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一
提到端午节,就想起了跳进汨罗江自杀的屈原。爱戴他的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是吃掉,人们就向汨罗江投米,后来,每年五月初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就会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今年的端午节到了,吃着妈妈煮的香喷喷的粽子,我心想:粽子是怎么做的呢?我跑去问姥姥,姥姥说:“做粽子首先要把糯米和粽叶放到水里泡两天,每天换水。包粽子时把粽叶卷成漏斗形,把米放进去,再放两个蜜枣,用泡好的马莲紧紧地捆好,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里用慢火煮三四个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就做好了。”做粽子的过程还真复杂,不过还是挺想尝试一下,我对妈妈说:“明年我们也自己包粽子吧。”妈妈答应了。我想:如果是我自己包的粽子,吃起来会更香。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还可以看到龙舟比赛,还有香喷喷的荷包……。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各地有许多的习俗,让我来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吧!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代楚国人因不舍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他,用划龙舟来驱散江中的鱼,免得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馅品种很多,有豆沙粽、鲜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等。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可以避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端午节,人们把插悬艾叶、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酒,杀菌防病。
现在我们更重视过端午节了,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了,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保持下去。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提起过端午,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今年的端午,我要跟着奶奶学包粽子。
吃过午饭,我便开始跟着奶奶学。奶奶让我先拿一张煮过的粽叶对叠在一起,握成漏斗形,对我说“要握的紧一点,这样才不漏米。”然后再在粽叶里放一半糯米,在糯米的上面放一颗又红又甜的红枣,最后在它的上面再放一把糯米盖住、包住。再用线捆绑,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碧绿玲珑,惹人喜欢。看着奶奶包的粽子那么好,我也忍不住拿起几片粽叶包起来。可包粽子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得很呀。我连包了几个也没包好,不是露了,就是松了皮,要不就是四个角的我包成了三个角。
可奶奶说:“你这已经包的不错了,哪有一学就会的!”我费了一翻周折才包出了一个既不漏米有像粽子的丑八怪。粽子和端午是一对好朋友,晚饭时,我闻着粽香,吃着我亲手包的粽子,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想:这是我的童年里最难忘的一件事。
5欢庆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我想端午节应该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吧,可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这下我可明白了。
我和奶奶来到大街上,四处都会传来热情的喊声。听“卖粽子啦!甜的,咸的,香喷喷哦!“但最令我注意的是小孩子了,他们的脖颈,手腕或足裸上都系着红,黄,蓝,白,黑五色的丝线,奶奶说,那是长命缕。
奶奶从大街上买了些艾草和蒜头,中午12点,就拿出去放在太阳下晒,说是可以避邪。
晚上,一家人吃着饭菜,当然少不了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还有一道菜叫黄龙出海,妈妈说:“今天是龙的纪念日,所以要烧这道菜。“电视机里,小朋友们正在做游戏,瞧他们的头上画着“王“字,身上还佩戴着五色香囊。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二
1、 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 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 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 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 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 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 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2、 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 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 评选速度奖
2、 评选专心奖
四、 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 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 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 发下调查表选填
(1) 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 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 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 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 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 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 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 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 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3、 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 交流方法
四、 实践深化
1、 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 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 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 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 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 学习观察静物
1、 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 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 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 实践运用
三、 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 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 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 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 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 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 实践分组
四、 总结、作业
1、 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 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 选定目标反复看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板书设计。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四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下了《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不朽杰作。在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屈原仰天长叹不已,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激流滚滚的汨罗江。这一天,正是夏历的五月初五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屈原以死来坚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纪念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宋人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元明之际的贝琼写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诗:“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表达了诗人们对屈原的同情与悼念之情。
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乃投奔吴国,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阖闾为越王勾践战败,受伤而死,子夫差继位,立志报仇。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军大败,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宰受越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历镂”剑,令其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交代邻舍人:“我死后,请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罢,自刎而死。夫差闻子胥死前之言,大怒,令人取子胥尸体装入皮革中,于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传说中伍子胥变成了“波涛之神”。这样,在江浙一带,端午节就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过端午节看做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据史书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停。过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曹娥也投入江中。又过了5日,曹娥终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此事传到县府,县令为之作文立碑,以颂扬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绍兴,尚存曹娥之墓,现存曹娥碑相传为晋代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将她曾居住过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则更名为曹娥江。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虽然说法比较多,但时至今日,端午节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屈原以及他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他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缅怀。同时,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打扫庭院、悬白艾、饮雄黄酒。节日期间,同学们要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和参加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提高科学意识。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1、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来驱赶霉运,带来好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五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六
两千多年前,巨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洪流,两千多年后,蒲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法来留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领会这种氛围,便向奶奶请求,让她教我怎么包粽子。
包粽子,离别长城,首先要把箬叶洗清洁,在热水中泡软。再筹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佳句精彩可取将本人爱好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能够动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围拢来,茫荡山纪行,做成一个窝,旁边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而后把陷放在米里,跟在一起揉匀,人活路上无捷径,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外形,我驾飞船上月球。
这包粽子的工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第n次大战。我开端学的时候,素来不这样自负,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我跟她一起走过,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失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处所啊?”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乒乓球中的做人情理,大概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进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观察情形,人跟人。由于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将来,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候的时光老是特殊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愉快得载歌载舞。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厚味无比,逝去的幸福仍旧,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小乡还会回来吗。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七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幼:水/酒、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端午节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很伟大、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八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疑三探
1课时
一、设疑自探
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词语,检查读书情况。
锤子钥匙摔跤邮票门牌潘诺夫滑稽地址
3、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送错的信?
(2)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对于哥什提亚、娃丽的做法,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相关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
3、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1、指名回答哥哥:将这封信放在台阶上等着邮递员拿走。娃丽:不顾大风雪在黑暗里找门牌号,将信准确的送到主人家里。
3、指名回答
5、讨论
a、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话来赞美娃丽?
b、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6、学生代表展示。
7、小结。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生:因为娃丽的做法让爸爸相信她可以管好这个信箱,所以就让她管信箱了。
生:娃丽的做法赢得了爸爸的信任,所以让她和哥哥一起管理信箱。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预设:爸爸才让娃丽和哥哥轮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丽一样做个有责任感的人等。)
四、拓展学习
1、根据本节课所学为同桌设计一道测试题。
2、展示。
3、教师补充题:你喜欢娃丽吗,为什么?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真可爱的娃丽,她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九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手段、方法:朗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2)屈原为百姓()。
(3)屈原()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现在的端午节()。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传统节日--屈原。
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一
语言和感情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感情的语言缺乏感染力,离开了语言的感情是空洞乏味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咀嚼课文中关键词、句来领悟人间真情,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达这份情,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滋养人文精神的双重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窘住”“不辞辛苦”和“沉吟”等关键词的意思。
2、在洞察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
幻灯片、音乐
一、听写词语,复述故事——温故知新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圣诞老人的礼物》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强调“诞”字的书写。
2、组织同学们听写词语:橱窗、假发;项链、恳求;不辞辛苦、遗憾;包裹、纯洁。
3、课文中介绍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根据上面词语的提示,试着用三、五句话讲一讲这个生动的故事。
(解说:听写的8个词语中包含了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提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问题和词语成为学生复述课文的阶梯。引导学生整体回味的同时为近一步理解课文铺垫蓄势。)
二、整体感悟,学做批注——由浅入深
1、指名按照自然段朗读课文。
预设:这是一名非常孝顺的小女孩。
这是一名很坚强的小女孩。
2、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把最能体现小女孩孝顺、坚强的语句画出来。精彩的语句就像茶一样,要反复地品味、玩赏,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希望同学们找到这些语句后,像品茶一样反复品玩,把你品出的滋味变成文字,流淌在书上。
(解说: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交流自己初步的感受,对小女孩又一个朦胧的认识,为下文品词析句打下基础。同时侧重指导学生做批注,让学生能透过文字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从文中来在到文中去的学习过程。)
三、品析词句,洞察心理——一叶知秋
汇报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的感受。
1、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
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顺?(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小女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此时小女孩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高兴、激动、欣喜、喜出望外)
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一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解说: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朗读中。以读抒情,以情促读。)
2、体会小女孩钱不够时的无奈和窘迫。
还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顺?(第三自然段)
查字典理解“窘”在文中的意思。(窘:为难)
小女孩因为什么为难呢?(体会项链的价格与假发的价格相去甚远。)
是呀,项链可能是妈妈曾经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她全部的家当,是她最宝贵的东西,可还抵不过假发价格的七分之一,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你心里会怎么想?(无奈、悲伤、失望、羞涩)
把理解融入朗读中,试着读一读。
(解说:关注重点语句中的中心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体会小女孩为换回假发付出的辛苦。
读到哪句话时,你的心弦为之一颤,让你为之感动?(第四自然段第四句)
小女孩手臂上的伤口就是无声的语言,看着这一道道伤口,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预设:小女孩抓着藤条、攀越着岩石上山的画面。
她被一群也蜜蜂追赶、叮咬的画面。
她不小心从山上滚落的画面。
是呀,这伤口的背后是默默地付出,这伤口的背后是无法形容的疼痛,面对这些小女孩没有退缩,支持她一路走来的是什么?是她对妈妈深深的爱,是她对妈妈恢复往日的漂亮的强烈渴求,是她那令人感动的一片孝心。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课文。
(解说: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缺,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补白。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情积淀的时候,播放音乐,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体会小女孩听了老板的话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
读到哪句话时,你的心弦再次被触动,让你感到很伤心?(第四自然段第五句)
小女孩因什么而“愤怒”?又因什么而“忧伤”?
是呀,当悲伤和失望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她变得愈发地坚强,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四、联系前文,再次品味——拨云见日
1、读了五、六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圣诞老人就是大胡子叔叔。)
2、联系前文,说说从哪里得知圣诞老人就是大胡子叔叔?
预设:只有大胡子叔叔知道小女孩的妈妈急需这顶假发。
大胡子叔叔沉吟了一会儿,遗憾地说……
预设:他被小女孩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了。
对小女孩妈妈的身体和母女贫困的生活非常同情。
已经打定主意,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
带着对小女孩境遇的同情,带着对大胡子老板的敬意,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播放音乐,再次品味文字。
(解说:通过对圣诞老人是谁的揭示,再次品味文章的重点段落,充分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五、布置作业,展开想象——余音缭绕
作业超市,自足选择。
1、给故事续编一个合理的结局。
2、从小女孩、妈妈、大胡子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把想对她们要说的话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三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四
本文由两幅长城彩色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片与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展现了长城的壮丽和高大,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学生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知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学习本课的新单词,情感阅读文本,背诵文本。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阅读和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收集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图片,然后结合文章学习,通过阅读加深理解。
安排学生购买长城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风景资料片和投影片
2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朗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
1.请学生讲解,老师及时表扬。
老师补充了几首古诗。
3.长城简介:20xx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形势危险的地方危险的地方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抗匈奴`侵权,修复了原秦、赵、燕北部的长城,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成了。为了抵抗外敌,明朝前后修建了18次。图中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修建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不紊地观察,谈长城的形状和外观,指名说(特别是学习后进的学生,及时鼓励)。
2.学生们互相说话。
3.自读课文,看文章怎么描述。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阅读第一段。
三、指名读。
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感受长城的.高度和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长城,城墙高8。5米,厚6米。5米,顶部厚5米。7米,女墙高一米,真的又高又结实。
二、指名读第二段。
三、同位指出堆垛口、城台等位置。
四、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维练习3前两句的含义。
(1)自然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长城,就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感叹。
(2)一个才,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自学,你读了什么?
读第四段,读出骄傲。
八、总结。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多说说。
作业设计
1.以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记住生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而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了解,明确课文的组织,激发爱国主义。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学生们讲述他们收集的故事,老师表扬他们。
听了这些故事,大家都谈感受。
第三,阅读课文,然后联系图片,了解长城的结构和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阅读课文。
五、明确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可以自由背诵,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一段一段地背诵。
2.老师指导后进的学生背诵。
背诵指名,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个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
2.告诉别人你对长城的了解。
板书设计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的感受
远近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五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两课时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 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 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1.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
2.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教时
1.听写词语。
2.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
委屈 脚掌——又大又厚——
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自豪
眼睛——双层眼毛——
风沙过去了,没进一点沙子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七
1、初步了解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过程。
2、能列举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点滴,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生:描画自己的“小脚丫”,寻找自己的照片,收集自己的故事。
教师:动画演示课件,背景音乐,实物投影。
一课时。
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些都是谁的脚印?
(显示一组小动物的照片及其脚印,对号入座)。
2、师:大家都找对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向你们祝贺呢!
3、出示一系列动画故事:
小鹿的成长:吃奶--吃草--奔跑--自己独立生活。
小象的成长、小狮子的成长……。
4、小结归纳:是谁养育了他们?爸爸妈妈。
1、师:我们小朋友们是谁养育的?爸爸妈妈。
2、(出示一个个小脚印从小到大,同时配上音乐)。
看,小小脚丫,天天成长。
3、比较“小脚丫”
师:你的小脚丫,现在多大了?
学生拿自己画好的“小脚丫”与书本上的“小脚丫”比一比。
师:你想说些什么话?(生回答:我想告诉大家……)。
4、小结归纳:小小脚丫,天天成长。
1、看书上的.照片,说说丁丁的故事。
吃奶--学走路--看病--逛公园--学识字--外出旅游。
2、说说自己各阶段的故事。
婴儿阶段:
请你把从爸爸妈妈那里听来的故事告诉大家。
(展示婴儿照片,体现父母的辛苦,孩子长得健康)。
幼儿阶段:
你记得照片里的故事吗?
(展示孩童照片,感受父母关爱,孩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儿童阶段:
进了小学,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展示近阶段照片,父母教育孩子,使其更聪明、健康)。
3、情感交流,体验父母的“爱”
儿歌展示:教我走路,教我说话。
使我聪明,使我健康。
交流:你看了照片,听了故事,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小结归纳:其实,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我们齐声说:“谢谢你们的爱,我会报答。”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八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十九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二十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二十一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欣赏导入。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二十二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给予是快乐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四年级范文(23篇)篇二十三
1、采用逆序式欣赏模式聆听乐曲主题,感受大象悠闲自在的样子和神态。体验乐曲中低沉的音色、诙谐的情绪,表现大象憨厚、可爱的样子。
2、采用衍展式欣赏模式聆听乐曲主题,探究乐曲不同的主题旋律,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大象的挤奶动作,体验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
3、采用表现式、创造式欣赏模式分组创编动作,体验、表现大象的愉快情绪。
感受、体验、表现大象诙谐、活泼的情绪。
聆听并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课件音响图片头饰。
一、导入部分。
阶段目标:采用逆序式欣赏模式导入课题。
大家请看屏幕。
屏幕出示:大提琴的图片。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
师:你们听过这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吗?说说。
播放大提琴的音色。
师:请你来形容一下倍大提琴的音色。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这件乐器表现什么样的动物?
播放主题1。
你觉得这段音乐在描写哪种动物?
师:圣桑运用了倍大提琴厚重的音色,形象的表现了大象憨厚、可爱的样子。
我们一起再来听一下刚才的主题。听后告诉老师音乐是几拍子的?
法国的圣桑。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听后发言。
猜想。
自由发言。
聆听乐曲主题5。
二、新授部分。
阶段目标:采用分析式欣赏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主题。
理性欣赏。
1、聆听主题一。
播放乐曲主题。
师:出示乐曲主题,我们再来听。
师:这段音乐好象在描写大象干什么呢?
师:大象怎么走路呢?
师:播放主题一进行模仿。
师:找一部分学生进行模仿。
2聆、听主题二。
师:大象走累了,停在大树边休息啦,请听下面这段音乐,播放主题2。
师:这段音乐给人什么感觉?你能表现一下吗?
师:分组表现。
3、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师:经过短暂的休整,大象又恢复的`一开始的神态,我们听,播放第三部分乐曲。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师:谁注意到作品是怎样结束的?
师:音乐是怎么开始的呢?
播放乐曲的引子。
4、完整聆听作品感受乐曲节拍。
看谱听主题。
走路。
生模仿。
聆听音乐进行模仿。
表现主题。
聆听主题二,进行想象。
自由发言。
自由表现。
几人一起表现。
聆听。
自由发言。
用动作来表示音乐结束。
完整聆听作品15。
创编部分师:我们已经比较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了,现在,我们帮助还不太了解他意图的人们,用动作来表现作品。
师:分组进行表演集体做动作。
分组展示13。
三、拓展部分。
师:我们一起看看乐队的现场表演好吗?观看乐曲视频材料5。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又欣赏了法国作曲家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另一首作品《大象》,《大象》是其中的第5首,以后老师再为大家介绍其他几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