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编写三年级教案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知识,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大车。
小车。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一。
3辆。
方案二。
2辆。
方案三。
1辆。
方案四。
0辆。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_____年___月____日星期()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2、用餐3、买纪念品4、写数学日记5、设计扫墓计划。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二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爱家乡,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大家特别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蓝猫和淘气)那么蓝猫要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蓝猫:这些运动现象你们见过吗?)。
提问:(课件分别出示运动中的缆车、轮船、风车、电梯、电风扇动态画面)这是什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引导观察它们运动的线路)。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把像轮船航行、电梯上下这样从一个位置(贴图)沿着直线运动(贴图)到另一个位置(贴图)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出示课题和板书课件动态演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出示格子图)那你们就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格子。虚线代表到达的位置,实线代表出发的位置。你数的是几格?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那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船重合了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数?5、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提问:用什么办法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们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和学生数的过程同步)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提问: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蓝猫和淘气站在船上的其他位置,平移的距离又是谁长一点呢?(课件展示蓝猫和淘气换了一个位置)。
任务:我们请1、2两组数淘气,3、4两组数蓝猫。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
小结:原来他们换了位置后向左平移的距离还是7格,经过的路又是一样的。
讲述: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你选的是哪个颜色的?在到达位置的这个点在哪儿?请你指一指。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格,正好是和我们的船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就行了。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四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616。
5315。
5210。
33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说:“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讨论)。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平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师:你说说看)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三)运用与扩展。
1、练习。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汇报:15×10=150平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平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例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平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图形。
长
宽
面积。
长方形。
9分米。
4分米。
20米。
10厘米。
正方形。
边长8米。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b、12平方厘米c、16厘米。
(2)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b、8×8c、8+8。
5、判断。
(1)、课桌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米。()。
(2)、“长×宽”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3)、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6、小明家刚刚买了新房子请你帮忙计算一下房屋的总面积。(单位:米)。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六
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习。
8.64元=8()6()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生: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观察片刻)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这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八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3=5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3=4,一共有4个.(板书:1+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1=4,一共有4个.(板书:3+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
(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九
单元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能力目标。
1、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够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变换在设计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单元重点。
1、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单元难点。
1、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教具准备。
方格纸、欣赏图案。
课时安排共9课时。
对称图形-----------------------------3课时;。
镜子中的数学-------------------------1课时;。
平移和旋转---------------------------2课时;。
欣赏与设计---------------------------2课时;。
整理---------------------------1课时。
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学习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四、全课总结。
对称图形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试一试”第1至4题。对称图形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
2、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
2、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学难点。
能按照图上给出的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具准备。
钉子板、方格纸、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什么是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对称图形?
二、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书第14页“试一试”第1至4题。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图中除了帆船与树叶不是对称图形。其余都是对称图形。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第3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画一画,说一说怎样画对称图形。
根据经验,画对称图形要沿着对称轴画。
第4题:
学生独立创作,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
全班进行展览。
2.认识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第1至4题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认真观察,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三、拓展练习。
1、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在什么性质吗?
板书: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验证性质:量一量第1题中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2、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等。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
3、为什么有很多建筑和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
1、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对称图形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至16页“练一练”第1至5题。对称图形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
2、能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图形,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根据镜面对称的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要求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1、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点子图、积木和各种树叶。
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
二、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至5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对称的字,在它下面画上“一”。
再围绕“怎么找”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全不全。
根据找出的对称的字思考它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
2、第2、3题:
画出和摆出对称图形。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三个)这两题要关注学生的创意与想像力,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3、第4、5题: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下列那些字是对称的?
美林来田。
()()()()。
(三)数学游戏:
1、看一看找来的各种树叶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办法吗?
2、自己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和你的同桌一起欣赏。
三、拓展练习。
找一找哪些银行的图标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找一找哪些国家的国旗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四、全课总结。
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画出2个。
2、在方格纸上设计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设计的很有创意。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一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二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三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能熟练八个方向的联系。
多媒体。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简单的路线。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说说今天的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作业:课堂作业本
板书:认识简单的路线
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二、探索新知。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三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文案(模板16篇)篇十六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