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一
l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l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l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小结:虽然现代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缝制衣服了,可是,母亲的爱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就如春天温暖的阳光一样,所以我们无论长得有多大,走的有多远,做过多了不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爱我们自己的妈妈!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二
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
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
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
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想家。
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
生:钟山。
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
生:喜悦。
师:读出失落。
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
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师: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伟大。
师:怎么读懂?
生: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盼儿回来,从“低头”可以看出来。
生:儿子很感谢母亲,从“报得三春晖”中……。
师:诗人看到什么而颂扬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师: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针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几万。
师:古时,人一针一线缝衣服,你觉得缝一件衣服怎么样?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师:儿子要出行了,从“密密缝”体会到了什么?
生:关心儿子。
生:怕儿子着凉。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白天不停地赶缝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灯光昏暗,一针一线地缝。
师: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妈妈找药,穿衣服,买药。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颤,把衣服脱给我穿,把我裹起来。
师:诗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缝衣的事情?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
生:……。
师: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成功时……伤心时……喜悦时……用上“迟迟归”“密密缝”这样的叠词。
生交流。
师:带着对母亲的爱,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读出示的颂扬母亲的诗句(补充)。
读颂扬诗人母亲祠堂的对联。
师:这首诗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生:母爱。
师:深情地吟诵:……。
主要特色:
一是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学,主要体现在开始对两首诗的初读上。二是通过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是老师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感情朗读。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三
一、活动目标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3、让幼儿通过朗诵,了解母亲的辛劳和慈母之爱。
二、活动准备:
古诗《游子吟》视频、《动物界母爱》视频、幼儿旧衣服、针、线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提问的方式,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1、师生演唱歌曲,引发幼儿的情感(1)师: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师生共同演唱这首歌)(2)师:唱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3)师: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爱是最伟大的吗?引导幼儿说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论古时候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爱自己的母亲,都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
4、总结: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神圣而无私的,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游子吟》,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5、玩古诗接龙游戏,朗诵古诗一遍三、播放视频《妈妈的话》,感受母爱。
师:其实,你们的妈妈也很爱你们,她还有话想对你们说,想不想听听?
四、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会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
五、有感情的表演古诗师:既然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想不想把妈妈对我们的爱用这首古诗的形式来表演一下呢?那你想怎样表演?女孩子扮演妈妈,男孩子扮演孩子,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再进行分角色表演。
六、延伸活动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表演的非常投入,也非常棒,把母子之间的深深的、依依不舍情义都表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为自己鼓个掌,表扬一下自己吧!其实不仅我们人类有伟大的母爱,在动物界一样也有无私的母爱,你们想不想知道呢?那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吧,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传递暖暖的爱的。
更多。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四
一、背诗导入。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自由感情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2、指名朗读,师指导。
3、竞赛读。
4、练习背诵。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
6、交流诗意。
师总结: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7、简介王安石。引导学生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图。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9、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拓展思维,学习诗人的推敲精神。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额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11、拓展视野,欣赏古诗。
出示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自读欣赏,师适当讲解。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五
教材分析:
古诗新唱《游子吟》是谷建芬写老师给孩子们的一首新学堂乐歌。它与其他版本的《游子吟》曲调完全不同,歌曲曲调更有现代气息也更朗朗上口,节奏上有些附点、上波音需要注意。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谷建芬老师这一版本的《游子吟》。
2、体会母子之情的同时学会用较准确的表情演唱歌曲。
3、了解认识歌曲相关的音乐记号并正确应用这些音乐记号。
教学重难点:
1、轻声高位置的歌唱方法及表情力度的准确应用。
2、附点、上波音、反复记号、前半拍休止等节奏难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歌曲:
三、新授歌曲:
1、介绍歌曲。
2、听范唱找到反复记号并了解歌曲是如何反复的。
3、用lu跟琴哼唱,找出不认识或不熟悉的'音乐记号,认识了解后应用相关记号。
4、试唱谱不包括前奏、间奏也就是有歌曲中有歌词的那部分谱。
(也可用lu来模唱)。
5、试带进歌词演唱歌曲。
6、找一找大家唱得不足的地方。
(节奏、力度、气息、表情等)。
7、改进后再次演唱全曲。
8、歌曲表演唱,表演诗人孟郊及孟郊的母亲。
(边唱边缝衣表现对孩子的关心牵挂之情;表现对母亲的感恩、尊敬、思念之情)。
四、拓展聆听:
五、课堂延伸及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六
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母亲的言行,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录音,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能关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呢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我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3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板书:游子吟)。
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生读古诗。师相机范读。
三、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师: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一说吗(可以同桌讲,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四、观察图景,感悟古诗。
1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深了,油灯下,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师:你看到了什么(母亲灯下缝衣服)。
(2)母亲此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从多方面感知母亲对儿子的爱)。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七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八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大家了解王安石吗?
学生自由发言,同时教师结合简介作者。
2、回忆以前学过的《梅花》《元日》,今天我们来。
学习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泊船”,停船靠岸。
“瓜洲”,地名,在长江北岸。
二、学文。
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读顺。
2、范读课文,学生画出节奏。
3、抽读,并正音。注意“数重”、“照我还”。
4、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5、同桌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6、教师归纳。
7、抽一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另一位同学江解诗意。
三、欣赏诗歌。
1、找出大家最喜欢的诗句讲。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只要说出理由,都应该给以鼓励。
同时体会好词“绿”,并介绍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
3、带着感情朗诵诗歌。
四、总结。
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学生今后在习作时做到用词准确,认真修改,写好每一个作文。
五、作业:
1、抄、背诗歌。
2、默写诗歌。
附板书:
远望钟山。
赞春。
泊船瓜洲春绿江南。
思乡。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九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与节奏之美。
3、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育幼儿要体谅妈妈的艰辛不易,要学会关心妈妈,知道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
活动准备:
挂图一幅、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仔细观察。
1、幼儿观察画面上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背景,说说图上的人物有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妈妈和儿子)。
2、请幼儿说一说画面意思。
4、师:告诉幼儿画中的'儿子是唐代诗人孟郊,简单介绍诗人孟郊及古诗《游子吟》。
5、谁知道这首诗呢?如果有幼儿知道,请他朗诵给大家听,如果没有幼儿知道,教师放慢语速,以较低沉的声音朗诵,尽可能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二、学习朗诵古诗。
1、出示古诗挂图。
2、幼儿看图跟随教师朗诵古诗,注意朗诵的语速稍微慢些,要表现出母亲的艰辛。
3、幼儿个别朗诵古诗。
4、集体朗诵。
三、理解诗意。
1、提问:读了古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幼儿问老师回答)。
2、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字、句的含义,重点解释幼儿不能准确理解的诗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幼儿理解部分由幼儿来讲。
四、感知故事寓意。
1、让幼儿说一说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回报妈妈呢?
2、师: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妈妈是那样的艰辛与不易,她时刻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你们,小朋友们要体谅妈妈,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知道报答妈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妈妈。
五、结束:
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歌颂天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掌握“意恐”、“三春晖”等词义,理解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培养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感悟。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感悟。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教师下水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课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哪些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体味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孟郊)。
二、简介作者:请同学借助工具书简介作者孟郊。(学生互相补充)。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2、分组齐读。
3、教师提出重点易错字:行、晖。(学生正音)。
4、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学生谈感受:说说你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诵读体会。(是啊!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放舒缓音乐,在乐声中展放《游子吟》画面,学生低声诵读。)。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服的情景。(学生合作作文,读文交流。)。
8、师生赛文:(老师也写一篇下水文,和大家交流一下。)。
9、内容归纳:慈母一线缝衣,意恐迟归,反映出深切的母爱。
明确:意恐、三春晖的意义。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长,读出对母亲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学生读诗体会)。
归纳:孟郊写母亲抓住了“一针一线缝衣”这一细节,写出的都是深切的母爱。
四、情感教育。
1、每个人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你和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会有很多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请你开动记忆的马达,搜索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深切的母爱吧!(学生讲述母爱的故事)。
2、是啊,温暖的叮咛,无比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馨的慈晖,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这一天,请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你会怎么做呢?(利用多媒体投影显示)。
五、诵读感悟。
让我们一起回忆全诗内容,带着对母亲的热爱与感激,深情的诵读《游子吟》吧!
放舒缓的音乐,多媒体播放《游子吟》的画面。(学生深情地背诵)。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一
一、活动目标:
l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l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三、活动过程:
l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小结:虽然现代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缝制衣服了,可是,母亲的爱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就如春天温暖的阳光一样,所以我们无论长得有多大,走的有多远,做过多了不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爱我们自己的妈妈!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三
怀念母亲的古诗《游子吟》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吟:吟诵。
2、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言:说。
7、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8、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9、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六
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匀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会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游子吟》,这是一首乐府诗,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此诗则是当时之作,亲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生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二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此诗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的浓郁醇美。
更多。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七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种最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诗歌中的古诗更是充满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情感,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自然也会培养出他们观察和感受的能力。在古诗《游子吟》中正是表达母爱的伟大,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孝敬之心,我决定组织孩子学习《游子吟》这首古诗。
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古诗有音律美、文字美、意境美的特点,但孩子的生活经验较少,从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说,要他们体会古诗中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要求老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孩子感受理解古诗。结合6岁前的孩子主要是以直观理解为主,所以本活动主要以观察画面、讲故事和孩子亲身体验的方法来教学。
1、孩子通过观察画面,讲故事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欣赏并理解诗歌古诗内容。
2、幼儿能够念诵古诗《游子吟》。
3、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德养:对父母抱有感恩之心,懂得要孝敬父母。
安全:不大声喊叫,损害自己的喉咙。
1、识字图卡:妈妈。
2、课件:cd朗诵、《游子吟》的故事,游子吟的图片。
3、视频:妈妈的话。
4、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一、出示字卡"妈妈"引入话题,幼儿介绍"我的好妈妈"。
1、提问幼儿:谁来说说你的妈妈是长什么样子的?做什么最棒?
2、教师进行归纳: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二、通过观察画面和讲古事的方法,引导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
1、引入古诗,让幼儿听cd朗诵古诗。提问幼儿:你听到了什么?
3、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跟着cd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请幼儿按照刚刚听到的内容找到《游子吟》这首诗的诗句在图纸中的哪里。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画中有什么?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提出问题:她在为谁缝衣服呢?为什么要缝衣服?我们读一读从这首诗,从诗中找到答案,好吗?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引导幼儿在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1)引导幼儿理解"慈母"、"游子"、"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等关键字。
教师总结: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线,帮即将远去的孩子缝制新衣服。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能回来。
(2)出示图画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难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教师总结:谁能说孩子那像小草一样微小的孝心,可报答像春天的阳光般伟大的母亲呢?
(3)让幼儿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要有感情的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5、出示图片,让幼儿看图讲故事,经过教师总结从而进一步理解古诗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古诗的内容。
(1)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教师总结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人们都睡着了,但是有一位妈妈还在为她的孩子缝补衣服,因为她的孩子明天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学习了。妈妈边缝边想:儿子这次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一遍又一遍地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慢慢地,天亮了,妈妈终于把衣服缝制好了。孩子要走了,妈妈亲手帮孩子披上衣服,并叮嘱孩子要早点回家。儿子也舍不得妈妈,他含着泪说:"妈妈,我会早点回家的,您放心吧。"《游子吟》这首诗就是孟郊为了感谢他伟大的妈妈而写的。
(1)请幼儿说一说,这首古诗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个表演,该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讨论。
(3)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表演。
(1)全体幼儿一同念诵古诗。
(2)请幼儿思考怎么给古诗加上动作。
(3)请一名幼儿上台带领全班幼儿念古诗做动作。
(4)播放《游子吟》唱诵儿歌,幼儿做动作跟唱。
五、播放视频《妈妈的话》,感受母爱。
教师:其实,你们的妈妈也很爱你们,她还有话想对你们说,想不想听听?
六、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会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汇总18篇)篇十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外出的行装,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儿子短期内回不来,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孩子们同样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惠呀!
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母亲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诗人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而饱含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景,不仅写出慈母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态,显得十分真切感人,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她之所以要细针密线,缝得那么结结实实,原来是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面对朴素而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意用反问句设问:“谁说小草的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太阳的光辉呢?”意在说明如寸草之心的儿女,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像春天阳光那广博而温暖的母爱。比喻新奇形象,韵味深长。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