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的一种重要文献形式,它涉及到我们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最后,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开题报告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一
这一学期的时间快过去了,自己的课题研究虽然比较浅显,但经过我自己认真分析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课题实验方案,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和课题研究的阶段工作。在理论的指导下,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这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内容为“学会欣赏与宽容,学会总结与评价”,在课题实施之前,我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希望通过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科学教学实践之中,使得课题研究获得质的飞跃。同时我还在收集有关合作学习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与宽容,总结与评价的资料,为在科学课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而铺路。
2、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实施,首先,我力求做细课堂教学,认认真真地备好每堂课,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课前、课中、课后及时做好反思,写好随笔。遇到问题及时与课题组的其他成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收获及时与同组成员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课中大胆进行实验,并主动邀请课题组的其他教师深入课堂,进行听课指导。
1、使学生学会宽容他人、欣赏他人,合理的总结与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会赞美别人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成功者不要吝惜赞美之词,这样在相互鼓励中可以增强学生信心和力量。
我首先在小组合作汇报时做好示范评价。如“你们组阐述的观点基本正确,举例恰当。”“每个人都有新的想法,回答有创意。”后来请同学模仿着评价小组的发言。但学生们的想法总是有差异,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组的意见时,就打断他组发言,迫不及待的要说。我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意见,尤其是小组4个人的意见更要尊重,并建议:评价他组发言时,最好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完整的发言后,再加入自己的想法来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能有如下发言“你们组说的我们组也想到了,只是还有一点补充”,“我们组的意见和你们组不同,……请大家参与意见。”
我认为只有组内的交流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形成组际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检查别人的发言时,也修正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形成相互研究、探讨,取长补短的合作气氛。由于采取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激励了学生的发明创造。
2、自己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使教学方法得以改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得对加强,还原了科学课堂原有的生动、多彩。
1、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虽然好的想法很多但是不注意记录。形成的文字材料比较少,很少将自己的观点转写成论文形成理论进行交流,同时子课题实施过程中,自己反思的比较少,以上这些方面要注意该正。
2、虽然本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够。有很多实践性、研究性的工作还不够深入。所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很大。在今后的课题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实施、推进,为圆满完成课题研究实验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首先,成立各部门参与的青年教师协作组,制定培训方案,使青年教师在最短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第二,组织青年教师全员参与的板书、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比赛以及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五项”竞赛活动,以赛促练,快速提升教师基本功。第三,聘请教学骨干及有经验的教师做“如何备好课”和“如何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的专题讲座。同时,学校根据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及时对新教师进行考前复习、考后质量分析、教学经验交流等相应的指导,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学校采取“听、说、读、写”的方式,全方位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通过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使新教师尽快驾驭课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选择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设定“教学示范岗”“义务辅导岗”等岗位使青年党员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具有研究意识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的培养也需要分层实施。我们打破教龄的界限,将青年教师按能力划分三类,即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和薄弱教师。吸收优秀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确定个人的科研专题;一般教师以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材使用研究为主,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专题;薄弱教师不承担课题,以备课组活动和学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为主,促进基础能力提升。
以科研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是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注重校本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学校倡导青年教师树立“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理念,注重过程,注重成效,在研究课题中把申请的大课题具体细化为方便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抓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实践,经常与自我对话,促成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第二,引导教师关注案例与课例的研究,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读懂别人,弄清自己;在借鉴别人时,生成教育智慧,发展自己。第三,引导教师开展系列化的专题研究,提炼实践研究中的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开展系列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核心。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学校将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为教师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铺路搭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二
现如今,发言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言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怎么写发言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校语文组、政治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专家的重视关心下,在全体课研组成员的努力下,现已正式启动。这次会议是我校教研工作的一次盛会,它必将为我校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某某的指导讲话高屋建瓴,既蕴含深厚的学理,又具有操作上的实践意义。感谢所有与会领导和专家,你们的关心与支持,启发与指导,既为承担课题研究的白中教师点亮了心灯,也为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开题仪式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关键是研究过程和后续工作,今后的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付出十倍百倍的艰辛和努力,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的工作和研究,才能确保这次课题研究的任务得以完成,并获得成功。我校是宜秀区的窗口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而且教研经费充足,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这里我郑重表态: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校会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为在课题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予以充分肯定和表彰。希望全体课题组成员勤奋学习,积极工作,改进方法,勇于创新,争创佳绩。更希望你们用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指导服务于教学,让我们白中的教育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后再次感谢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相信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校的课改工作。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xxx。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三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状况并不容乐观。
2.我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根据实际,我校提出了“绿色教育”的课改设想,所以构建“绿色课堂”成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向我们提出了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踏实。如果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上,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提出了“自主学习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认真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今后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落在实处,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学。使我校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需求与心理需求展开,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满足每个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培养要功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学习学习过程、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学习结果的评价。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而学”为主要思想的学校教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魏书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此,他不断总结教学实践,创造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六步教学法。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与我校正在进行的“绿色”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充分体现其“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特色,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灵动的异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培养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阳光布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一)实践意义。
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习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进行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逐步达到离开教师会学习,离开教室会学习,离开学校会学习,养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对中学生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的偏重单项灌输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上来,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由于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只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课堂教学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开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听课、主动识别老师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各种活动、取得最大程度的输入和内化。
1.科研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和探究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策略,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流程。
2.育人价值。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精神。
3.工作价值。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和科研型的中青年教师骨干,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同时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3.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现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已获得知识的方法。"。
4.系统科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个学科中全面展开。
3.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5.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6.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一定的坡度,形成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性的标准的设置上也要注重层次性,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和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建构的学习,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指导作用。
2.我校教育科研气氛较浓,有一支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队伍。主管教学副校长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有1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2位市级骨干教师。他们在学科中都经过锤炼,是一支工作认真踏实,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内实施。
3.课题组将定期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作理论讲座,并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4.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的具体情况进入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做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保证课题的研究有效开展。
5.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课题立项与研究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必要开支,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因为有了以上条件,我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四
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因为条件的制约,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在农村中学较难以开展,通过查阅相关并经过一轮“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综合性学习课的内容和形式,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测评综合性学习课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理论意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实践意义:活动课上,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课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综合学习之中,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们独特的国情之上,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成分不多。国内这方面的内容刚起步,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蔡明著)、《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颜国仁著)、《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徐丽艳著)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适合应用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不太适合于农村学校,而且,这些研究针对的是课外或校外进行综合性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动的探索少。本课题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课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
总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阶段: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阶段: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3、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等。
1、开始研究的方式:课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
2、收集资料的方式:数据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逻辑法。
4、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课件等。
课题研究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的确立、操作体系的实施、评价体系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三阶段: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形式:撰写阶段报告和结题论文、课件等。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初中语文组教师。
李秀坚-本课题负责人-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清云-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陈志东-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谢玉进-中学一级教师。
陈海水-中学一级教师。
李水生-中学一级教师。
康有志-中学一级教师。
徐雅娇-中学一级教师。
张素娟-中学二级教师。
戴永杰-中学二级教师。
洪秀霞-中学二级教师。
张梅端-见习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秀坚(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清云、陈志东-辅助负责人进行策划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陈海水、谢玉进-负责选择课外读物;组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洪秀霞、张素娟-负责开展“结合家庭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徐雅娇-负责开展“结合学校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张梅端-负责开展“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戴永杰、李水生、康有志-负责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阶段所达到的目标。
经费估算:
1、外出培训学习(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6000元。
2、资料书籍费、上网查资料的费用、文印资料费等:4000元。
3、成果汇编(成果鉴定费、印刷费等):4000元。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五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前年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且大多是在中学以上的学段进行,在小学阶段进行校本开发研究的我校尚属少数。美国1789年为感谢印地安人的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的需要,真正懂得感恩的尚少,许多华人认为“养儿防老”的心态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研究价值: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德育,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校从反思小学德育现状入手,执著地探索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积极创建凝聚我校特色有着极高实践价值的校本德育课程。
(1)力争通过开发和实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通过构建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开发出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现代校本课程实施理念。
(3)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实践“知行统一”的德育灵魂,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2、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一学会品味这种美好的感情,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3、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本课题对“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界定:它是德育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德育课程是一种大课程的概念。是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使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有目的、有步骤甚至有评价的教育行为。德育课程体系化的目的在于克服“盲点”,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德育。德育课程体系庞大科目众多,本课题的研究则力求通过整合国家课程标准、上一级部门下达的工作要求以及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我校德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创新主题与内容、创新过程与方法、创新体验与收获三大渠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建立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1、本课题研究计划分“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四大主题来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对小学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我校德育课程的研发要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归纳。让学校德育课程汇聚集体的合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主要进行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制度与管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表,并严格按课题进度组织实施。
5、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20xx年7月参与由市教研室领衔的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校本教研基本特征与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学校,20xx年9月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验收。
2、20xx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过尝试,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课题将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域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负责人:王晓燕,女,大专学历。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行政校长。曹克俊,女,大专学历并顺利完成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市幼教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大队辅导员。两人均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研究》。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教科研实力雄厚。本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层次、研究能力都较高,大都是大专、本科毕业。课题成员中有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他们有创新精神,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有独到之处。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行政校长,研究经费学校能主动承担、大力支持,并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学校与多家单位鉴定了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并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另外,我们将请市、区教科所、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一)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讨论稿、课题方案。
(二)最终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本课题从20xx年3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定为3年,计划在20xx年2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围绕德育、德育课程、德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由大队部组织全体班主任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3、组织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
4、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6—20xx.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10—20xx.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0xx.2—20xx.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七
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从人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希望用准确的语言影响学生,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影响教育培养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却忽略了教育是儿童自身内部的活动,学生自身内部会发展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儿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齿那样可以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而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并亲自参与听课,亲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发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他们优秀的考试成绩,都使我们十分振奋。无论是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或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都使许多听课者、听报告者激动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索,我们把生本课堂课题研究作为我校的龙头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真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做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生本教育提倡减少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1、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将此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并引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非常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自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如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都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实验在广州率先开展以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人之生命创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产生快乐,产生素质,产生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3、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教科文研究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而不只是完成现成学科知识的传播,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力争培养新时代的好才、高才和尖才。
4、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也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把当前的师本教育体系转变为生本教育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上,顺应教育特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进,从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如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能够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德育观:以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础,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的。
5、本项目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项目研究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而且包括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所有学科,其改革面之广、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广东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立足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能力的人才。本课题立足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克服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对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2)在对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及自信地参与、主动学习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取实例教学法、观察及情景法、合作讨论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过渡。
七、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随鄂。
副组长:闫红莲李荣华。
(二)子课题组织机构。
每个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子课题,以各教研组的子课题为基础,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与总结。
具体子课题组织机构如下:
语文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黄伟锋;副组长:韩旭辉;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数学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郑如红;副组长:张俊生;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韩俊丽;组员:全体英语教师。
综合学科子课题组:组长:刘伟;副组长:张楠;组员:全体综合学科教师。
(备注: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选择一门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八、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4.明确课题研究规范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6.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电脑、信息网的设置与准备。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构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师群体,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
2.加强实践指导,组织课例研讨,引导实验。
3.观测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调查统计。
4.撰写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2.研究成果归类整理。
3.上报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九、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
(2)教师研究论文集、教师案例集;。
(3)学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类成果:
(1)生本课课例光盘;。
(2)生本教育活动图片;。
3.学生发展类成果:
(1)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2)学生发展表现的物化成果。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八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
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体育课的快乐。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办法;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合理分解,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的高成效教师行为有哪些特征,在实践层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策略。
2)通过重视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针对教学任务特点,在科学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与锻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得主要途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动机理论
4)认知结构理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城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如浏阳市官桥中学开展的《学法指导课题实验》,把“通过研究,寻找学生学习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鞍山市龙潭中学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等。
2)国外: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与“教学有效性”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区学校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有效性的途径。
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
2)《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如果探索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径,不但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有效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等方法。
文献法:教师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文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加工、比较、概括提取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题沙龙等活动。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盲目崇尚标新立异,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
4)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6)教师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考虑不全面。
7)教师控制课堂能力差,当出现“生成性问题”时处理不当。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制订课题方案。
2)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边实施边小结,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3)总结验收(20xx年1月3月份)整理各类资料,完成实验结题报告,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九
我的论文题目是《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明清以来,准确的界定是指明末清初以来,其时间下限是。
为什么选择秦良玉而不选其他人呢?第一个,这是本土文化名人,研究本土文化名人,是我作为巴渝文学与文化方向的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个,秦良玉,作为杰出女性英雄,汇聚了多种文化元素,其身上所具有的与其他女性和其他英雄的差异之处甚多,值得深入探讨。
在研究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除了在座的各位老师或直接或间接给我启发和教诲以外,另外对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形成重要作用的至少有这样一些专家:王政、衣若兰、余云华、杜芳琴、罗志田、赵心宪、葛兆光、熊宪光[3]。
另外还有若干青年才俊们也给予笔者较大支持,如重庆忠县的秦进,西南民族大学的赵长志,曲阜师范大学的袁逢等。
这个选题是笔者经过与指导教师将近两年左右的长期讨论才定下来。
于是就准备围绕明末的巴渝杰出女性秦良玉来展开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
这个选题,与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之关系甚为紧密,作为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当然应该尽量选择这种与专业关系紧密的选题——这既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在这里接受老师们栽培应尽的义务。
为更加说明此选题之合理性,笔者简单分析一下进行此选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笔者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势,使我基本具备了开展此项研究所需要的素质。
后来在多年考研复习过程中,系统研读了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以及14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已出部分等大型专业著作,并对《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子》、《文选》、《管锥编》等时有涉猎。
笔者还并通过长期写作等实践,初步掌握了文学鉴赏、史学考证等常规治学方法。
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个人特点,使笔者有勇气选择这个具有相当难度的题目。
其次,秦良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决定此项研究具有必要性。
明清以来,很多人受秦良玉的影响,如秋瑾等;很多人歌颂过秦良玉,如郭沫若等;,秦良玉作为“在历史上贡献卓越、影响广泛、有代表性”[4]的本土名人,被列为全市知名度和贡献度最大的名人的第3名[5];然而在另一次与此相类似的“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后,有声音认为:“1.这些所谓的名人当中,大部分处于事实上的‘不知名’状态(至少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地位);2.重庆政府热衷于制造‘名人’,并企图通过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名人’,按本地政府希望的方向来把自己的历史渲染得看上去更‘辉煌’些。
”[6]这说明包括秦良玉在内的本土文化名人还没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宣传,使本地市民的文化认同存在障碍。
因此,如果我们再不研究,既有负于重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给我们带来的使命感,也会在地方政府打造“秦良玉文化工程”的进程中丧失自己以理性思考为核心的学术话语权。
再次,在研究过程中我已经得到并有信心通过努力继续得到在座诸位老师对我的直接和间接的指教。
此外,针对这个选题的特殊性,我还在师友的帮助下,取得了校内外乃至市内外的著名教授的学术支持和指导。
尤其是天津师范大学的杜芳琴教授,获悉笔者研究秦良玉文化后,将其相关著作寄赠笔者学习,令晚辈非常感激。
此外,由于此课题高度牵涉重庆忠县秦氏家族文化,所以通过网络,本人联系到该家族内的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热心族人,在该家族的族谱调阅和一些相关考察方面的研究活动达成了合作共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巴渝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方向,在国内仅设立于本院,所以在这方面,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大量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正在由于你们的杰出研究,在巴渝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不但有《历代巴蜀各体文学选注丛书》、《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还有《重庆文化史》、《巴渝古代要籍叙录》等一些列著述,都为笔者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优越的平台。
而文新学院宽松的育人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对学生要求严格,以至于一丝不苟的指导教师群体;有宽以待人,为学生热情服务,令人如沐春风的诸多教职员工,这些都为笔者完成此项研究增添了信心。
二、明清以来秦良玉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秦良玉研究现状的综述,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就做过一番搜集整理工作,现在再来陈述这个现状,是否还具有时效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第一,我的明清以来的下限是20的奥运会这个时间。
所以搜集范围是到去年还是今年截至,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去年那篇《明清以来秦良玉研究综述》虽然已经发表,但是还是有若干不够谨慎之处,在此,检讨如下: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十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十一
在当前中小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小班化教学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积极推广学生作业面批的做法,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和实现中,教学优质均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是一所外国语学校,学校内有很多综合素质很强,学习很得法的学生。但由于学校地处仓房沟,学校学区内有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条有力的途径去帮助他们。本为意在研究对后进生分层次面批作业对他们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影响。
(一).面批作业是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信息反馈的有效方法。面批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情况,它不仅注重学生作业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及思维品质状况。通过现场面批,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作业速度、正确率及其思维过程,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教师教学活动组织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发现和分析隐藏在学生作业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作业面批,教师可以充分地听取和征求学生对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建议,从中筛选若干有效信息,进行符合班级学情的教学方案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本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面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的重要辅助形式。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它是一个及时辅导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面批的机会,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三).面批还能有效缩短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反馈和纠正错误的周期,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近距离的时间内及时发现、改正学习中的错误。面批作业,教师和学生一起,现场分析其作业中的错误点,剖析原因,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学有疑问或学有困难的学生迅速获得顿悟,并以最快的'速度修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可以促使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困难今天解决,不让学生带着不懂回家。对于作业中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进行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研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面批是增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纽带,课堂上师生交流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面批作业能弥补这样的不足。
要分层面批作业,首先要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的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包括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改革,因为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让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做作业,提高对英语的爱好和兴趣,是每位英语教师探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必须在课改目标的指导下,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传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方法已与新课改的要求产生冲突,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基本上是全班做相同的题目,以便教师统一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这违反了因材施教原则,同时也不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其结果是好的学生吃不饱,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差的学生觉得部分题目不会做又不敢(或者根本没机会)请教老师。
英语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司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英语家庭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确保兼顾基础知识巩固与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通过对学生做的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平时的家庭作业不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几乎所有基础差的学生都觉得平时有些作业都超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大多数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平时的作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反馈信息给我的触动是:不是学生变懒了而是我的作业枯燥了难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近几年来,随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批改作业,并且和课堂中的学习小组相结合,实行分层面批作业。
学生作业研究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分层次面批作业是教师在批改作业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批改作业的一种方式。国内外就面批作业的研究涉及到各个环节,如从作业布置的合理性到面批作业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一)国外研究成果。
在国外对于学生作业分层次面批的研究中,尽管学生的作业一直是关注点,但对于后进生分层次面批的研究一直没有深思熟虑可的材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二)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两个点上,即作业布置的合理性和作业批改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成两类:1.各种教学流派或大规模教学实验。2.教师小规模的实验和教学经验总结。第一类成果大多集中在某一特定学科的作业布置与批改。第二类则是教师以论文形式反映自己对作业批改和布置的观点和建议。
1、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后进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分层面批作业,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许多省市实施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取消重点初中等措施,这样各校、各班内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更显著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要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学习的需要,让不通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师生的充分互动,符合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
2、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3、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4、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在一个班集体内,一般都有一些需要专门地特别对待的学生,既包括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及格的学生,又包括掌握某些学科表现很高能力的学生。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及格学生和学习最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5、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进行分层推进提供了传统经验。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要分层面批作业,首先要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的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包括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20xx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改革,因为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让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做作业,提高对英语的爱好和兴趣,是每位英语教师探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必须在课改目标的指导下,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传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方法已与新课改的要求产生冲突,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基本上是全班做相同的题目,以便教师统一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这违反了因材施教原则,同时也不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其结果是好的学生吃不饱,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差的学生觉得部分题目不会做又不敢(或者根本没机会)请教老师。
英语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司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英语家庭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确保兼顾基础知识巩固与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通过对学生做的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平时的家庭作业不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几乎所有基础差的学生都觉得平时有些作业都超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大多数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平时的作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反馈信息给我的触动是:不是学生变懒了而是我的作业枯燥了难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分层建组,互帮互学:
首先给同学们讲清道理,说明分层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个别学生作好单独的思想工作,然后根据我掌握的情况,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组:a组是智力因素较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的优秀学生;b组是属中游的大多数学生;c组是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过关检测成绩定期调整,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层次划定后,按4人一小组结成互帮互学的小组,每个互帮小组都是由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由a组的同学帮助b组和c组的同学,并采取一定的奖励制度,激励全体同学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课堂教学的环节。
分层次教学,对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经常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互相交流,集体备课。
(三)研究课后作业批改和辅导。
作业批改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由a组学生批改c组学生作业,b组学生对改;教师讲评,学生自改;同桌讨论后互改等,但我们首先仍以教师批改为主,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部分学生给予及时的课后面批(主要是c组学生),同时对后进生多给鼓励,使他们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并能逐步提高。
(四)研究作业评价的层次.
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提高后进生学习态度及能力,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有存在低层次的学生,只不过此时的低层次比原来提高了。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这种螺旋式递进中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水平的。但一个班内学生的层次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作用,在作业评价中,我们也采取了分层次。使低层次的学生也能享受得高分的快乐,同时也可避免优秀生的骄傲情绪。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八年级812班的学生。
1、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3、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方案撰写的评价与实施:耿杨马燕。
方案调查与实施、资料收集:马玥耿杨马燕。
方案调控、实施、撰写报告:马玥。
七、成果表达。
结题报告论文问卷调查学生成果展示个案分析。
教学心得体会视频资料照片资料。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十二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语文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指出要“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实践与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这一层面上进行的。作为21世纪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它的教育又将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
2、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农村教育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3、从20xx年5月份起,我们学校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从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起步,发展到现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的各个中小学,进行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改革,期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的路子,是农村学校教研的重要课题。
4、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6、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我们这里谈的“语文”主要是指语文这门学科,“高中语文”即指高中语文这门课程,它包括课文的教与学、试题研究、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是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教学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以周至中学高效课堂模式——“三步五环”为窗口,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形成互动的语文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现状。
施行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个案研究。对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高效课堂开展以来的教学实效、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社会上的要求和建议。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
3、研究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方式对农村中学学生创新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研究过程:
1、参与对象:陕西省周至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步骤(20xx.4-20xx.12)。
(1)准备阶段:(20xx.4-20xx.5)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落实课题实施细则。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学习语文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合作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专著。
(2)实施阶段:(20xx.5-20xx.6)。
a、(20xx.5-20xx.6)调查研究,明确要求。通过对自身及教研组成员的教学行为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观了解县内其它学校课堂教学等方法,分析周至县课堂教学现状,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现状、现行教材及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情况等等。
b、(20xx.9-20xx.10)设计案例,具体实施。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整改和提高。
c、(20xx.11-20xx.12)小结规律,进一步实施。小结一年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并探索出有关规律及体系,根据这些规律、体系及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实践。完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相关案例的搜索整理。
(3)总结阶段:(20xx.11-20xx.12)汇总研究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综合,撰写课题报告。邀请上级领导、专家进行结题评鉴。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十三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长对于音乐课的意识比较淡漠,平时更加不可能有时间陪孩子听音乐,再者,因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能接触音乐教育的机会也非常少,从而导致学 生对音乐课缺乏了解和兴趣。艺术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国外更强调学生欣赏音乐,德国人说:“听音乐,听音乐;让每个孩子不能离开音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虽用词不同,却阐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无论是西方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夫子,都懂得音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教育有着众多的功能,如: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它能使人精神高尚、心灵净化、智力发展、身心健康。随着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艺术越来越光彩夺目,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心传心授”到“师生互动”再到“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那么如何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呢?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孩子渴望知识、渴望自主的学习要求。
一、研究目标: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并运用陶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创设有趣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人,乐合一。
本课题所研究的是音乐欣赏课中的听唱融合教学,那么其中欣赏涉及到的内容多,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作品,对能够用唱的方式介入的作品进行听唱结合,内化学生的情感,克服欣赏教学只注重听,不重视“唱”的缺点,开创并提升已有的欣赏形式,使之变成预期的五种方法:
1.聆听参与;
2.节奏参与;
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4.乐器演奏参与;
5.歌唱的参与;
6.图形谱子或者说图形音乐参与法,等多种方法参与音乐,以达到内化学生的情感目的。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3月——20xx.6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xx.9月——20xx.6月)
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xx.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1、课题负责人:秦丽郦、赵州,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张浩,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翟惠娟,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秦丽郦,负责联系实验学校的课堂观摩、送教下乡等。
课题研究经费我们采取因陋就简,就地解决:一是依靠学校的支持。课题研究的课堂实验的车费、住宿费、生活费、打字复印等均由学校报销;二是各实验学校的支持帮助下乡的生活用餐,许多学校是主动承担的。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实用14篇)篇十四
1、背景:随着专业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队伍的不断壮大,近两年,“课程游戏化”无疑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游戏生成课题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让孩子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的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
2、实践价值:纵观我国游戏研究的发展状况,将游戏与课程相结合几乎等于空白,这就很难发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正意义,游戏往往被当作一个教学手段单独包含于幼儿园教育领域之中。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应该贯穿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方法、游戏的途径、游戏的内容。才能使幼儿在身心轻松愉悦中获得自然而有益的发展。
“课程游戏化”立足于幼儿生活与年龄特点。用开放性的视野融合优秀的多元文化,让孩子能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它既满足了幼儿情绪的释放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且在没有任何负担与心理压力下,又很轻松地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释放。
因此,我们从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结合本园文化、研究特色、教师兴趣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幼教经验,尝试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课程的实施,还幼儿自主、幸福和愉悦的童年生活,给幼儿提供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体验人生的机会,让幼儿终身受益。
1、课程的内涵:
“玩中学,学中玩”是游戏化课程理念的概括,其内涵有三:
(1)教育中体现为“寓教于乐”。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2)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3)将玩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我们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农村幼儿园课题研究,就是要改变现行新教材的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课程游戏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相当的明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作用、内聚作用。通过课程游戏化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在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为各个主题实施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2、课程的原则:
(1)体验为本。
体验为本的游戏是充满游戏精神的游戏,使幼儿真正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游戏化课程的构建,就是把游戏还给幼儿,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的体验和表达,而不是给游戏附加一个知识学习的目的。
(2)生活为源。
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经验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据,这也是与体验为本的息息相关的原则。
(3)整合为系。
幼儿的成长是身心全面的、整体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各要素要有机的统一和整合,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
3、课程的结构:
(1)类型:想象与角色扮演、运动与协调、发现与实验、户外之乐、亲子互动。(2)形式:主题综合、单元游戏、生活游戏。
4、指导策略:
(1)角色关系与指导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生活活动策略的研究等)(2)自主与规则的关系。(3)环境与材料的互动。(4)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5、评价方式:
以愉悦有益为评价宗旨,拟定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模式与评估量表(评价教师和评价幼儿的指标)
6、研究依据的支撑性理论:
(1)杜威、皮亚杰、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的综合利用。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有关游戏教育的思想。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著)关于幼儿教学、课程与游戏的关系的论述;《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著)关于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指导策略和评价的论述。
(4)《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中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内容与要求。
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对幼儿园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积累中提升教师生成和发展生活课题的策略,所以我们定了以下目标:
1、以生活化课程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并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生成新的教育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贴近和反映幼儿的生活和需要。探索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相互协调关系,充分调动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教育资源,使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的完美。
2、研究优化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整合问题,试图解决打破区域与游戏的传统界限,真正将区域与游戏整合,有利于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研究的内容:
游戏的发展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发展方面,二是认知发展方面。从情感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情感补偿,幼儿在游戏中能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游戏中便能尽情的发挥想象进行丰富情感;其次表现为在游戏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压抑了情绪,便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宣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他们能自由、自主的在自己的游戏中畅游。幼儿在自己游戏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
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主动探索,《纲要》中也坚持了《规程》的思想,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是“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二是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我们知道,要保证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个集体活动的组织也必须是游戏化的、幼儿感兴趣的,在游戏过程中尽量保证所有的游戏要求和要达成的目标是幼儿的需要,这样幼儿才能积极的投入;其次是幼儿感兴趣的自愿活动,所以在活动中要提供多重选择,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第三要注重过程体验,在游戏中老师和幼儿不能着急,尤其老师不能因为追求结果而促使幼儿完成游戏;第四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是幼儿力所能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游戏教学时经常会因为老师没有掌握这些游戏的要素,便使幼儿园的游戏徒有“游戏”之名,达不到幼儿喜欢的“真游戏”,在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很重要,其关键是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下列的实验方法:
1、观察法: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
2、文献法:通过上网和浏览的刊物,梳理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建构具有农村本土特点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形成一些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新的理论观念,丰富发展乡村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现实的幼儿园游戏化实践,揭示现实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忽略游戏的教育价值的现象,形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策略。
通过研究,全面提升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质量,是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美好的游戏过程,同时也锤炼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提高幼儿教师的一日活动的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科研意识与质量。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
1、收集资料,学习并理解相关理论,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
2、课题组教师进行开展课程游戏化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探讨。
3、电脑制定研究方案和具体计划。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容选编(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0月-12月)
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收集资料
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精选(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李梦玉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7月)
1、做好阶段小结工作,观察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区域展示:
邹
萍
李梦玉
于心雨
刘
慧
李
莉
赵
娜
陈婷婷
刘迎春第四阶段(20xx年8月—12月)
1、通过问卷、访谈,获得各方面对课题研究的评价。
2、整理研究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集锦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于心雨
李梦玉
陈婷婷刘迎春
实施的主要措施:
1、合理运用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幼儿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幼儿的实际,让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结合实际改造和利用,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3、有效的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即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4、充分挖掘社会、家长资源,和家长、社会紧密联系。
5、拓展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为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也结合本园实际,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分大、中、小班构建了一系列的幼儿活动设计,并对幼儿开展游戏进行了归纳,实施课程游戏化。
1、预期研究成果:小、中、大年龄段课程游戏化调查报告。
2、阶段成果:农村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分大、中、小年级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游戏化课程。
3、最终成果:全面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1、研究力量:
课题的组长朱红,幼儿园高级教师;副组长李菊,她们都是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调控课题的运作,成员李梦玉、邹萍一直都是一线学前教育人员,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一直参与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民间艺术教学。
2、研究基础:
根据本课题需要,我们成立了课程游戏化教研组,组织大家学习了“六个支架”,《指南》、《纲要》、新《规程》中的主导思想。另外通过在日常活动区域中观察幼儿来正确把握有关课程游戏化的相关理论。
3、保障条件:
a:建立课题组:
组
长:朱
红
副组长:李
菊
组
员:邹萍
于心雨
赵娜
刘慧
李莉
陈婷婷
李梦玉
刘迎春
b:时间保障:
1、每月进行1-2次心得体会交流,采用讲座、讨论、交谈、互评、辩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学习。
2、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区域活动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3、不定期的分发给教师一些理论知识等文献资料,帮助教师及时理解最新的理念。
c:经费保障: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专项拨款,用于区域创设、课题培训、实验及活动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