃冻梨。冻梨大概是东北特有的水果吃法,梨在寒冷的气温下冻过狗,另有一番风味。
挂灯笼——长寿灯。从除夕夜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挂上灯笼,到了晚上就点亮,通宵达旦不能熄灭,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正月不剪头发。东北很讲究在新年正月里不能剪头发,不然会对舅舅不利,当然这是迷信。所以男人们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在春节前理发,下次理发就是要等到二月了。
贴
春联。
贴窗花挂年画。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农历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东北满族人很多,满族过春节要做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
对联。
窗花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的挂笺福字。除夕下午和春节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
过年普遍都有的习俗:贴春联、祭祀、给压岁钱、拜年、吃迎接食品、放鞭炮等庆祝新年以及祈求新的一年好运的习俗。中国地方广大,南北方的过年习俗也存在地区性的差异,除上面普遍性的习俗外,北方春节的习俗还有下面几点:
吃。北方春节习惯吃饺子,这是与南方不同的习俗,过年的饺子一般会做得比平常更好,馅料丰富、造型精致。很多地方会在一盆饺子里放一枚硬币,吃到含硬币饺子的人会一年好运。
贴剪纸画。南方习惯贴的多数是春联,北方的文化更多样一些,除春联外还有各种剪纸。剪纸画的种类很多,但全部都是吉祥寓意,有福字、动物、花鸟、灯笼等各种各样的造型,手工精制。
载歌载舞。北方春节唱歌跳舞也是很普遍的习俗,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等闲人集结在空旷的平地上跳起各种舞蹈,有插秧歌等。
舞龙。南方舞狮,北方舞龙为多。长长的龙由多人举着在人群中穿梭,大家都会出来看热闹。
河北人过年,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八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并且小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别相差一天。
小年。
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
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龙抬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北京地区:从腊月初八(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优秀19篇)篇十九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石云里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